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的协同教育群体互动模式应用研究

基于网络环境的协同教育群体互动模式应用研究

论文摘要

协同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更是未来教育的主流。协同教育是一个综合的教育系统,主要由学校的协同教学、协同学习,家校合作三大部分组成,其主要的参与群体包括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家长群体和专家群体四大人员构成。协同教育的成功与否主要体现在四大群体间的互动是否有效开展,同时也受到系统支持平台和资源的制约。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以甘肃省教育厅的城乡互动项目为基础,借助甘肃省中小学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构建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协同教育群体互动的模式,提出支持群体互动的有效措施、指导策略、保障机制。在这种模式的应用实施过程中,观察参与互动的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情感变化,用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验证这种模式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协同教育系统中的教师群体实施的协同教学模式的应用。通过观察学生群体发生协同学习行为过程中的学习方式的变化,来验证协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能力产生的影响。通过观察家长参与协同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探索协同教育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效应。本文主要由五大部分组成:第一章,简明扼要地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之上,梳理了相关理论基础和概念,深入分析了参与协同教育群体互动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在总结和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专题学习网站动态生成系统的协同教育群体互动模型。第三章,在构建的互动模型指导下,开展基于网络环境的群体间互动应用实证研究,针对互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策略和保障措施。本章详细地阐述了应用协同教育平台促进群体间开展有效互动的过程。第四章,在统计分析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对协同教育群体的互动效果进行了评价,主要以教师能力的提升和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为重点进行评估。第五章,在前面进行的研究基础上,归纳出本研究的结论。同时,对研究过程和研究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反思和总结,也为下一阶段的应用推广提出了建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一) 全民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 (二) 甘肃省教育信息化长足发展的需要
  • (三) 教师自身发展和学生进步的诉求
  • (四) “城乡互动项目”的阶段性科研成果
  • 二、研究目标及意义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意义
  • 三、主要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及工具
  • (一) 实证研究法
  • (二) 调查研究法
  • (三) 评价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述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分析
  • (一) 协同教育的内涵
  • (二) 群体包含的对象及特征分析
  • (三) 互动群体之间的关系
  • (四) 影响群体互动的因素及分析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问题提出
  • (一) 外及其他地区研究现状境
  • (二) 国内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现状
  • 三、协同教育群体互动的理论支持
  • (一)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工作和协作学习理论
  • (二) 群体动力理论
  • (三)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协同教育群体互动模式设计与应用
  • 一、协同教育群体互动模式的模型设计
  • (一) 系统模式的设计原则
  • (二) 协同教育系统模型图
  • 二、构建系统平台为互动奠定基础
  • (一) 协同教育群体互动平台
  • (二) 平台的主要功能
  • (三) 平台的主要特色
  • 三、群体互动有效开展的保障措施
  • (一) 构建互动群体的指导策略
  • (二) 群体互动的有效组织策略
  • (三) 健全群体互动的运行机制
  • 四、应用协同教育平台促进群体间的有效互动
  • (一) 系统平台的应用和运行情况
  • (二) 基于专题资源,开展团队的协同教学
  • (三) 学生以平台资源为基础进行协同学习
  • (四) 家长登录平台交流互动实现“家校”互动
  • (五) 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远程指导与协助
  • (六) 构建系统平台下的区域化教学资源库
  • 第四章 协同教育群体互动效果评价
  • 一、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
  • (一) 信息技术基础能力的夯实和强化
  • (二)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
  • (三) 理论结合实践的应用能力提升
  • (四) 社交能力有效改善,协同工作能力增强
  • 二、学生综合素质的变化
  • (一) 促进学生基本信息技术能力的形成
  • (二)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学习习惯
  • (三) 加快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 (四) 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逐渐养成
  • (五) 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养成、团队意识的形成
  • 第五章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一) 研究结论
  • (二) 研究创新
  • 二、研究反思
  • (一) 研究内容的反思
  • (二) 后续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论文附录
  • 科研经历及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试论培智语文教学中生活化情境的引入途径[J]. 中华少年 2017(18)
    • [2].从边界到身份:持久的教育不平等的形成[J].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2011(07)
    • [3].基于模糊算法的教育群体评价[J]. 科技风 2019(01)
    • [4].不同受教育群体的教育公平现状及解决策略初探[J]. 教育观察(上旬刊) 2014(04)
    • [5].走进心灵[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09(01)
    • [6].技校班主任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 南国博览 2019(02)
    • [7].禅味教育,幸福本源[J]. 课外语文 2018(04)
    • [8].高中教育发展失衡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 教育探索 2008(11)
    • [9].自信是成功的源泉[J].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2(04)
    • [10].高校党建工作网络信息化建设创新探索[J]. 长江丛刊 2019(19)
    • [11].山东省城镇劳动者经济地位的获得路径与社会性别分析[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 [12].给学生一片成长的沃土[J]. 学校管理 2009(05)
    • [13].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科学素质[J]. 小学科学(教师论坛) 2011(07)
    • [14].探究中职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 科普童话 2019(47)
    • [15].艺术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概述[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4(02)
    • [16].论茶文化与爱国价值观的践行路径[J]. 福建茶叶 2020(04)
    • [17].浅谈学校教育者的姿态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J]. 科技风 2020(29)
    • [18].浅谈怎样培养职高成长困难生的自信心[J]. 成才之路 2010(01)
    • [19].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机会[J]. 新课程学习(下) 2015(05)
    • [20].素质教育下的数学课堂教学[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08(06)
    • [21].浅谈高校素质教育[J]. 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2)
    • [22].浅谈班级管理中怎样发挥教育群体作用[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3(12)
    • [23].关于教育口号三个问题的思考[J]. 教学与管理 2017(09)
    • [24].浅谈教师眼中的差生[J]. 新课程(中旬) 2013(10)
    • [25].我国在家教育发展的历史演进[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20(02)
    • [26].基于创业指数的高职学生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为例[J]. 职教论坛 2019(01)
    • [27].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与学生课外沟通交流现状探析[J]. 当代经济 2015(28)
    • [28].MOOC:让教育格局更开放[J]. 中国教育网络 2014(01)
    • [29].浅淡班级管理中如何发挥教育群体作用[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08)
    • [30].成长篇[J]. 基础教育课程 2013(Z2)

    标签:;  ;  ;  ;  ;  

    基于网络环境的协同教育群体互动模式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