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和再就业的摇篮

培训和再就业的摇篮

一、一个培训再就业的摇篮(论文文献综述)

宋爽[1](2021)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雄安新区农民就业培训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雄安新区设立之后,三县(雄县、容城、安新)等地区原有的传统产业面临生死抉择,外迁或是关停都有一定损失。新区现常住人口 104.71万人,其中,约60万是农业人口,农业人口中的大部分原住农民将面临失地又失业的困境。为维护社会安稳、解决农民就业难问题,政府出资招揽优秀培训机构对原住农民实行科学合理的就业培训。培训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伴随新区发展,未来之城对人才要求不断提高,培训低质低效的问题越发明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渗透到社会各界之际,农民培训领域也要与该理论紧密结合。深入探究培训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对就业培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利用文献研究法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学派与农民就业培训的主要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对相关概念和演变历程有了一定把握。论文利用问卷调查法对培训供需现状进行总结,后又根据相关文件和现实情况对未来就业培训的发展进行分析。在对基本情况总结之后,论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为基础,重点研究就业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成因以及解决办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雄安新区农民就业培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供给数量、供给质量、供给结构和供给效率。供给数量问题主要表现为低效培训供给量过剩,高效培训供给量不足;供给质量问题主要表现为供给质量尚不能满足农民需求和供给质量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供给结构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容结构不够全面、方式结构较为单一;供给效率问题主要表现为结业率未能实现百分百、就业率问题较突出等。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培训理念有待于提升、培训资源分配不合理、培训需求了解不充分、培训体系建立不完善、培训后期指导不及时等。基于当前雄安新区农民就业培训中所呈现的问题与原因,论文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基础上针对培训供给侧提出具体对策:培训供给方主要为政府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进驻雄安新区的培训机构,解决培训问题需要政府与培训机构的大力支持和协同。针对其中的具体问题,政府需坚持“以农民为本”和“面向未来,引领需求”的理念开展培训工作,供给方需明确发展方向,规划供给数量;重视农民需求,提升供给质量;完善培训课程,优化供给结构;丰富教学资源,提高供给效率。

欧阳润[2](2020)在《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关系遇到40年未有之复杂局面、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多等问题,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波动频繁,各类就业观念不断涌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价值观。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就业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观点,为大思政格局下做好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大思政”格局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就业教育的全过程,构建多元、多维、协同、系统的就业育人体系,选拔好、培育好青年大学生,增强思政育人实效,有助于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对于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着力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极大价值。本研究把“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互通”作为理论逻辑,对大思政和就业教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作了界定,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就业教育的相关理论,从理论视角和社会视角阐述了就业教育相关理论,重点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把“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价值逻辑,通过对双一流高校、省属高校、民办高校、大专高校等院校的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并选择了部分学工干部、就业指导老师、一线辅导员、校外导师、企业HR、大学生个体进行访谈,详细了解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建议,重点了解分析不同区域、男女生就业价值观的倾向,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参考依据。以问卷调查及个体访谈的分析结果和笔者近20年的就业教育工作经验为现实基础,从社会、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家庭、大学生六个方面追根溯源,探究原因,主要为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等问题,这也是本论文的现实逻辑。基于以上逻辑,本论文以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为基础,展开了对策研究:提出要构造社会、政府、用人单位、家庭、高校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实施大学生自我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打造思政理论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四方协同的思政课堂,健全就业机制、激励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梁曼茹[3](2020)在《构建基于“互联网+零工经济”模式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研究 ——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的春风孕育出新的用工方式,造就了用工新时代。以“互联网+零工经济”为基础的终身技能培训体系是在经济新常态、就业新形势下,借助互联网平台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提高劳动者自身价值,实现劳动力市场供给方和需求方双赢,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加技能人才精准有效供给的创新思路,是推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现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的积极探索,并为广州市荔湾区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工作提供思路。职业技能培训是保持就业稳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举措,是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荔湾区历年来“十件民生实事”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由于我国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变化、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匹配、培训者需求多元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荔湾区现有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政策过渡期内,如何适应新形势、新政策的变化,是荔湾区职业技能培训管理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经验总结法对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改革进行分析,尝试构建以“互联网+零工经济”模式为基础、以“一个智慧平台、两个教育平台、三种培训模式、四项服务功能、五类参与主体、六类培训对象”(简称“123456”框架)为核心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从而为做好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与零工经济市场的对接、职业资格制度与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政策的衔接、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保障劳动者充分就业提供可行性建议。

