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传统道德教育思想探析

儒家传统道德教育思想探析

论文摘要

我国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产生了以宗法血缘秩序为基础、以礼为基本内容的基本道德观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派思想家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其中,又以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尤为突出,它们构成了我国道德文化的精华。 自孔子以来的儒家先贤们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问题,从人性和政治两个方面对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过大量的论述。先秦时期是儒家传统教育的奠基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人物,他们确立了儒家以仁为中心、以促进个体德性人格的养成和现实伦理秩序的完善为旨归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两汉隋唐时期,董仲舒、班固、王符等儒学家们从道德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到宋明时期,朱熹、王守仁、王夫之等对儒家道德教育思想作了新的概括与提升,创造性的建立了理学道德教育思想体系,进一步强化了孔子以来仁学道德教育思想的合理性,从而使儒家道德教育思想趋于完善。 以孔子为核心的传统儒家道德教育思想一开始就把目光牢牢锚定在现实人伦秩序之中,克己复礼,寻求现实伦理秩序的完善。正因为如此,从日常伦理生活需要出发,以促进现实人伦秩序的稳定建构与社会的和谐,就成为儒家道德教育实践的内在精神。正因为儒家把现实人伦秩序的完善视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所以儒学家们把道德教育不仅看作是立身之基,而且看成是为政之本,由此而奠定政教合一的教育模式。在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时,提出了“行忠信”、“明人伦”、“化性起伪”等直接指向现实人伦秩序的道德教育基本内容,并在长期的道德教育实践中提炼出“身教示范”、“因材施教”、“环境陶冶”、“知行统一”等一系列立足现实伦理实践的行之有效且极具特色的基本方法。 儒学家们不仅重视对他人的道德教育,对道德自我教育的实现形式——道德修养也是十分关注的。他们把修身问题定位为“修身为本”,认为“白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甚至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一、道德教育的性质
  • 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 三、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 四、传统道德及道德教育思想的缘起
  • 第二章 儒家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一节 奠基—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
  • 一、孔子有教无类的道德教育思想
  • 二、孟子扩充本心的道德教育思想
  • 三、荀子化性起伪的道德教育思想
  • 第二节 发展—两汉隋唐时期儒家道德教育思想
  • 一、董仲舒“教而后善”的道德教育思想
  • 二、班固“‘三教’教化”的道德教育思想
  • 三、王符“化变民心”的道德教育思想
  • 四、王充“性在教化”的道德教育思想
  • 第三节 完善—宋明时期儒家道德教育思想
  • 一、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道德教育思想
  • 二、王守仁复其心体之同然的道德教育思想
  • 三、王夫之顺正养性的道德教育思想
  • 第三章 传统儒家对道德教育作用的认识与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 第一节 道德教育的作用
  • 一、德教乃为政之本
  • 二、德教为立身之基
  • 三、德教重于刑罚
  • 四、德教促进人的发展
  • 第二节 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 一、行忠信
  • 二、明人伦
  • 三、生礼义而制法度
  • 第四章 儒家传统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
  • 第一节 身教示范
  • 第二节 因材施教
  • 第三节 环境陶冶
  • 第四节 知行统一
  • 第五章 传统儒家自我道德教育的实现形式
  • 第一节 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的关系
  • 一、道德修养的概念
  • 二、道德修养是道德自我教育的实现形式
  • 三、传统儒家对道德修养重要性的认识
  • 第二节 儒家传统道德修养的方法
  • 一、学思并重
  • 二、反省内求
  • 三、积善成德
  • 四、慎言力行
  • 第六章 儒家传统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
  • 第一节 传统学校中的道德教育
  • 一、把德教放在教学的首位
  • 二、把学校道德教育最高目的视为“存天理、灭人欲”
  • 三、把忠、孝、义、仁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 四、把德育过程概括为“知”、“情”、“意”三者的统一
  • 第二节 传统家庭中的道德教育
  • 一、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的历史
  • 二、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的基本特征
  • 三、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的方法
  • 余论:儒家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一、儒家传统道德教育内容的当代价值
  • 二、儒家传统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的当代价值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原创性声明
  •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J]. 西部素质教育 2019(22)
    • [2].乡村幼儿园开展传统道德教育的方法及其提升策略[J]. 当代教研论丛 2018(09)
    • [3].解读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之“命”、“力”、“义”[J]. 山西青年 2017(05)
    • [4].班级管理中融入传统道德教育的作用[J]. 新课程(中) 2015(06)
    • [5].浅谈大学生的中国传统道德教育[J]. 新闻天地(论文版) 2009(01)
    • [6].谈高职学生优秀传统道德教育[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9(02)
    • [7].学校要重视传统道德教育[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7(08)
    • [8].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1(04)
    • [9].论我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4)
    • [10].传统道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J]. 中学教学参考 2015(27)
    • [11].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传统道德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2(01)
    • [12].传统道德教育“以人为本”的文化自觉路径试探[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05)
    • [13].构建和谐社会视域中的家庭优良传统道德教育研究[J]. 现代企业教育 2014(20)
    • [14].历史教学中的传统道德教育浅议[J].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2(05)
    • [15].高校开展中华传统道德教育的思考[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05)
    • [16].加强传统道德教育刻不容缓[J]. 考试周刊 2012(35)
    • [17].新时期大学生传统道德教育探析[J]. 南昌高专学报 2010(05)
    • [18].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之重构——基于高校德育教育的视角[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07)
    • [19].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概述[J].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 [20].情理与法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与现代司法的相互冲突与影响[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9(12)
    • [21].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道德教育[J]. 文学教育(中) 2012(07)
    • [22].多元价值视野下布朗族传统道德教育的新思路[J]. 贵州民族研究 2017(07)
    • [23].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视域下的当前未成年感恩教育探析[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 [24].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教育的典型方法研究[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04)
    • [25].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与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相结合[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15)
    • [26].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道德教育的初探[J]. 学周刊 2017(31)
    • [27].寓我国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思想于学生品德教育的路径探索[J]. 中国校外教育 2018(02)
    • [28].寓我国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思想于学生品德教育的路径探索[J]. 中国校外教育 2018(08)
    • [29].论传统道德教育的现代意义[J]. 中国德育 2010(03)
    • [30].地方课程的实施策略研究——以“儒家传统道德教育”为例[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标签:;  ;  ;  ;  ;  

    儒家传统道德教育思想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