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性肥胖儿童心血管危险因素与血管内皮功能

单纯性肥胖儿童心血管危险因素与血管内皮功能

论文摘要

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小儿肥胖已经成为儿科临床的常见营养性疾病,并成为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为了早期预防和干预肥胖带来的心血管疾患,我们拟通过以下研究,初步分析单纯性肥胖的发生原因以及对小儿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以指导小儿合理膳食、科学生活和健康成长,为指导儿童保健、科学预防心血管疾病提供基础理论依据。1.研究单纯性肥胖儿童的脂和脂蛋白类、糖和胰岛素等代谢特点。2.研究单纯性肥胖对儿童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影响,包括血管内皮因子的释放、动脉血压、反应性充血血管扩张功能和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功能,为预防成年期的心血管并发症提供依据;探讨单纯性肥胖儿童血管内皮损伤可能的发生机制,为成年期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提供基础。3.通过病史询问、生活习惯了解,探讨环境因素对单纯性肥胖形成的影响。方法1.研究对象1.1肥胖组:按照WHO和我国营养协会统一制定的肥胖诊断标准,在除外各种继发因素的基础上,筛选出53例9--14岁年龄组的单纯性肥胖儿童,其中男43例,女10例,年龄9—14岁,平均11.2±1.6岁,均为2006.6—2007.6年因肥胖来我院诊治的儿童。1.2正常对照组:配对选择28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9—13岁,平均11.5±0.6岁,均为身高、体重正常的健康儿童。2.研究方法2.1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2.1.1问卷调查(见附表)对所有儿童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及家族史进行简单的问卷调查。2.1.2体格检查测量身高、体重、腰围和臀围,并根据测量结果计算体重指数和腰/臀比例。同时测收缩压和舒张压。2.2生化检查及内皮素检查2.2.1检测两组小儿血脂、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血糖和血胰岛素,并跟据有关公式计算出胰岛素抵抗指数。2.2.2内皮素用内皮素试剂盒测试。2.3超声检查2.3.1通过彩色超声多普勒系统,检测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后血管扩张功能,测定肱动脉基础内径(D0)和反应性充血后血管内径(Df),并计算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DF%)=(Df—D0)/D0.2.3.2通过彩色超声多普勒系统检测两组小儿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选择左心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和心指数作为收缩功能的判断指标,二尖瓣口的E峰、A峰和E/A比值作为心脏舒张功能的判断标准。2.3.3同步利用彩色超声系统检测小儿脂肪肝发生情况结果1.肥胖组儿童体重、BMI、腰围和腰/臀比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2.肥胖组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A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而载脂蛋白B两组无差异(p>0.05)。肥胖组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肥胖组内皮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p<0.05)。肥胖组收缩压和舒张压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4.肥胖组与对照组舒张末期肱动脉基础内径(D0)无明显差异,肥胖组充血后内径(Df)和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DF%)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01)。进一步分析表明:DF%与ET负相关,与Df正相关,影响Df的主要因素是BMI、SV和HDL-C。5.肥胖组左心射血分数和心指数较对照组下降,而心输出量和每搏输出量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E/A比值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6.肥胖组小儿共有42例检出脂肪肝,占79.2%,其中轻度脂肪肝14例,中、重度脂肪肝28例,而对照组未发现脂肪肝病例。7.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摄食过多及高脂膳食、运动较少的生活方式是肥胖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1.肥胖儿童存在着明显的脂类代谢异常和胰岛素抵抗,是为动脉病变的重要高危因素之一;且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血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与体重、BMI及腰围相关,甘油三酯与腰围和腰臀比相关。2.肥胖儿童存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应性肱动脉扩张能力下降和血管内皮收缩因子内皮素的过度分泌。内皮功能的障碍主要与肥胖本身及血脂相关。肥胖儿童心脏收缩功能已收到影响,未发现舒张功能受到明显影响。3.摄食过多及高脂膳食、运动较少的生活方式是肥胖发生的主要环境因素。因此预防和治疗儿童肥胖的首要目标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和正确的生活方式。

论文目录

  • 中英文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炎症因子与单纯性肥胖儿童糖脂代谢异常的相关性[J]. 中国卫生工程学 2019(06)
    • [2].单纯性肥胖儿童体循环miRNA表达变化及相关性分析[J]. 新医学 2019(11)
    • [3].单纯性肥胖儿童智力及个性的研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A3)
    • [4].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浆内皮素-1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J].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01)
    • [5].单纯性肥胖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研究[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25)
    • [6].对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_3水平的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 2019(18)
    • [7].六味地黄丸对单纯性肥胖儿童血内皮素的影响[J]. 现代实用医学 2014(06)
    • [8].营养治疗和运动干预对62例单纯性肥胖儿童的影响[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16)
    • [9].单纯性肥胖儿童内分泌激素变化研究[J]. 卫生职业教育 2012(11)
    • [10].学龄期单纯性肥胖儿童的气质特征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35)
    • [11].单纯性肥胖儿童血脂及内皮素检测与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8(02)
    • [12].单纯性肥胖儿童心理行为因素的临床研究[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8(08)
    • [13].单纯性肥胖儿童心理问题的干预措施[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4(11)
    • [14].音乐运动疗法联合集体午餐对单纯性肥胖儿童的效果观察[J]. 护理学报 2015(10)
    • [15].运动营养综合干预治疗单纯性肥胖儿童50例[J]. 现代医药卫生 2015(11)
    • [16].单纯性肥胖儿童胰岛素抵抗与微量元素的相关性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17)
    • [17].单纯性肥胖儿童青少年50例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 中国美容医学 2012(12)
    • [18].单纯性肥胖儿童存在代谢综合征状况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14)
    • [19].62例单纯性肥胖儿童血脂、血糖、一氧化氮检测分析[J]. 福建医药杂志 2011(06)
    • [20].50例单纯性肥胖儿童免疫功能变化的分析[J]. 浙江实用医学 2010(05)
    • [21].单纯性肥胖儿童与糖代谢相关性研究[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09(06)
    • [22].单纯性肥胖儿童胰岛素抵抗与游离脂肪酸的关系[J].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08(03)
    • [23].单纯性肥胖儿童综合干预效果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 2008(11)
    • [24].学龄前单纯性肥胖儿童运动行为特征分析[J]. 上海预防医学 2017(10)
    • [25].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浆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4(14)
    • [26].单纯性肥胖儿童代谢综合征状况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 2011(05)
    • [27].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清瘦素与相关指标的关系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08)
    • [28].单纯性肥胖儿童饮食影响因素分析[J]. 职业与健康 2008(06)
    • [29].单纯性肥胖儿童的综合治疗[J]. 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 2008(10)
    • [30].维生素D及日照量对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清瘦素水平影响的研究[J].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16(06)

    标签:;  ;  ;  ;  

    单纯性肥胖儿童心血管危险因素与血管内皮功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