D.那木达嘎戏剧语料库分析与文体研究

D.那木达嘎戏剧语料库分析与文体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是对D.那木达嘎戏剧进行专题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D.那木达嘎(Donrovyn Namdag,1911-1984)是蒙古国戏剧艺术奠基人之一,曾两次获得过国家奖,蒙古国作家协会奖,是国家功勋艺术家和戏剧评论家。他创作了50多部戏剧,撰写了不少有关戏剧理论和戏剧批评的文章。诸多文学研究者和评论家曾对他的生平事迹和戏剧作品进行丰富多样的研究,产生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对D.那木达嘎剧作的思想内容方面进行的研究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遗憾的是,不少学者的研究只停留于传统的研究方法和模式。将其戏剧思想内容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阐释,认为D.那木达嘎的剧作只是时代的产物,即用文学形式描写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而已。直到今天,还没有人从文学最基本的构成要素语言入手,运用形式、结构、符号、文本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方法对D.那木达嘎的戏剧进行研究。本文利用建立在现代语言学和语言哲学基础上的语料库文体学和语用学研究方法与模式,从文学最基本的构成要素语言入手,以形式、结构、符号、文本为核心的文学研究方法,对D.那木达嘎的戏剧进行了专题研究。本次研究的学术意义不仅在于补充D.那木达嘎戏剧研究之不足,还将在于引导蒙古文学批评模式的更新。本文主要由导论、正文三章和结论、附录构成。导论,扼要交代题目简介、选题意义、研究概况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方法、所用软件及研究步骤。第一章,通过对剧情发展和人格表现起关键作用的语词和语句进行语料分析,解答作者以什么语词、语句创作戏剧的问题。第一节,在戏剧《奥日乐玛》的分析中,分析奥日乐玛和她的儿子散达格道尔基对话中反复出现的“国家”、“上帝”等关键词和展现奥日乐玛内心活动的话语,揭示奥日乐玛和散达格道尔基对国家与宗教的不同理解和冲突;分析含有“新年”、“袖子”等词语的对话,总结出奥日乐玛和散达格道尔基对传统礼节的不同理解及由此导致的矛盾冲突。第二节,分析戏剧《在新住宅里》里含有“思想道德”、“喝”“笑”等词的语句,总结出阿旺的性格特点。他虽然嘴上挂的是思想道德云云,但实际上是一个迎合时局、人云亦云的口是心非之人。分析“社会”、“周六”等词和那森巴图、莫德格玛两人各自的独白,揭示了两人对与时俱进的不同认识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冲突。第三节,在戏剧《纷争》的语料库分析中,通过分析“国家”“恨”、“想法”等语句,总结出孟和奥其尔是一个提倡革命却不求彻底的革命者;通过对“扣除”、“欺压”、“剥削”、“费用”等语句进行分析,总结出贡格尔是一个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践行者。相比之下,孟和奥其尔没有认清敌友之分,没有认清革命宗旨。剧中,作者的意图不在于展现相互对立的社会矛盾,而在于塑造一个自谋生路的中间派形象。在特殊年代,除了相互敌对的社会对立势力外,总有一部分中间势力。他们企图对敌对双方进行调和,建立一个和谐国家。其实,他们没有认清反动势力背叛党和人民及革命事业的本来面目,没有认识到时代变革给人们造成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仍处于迷茫之中。第二章,运用语料库和语用学的礼貌原则、话轮交替原则等方法,对戏剧《嫌疑犯》、《群狼》、《紧急十日》进行了分析研究。第一节,戏剧《嫌疑犯》的语料库和话语分析中,运用合作原则,分析关楚克苏荣在和侦探长的对话里刻意回避话题的做法,认为这种做法表现了他因怕谋杀云敦道尔基一事被揭穿而内心不安的情况,并认为,正是这种对他内心活动的展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在第七幕的语料分析中,统计推算关楚克苏荣和侦探长的平均话轮长度,发现这里关楚克苏荣的话轮比起其他部分要长,从而我们用合作原则中的形式准则进行分析,认为这是关楚克苏荣怕事情败露而操纵的话语表现。