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复方”加减治疗颈椎病376例的回顾性分析

“颈复方”加减治疗颈椎病376例的回顾性分析

张旭桥(湘潭市中医医院湖南湘潭411100)

【中图分类号】R681.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12-0072-02

恩师仇湘中教授(主任医师)从医30年,学识广博,经验丰富,对颈椎病的辩证治疗有独到的见解,采用经验方“颈复方”治疗该病,疗效颇佳。仇教授认为颈椎病多是素有体虚或慢性劳损,在风、寒、湿或外伤等因素的刺激下,引发诸症,并指出,颈椎的功能基础和解剖基础均为“筋”和“骨”,根据内经“肝主筋”、“肾主骨”的理论依据,治疗上在针对风寒湿等外感邪气的治疗过程中,注重补益肝肾;同时,注重病证结合,既强调辨证论治,又注重疾病分型,中西结合,用药精当,疗效颇佳。现将恩师2007-2009年间376例门诊颈椎病患者,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76例患者均为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2007-2009年的门诊患者,男197例,女179例;年龄最大63岁,最小22岁,平均47岁;病程最长者22年,最短者1个月。颈型97例,神经根型84例,脊髓型65例,交感神经型59例,椎动脉型46例,混合型25例。风寒阻络型192例,气滞血瘀型89例,气血不足63例,肝阳上亢型21例,其他证型11例。根据症状分级量化[1],病情轻者122例,中型197例,病情重者57例。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均根据临床症状几X片,部分患者经CT、MRI、椎动脉彩超确诊,均可诊断为颈椎病。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拟定,可分为风寒阻络,气滞血瘀,气血不足,肝阳上亢,及其他证型。

2治疗方法

2.1所有患者均口服仇教授经验方加减,7天一疗程,根据病情服药2—18个疗程。经验方基础组方如下:

黄芪18g丹参30g葛根15g当归10g白芍30g防风10g

川芎10g全蝎4g蜈蚣1条元胡10g甘草6g秦艽12g

该方结构精当,浑然一体。黄芪,丹参,葛根,气血同治,解肌通络,为君药。当归、川芎、白芍、防风、秦艽,养肝柔筋,补血活血,祛风湿止痹痛,共为臣药;全蝎、蜈蚣、元胡,祛风通络,缓痉止通,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使药。以上十味,共奏益气活血,解肌柔筋,祛风除湿,通经活络之功。为治疗各型颈椎病基础方。风寒阻络型加羌活、独活、白芷、赤芍;气滞血瘀者加桃仁、红花、三七粉;气血不足这重用黄芪,加熟地、牛膝、太子参、淮山、黄精等;肝阳上亢型加龙骨、牡蛎、稀签草、桑枝等。肝肾虚者,加熟地,菟丝子,淫羊藿、补骨脂、枸杞子、桑葚之类;卫表虚弱者加玉屏风散;阳虚血痹者,加桂枝、附子、大枣;颈、肩、上肢疼痛麻重者,加伸筋草、乌梢蛇;神经根水肿明显者加车前子,泽泻,茯苓;女性肝郁,行经痛甚者,加郁金,珍珠母、柴胡;阴虚者加麦冬、生地、鳖甲、龟板等。病程长者,早期注重祛风除湿、散寒止痹,中期注重通经活络,治疗素体兼证,后期偏重补益肝肾。

2.2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将主要症状量化积分,按尼莫地平法计算治疗前后积分变化情况,统计疗效。

3结果

所有患者在服药前及服药后1周进行疗效观察,结果如下:临床痊愈102例,显效197例,有效47例,无效30例;总有效率达92%。各疾病分型及中医证型疗效情况见表1及表2。

表1各型颈椎病疗效表

表2各证型疗效表

由表1、表2可见,各型颈椎病型中以颈型、神经根型几椎动脉型疗效较佳;各证型中以风寒阻络型及气滞血瘀型疗效较好。

4验案介绍

患者谭某,女,39岁。素来体虚易感冒,09年春节期间因连续3次感冒后,出现颈、肩疼痛,反复发作,逐渐加重,痛时头项强痛,自汗,心悸,畏寒,严重时疼痛难忍,多方奔波求治,理疗针灸中药牵引均无显效。09年3月3日来求师诊治,查见脸色偏白,焦虑面容;C4/5棘突间压痛(++)、C6/7棘突间压痛(+++)。左臂丛神经牵拉痛(++),霍夫曼征(-),双上肢皮肤感觉肌力及腱反射正常。舌淡红,胎白滑,脉弦细。阅颈椎X线片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左侧C4/5及C6/7椎间孔变窄,颈椎MRI示:C4/5、C7/T1椎间盘变性,C4/5及C6/7椎间盘向后突出压迫硬膜囊。心电图正常。诊断:混合型颈椎病、证属风寒阻络,并服中药如下:黄芪18g,丹参30g,白芍30g,三七粉6g,天麻10g,蜈蚣1条,全蝎4g,葛根15g,秦艽12g,生地25g,炒白术12g,太子参30g,防风10g,薏苡仁20g,茯苓10g,甘草6g,桂枝10g,元胡15,七剂。此后再以此方加减连服21剂,患者诉诸症基本消失;再以初诊方先后加玉屏风散、补益肝肾之品,调养月余,症状消失,随访8各月,未复发。

5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的发生源于颈椎间盘的退变[5]。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部的慢性劳损可引起椎间盘变性、弹性减弱、椎体边缘骨刺形成、管节功能紊乱、韧带增厚钙化等一系列退行性病理改变。属于祖国医学的“痹证”、“项强”、“瘘证”、“眩晕”等范畴,并认为肾精不足、体质虚弱则易感风寒湿邪,导致气血不和、经络闭塞而发生颈相肩背疼痛等症状。由于病程日久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如瘀血、痰浊则可进一步影响肌体,从而产生眩晕、肢麻等症[6]。补益肝肾,调养气血是治疗筋骨疾病的根本,根据颈椎病的分型特点及证型分布,结合解表散寒,活血化瘀,平肝潜阳等治疗,可有效治疗该病。仇教授经验方,则是宗此为法,病证结合,辨证施治与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相结合,遣方用药精当,故收效满意。

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7.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6.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6-347.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9.

[5]赵定麟.现代颈椎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05-364.

[6]徐军,汪玉平.颈椎病防治90问.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15-73.

标签:;  ;  ;  

“颈复方”加减治疗颈椎病376例的回顾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