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剧三国戏研究

汉剧三国戏研究

论文摘要

汉剧是湖北省的地方大剧,她有着四百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汉剧剧目中历史剧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在历史剧中“三国戏”的数量之丰富、影响之深远,亦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但遗憾的是,目前学术界对汉剧的研究还非常少,而对汉剧的三国戏的系统研究更是几乎无人涉及。本文选取汉剧中的三国戏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三个方面来对汉剧三国戏展开论述:首先从汉剧三国戏的剧目、剧本入手来探究其题材来源,然后重点论述现代汉剧的的直接来源早期汉剧,最后从戏曲表演的角度来介绍汉剧名家与三国戏的渊源。一是汉剧三国戏的剧目、剧本、题材来源概述。剧目方面,主要是通过《汉剧剧目表》、《汉剧传统剧目考证》、《汉剧志》、《汉剧史料专辑》中的三国戏剧目的考证,得出其具体的数目。剧本方面,现代汉剧主要以《湖北地方戏曲丛刊》中收录的53个三国戏剧本为蓝本,按照剧本来源、剧本规模、剧中主要人物、表演行当等四个标准,将它们分类概述。题材溯源方面,主要考察了汉剧三国戏与《三国演义》、元明杂剧、明清传奇的关系,探讨了汉剧三国戏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二是早期汉剧三国戏。内容上主要包括《新镌楚曲十种》中的三国戏《英雄志》、《祭风台》,《俗文学丛刊》中的楚曲三国戏《辕门射戟》、《曹公赐马》、《东吴招亲》等5个这些早期楚曲的特色有四点:一是剧本形式较古老,二是剧本内容粗糙民间色彩浓厚,三是语言风格浅白平直,四是表演行当重视男性脚色。它们对现代汉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代汉剧在此基础上得到继承和发展。三是汉剧名家与三国戏。本文主要选取了早期的汉剧名家“活关公”——米应先“汉派老生”——余三胜,近现代的汉剧名家汉剧大王——余洪元、“余派”艺术传人——胡桂林、钱文奎、陈春芳、“活周瑜”——董金林、“活蒋干”——李春森等人作为个案研究。通过他们的精湛表演,来感受汉剧的魅力。总之,汉剧中的三国戏数量可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源远流长,早期楚曲中的三国戏特色鲜明、影响深远,汉剧国戏的表演艺术精湛、独具魅力。它们不仅在汉剧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且在中国戏曲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
  • 一、汉剧三国戏的剧目、剧本、题材来源概述
  • (一) 汉剧三国戏剧目概述
  • 1. 《汉剧剧目表》中的三国戏剧目
  • 2. 《汉剧传统剧目考证》中的三国戏剧目
  • 3. 《汉剧志》中的三国戏剧目
  • 4. 《汉剧史料专辑》中的三国戏剧目
  • (二) 汉剧三国戏剧本概述
  • 1. 按剧本来源分
  • 2. 按剧本规模分
  • 3. 按剧中主要人物分
  • 4. 按表演行当分
  • (三) 题材溯源
  • 1. 汉剧三国戏对《三国演义》的继承与改编
  • 2. 汉剧三国戏对元明杂剧的继承与发展
  • 3. 汉剧三国戏对明清传奇的继承与发展
  • 二、早期汉剧三国戏
  • (一) 《新镌楚曲十种》中的三国戏
  • 1. 《英雄志》
  • 2. 《祭风台》
  • (二) 《俗文学丛刊》中的楚曲三国戏
  • 1. 《辕门射戟》
  • 2. 《曹公赐马》
  • 3. 《东吴招亲》
  • (三) 早期楚曲三国戏的特色
  • 1. 剧本形式较古老
  • 2. 剧本内容粗糙,民间色彩浓厚
  • 3. 语言风格浅白平直
  • 4. 表演行当重视男性脚色
  • (四) 现代汉剧对早期楚曲的继承与发展
  • 1. 全本沿用楚曲的现代汉剧
  • 2. 为强化情感倾向而改动的现代汉剧
  • 3. 为突出脚色而改动楚曲的现代汉剧
  • 三、汉剧名家与三国戏
