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向及水平增强体对粉土动力特性影响的试验及理论研究

竖向及水平增强体对粉土动力特性影响的试验及理论研究

论文摘要

柔性桩复合地基及加筋土复合地基在工程中应用广泛,很多情况下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动荷载作用,对于它们动力特性的认识,目前的研究还远远落后于工程的需要。本文选用太原地区粉土,对水泥土增强体复合粉土、灰土增强体复合粉土、水泥砂浆增强体复合粉土及加筋粉土进行动三轴试验,通过与纯粉土的对比,研究竖向及水平增强体对土体动力特性的影响,着重探讨了不同因素对动弹模量等动力参数的影响规律,并给出了各影响因素下主要动力参数的推荐值及预测公式。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复合地基动力性能的认识,并可为本地区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及抗震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主要研究成果归纳如下:1.水泥土增强体复合粉土、灰土增强体复合粉土以及水泥砂浆增强体复合粉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曲线都具有双曲线特性,动应力-应变关系的变化规律与应变幅值相关;达到相同动应变所需的动应力随增强体刚度、增强体置换率、围压、干密度的增加而提高,随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2.上述3种不同增强体复合粉土的动弹模量E d均随动应变幅值的增加而降低;在相同的动应变水平下,随增强体刚度、围压、置换率、干密度的增加而提高,随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在小应变时,围压、置换率、干密度、含水量对动弹模量的影响较显著。3.增强体的设置使土体的最大动弹模量E dmax明显提高。上述3种不同增强体复合粉土的最大动弹模量E dmax随增强体刚度的增大而增大。在置换率、围压、干密度及含水量四个影响因素当中,当其它三个因素水平相同时,各增强体复合土的E dmax均随置换率的增加而增大,随围压的增加而增大,随干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4.在E dmax的各影响因素中,对水泥砂浆增强体复合土而言,增强体设置对E dmax的影响最大;置换率的影响随围压的增加而降低,且置换率对水泥土增强体复合土的影响最大,对水泥砂浆增强体复合土的影响最小;围压的影响随置换率的增加而减小,低置换率下围压的影响随增强体刚度不同而不同;随着置换率的提高,围压对不同增强体复合土的影响逐渐趋于一致。5.水泥土增强体复合粉土、灰土增强体复合粉土、水泥砂浆增强体复合粉土的Ed / Edmax εd曲线按不同的增强体置换率有序排列,试验点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各自狭窄的带宽内,说明归一化后复合试样对围压、干密度、含水量的依赖性相对降低,但增强体置换率的影响仍很明显。此外,不同置换率下Ed / Edmax εd归一化曲线有随着置换率的增加而向下方移动的趋势,表明随着置换率的提高,复合土体塑性变形能力提高,抵抗动荷载的能力增强。6.鉴于Ed / Edmax εd(或Gd / Gdmax γd)和E dmax(或Gd max)在地基动力分析中的重要性,在大量室内试验结果的基础上,给出水泥土增强体复合粉土、灰土增强体复合粉土、水泥砂浆增强体复合粉土归一化曲线Ed / Edmax εd的推荐值及回归公式,同时给出不同置换率、不同围压、不同干密度、不同含水量情况下三种不同增强体复合粉土最大动弹模量E dmax预测公式,可作为地区性资料供工程人员参考和选用。7.建立了由纯粉土的E dmax推算不同竖向增强体复合土在不同置换率、不同围压、不同干密度、不同含水量情况下E dmax值的计算公式,由此可利用普通土在常规状态下的试验结果推算不同影响因素及水平下、3种不同增强体复合土的E dmax值。8.对加筋土的研究表明,加筋材料、加筋层数、围压、土体的干密度对加筋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动弹模量、最大动弹模量都会产生影响,只有四者相互匹配时,才会有最好的加筋效果;加筋粉土动弹模量比E d / Edmax εd归一化后较为集中地分布在一个比较狭窄的带宽内,说明加筋粉土的动弹模量比对加筋材料、加筋层数、围压和干密度的依赖程度相对降低。9. 3种竖向增强体复合粉土的阻尼比λγd关系曲线均可分为三个阶段:平缓期,急升段,再次平缓期,三者最大的区别在于阻尼比急升段出现时所对应的动剪应变幅值不同。加筋粉土的λγd曲线不存在显著的急升段,其上升段较为缓和。10.竖向增强体或水平向增强体的设置都会使土体抵抗动荷载的能力增强,土体的动力性能得到提高。较高围压时,竖向增强体对土体动力性能的提高作用比水平向增强体的强;而较低围压时,水平向增强体对土体动力性能的提高作用与低置换率下的竖向增强体作用相似。11.利用本次试验分析结果建立了基于Ramberg-Osgood模型的竖向增强体复合粉土的动本构模型。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复合地基的概念及分类
  • 1.1.2 地基上的动荷载
  • 1.1.3 动荷载下的复合地基
  • 1.2 复合地基动力问题研究概况
  • 1.3 土的动模量和阻尼研究概况
  • 1.3.1 土的动力参数及测试
  • 1.3.2 土的动模量和阻尼
  • 1.3.3 动模量阻尼研究概述
  • 1.3.3.1 动模量及阻尼比的早期研究成果
  • 1.3.3.2 国内动模量及阻尼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思路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试验方案
  • 2.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2.2 试验方案
  • 2.2.1 试验仪器
  • 2.2.2 试验用土
  • 2.2.3 竖向增强体复合试样的制备
  • 2.2.4 水平向增强体复合试样的制备
  • 2.2.5 试验设计及试验基本参数
  • 2.2.5.1 竖向增强体复合粉土动力特性试验
  • 2.2.5.2 水平向增强体复合粉土动力特性试验
  • 2.2.6 试验步骤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竖向增强体复合粉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 3.1 水泥土增强体复合粉土试验结果
  • 3.1.1 动应力应变骨干曲线
  • 3.1.2 动模量
  • 3.1.3 最大动模量
  • 3.1.3.1 最大动模量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 3.1.3.2 影响因素分析
  • 3.1.4 归一化曲线
  • 3.1.5 预测公式
  • 3.1.5.1 确定公式雏形
  • 3.1.5.2 确定参数B 、C 及n 值
  • 3.1.5.3 推广到其它含水量情况
  • 3.1.5.4 统一不同置换率情况
  • 3.1.5.5 预测公式的最终形式
  • 3.1.5.6 预测公式的验证
  • 3.1.6 比较及讨论
  • 3.1.7 阻尼比
  • 3.2 灰土增强体复合粉土试验结果
  • 3.2.1 动应力应变骨干曲线
  • 3.2.2 动模量
  • 3.2.3 最大动模量
  • 3.2.4 归一化曲线
  • 3.2.5 预测公式
  • 3.2.5.1 预测公式的最终形式
  • 3.2.5.2 预测公式的验证
  • 3.2.6 比较及转换
  • 3.2.7 阻尼比
  • 3.3 水泥砂浆增强体复合粉土试验结果
  • 3.3.1 动应力应变骨干曲线
  • 3.3.2 动模量
  • 3.3.3 最大动模量
  • 3.3.4 归一化曲线
  • 3.3.5 预测公式
  • 3.3.5.1 预测公式的最终形式
  • 3.3.5.2 预测公式的验证
  • 3.3.6 比较及转换
  • 3.3.7 阻尼比
  • 3.4 不同竖向增强体复合土动力特性影响因素分析及讨论
  • 3.4.1 不同竖向增强体复合试样动力特性
  • 3.4.2 不同竖向增强体复合试样的最大动弹性模量
  • 3.4.3 复合试样最大动弹性模量影响因素
  • 3.4.3.1 增强体的影响
  • 3.4.3.2 置换率的影响
  • 3.4.3.3 围压的影响
  • 3.4.3.4 各因素对土体Ed max 的综合影响
  • 3.4.3.5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水平向增强体复合粉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 4.1 动应力应变骨干曲线
  • 4.2 动模量
  • 4.3 最大动弹模量
  • 4.4 归一化曲线
  • 4.5 阻尼比
  • 4.6 竖向增强体与水平向增强体的比较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增强体复合土动本构关系及动力反应分析
  • 5.1 增强体复合土动力反应分析等效线性迭代法
  • 5.1.1 处理原则
  • 5.1.2 处理方法
  • 5.2 竖向增强体复合土变参数R-O 动本构模型的建立
  • 5.2.1 变参数R-O 动本构模型
  • 5.2.2 竖向增强体复合土变参数R-O 动本构模型的建立
  • 5.2.3 动力反应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 6.2 今后的工作展望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工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太原理工大学岩土工程学科历届博士学位论文题目
  • 相关论文文献

