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地理教学渗透和谐社会教育

浅议初中地理教学渗透和谐社会教育

王思思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新城乡新城中学138000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三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我们在地理新课程的教学中,应时刻关注时政,密切联系实际,要与时代同步,渗透和谐社会教育。

一、“和谐”思想源远流长。《左传·襄公十一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晋书·挚虞传》:“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后汉书·四九长统传昌言法诫》:“夫任一人则专政,任数人则相倚,政专则和谐,相倚则违戾。”

中国古代就十分重视天人关系,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哲学家,很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他们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信奉儒道思想的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政令和政论中也常有“时禁”、“四时禁”等涉及生态保护的内容。这些有关敬重环境、亲和自然的观念,无疑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资源,一部分是不可再生的,比如矿产资源;另一部分虽然可以再生,比如粮食、水果、蔬菜等,但它们的增长要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因此,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生产、生活资料和舒适的生活、休闲空间,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只能是一定的。人类需求的增长必须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相适应,人类的生产和消费必须以最小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来进行。在维护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应当通过维护自然界的平衡,以保证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

三、在教学中应使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远意义,培养科学发展观。例如让学生深刻认识人与环境的不协调发展将造成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而这个过程在当今社会已经具有普遍性、多样性的特点。这个过程导致的环境问题,大多具有渐变性和不可逆性,所以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危害,一旦暴露则已很难逆转,由此指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发展观。例如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和开发工程,其途径完全体现了生态建设结合生产发展、结合人民生活的指导思想,避免了走入为保护而保护的死胡同,也避免了为生产而生产的破坏性利用,是真正能体现构建和谐社会对人与自然和谐要求的生态建设工程。再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集地。它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城市成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区域,并倡导绿色文明,在建设中保持具有历史的、民族的地域特色。

四、今年我国纪念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在这个全人类共同的节日里,希望人们尊重地球、保护地球、善待地球;希望人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五、中西部大开发。正是为了建设一个均衡发展的和谐社会,党中央和中国政府从上世纪末开始部署中西部大开发。“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目标之一,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内在联系及地理自然特点,制定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方向和主要政策。

六、在能源方面,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了“节能优先,效率为本”。这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方面需要继续保持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另一方面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用能”,这是保证能源持续供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污染排放的关键途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保障。

七、两岸统一。要向学生介绍“两岸合则两利、分则两害”的道理,讲清“渐进式台独”、“去中国化”是一条危险的道路。台湾当局图谋单方面改变台湾问题的性质和台湾地位是行不通的,台湾当局坚持与大陆对抗也是行不通的。台湾同胞,将会与祖国大陆人民一道,共谋和平、发展、统一的光明前景。

八、人与社会的和谐。“和谐”二字已越来越多地深入人心。“和谐”之意重在“和”字,并由此衍生出包容、和平、安定、太平、美好、和衷共济等含义。“家和万事兴”是一种理念。在我国三世同堂和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很多,无论长辈与晚辈之间,还是兄弟、姐妹、婆媳和姑嫂之间,都很讲究和睦相处,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继而邻里之间也注重“和为贵”、“远亲不如近邻”,是人们构建和谐邻里关系之本。

九、计划生育。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同时也创造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少生3亿人口的奇迹。中国少生3亿多人口使世界60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三年,中国人口有效控制对人类和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地球所面临的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威胁。

我在地理教学中,正在进行探索渗透和谐社会的教育,写这篇短文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抛砖引玉、以待大家。最后用16个字结束:自然和则美,生命和则康,社会和则安,国家和则强。

标签:;  ;  ;  

浅议初中地理教学渗透和谐社会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