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对大鼠心血管系统的急性炎症反应和凝血因子的影响

PM2.5对大鼠心血管系统的急性炎症反应和凝血因子的影响

论文摘要

目的: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引起心血管疾病的传统危险因素如:吸烟、肥胖、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等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并且不断有了相应的预防措施;然而,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致力于环境污染对心血管疾病危险性的研究,尤其是关注于空气污染中可吸入性颗粒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大量的流行病学、实验动物学和毒理学研究已经表明:空气污染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着密切的关系。空气污染中可吸入性的颗粒物质与急性、慢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着紧密的联系。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之下,主要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进展,急性短时间的暴露于空气污染之下会导致斑块的不稳定性,影响多种传统的危险因素,并激发急性心血管事件,如心肌缺血和坏死,卒中,心衰,心律失常,和猝死等。但是,在这些大量的研究中空气污染和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还存在争议,并且空气污染引起心血管疾病的机制仍然不是很明确。颗粒物质包括粗颗粒物质、细颗粒物质和超微颗粒物质。粗颗粒物质:即空气动力学直径>10um,主要来源于土地和地壳成分,细颗粒物质:即空气动力学直径2.5-10um之间,超微颗粒物质即:空气动力学直径<2.5um,而细颗粒物质和超微颗粒物质主要来源于机动车辆和发电厂的矿物燃烧或是来源于大气化学。只有直径<10um的颗粒物质才能被吸入到肺的深部。国家质量标准就是以可吸入颗粒物质的质量浓度为依据的,这种可吸入性颗粒物质典型的定义是空气动力学直径低于10um,2.5um,0.1um的颗粒物质。这些有害健康作用的主要原因是来源于燃烧的微粒,这些燃烧微粒包括有机反应和金属成分的转换。吸入这些颗粒物质会导致肺炎症和级联的系统反应,随后从肺转移到循环直接毒害心血管作用。通过细胞的氧化应激和致炎途径,使颗粒物质增加了动脉硬化的形成和发展,这是通过颗粒物质对血小板,血管组织和心肌的不利作用造成的。这些作用似乎是急慢性暴露于空气污染下动脉血栓形成的基础。如果我们想要预防个人风险和减少空气污染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增加对这些过程的机制和中介的了解是必须的。本文主要观察大鼠气管内滴注不同浓度的颗粒物质后急性炎症反应和凝血因子的改变。进一步验证空气污染中的颗粒物质对心血管疾病的潜在作用机制,同时也进一步的探讨了具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个体比健康个体更容易受到空气污染的危害,且探讨了不同浓度的颗粒物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程度的不同。方法:将15只6周龄健康体重为180-270g的雄性Wistar大鼠和15只高脂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别分为成三小组,即生理盐水组、颗粒物质低、高剂量组(15mg/kg和30mg/kg),采用气管内滴注染毒,24h后处死动物,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股动脉放血收集血液离心后,吸取上清,检测WBC、CRP、IL-6、PLT、PAI-1水平。结果:各染毒组大鼠血液WBC, CRP、IL-6、PLT水平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均增加,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高浓度颗粒物质滴入组要明显高于低浓度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高脂大鼠组比正常组大鼠组以上指标的增加更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高脂大鼠组PAI-1在高浓度组水平明显高于低浓度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吸入不同浓度的颗粒物质可导致大鼠不同程度的急性炎症反应;高脂组和正常组中,吸入的颗粒物质浓度越高,检测指标也越高;高脂组中检测各指标要明显高于正常组。高脂组大鼠PAI-1高浓度组损伤高于低浓度组,但正常组PAI-1水平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无法比较。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空气污染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2015年-2017年杭州市大气PM2.5对儿童医院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的影响[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9(23)
    • [2].PM2.5中16种多环芳烃的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测定方法研究[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20(01)
    • [3].重庆市近三年空气湿度、PM2.5及气温水平对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J].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20(01)
    • [4].粤北地区过敏性鼻炎发病率与PM2.5相关性的临床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04)
    • [5].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PM2.5预测研究[J]. 微型电脑应用 2020(03)
    • [6].空气PM2.5连续监测系统手工采样比对测试[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0(02)
    • [7].基于R语言的绿色植被对PM2.5调控作用分析[J].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3)
    • [8].益气解毒法防治PM2.5所致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的理论探讨[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03)
    • [9].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再检验——基于1998-2016年255个地级市PM2.5数据的实证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0(08)
    • [10].基于随机森林与改进极限学习机的PM2.5浓度模型[J]. 软件 2020(06)
    • [11].离子色谱法测定空气PM2.5中9种水溶性离子[J]. 山东化工 2020(15)
    • [12].厦门市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与PM2.5的时空特征及其相关性[J].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2020(05)
    • [13].PM2.5的自动监测方法对比分析及应用[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9(11)
    • [14].PM2.5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 临床肺科杂志 2019(11)
    • [15].绿化树木消减PM2.5污染研究概述[J]. 生物学教学 2015(07)
    • [16].2015年北京市空气质量指数及PM2.5浓度对鼻出血发病率的影响[J].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16(05)
    • [17].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PM2.5中多环芳烃[J]. 山西化工 2017(01)
    • [18].冬虫夏草促进PM2.5超细颗粒物排出的作用和机制探讨[J]. 食品科技 2017(02)
    • [19].基于单片机控制的PM2.5空气净化器的设计与研究[J]. 电子世界 2016(22)
    • [20].PM2.5与变应性鼻炎[J].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17(01)
    • [21].PM2.5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科学 2017(04)
    • [22].我国PM2.5中可溶性无机离子组分的来源及特点[J]. 广东化工 2017(08)
    • [23].改进型卡尔曼滤波的PM2.5浓度预测系统[J]. 传感器与微系统 2017(07)
    • [24].浅析常州市PM2.5对能见度干扰[J]. 农业与技术 2017(13)
    • [25].水土保持在东港市空气PM2.5控制中的作用[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7(07)
    • [26].光催化去除PM2.5的研究进展[J]. 现代盐化工 2017(04)
    • [27].一种有效去除PM2.5的家用环保抽油烟机[J]. 家电科技 2017(10)
    • [28].丹皮酚抑制PM2.5诱导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VEGF表达的研究[J]. 临床肺科杂志 2017(11)
    • [29].长治市重污染天气特征分析[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7(08)
    • [30].雾霾污染(PM2.5)、工业集聚与工业效率的交互影响研究[J]. 软科学 2016(03)

    标签:;  ;  ;  

    PM2.5对大鼠心血管系统的急性炎症反应和凝血因子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