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下的姜文电影研究

后现代语境下的姜文电影研究

论文摘要

后工业时代,后现代主义文学强势兴起。在西方国家中,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地位日益升高。随着理论的不断传播、扩散,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和其他类型的文化理论逐渐融合,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文化面貌,和美学思潮下独具风格的文化语境。其显著特征是:对传统话语和宏伟叙事的反叛、对绝对权威的颠覆、拆解中心、戏仿、拼贴、黑色幽默、暴力美学等等。现如今,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种文化呈现竞争与融合并存的态势。上个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文化现象在这种背景下传入我国,并且势头强劲,不容小觑。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电影艺术领域的影响巨大,大量的行业从业者开始关注和研究这种文化现象。后现代主义文化最初是在文艺类电影中大放异彩,在这期间,更多的导演也把注意力投向了这种文化现象,姜文身为一个向特立独行,洋溢着新生代气息的导演,这种与众不同的文化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对于姜文来说,他的身份极其特殊,既是演员又是导演的,自然而然的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姜文给人一种铮铮铁骨的硬汉形象,非常有血性。身为一个影视演员,他的作品数量数不胜数,几乎每一部影片都可以称为上乘之作;而从导演的角度来说,他的作品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到目前为止,只有《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这四部。和大多数电影一样,这四部电影都根据一些优秀的小说改编而成。把小说改编成电影并不是一个新颖的论题,从电影的功能来说,它具有极强的叙事能力,小说是通过文字给人看的,而电影是通过技术手段把文字搬上荧幕,把原著中的闪光点直观的展现给大众。在各种文化相互融合的大环境下,日益兴盛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和大众文化也走上了杂糅的道路,这两种文化的融合,打破了过往的陈规,大胆创新,一种新的改变方式和观念应运而生,它在模仿中解构,在多元中拼贴,在颠覆中出新。姜文的这四部电影,其个人参与的比例非常大,从前期对原著的解构和再加工,到后期影片的拍摄,姜文个人的独特感悟和生活阅历大量灌入到作品中。对于过往历史的解读和重述,对于人性深处的精到刻画一直是姜文一贯的风格。姜文的电影叙事手法经常是破除常规,以自我本位的角度重新书写传统历史,又或是通过断裂的,看似不相干的几个事件讲述一个故事,通过个人独特的解构和重新建构,呈现给受众一部部充满张力的电影,这种对主流话语的消解和再书写;几个断裂事件的拼贴;暴力、荒诞、狂欢并存的影像,均是由姜文个人演绎而成的叙事风格。而这些特征都极其明显的呈现出后现代的特点,在他的电影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姜文的电影中,有讲述文革背景的电影,抗战背景的电影,还有北洋时期,军阀混战,匪乱民哀的电影,无论什么题材,什么故事,在姜文的大刀阔斧下,每部电影中都具有非常浓郁的后现代主义的影子。除了另类的叙事手法,姜文电影中的视听语言也极具特色,绚烂的色彩运用,富有张力的音乐,充斥着后现代主义的浪漫情节,可以说,从叙事手法到视听语言,后现代主义都是贯穿影片始终的特有的个人风格。前三部影片大都是艺术电影的范式,第四部《让子弹飞》中,姜文还加入了一些当下流行的商业元素在其中,应证了后现代语境中,后现代文化和大众文化融合的现象。多元化的背景下,偏向商业影片和个人视野的“合流”,这也是典型的后现代的取向,凸显了姜文在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外衣下的艺术电影的平衡和创新。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学术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2. 后现代主义与电影
  • 2.1 后现代语境下的电影艺术
  • 2.2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
  • 2.3 个人视野下姜文电影概述
  • 3. 姜文电影的叙事特征分析
  • 3.1 独特的后现代叙事视角
  • 3.1.1 自我本位的叙述——主流话语的解构
  • 3.1.2 另类的叙事图景
  • 3.2 富有张力的叙事结构
  • 3.2.1 隐喻性的叙事
  • 3.2.2 荒诞、异化的情节叙事
  • 3.2.3 暴力、狂欢的符号叙事
  • 4. 姜文电影独特的视听语言艺术
  • 4.1 绚丽的色彩运用——后现代主义浪漫情结
  • 4.2 个性化的音乐运用
  • 5. 后现代语境下姜文电影的商业性
  • 5.1 后现代性与商业性共存
  • 5.2 姜文电影商业特征的把握
  • 5.2.1 强大明星阵容
  • 5.2.2 黑色幽默
  • 5.2.3 暴力美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专著
  • (二)期刊论文
  • (三)外文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姜文电影的接受悖论探究——从姜文电影的两个艺术世界谈起[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2].从《邪不压正》看姜文电影的空间隐喻[J]. 大舞台 2020(01)
    • [3].电影与建筑的互文性——以姜文作品为例[J]. 华中建筑 2020(09)
    • [4].姜文电影中的女性群像剖析[J]. 传播力研究 2020(21)
    • [5].面对历史的“作者表达”——评姜文电影《邪不压正》[J]. 艺术广角 2018(06)
    • [6].《邪不压正》:姜文的天真与怀疑[J]. 戏剧之家 2018(27)
    • [7].论姜文作品中男性角色的嬗变[J]. 戏剧之家 2018(23)
    • [8].姜文文作品[J]. 美与时代(中) 2018(01)
    • [9].《邪不压正》:依然姜文和超越姜文[J]. 中关村 2018(08)
    • [10].《邪不压正》:个性依然张扬的姜文电影[J]. 电影评介 2018(13)
    • [11].姜文作品[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 [12].姜文电影的个性表达[J]. 大众文艺 2018(19)
    • [13].姜文文作品[J]. 美与时代(中) 2017(08)
    • [14].姜文文作品[J]. 美与时代(中) 2015(11)
    • [15].梦想当英雄的孩子——姜文的电影与历史记忆[J]. 青年记者 2016(23)
    • [16].太姜文了:狂野与浮华之下的不安[J]. 中关村 2015(02)
    • [17].“姜文电影”修辞格分析[J]. 商 2015(03)
    • [18].姜文电影的戏剧性特征[J]. 戏剧之家 2015(17)
    • [19].姜文影像中喷薄欲出的青春激情——《阳光灿烂的日子》解读[J]. 戏剧之家 2015(19)
    • [20].讲述中国历史的间离叙事——以姜文导演的电影为例[J]. 长安学术 2020(01)
    • [21].你爱的不是电影,是姜文[J]. 人生与伴侣(下半月版) 2018(08)
    • [22].姜文,给儿子最好的营养品是吃苦[J]. 少年儿童研究 2013(15)
    • [23].解构与重建中的非现实影像——从《邪不压正》看姜文电影的空间隐喻[J]. 文教资料 2019(36)
    • [24].姜文 隐侠出鞘[J]. 时代人物 2018(03)
    • [25].姜文秋作品[J].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18(05)
    • [26].《邪不压正》:姜文的“老来狂”[J]. 新民周刊 2018(28)
    • [27].姜文变得无厘头了?[J]. 新民周刊 2018(28)
    • [28].无限接近“鄙视链”顶端的姜文[J]. 中国广播影视 2018(15)
    • [29].姜文:隐侠出鞘[J]. 记者观察 2018(19)
    • [30].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评姜文电影“民国三部曲”[J]. 南腔北调 2018(10)

    标签:;  ;  ;  ;  ;  

    后现代语境下的姜文电影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