钟思婷[4](2020)在《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海口市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城市发展对土地产生了极大的需求。我国城镇化人口的数量大幅度提升,失地农民的数量激增,因土地而生的矛盾接连出现。当前,失地农民出现权益保障不全面且效果差的问题,土地征收模式由保障农民生活向保护农民权益转变,解决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对于海口市的长远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也包含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海口市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理论指导,观察、分析当前海口市失地农民权益保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解决该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了对海口市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情况形成基本了解,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查阅资料,掌握海口市征地的整体情况;二是开展调研活动,了解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实际状况。实地调研的地点主要集中在灵山镇大昌村与林昌村,归属于当前海口市征地工作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江东新区。调研主要围绕失地农民生活现状、失地农民征地补偿现状、失地农民的安置现状、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现状、失地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现状展开,调研结果显示失地农民的政治权益、经济权益、社会权益均存在被损害的问题。了解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的原因是从根源上维护失地农民权益的关键。以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为导向,进而探究失地农民权益被损害的原因,主要包括:征地补偿制度不合理,社保制度尚未完善,安置政策缺乏科学性,征地监察机制未确立,再就业培训存在不足。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内容,结合失地农民生活状况,提出保护失地农民权益的相关建议:一是依据马克思地租理论,建立科学的征地补偿标准;二是依据马克思社会保障理论,构建由政府与用人单位出资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三是依据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制定科学的失地农民补偿安置方案;四是依据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建立专门征地监察机制;五是依据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开展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工作。

朱依婷[5](2020)在《可行能力视角下劳动力就业质量研究 ——基于CLDS浙江调研数据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劳有所得”应是物质、精神等多元的获得,引发劳动就业领域的就业质量思考。提高劳动力就业质量是对“人民幸福”中国梦的民生诠释之一,对于健全劳动力市场机制、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均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视角构建分析框架,以个人福利为出发点,以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浙江省样本为数据,提出就业质量的五个维度,即工作条件、劳动关系、职业发展、社会保障、健康保障,对浙江省劳动力就业质量现状、就业质量对劳动者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发现:第一,浙江省劳动力职业能力有待提高,专业技能与岗位要求存在不匹配,组织培训的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第二,浙江省劳动力就业权益有待规范,加班补偿等劳动法规没有落实到全员,再就业人群、就业困难人群的就业通道较为狭窄,社会保险参与度有待提高;第三,浙江省劳动力维权渠道有待拓展,工会作为法定维权组织的职能发挥有限,维权方式较单一。第四,基于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就业质量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劳动力更倾向于从工作条件、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健康保障维度提高就业质量进而提高生活满意度,社会保障对于劳动收入、劳动合同的补偿效应明显。面对以上困境,我们认为可以:第一,完善培训体系,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城乡一体培训机制以提高劳动力职业能力,建设“1+X”职业证书制度以完善培训成果转化机制;第二,规范就业法律,保障加班权益等劳动法规得以落实,搭建劳动力与用人单位的良性互动平台以拓宽再就业人员、困难就业人员的就业通道,依托数字化优势完善省级统筹社会保障平台;第三,扩大工会代表群体覆盖面,畅通上传下达渠道以发挥工会职能,通过线下整合职能部门和线上构建ODR化解平台建立多元维权渠道以保障劳动力有效维权。

李湘杉[6](2019)在《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本文开篇以社会保障的定义及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理论为基础,剖析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明确社会保障的目标和功能,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监管及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分析,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对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意义。文章前两部分就国际及中国对社会保障的定义、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社会保障的目标、功能、意义等基础概念进行阐述,以及对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监管、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并通过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结合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历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的现状,即结合中国国情,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在精准扶贫上的积极作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建立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保障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的优势及特点在于: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及待遇水平显着提升;养老保险经办管理不断增强;养老保障基础建设基本完善;社会化管理程度不断提升,养老保险制度转型,构建完善的责任分担体系。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调整,随之而来的是政策调整对生育保险基金管理、使用及累积带来的巨大压力,政府应为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的家庭建立全覆盖、高标准、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制,构建国家层面的计划生育家庭社会保障安全网。同时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日益旺盛,基本医疗保障根本无法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人们希望能够通过更多专业化的产品,来为年老时期提供长期护理服务,因此长期护理保险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强带来的是医疗费用的逐年增长,给医疗保险基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医疗保险管理部门通过不同的医疗保险基金给付形式,达到高效使用医疗保险基金的目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政策是针对相关特殊人群所建立的,在遭遇低收入或无收入的情况下,为这类人群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使其基本生活不受影响,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和运行中也存在的一定的问题以及面临着一些挑战。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存在着缺陷,如监管政出多门,法律法规不完善,社会保障基金存在贬值的风险,社会保障机构自身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与新时期社会保障工作不相适应;养老保险制度的“双轨制”;“老龄化”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挑战;医疗保险基金在使用及监管上存在漏洞;社会保障相关法规制度有待完善等。针对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提出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及建议。养老保险制度可以通过改革、合并、整合等方法解决目前存在的双轨制、碎片化等问题。医疗保险改革应以底线公平为基础,消除医疗保险制度阶层化,以普遍覆盖为核心,从经办角度加大对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力度为方向,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定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以及项目内容、覆盖范围。失业保险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失业保险金的定位,从而达到合理使用失业保险金的目的。工伤保险通过加强法规建设,推动预防、补偿和康复制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扩大工伤保险的覆盖面,建立完善的工伤保险运行机制等措施,进一步推动工伤保险制度的向前发展。生育保险应建立全国统一的生育法规,扩大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关注育儿假期的待遇将解决部分生育保险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未来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将合并实施,目前试点城市的经验表明,两险合并有利于维护参保人的利益。社会救助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能够维持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对社会保险制度起到了完善和补充作用。