  • (一) 早期的汉剧名家
  • 1. “活关公”——米应先
  • 2. “汉派老生”——余三胜
  • (二) 近现代的汉剧名家
  • 1. 汉剧大王——余洪元
  • 2. “余派”艺术传人——胡桂林
  • 3. 钱文奎
  • 4. 陈春芳
  • 5. “活周瑜”——董金林
  • 6. “活蒋干”——李春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汉剧剧目表》中的三国戏剧目(共74出)
  • 附录2:《汉剧传统剧目考证》中的三国戏剧目(共77出)
  • 附录3:刘小中《湖北文史资料·汉剧史料专辑》中的三国戏剧目(共94出)
  • 附录4:《祭风台》封面、《英雄志》纲次
  • 附录5:《辕门射戟》、《东吴招亲》、《曹公赐马》封面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余三胜轶事》的轶事[J]. 中国戏剧 2015(11)
    • [2].让余三胜魂归故里[J]. 武汉文史资料 2016(06)
    • [3].大型黄梅戏《余三胜轶事》艺术成果评析[J]. 戏剧之家 2016(21)
    • [4].三下罗田寻找余三胜[J]. 武汉文史资料 2015(02)
    • [5].源出大别山麓的京剧世家[J]. 湖北旅游 2010(06)
    • [6].采桑子·京剧鼻祖余三胜[J]. 东坡赤壁诗词 2018(06)
    • [7].余三胜连唱74个“我好比……”[J]. 乡音 2013(12)
    • [8].略论黄梅戏《余三胜轶事》的美学特征[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8(01)
    • [9].余门三人杰——余三胜、余紫云与余叔岩[J]. 天津政协 2011(08)
    • [10].“余三胜”画像疑为PS京剧武生名家高盛麟剧照[J]. 戏剧之家 2016(10)
    • [11].张宇游走在艺术与烟火之间[J]. 八小时以外 2014(07)
    • [12].黄梅栋梁材王刚[J]. 中国戏剧 2016(07)
    • [13].京剧老生“前三杰”流派艺术之渊源论略[J]. 戏曲艺术 2016(02)
    • [14].余三胜——为“京剧”奉献一生的艺术家[J]. 兰台世界 2014(34)
    • [15].京剧[J]. 教学考试 2020(08)
    • [16].略谈京剧的演唱美[J]. 剧作家 2018(04)
    • [17].民营剧团的艰难起步[J]. 剧影月报 2011(02)
    • [18].京剧老生的美学特征[J]. 上海戏剧 2013(06)
    • [19].玉音响四方(一) 李鸣盛从艺录[J]. 中国戏剧 2017(10)
    • [20].我说京剧大师(上)[J]. 金秋 2018(18)
    • [21].京剧[J]. 读书文摘 2014(13)
    • [22].论京剧表演艺术的风格化、流派[J]. 戏剧之家(上半月) 2010(11)
    • [23].笔谈京剧中的余派老生[J]. 戏剧之家(上半月) 2011(12)
    • [24].重印《梨园影事》序[J]. 中国戏剧 2014(03)
    • [25].陈飞 扶持湖北京剧事业是个大课题[J]. 湖北画报(上旬) 2018(03)
    • [26].100年前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单[J]. 民间传奇故事(A卷) 2011(02)
    • [27].晚清社会心理与京剧老生“前三杰”之流派艺术[J].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 2012(00)
    • [28].旧京伶界漫谈(十一) 文武昆乱不挡[J]. 文史知识 2013(09)
    • [29].说说北京老剧场(二)[J]. 世界文化 2012(06)
    • [30].咸丰年间的京师梨园生态探微——以《王钟霖日记》为中心[J]. 戏曲艺术 2016(04)

    标签:;  ;  ;  ;  ;  

    汉剧三国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