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新市民子女社会化问题研究

城市新市民子女社会化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我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城市化,而城市化的实质是农民市民化。因此,我国每年有大量的农民通过城市化而变成城市市民,他们习惯上被称为新市民。在市民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农民需要进行再社会化以求融入新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他们的子女需要完成社会化,成为一名合格的市民。本研究围绕新市民子女的社会化问题进行研究。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新市民子女的实际情况,将他们的社会化问题分为四个层面:价值观念与社会规范方面、心理偏差与人格塑造方面、社会知识与专业技能方面、身份认同与角色认知方面。进而通过调查、访谈揭示出新市民子女价值观念偏差、社会规范缺失、心理发展失衡、社会技能不足、身份认同混乱、角色认知失误等等社会化问题,并且通过对新市民子女社会化环境的考察进一步分析了导致他们产生社会化问题的诸多因素。主要包括:不良的家庭因素,不良的学校因素以及不良的同龄群体因素和不良的大众传媒因素。本研究还较为详细的探讨了新市民子女自身在其社会化进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不足的问题。因为内部因素往往是决定因素,却也往往容易被忽视。通过访谈,本研究发现新市民子女自身存在主观追求的相对完美性与实际行为选择的不充分性,主观追求的不同性与思考、意识选择和实际行为选择的趋同性,以及主观追求的普遍认可性与客观实际行为普遍滞后性等方面的问题。根据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了三项建议:首先加强教育手段的整合,以求充分利用城市资源保障这一群体能够享有较为公平的教育机会。其次,创建和谐、友好的社会氛同,以求建立良好的社会化环境,从而对新市民子女的身份认同、心理归属以及价值观念与社会规范的习得产生积极的影响。最后,完善相应的社会服务体系,以求提高新市民家长综合素质、弥补新市民子女家庭教育缺失、消除新市民子女心理障碍以及帮助新市民群体提升就业能力、改善就业环境。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
  • 1.1 概念的界定
  • 1.1.1 农民工
  • 1.1.2 新生代农民工
  • 1.1.3 新市民
  • 1.1.4 新市民子女
  • 1.1.5 人的社会化
  • 1.1.6 社会化问题
  • 1.2 关于新市民问题的研究综述
  • 1.2.1 从社会分层的角度进行研究
  • 1.2.2 从中国农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角度进行研究
  • 1.2.3 从制度背景、人力资本条件、个人生活史三个层面进行研究
  • 1.2.4 从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角度进行研究
  • 1.2.5 从农民工社会支持体系角度来分析
  • 1.2.6 从农民工的政府管理服务模式的角度进行研究
  • 1.2.7 从农民工与市民社会的距离的角度进行分析
  • 1.3 若干社会化理论综述
  • 1.3.1 符号互动理论
  • 1.3.2 精神分析理论
  • 1.3.3 生命历程理论
  • 1.3.4 社会化的道德发展理论
  • 1.4 关于新市民子女的研究综述
  • 1.4.1 区域总体状况的调查
  • 1.4.2 对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的全局性探讨
  • 1.4.3 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状况调查
  • 1.4.4 关于农民工就学政策的理论分析
  • 1.4.5 分析农民工子女家庭的教育状况
  • 1.4.6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探讨
  • 1.4.7 对农民工子女的社会教育状况的分析
  • 1.5 以往研究的不足
  • 1.6 研究意义
  • 1.6.1 理论意义
  • 1.6.2 实践意义
  • 1.7 研究设计
  • 1.7.1 研究视角及研究思路
  • 1.7.2 研究对象的选取
  • 1.7.3 研究方法的选择
  • 2 新市民子女社会化问题的调查及分析
  • 2.1 调查问卷维度的确定
  • 2.1.1 访谈对象
  • 2.1.2 访谈工具
  • 2.1.3 结果分析
  • 2.2 调查对象
  • 2.3 调查工具
  • 2.4 实施方法与程序
  • 2.5 统计处理
  • 2.6 结果分析
  • 2.6.1 价值观念与社会规范方面
  • 2.6.2 心理偏差与人格塑造方面
  • 2.6.3 社会知识与专业技能方面
  • 2.6.4 身份认同与角色认知方面
  • 3. 新市民子女社会化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
  • 3.1 影响新市民子女社会化的不良外部环境因素
  • 3.1.1 不良家庭因素
  • 3.1.2 不良学校因素
  • 3.1.3 不良同辈群体因素
  • 3.1.4 不良大众传媒因素
  • 3.2 影响新市民子女社会化的不良内部因素
  • 3.3 新市民子女社会化问题对策
  • 4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高校教师的角色认知探讨师生关系建设[J]. 现代经济信息 2019(24)
    • [2].记者“新闻民工”角色认知的研究述评[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 [3].新媒体环境下职业记者的媒介角色认知与转变[J]. 西部广播电视 2015(14)
    • [4].校长在改造学校进程中的角色认知[J]. 中小学校长 2020(01)
    • [5].“两学一做”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员的角色认知[J]. 文教资料 2017(02)
    • [6].教师在社会视域中的角色认知[J]. 教育实践与研究(C) 2017(02)
    • [7].明晰角色认知,实现从平庸向卓越的转变[J].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2(03)
    • [8].护理学生职业角色认知情况分析与教育对策[J]. 考试周刊 2010(23)
    • [9].新员工岗前培训角色转换与角色认知机制探索[J]. 广西电业 2017(03)
    • [10].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媒介角色认知与媒介素养的培养研究[J]. 科技展望 2016(13)
    • [11].中班幼儿性别角色认知的现状调查[J]. 江苏幼儿教育 2017(03)
    • [12].班组长的角色认知[J]. 现代班组 2009(03)
    • [13].护士自我角色认知与应对方式、身心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护理管理 2009(05)
    • [14].护士职业管理中的角色认知及引导[J].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9(03)
    • [15].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提升党员角色认知[J]. 共产党员(河北) 2017(10)
    • [16].中国警察角色认知现状的实证研究[J]. 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16(04)
    • [17].校长在改造薄弱学校进程中的角色认知[J]. 教师 2018(07)
    • [18].高中教师角色认知与教学行为一致性调查研究[J].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4(02)
    • [19].网络新闻从业者的媒介角色认知及影响因素——上海地区调查报告之三[J]. 新闻记者 2014(02)
    • [20].媒介环境与组织控制:调查记者的媒介角色认知及影响因素(上)[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2(09)
    • [21].改革开放30年来记者角色认知的变迁[J]. 当代传播 2008(06)
    • [22].论体育素养在教练员心理健康影响与支持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角色认知[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0(02)
    • [23].中国调查记者的媒介角色认知、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J]. 当代传播 2020(05)
    • [24].简论职业伦理视野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认知混淆[J]. 西部素质教育 2018(22)
    • [25].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自身政治角色认知[J].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4(03)
    • [26].对反思型教师角色认知的探讨[J]. 中国电力教育 2014(20)
    • [27].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角色认知及履职理念[J].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19(02)
    • [28].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部主任的角色认知[J]. 农业网络信息 2017(02)
    • [29].新任中学校长职业角色认知的调查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 2019(27)
    • [30].从家庭角色认知的变化看当今农村妇女地位的变迁[J]. 社会科学家 2008(07)

    标签:;  ;  ;  ;  

    城市新市民子女社会化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