周晨[7](2019)在《国企下岗失业人员老年保障不足与破解之策 ——以H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关注国企下岗失业人员的老年保障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有企业改制与转型,产生了大批下岗失业人员,并引发社会与学术研究的广泛关注。这一群体大多处于40岁到50岁之间,因此,也被称为“4050”群体。在当时国有企业转型背景下,研究者主要关注他们当年面临的培训、就业与稳定问题,对于他们“未来”养老问题,缺少足够的关注。时至今日,当年“4050”人员早已步入老年,退出劳动力市场后,一些人却面临保障不足、生活困苦状况。如何为他们建立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他们养老问题迫在眉睫。然而,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社保政策方面,都对他们面临的问题缺少系统性关注,成为被忽视、被遗忘的“失语阶层”。正是对该问题的关注,本课题以H市为例,聚焦当年国企下岗失业群体,特别是其中的贫困群体展开研究,从制度转型与个体能力两个方面,分析他们被遗漏在社会保障体制之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社会保障角度提出舒缓该群体养老困境的建议并反思保障制度。理论层面,本文整合生命历程视角中的北美范式和欧洲研究范式,从风险源与国家风险管理策略两个角度,分析H市下岗失业群体老年困境的形成原因。方法层面,本文将个人传记拓展为群体传记,通过回访、文献分析追溯他们下岗后的生命轨迹、生活状况,分析老年困境的动态形塑与演化过程。

王誉[8](2019)在《就业为导向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研究》文中提出失业这一概念是相对于就业而言的,在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更为迫切的需要研究失业者再就业问题。几十年来,政府是引导失业者再就业的主体,从而以就业为导向的失业保险制度便有其建立的必要性。以岗位搜寻和就业政策、“第三条道路”福利政策为理论基础,结合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方法,分析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在发挥促进失业者再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调查发现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失业保险制度适用范围狭窄、领取方式不利于促进再就业,二是虽然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功能定位集“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三位一体,但从失业保险制度的实际执行过程之中,我国失业保险功能偏向于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其促进就业功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促进就业支出偏低,三是失业保险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协作效率不高,四是失业保险制度设计理念陈旧,立法机制不甚健全。为了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失业者再就业的作用,借鉴英国政府采取促进就业的三点成功经验:一是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二是细化失业保险给付条件,三是通过求职者津贴计划(JSA)、妇女重返就业岗位计划、青年继续教育计划(FE)、老年人重返就业岗位计划、政府购买就业等计划促进就业,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之上,改革失业保险制度不利于失业者再就业的相关规定。具体内容为:第一,优化失业保险制度设计,包括: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严格失业保险给付条件、优化失业保险金领取方式;第二,通过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工作、管好用好就业资金、增加对职业介绍投入的方式加大促进就业项目支出;第三,加强失业保险与公共就业服务部门的合作;第四,提出加快《失业保险法》出台。通过以上措施助力中国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改革。

刘科[9](2017)在《企业转型下哈尔滨市失业保险促进职工再就业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机关立法确定,由国家负责筹备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对非因本人意愿而失去工作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提供一定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面临着日益紧迫的城镇失业问题,政府逐步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是我国新体制下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它承载着为失业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帮助下岗职工促进再就业的双重功能。在市场化的经济环境中,失业的弱势群体是其主要的保障对象。同时,失业保险制度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与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调节器”。我结合专业知识和工作中对社会保障制度了解,广泛地查阅资料,通过吸收再消化的理性思考基础上完成了此篇论文。东北地区,自建国以来一直是我国重工业发展的桥头堡。但是改革开放进度的不断深入,国际竞争的逐步引入,原有的企业模式和发展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化工业进程的要求了,企业升级转型亟待进行。企业的转型升级必然会带来优胜略汰,技术的更新换代必然会产生许多技能落后的下岗人员,大量的失业必然会造成一定的社会问题。所以,如何使失业人员再就业,如何降低失业率,不仅仅是失业人员个体利益的问题,也是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前景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研究课题。此文以哈尔滨市为例,通过现状分析、数据分析、政策解读等方式对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在企业转型期促进职工再就业的作用进行剖析,并指出存在的不足。通过归纳、分析、对比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以及宝贵经验,我提出一套基本思路和措施用以解决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难题。希望这些基本思路和措施可以对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赵海霞[10](2016)在《我国失业群体正当利益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失业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种客观现象,失业对失业者本人、家庭、劳动力市场、经济、社会、政治等领域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后果。失业群体由于政治、经济、社会等资源匮乏,导致他们在生存、健康、经济收入、就业关系、政治参与、社会参与、信息利用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并且在市场与社会发展进程中呈现进一步恶化的态势。一方面,失业群体作为“社会人”的基本利益被剥夺;另一方面,失业群体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代价与牺牲,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补偿却是有限的,并以种种不公行为加剧失业群体利益受损的状态,由失业引起的经济矛盾和社会矛盾将威胁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因此,本研究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确定失业群体正当利益的基本框架和内容,笔者借鉴国内外与失业群体利益保护相关的文献、立法与实践,确定生活保障、再就业、教育与心理支持、相关立法与制度参与、社会融入、信息获取与利用六个方面:二是从失业群体角度了解其正当利益的现实情况和主张情况,分析现阶段我国失业者的显性需要和隐性需要。