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心理思想与存在心理思想比较研究

禅宗心理思想与存在心理思想比较研究

论文摘要

文章简要介绍了禅宗心理思想和存在主义心理思想的概念,相对系统的阐释了他们的理论渊源——禅宗和存在主义哲学的概念、背景、主要思想、二者的相关研究以及他们对心理学的影响。着重从自由与自由选择、自我意识与悟、存在感与非存在感、禅宗的迷与悟、布根塔尔的“本真状态”与禅宗“本心自性”、佛家的人生之苦与存在焦虑、人与世界的三种关系模式和禅宗的三重境界、禅宗心理思想的乐观与存在心理思想的悲观、禅宗之人生意义与存在主义之人生价值等八个方面对禅宗心理思想和存在心理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简要分析了存在心理在欧美能够产生较广泛影响的原因。展望了如何进一步发扬禅宗心理思想契合中国人文化心理特征的优势,为后来者开拓本土心理理论和心理治疗技术的新方法提供借鉴。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相关文献简述
  • 第四节 论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禅宗心理思想和存在心理思想的内涵
  • 第一节 禅宗心理学思想
  • 第二节 存在心理学思想
  • 第三章 禅宗和禅宗心理思想相关研究
  • 第一节 禅的含义与禅的渊源
  • 第二节 中国禅宗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三节 禅宗主要思想
  • 一、 般若(智慧)在自性、佛性在心中
  • 二、 悟——实现智慧与明了佛性必经之途
  • 三、 虚空——悟的至高境界
  • 四、 无理性、非逻辑——冷暖自知的体验
  • 五、 平常生活、平常道——在世成佛、本真生活
  • 六、 空灵的自由、本真的选择
  • 七、 乐观、自然、“放心”的活着
  • 第四节 禅宗心理思想与东、西方心理治疗思想比较
  • 一、 禅宗执着、妄念思想与认知心理疗法的不合理信念
  • 二、 禅宗内在智慧与精神分析的潜意识
  • 三、 禅宗的悟、空、平等思想与人本主义的自我概念、主体平等
  • 四、 禅宗之自然观与强调自然的森田疗法
  • 五、 “平常心是道”与放松疗法
  • 六、 禅定与静默疗法
  • 七、 内观疗法与禅宗的自性自度
  • 第四章 存在主义哲学与存在心理思想的相关研究
  • 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内涵
  • 第二节 存在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三节 存在主义的主要思想
  • 一、 存在先于本质
  • 二、 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
  • 三、 自由和选择
  • 四、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五、 人生是一场悲剧
  • 第四节 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与存在心理学的比较
  • 一、 二者都把人及其存在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 二、 二者都强调人的主体性
  • 三、 二者都重视“在世界中的存在”
  • 四、 二者都探讨了价值问题
  • 五、 二者都强调人是能进行自由选择的存在
  • 六、 二者都关心人的悲剧性
  • 第五节 分析存在心理思想在欧美兴起原因
  • 一、 文化因素
  • 二、 实证哲学的日趋没落
  • 三、 先驱人物的推动
  • 四、 社会需要
  • 第五章 禅宗心理思想与存在心理思想的比较
  • 第一节 禅宗心理思想与存在心理思想的概念比较
  • 第二节 两种心理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比较
  • 第三节 禅宗心理思想与存在心理思想的哲学基础思想比较
  • 一、 两种哲学思想的社会背景比较
  • 二、 两种心理思想哲学基础的内容比较
  • (一)二者都反理性
  • (二)二者都主张主客一体
  • (三)二者都倡导自然、向往自由
  • (四)在对待语言上二者有不同之处
  • (五)乐观的禅宗与悲观的存在主义
  • 第四节 两种心理思想具体内容比较
  • 一、 自由与自由选择
  • 二、 自我意识与悟
  • 三、 存在感与非存在感和禅宗的迷与悟
  • 四、 布根塔尔的“本真状态”与禅宗“本心自性”
  • 五、 佛家的人生之苦与存在焦虑
  • 六、 人与世界的三种关系模式和禅宗的三重境界
  • 七、 禅宗心理思想的乐观与存在心理思想的悲观
  • 八、 禅宗心理之人生意义与存在心理之人生价值
  • 第六章 分析禅宗心理思想研究、应用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禅宗心理思想与存在心理思想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