基于语料库并用语用学的合作原则和分析语言的方法,对剧本《嫌疑犯》中矛盾冲突最为集中的第七幕进行分析,发现作者在安排主人公的话语权方面做的良苦用心,首先予以侦探长和关楚克苏荣充足的对话时间,然后安排高图布、参巴、乌吉玛出场。这里以关楚克苏荣为靶心,有序排列对话,步步逼近事实,最终使其走投无路,低头认罪。第二节,在对戏剧《群狼》进行语料库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语用学的礼貌原则,分析丹森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得出结论,即那旺扎布、琪琪格、沙塔布、硕什玛等人对丹森采取的措施是相同的:起初为了拉拢丹森加入已方,都对他格外亲近,一旦阴谋得逞便采取恫吓手段。第三节,对戏剧《紧急十日》进行语料库及话语分析,按照礼貌原则对尼玛夫、云登两人的不同性格加以分析,认为作者在剧中有意安排了性格迥异的两个警察。试图利用他们的言语行为,让巴勒吉德交代了有关罗索尔事件的细节。如何让巴勒吉德开口说话成为本剧剧情发展的关键,这也正好体现了作者创作剧本的独门绝技。第三章,主要依靠语料库分析,比较研究D.那木达嘎相同题材的小说和剧本,以总结D.那木达嘎怎样用不同体裁演义相同主题的创作经验;将先后创作的同一主题的两个剧本进行比较,概括出D.那木达嘎的写作风格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轨迹;将D.那木达嘎改编的《黑暗政治》与S.宝音尼木和原创剧《黑暗政治》进行比较,总结D.那木达嘎和S.宝音尼木和的不同写作风格。第一节,通过对小说版《庄稼》和戏剧版《庄稼》的语料库分析,总结出D.那木达嘎怎样用不同体裁表现相同主题的创作经验,D.那木达嘎的戏剧像是其小说的创作提纲,其小说又像是戏剧的扩展。戏剧井然有序,集中精炼,寓意深长,而小说在表现主人公性格形成的历史原因方面更具优势。可以看出,剧本是最难写的文学体裁之一须按细腻严格的写作要求。也许当初D.那木达嘎创作剧本《庄稼》很多题材业已成竹在胸,但限于舞台时空,未能充分展现。当其改剧本为小说,方得展开自如。第二节,在戏剧《新道路》与戏剧《斗争》的语料库分析和比较研究中,通过对戏剧《新道路》的第三、五幕进行语料库分析,发现两幕中与苏和巴特尔对话的人物正是在戏剧《斗争》中没有出现的奥其尔、嘎拉丹宝、桑杰尼玛、别格扎布、朝伦巴特尔等人。我们推断这些人是为了展现伟大革命领袖苏和巴特尔的形象而特意安排的。可以进一步推断,《新道路》的第三、五两幕就是为了塑造苏和巴特尔的形象而特意设计的。戏剧《斗争》中没有出现这些人物,表明作者认为塑造苏和巴特尔这位革命领袖形象,在这部剧中已经失去意义了。从《新道路》到《斗争》的变化告诉我们,这个变化不仅反映作者创作理念出现变化,还反映人们的思想意识已经开始发生变化。第三节,对S.宝音尼木和原创剧《黑暗政治》与D.那木达嘎改编剧《黑暗政治》进行语料库分析和比较研究中,发现S.宝音尼木和在剧中通过被压迫阶级的代表琪琪格、朝伦巴特尔之间的对唱,着重展示了被压迫阶级的种种苦难遭遇。相比之下,D.那木达嘎的改编剧中,很少描写琪琪格、朝伦巴特尔两人的对话。我们认为D.那木达嘎在剧中想要展现的并不是黑暗政治给人民带来的困难,而是以参事大人和扎布詹等形象的介入来展现福晋和王爷之间的矛盾。依此可知,S.宝音尼木和在剧中主要揭示了阶级斗争,而D.那木达嘎则侧重点放在展示人性的弱点和生活的本来面目上。S.宝音尼木和戏剧在D.那木达嘎笔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方面,这是时代因素造成的。另一方面,将其完全归因于时代变迁,因而忽略个人因素,似乎有些不妥当。此外,从语言运用和修辞方面,也可以看出D.那木达嘎对戏剧进行改编的蛛丝马迹。例如,D.那木达嘎改编的剧中大量出现了“不”、“上帝”等词。还有,在S.宝音尼木和剧作里“多”字样作为定语大量出现,但在D.那木达嘎改编剧里却少了许多。D.那木达嘎改编剧里成语用得较多,但S.宝音尼木和剧里却没有。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正文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D.那木达嘎戏剧语料库分析与文体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