三是从国家、政府与社会角度探讨失业群体正当利益缺失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本研究遵循理论支持、实证分析、发现问题、借鉴经验、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研究。主体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阐述我国失业群体正当利益保护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创新点及研究重点、难点;第二章对失业群体正当利益保护的基础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重要概念及相互关系进行研究,明确失业群体正当利益的内涵与本质;第三章应用德尔菲、层次分析、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等方法,实证分析失业群体在生活保障、再就业、教育与心理支持、相关立法与制度参与、社会融入、信息获取与利用等领域正当利益的现实情况,明确失业者正当利益保护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对失业群体正当利益缺失原因进行分析,主要从立法程序、市场经济制度、教育与心理支持、社会保障与支持、信息环境等角度进行深层论述;第五章对美、欧、日等国失业群体正当利益保护实践进行横向分析,从中发现不同社会条件下各国政府对失业者正当利益保护的做法及其实施条件,为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失业群体正当利益保护系统提供经验借鉴:第六章基于失业群体正当利益保护的基本原则与目标,从制度设计、就业经济环境、社会支持网络、能力提升、信息充分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研究采用文献调查、数据分析、比较分析、系统分析等方法,从正当利益角度论述失业群体保护问题,研究对象从原有弱势群体与特殊失业群体转变为整体失业群体,研究内容力图构建失业群体正当利益在生活保障、再就业、教育与心理支持、相关立法与制度参与、社会融入、信息获取与利用等方面的完整保护系统,期望对失业规模控制、失业贫困缓解、政府与社会失业治理及其失业群体自我能力提升等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支持。

二、一个培训再就业的摇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个培训再就业的摇篮(论文提纲范文)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雄安新区农民就业培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就业培训
        2.1.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2 理论基础
        2.2.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2.3 农民就业培训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
        2.3.1 要素相匹配
        2.3.2 理念相一致
3 雄安新区农民就业培训现状与未来发展分析
    3.1 就业培训现状分析
        3.1.1 调研基本情况
        3.1.2 培训需求现状
        3.1.3 培训供给现状
    3.2 就业培训未来发展分析
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雄安新区农民就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4.1 供给数量问题
        4.1.1 低效培训供给量过剩
        4.1.2 高效培训供给量不足
    4.2 供给质量问题
        4.2.1 供给质量尚不能满足农民需求
        4.2.2 供给质量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4.3 供给结构问题
        4.3.1 内容结构不够全面
        4.3.2 方式结构较为单一
    4.4 供给效率问题
        4.4.1 结业率难以实现百分百
        4.4.2 就业率问题较突出
5 雄安新区农民就业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培训理念有待于提升
    5.2 培训资源分配不合理
    5.3 培训需求了解不充分
    5.4 培训体系建立不完善
    5.5 培训后期指导不及时
6 促进雄安新区农民就业培训发展的对策
    6.1 政府在农民就业培训中应坚持的理念
        6.1.1 以农民为本
        6.1.2 面向未来,引领需求
    6.2 促进雄安新区农民就业培训的对策
        6.2.1 明确发展方向,规划供给数量
        6.2.2 重视农民需求,提升供给质量
        6.2.3 完善培训课程,优化供给结构
        6.2.4 丰富教学资源,提高供给效率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雄安新区农民就业培训问题研究
作者简介
致谢

(2)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2.3 研究述评
    3.研究思路
    4.研究方法
    5.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1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大思政的概念及内涵
        1.1.1 大思政的内涵
        1.1.2 大思政的基本特征
    1.2 大学生就业教育及相关概念
        1.2.1 就业概念
        1.2.2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涵
        1.2.3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特点
        1.2.4 我国高校就业教育的历史进程
    1.3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关系
        1.3.1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通性
        1.3.2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性
第2章 就业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就业教育相关的理论
        2.1.1 劳动分工理论
        2.1.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1.3 社会主义劳动就业理论
    2.2 中共历代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2.2.1 毛泽东有关就业教育的思想
        2.2.2 邓小平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2.2.3 江泽民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2.4 胡锦涛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2.5 习近平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3 就业教育的理论借鉴
        2.3.1 职业选择匹配理论
        2.3.2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2.3.3 职业锚理论
        2.3.4 其他相关的理论
    2.4 实证分析的社会视角
        2.4.1 双元结构理论
        2.4.2 人力资本理论
        2.4.3 择业动机理论
第3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思路、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问卷的基本思路与总体框架
        3.1.2 调查问卷的总体安排
    3.2 调查问卷的实施开展
    3.3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3.3.1 样本结果分析
        3.3.2 交叉性结果分析
第4章 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存在问题的缘由分析
    4.1 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
        4.1.1 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挑战
        4.1.2 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问题
        4.1.3 西方不良思潮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冲击
        4.1.4 封建传统腐朽文化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侵袭
    4.2 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
        4.2.1 政策引导有缺位
        4.2.2 就业监管有缺失
        4.2.3 信用体系不完善
        4.2.4 大学生实习管理及激励机制不健全
    4.3 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
        4.3.1 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
        4.3.2 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不紧密
        4.3.3 就业教育理念稍显滞后
        4.3.4 就业教育保障体系弱化
    4.4 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
        4.4.1 选才标准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匹配度还需提升
        4.4.2 用人标准存在歧视的现象
    4.5 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
        4.5.1 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4.5.2 参与就业教育主动性不够
    4.6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
        4.6.1 责任意识
        4.6.2 就业观念
        4.6.3 就业适应
        4.6.4 就业态度
第5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5.1 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
        5.1.1 总体目标
        5.1.2 工作原则
        5.1.3 育人模式
        5.1.4 实施内容
    5.2 构造“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
        5.2.1 社会要营造良好氛围
        5.2.2 政府要完善服务体系
        5.2.3 高校要创新育人方式
        5.2.4 用人单位要健全公平机制
        5.2.5 家庭要构建和谐环境
    5.3 实施大学生“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
        5.3.1 大学生自我教育
        5.3.2 职业素养教育
        5.3.3 职业规划教育
        5.3.4 社会实践教育
    5.4 打造“四方协同”的课堂思政
        5.4.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入作用
        5.4.2 加强专业知识的课程思政教育
        5.4.3 加强人文素养课程的引导元素
        5.4.4 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
    5.5 健全“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5.5.1 优化就业机制保障
        5.5.2 优化激励就业机制
        5.5.3 优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关于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构建基于“互联网+零工经济”模式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研究 ——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相关研究
        1.2.2 终身教育相关研究
        1.2.3 “零工经济”相关研究
    1.3 基于“互联网+零工经济”模式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相关理论
        1.3.1 核心概念界定
        1.3.2 理论基础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广州市荔湾区技能培训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广州市荔湾区基本概况
    2.2 荔湾区劳动就业和技能培训情况
        2.2.1 劳动人口规模与结构
        2.2.2 荔湾区劳动人口就业情况
        2.2.3 荔湾区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情况
    2.3 荔湾区职业技能培训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3.1 调查对象及方法
        2.3.2 调查问卷的设计
        2.3.3 调查问卷的实施
        2.3.4 调查结果分析
    2.4 荔湾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4.1 新工种设置滞后,培训课程开发不及时。
        2.4.2 “三偏人员”比重大,就业困难且达不到培训门槛。
        2.4.3 培训师资不稳定,素质良莠不齐。
        2.4.4 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垒,缺乏数据共享的线上培训平台。
第三章 国内外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经验借鉴
    3.1 德国“双元制”
    3.2 美国“成人职业生涯路径”
    3.3 澳大利亚职业技能培训框架和“技能商店”
    3.4 英国产业大学网络学习平台
    3.5 陕西零工创客服务平台
    3.6 国内职业院校特色经验
    3.7 国内外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构建的启示
        3.7.1 师资队伍素质是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效果的关键
        3.7.2 以互联网为支撑,重视多方参与、协同共建
        3.7.3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产学结合
第四章 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建议
    4.1 创新服务意识,加强沟通联系,实现信息共享
        4.1.1 定期开展调研,了解劳动力市场动向。
        4.1.2 提升创新意识,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4.2 完善培训政策,加强政策宣传,推广特色培训
        4.2.1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强化对劳动者的激励引导
        4.2.2 针对不同群体,推广荔湾特色培训课程
    4.3 完善师资管理制度,加强培训机构监管力度
        4.3.1 加强职业培训师资管理,建立专兼职教师管理制度。
        4.3.2 加大培训机构监管力度,建立办学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4.4 整合多方资源,构建“1+123456”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4.4.1 运用尖端技术,借助多元化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4.4.2 构建“互联网+零工经济”就业模式,保障零工者合法权益
        4.4.3 构建以“123456”框架为核心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荔湾区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的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海口市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失地农民权益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 农民土地权益
    二 失地农民
    三 失地农民的土地权益
第二章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的论述
        (一)马克思地租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
        (三)列宁关于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的论述
    二 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的论述
        (一)毛泽东关于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的论述
        (二)邓小平关于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的论述
        (三)江泽民关于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的论述
        (四)胡锦涛关于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的论述
        (五)习近平关于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的论述
第三章 海口市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 海口市征地概况
    二 海口市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现状调查
        (一)实地调研地点分布
        (二)受访者基本要素分析
        (三)调研的具体内容分析
    三 海口市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征地补偿制度不合理
        (二)社会保障制度未完善
        (三)安置政策缺乏科学性
        (四)征地监察机制未确立
        (五)再就业培训存在不足
    四 海口市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实践经验
第四章 海口市失地农民权益有效保障的建议
    一 完善土地征收补偿标准
        (一)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的合理性
        (二)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的科学性
        (三)促进农地收益分享的合理性
    二 构建征地社会保障制度
        (一)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意义
        (二)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承办主体
        (三)构建两方出资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三 制定科学补偿安置方案
        (一)货币补偿为主的失地富有家庭安置方案
        (二)组合配置为主的失地小康家庭安置方案
        (三)具体分析为主的失地贫困家庭安置方案
    四 建立专门征地监察机制
        (一)建立专门征地监察机制的必要性
        (二)强调专门征地监察机制的科学性
        (三)提高专门征地监察机制的创新性
    五 创新再就业培训工作
        (一)成立失地农民普法工作室
        (二)开设失地农民心理辅导室
        (三)丰富失地农民就业培训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5)可行能力视角下劳动力就业质量研究 ——基于CLDS浙江调研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对劳动力就业质量概念及衡量指标研究
        二、对劳动力就业质量作用及影响因素研究
        三、对特定群体就业质量的研究
        四、相关研究述评
第二章 理论分析框架:可行能力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劳动力就业
        二、就业质量
        三、可行能力
    第二节 可行能力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可行能力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二、可行能力理论的主要观点
    第三节 可行能力理论运用于就业质量分析的适当性
        一、运用于就业质量分析的理论适当性
        二、运用于就业质量分析的实践适当性
第三章 浙江省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调查数据选取及样本的基本特征
        一、调查数据选取
        二、样本的基本特征描述
    第二节 就业质量的体系构建
        一、指标选取依据
        二、指标体系构建
    第三节 就业质量的五维度分析
        一、工作条件
        二、劳动关系
        三、职业发展
        四、社会保障
        五、健康保障
    第四节 基于有序probit模型:就业质量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一、变量定义与模型选择
        二、模型相关性检验
        三、有序probit回归结果及分析
        四、模型稳健性检验
    第五节 定量分析小结
第四章 浙江省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困境分析
    第一节 劳动力职业能力有待提升
        一、职业能力薄弱困境
        二、培训成果转化困境
    第二节 劳动力就业权益有待规范
        一、劳动法规落实困境
        二、就业通道狭窄困境
        三、社会保险滞后困境
    第三节 劳动力维权渠道有待拓展
        一、工会职能发挥困境
        二、维权方式单一困境
第五章 可行能力视角下的就业质量提升对策
    第一节 完善培训体系健全成果转化机制
        一、建立健全培训体系
        二、完善成果转化机制
    第二节 规范就业法律完善劳动保障制度
        一、规范就业保障法律
        二、拓宽失业就业通道
        三、完善就业保障制度
    第三节 发挥工会职能建立多元维权渠道
        一、发挥工会维权职能
        二、建立多元维权渠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浙江省劳动力动态调查问卷
致谢

(6)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五、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理论级研究
第一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相关概念
        一、社会保障的定义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
        三、社会保障的目标及功能
    第二节 社会保障基金
        一、社会保障基金的内涵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
        三、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
        四、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
    第三节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一、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及模式
        二、国外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及启示
        三、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改革思路
    第四节 社会保障制度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概念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成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第二章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与现实
    第一节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创建阶段
        一、中国劳动保险制度的建立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
    第二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阶段
        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起步
        二、失业保险确立基本框架
        三、工伤保险在改革中酝酿
        四、生育保险的改革试点
        五、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改革
    第三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
        一、建立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
        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农村合作医疗的建立
        三、失业保险制度全面确立
        四、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工伤保险制度
        五、全面实现生育保险社会统筹
    第四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一、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
        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三、失业保险与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并轨
        四、工伤保险的法制化
        五、“二孩”政策下生育保险的完善与调整
    第五节 社会保障的创新阶段
        一、社会保障与精准扶贫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
        三、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优势与特点
    第一节 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及待遇水平显着提升
        一、中国养老保险的发展及现状
        二、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取得的成就
    第二节 “老龄化”社会下的社会保障政策
        一、生育保险在人口老龄化下发挥巨大作用
        二、社会保险的“第六险”
    第三节 医疗保险给付形式的多样化
        一、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
        二、医疗保险给付形式的多样化
    第四节 建立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
        一、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社会救助的特点
        二、“安全网”的保障形式
第四章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第一节 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及自身建设问题
        二、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三、社会保障基金面临贬值及流失的风险
    第二节 养老保险制度的“双轨制”
        一、养老保险制度的“双轨制”的形成
        二、养老保险制度的“双轨制”的特点及缺陷
    第三节 “老龄化”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挑战
        一、中国“老龄化”社会现状
        二、“老龄化”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挑战
    第四节 医疗保险基金在使用及监管上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保险基金监管立法尚待完善
        二、对医疗机构及参保人员的管理问题
        三、医疗保险经办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社会保障相关法规制度尚待完善
        一、失业保险收支结存量过大
        二、生育保险的发展欠均衡
        三、工伤保险运行机制不健全
第五章 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
    第一节 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基金监管
        一、统一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二、建立专门的经办机构
    第二节 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
        一、加大养老保险改革力度
        二、完善养老保险监督机制
        三、建立健全企业年金制度
        四、推动养老金入市
        五、高层次统筹发放养老金
    第三节 完善保障制度应对“老龄化”
        一、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力度
        二、建立多元化养老保障体系
        三、适当延迟退休年龄
    第四节 医疗保险基金的利用及监管
        一、消除医疗保险制度阶层化
        二、医疗保险的普遍覆盖
        三、从经办角度加大管理力度
        四、医疗保障的专门管理
    第五节 完善法规制度充分发挥保障作用
        一、建立适度保障制度,促进就业
        二、统一生育保险制度提高待遇水平
        三、加强工伤保险法规建设
        四、实现社会救助高层面高标准立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国企下岗失业人员老年保障不足与破解之策 ——以H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设计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下岗失业的研究
        1.3.2 生命历程的研究
        1.3.3 社会保障的研究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方法
        1.4.1 样本的选择
        1.4.2 样本的收集与处理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国企下岗失业人员
        2.1.2 老年保障
    2.2 理论依据
        2.2.1 生命历程理论
        2.2.2 社会保障相关理论
        2.2.3 制度变迁理论
    2.3 研究框架
第三章 H市国企下岗失业人员老年保障现状和存在问题
    3.1 H市国企下岗失业人员老年保障的基本情况
        3.1.1 养老保障的情况
        3.1.2 医疗保障的情况
        3.1.3 经济开支的情况
    3.2 H市国企下岗失业人员老年保障不足问题的表现
        3.2.1 表现一: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无法获得养老保障
        3.2.2 表现二:养老金待遇水平偏低出现退而不休
        3.2.3 表现三:医疗保障力度不充足导致问题深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市国企下岗失业人员老年保障不足的原因分析
    4.1 重大社会事件对生命历程产生的负面效应
        4.1.1 下乡导致不能接受良好教育
        4.1.2 下岗失业导致难以实现充分就业
        4.1.3 退休面临老年保障不充足局面
        4.1.4 构建群体生命历程模型
    4.2 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4.2.1 国企改革过程风险管理漏洞大
        4.2.2 制度变迁过程风险管理效率低
        4.2.3 个人风险防控意识不足
    4.3 政策供给与实际需求匹配效率低
        4.3.1 政策的局限性和需求特异性
        4.3.2 完美的制度设想和实际的制度断层
        4.3.3 历史遗留问题和政策的理想化
        4.3.4 利益补偿机制不足和劣势持续积累
第五章 国企下岗失业人员老年保障不足问题的破解之策
    5.1 国外的经验借鉴和启示
        5.1.1 国外关于老年保障制度的经验借鉴
        5.1.2 国外关于再就业制度的经验借鉴
    5.2 完善风险管控机制
        5.2.1 联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5.2.2 重点管控风险高发区域
        5.2.3 提高个体风险防控能力
    5.3 提高社会保障供给和需求匹配度
        5.3.1 建立合理的国家补偿基金制度
        5.3.2 扩面增效提高社会保障制度效率
        5.3.3 强化社会保险的再分配功能
        5.3.4 探索实施弹性化退休年龄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就业为导向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失业问题
        1.1.2 促进再就业是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方向
        1.1.3 英国失业保险促进就业改革取得可观成绩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失业保险相关理论基础及制度概述
    2.1 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理论基础
        2.1.1 就业理论与就业政策
        2.1.2 岗位搜寻理论
        2.1.3 “第三条道路”福利政策
    2.2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概述
        2.2.1 失业保险的定义
        2.2.2 失业保险制度主要功能演变
第3章 我国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功能的现状及问题
    3.1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再就业功能的表现
        3.1.1 国家政策支持
        3.1.2 失业保险资金支持
        3.1.3 失业保险机构与公共就业服务部门的合作
        3.1.4 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整体成效
    3.2 我国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2.1 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缺陷
        3.2.2 促进就业支出在失业保险金总支出中比例过低
        3.2.3 失业保险机构与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协作效率不高
        3.2.4 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缺乏法律支撑
第4章 英国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的经验借鉴
    4.1 英国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改革背景
        4.1.1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4.1.2 保守党促进就业的政治立场
        4.1.3 英国脱欧的影响
    4.2 英国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改革措施
        4.2.1 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改革
        4.2.2 细化失业保险给付条件
        4.2.3 促进就业措施的实施
    4.3 英国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改革启示
        4.3.1 坚持不走福利国家老路
        4.3.2 将各类人群纳入失业保险制度
        4.3.3 严格失业保险给付条件
        4.3.4 促进就业的制度变革
第5章 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建议
    5.1 优化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设计
        5.1.1 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
        5.1.2 严格失业保险给付条件
        5.1.3 优化失业保险金领取方式
    5.2 加大我国促进就业项目支出
        5.2.1 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工作
        5.2.2 增加对职业介绍的投入
    5.3 加强失业保险与公共就业服务部门的合作
        5.3.1 建立与完善信息平台系统
        5.3.2 修正公共就业服务自身缺陷
    5.4 立法保障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功能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9)企业转型下哈尔滨市失业保险促进职工再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论文研究的目的
        1.2.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论文研究的内容
        1.4.2 论文研究的方法
    1.5 论文研究特色
第2章 论文相关理论综述
    2.1 失业的相关概念
        2.1.1 失业
        2.1.2 失业的分类
        2.1.3 失业人员
    2.2 失业保险的相关概念
        2.2.1 失业保险
        2.2.2 失业保险的特点
        2.2.3 失业保险待遇
    2.3 失业保险办理的业务流程及管理
        2.3.1 失业保险的业务流程
        2.3.2 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
        2.3.3 失业保险待遇终止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企业转型下哈尔滨市失业保险促进职工再就业现状分析
    3.1 哈尔滨市企业转型升级
    3.2 哈尔滨市失业及再就业情况的现状
        3.2.1 哈尔滨市失业情况的现状
        3.2.2 哈尔滨市再就业情况的现状
        3.2.3 哈尔滨市失业保险的现状
    3.3 失业保险促进职工再就业的作用
        3.3.1 完善了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3.3.2 稳定了失业保障筹资来源
        3.3.3 提供再次就业的技能培训
        3.3.4 打造稳定的就业服务平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哈尔滨市失业保险促进职工再就业问题分析
    4.1 哈尔滨市失业保险促进职工再就业存在的问题
        4.1.1 失业保险的收支结构不均衡
        4.1.2 失业保险的给付期限不科学
        4.1.3 失业保险的支付标准不合理
        4.1.4 失业人员培训设置不合理
        4.1.5 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方式多样性不足
    4.2 哈尔滨市失业保险促进职工再就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政策制定缺乏灵活性
        4.2.2 经济环境的制约
    4.3 影响哈尔滨市失业保险促进职工再就业因素分析
        4.3.1 机构设置的因素
        4.3.2 政策执行的因素
        4.3.3 失业人员个体因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发达国家失业保险促进职工再就业经验借鉴
    5.1 发达国家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方面的经验
        5.1.1 合适的促进就业政策
        5.1.2 健全的职业培训体系
        5.1.3 健全的就业服务网络
    5.2 发达国家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方面的借鉴
        5.2.1 完善的失业保险立法体系
        5.2.2 合理的失业保险待遇给付标准
        5.2.3 完备的就业服务体系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完善哈尔滨市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功能的措施和建议
    6.1 完善失业保险促进职工再就业功能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6.1.1 指导思想
        6.1.2 遵循的原则
    6.2 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功能的措施和建议
        6.2.1 完善失业保险的立法制度
        6.2.2 建立合理的失业保险金发放制度
        6.2.3 加强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技能培训
        6.2.4 全面强化就业、创业服务的体系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我国失业群体正当利益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我国失业群体正当利益保护的研究背景
        一、失业群体整体情况
        二、失业群体正当利益保障现状
        三、失业群体正当利益保护与社会管理的和谐关系
    第二节 我国失业群体正当利益保护的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失业群体正当利益保护的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失业群体正当利益保护的理论基础
        一、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二、社会失业保障理论
        三、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四、社会公正理论
        五、支持联盟框架公共政策变迁理论
    第二节 失业群体正当利益的研究综述
        一、失业者正当利益缺失危害研究
        二、失业群体正当利益保障研究
        三、特殊失业群体保护研究
    第三节 失业群体正当利益的理论分析
        一、失业群体的界定
        二、失业群体正当利益的内涵
        三、失业群体正当利益的构成
第三章 我国失业群体正当利益保护实证分析
    第一节 实证过程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二节 实证指标选取
        一、调查指标设计依据
        二、确定失业群体正当利益评估体系
        三、失业群体正当利益测量工具开发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样本分布
        二、失业群体正当利益满意度描述统计
        三、失业群体正当利益满意度回归分析
        四、实证结论
第四章 我国失业群体正当利益保护缺失分析
    第一节 失业者正当利益的制度不公
        一、失业者立法参与机会不公
        二、失业保护程序不公
        三、失业保护制度轻重颠倒
    第二节 失业者再就业市场不完善
        一、制度性失业严重
        二、结构性失业突出
        三、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
    第三节 失业群体社会保障的“双低”模式
        一、最低生活保障囿于物质保障
        二、失业保险促进就业乏力
        三、社会救助的“不助”与“低助”
    第四节 失业群体教育与心理支持不足
        一、正规教育不均等
        二、再就业培训市场低溢出
        三、再就业心理支持不足
    第五节 失业者信息利益不充分
        一、劳动供求信息不对称
        二、失业者利益诉求沟通不畅
        三、社会化信息监督失语
第五章 国外失业群体正当利益保护经验
    第一节 保护失业群体正当利益的立法体系
        一、发展型失业保障立法
        二、完善的立法执行体系
        三、细致严格的立法内容
    第二节 促进失业群体再就业利益的经济政策
        一、科学统计与分类失业
        二、灵活设计劳动力市场政策
        三、增加劳动力需求吸纳失业者
    第三节 完善失业群体再就业培训服务
        一、再就业培训的法治化与社会化
        二、规范再就业培训运行体系
        三、以失业者为主导设计培训内容
    第四节 建立发展型失业保障体系
        一、实施“就业主导”的失业保险制度
        二、设计特色化社会救助体系
    第五节 建设失业群体信息充分环境
        一、法律规定政府信息公开的责任
        二、多途径提供失业与就业信息
        三、失业群体无障碍获取就业等相关信息
第六章 我国失业群体正当利益保护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失业群体正当利益保护的基本原则与目标
        一、基本原则
        二、阶段性目标
    第二节 失业者正当利益为主体的制度设计基础
        一、保证失业者参与立法机会均等
        二、公开失业保护程序
        三、建立“再就业导向型”失业保护制度
    第三节 改善失业者充分就业的市场环境
        一、落实平等就业权
        二、提升行业转换能力
        三、增加劳动力总需求
    第四节 建构“体面发展型”社会保障网络
        一、实现“人权式”最低生活保障
        二、建立发展型失业保险制度
        三、保障失业者的“应助”权利
    第五节 培养失业群体再就业能力
        一、打通正规教育与职业教育
        二、开展就业导向型的劳动培训
        三、实施过程化再就业心理支持服务
    第六节 保障就业市场信息充分与透明
        一、增强就业市场信息的透明度
        二、建立社会主体间平等对话机制
        三、构建社会多重信息监督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失业群体正当利益保护调查(节选)
    附录2 失业群体正当利益保护满意度调查(节选)
    附录3 社会成员对失业群体正当利益期望调查(节选)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四、一个培训再就业的摇篮(论文参考文献)

  •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雄安新区农民就业培训问题研究[D]. 宋爽.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6)
  • [2]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 欧阳润. 南昌大学, 2020(02)
  • [3]构建基于“互联网+零工经济”模式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研究 ——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D]. 梁曼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海口市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研究[D]. 钟思婷.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2)
  • [5]可行能力视角下劳动力就业质量研究 ——基于CLDS浙江调研数据分析[D]. 朱依婷.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6]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 李湘杉.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7]国企下岗失业人员老年保障不足与破解之策 ——以H市为例[D]. 周晨. 广西大学, 2019(01)
  • [8]就业为导向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研究[D]. 王誉.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9]企业转型下哈尔滨市失业保险促进职工再就业问题研究[D]. 刘科.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06)
  • [10]我国失业群体正当利益保护研究[D]. 赵海霞.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培训和再就业的摇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