    • [1].增强体架构对铝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J]. 铸造技术 2014(03)
    • [2].纵向增强体土石坝设计理论与有限元分析计算刍议[J]. 水电与新能源 2020(10)
    • [3].纵向增强体土石坝设计理论在仓库湾水库设计中的应用[J]. 四川水利 2020(01)
    • [4].纵向增强体土石坝内置心墙受力安全性分析[J]. 工程科学与技术 2020(05)
    • [5].增强体形态、分布对铝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J]. 热加工工艺 2009(16)
    • [6].不同增强体粉土复合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 [7].改性芳纶纬编增强体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J]. 合成纤维 2020(04)
    • [8].基于水泥土搅拌桩竖向增强体载荷试验的桩体完整性研究[J]. 城市住宅 2020(05)
    • [9].纵向增强体加固病险土石坝技术及其在四川的应用[J]. 中国水利 2020(16)
    • [10].碳纳米管有序增强体及其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 航空学报 2014(10)
    • [11].一种粒子增强体复合材料的线粘弹性模型[J]. 固体火箭技术 2012(06)
    • [12].浅析复合材料中增强体分布均匀性的研究现状[J]. 计量与测试技术 2018(03)
    • [13].碳微球增强体在镁基复合材料中的高度分散[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20(03)
    • [14].竖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检验方法的探讨[J]. 山西建筑 2014(12)
    • [15].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承载力研究进展[J]. 建筑结构 2010(S2)
    • [16].方格网状结构组织工程肌腱支架增强体的制备与降解性能[J].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2)
    • [17].增强体形态、分布对铝基复合材料力学循环特性的影响研究[J]. 材料导报 2009(S1)
    • [18].UHMWPE纤维针织增强体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J].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04)
    • [19].碳纳米管/碳纤维混杂多尺度增强体研究现状[J].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12(03)
    • [20].复合材料增强体三维结构的参数化设计[J].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2020(05)
    • [21].镁基复合材料热膨胀的研究进展和前景展望[J]. 精密成形工程 2010(03)
    • [22].CF-CNTs多尺度增强体的制备及CF-CNTs/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力学性能[J]. 复合材料学报 2017(11)
    • [23].热处理对电冶熔铸WC/钢复合材料中增强体转变规律的影响[J]. 金属热处理 2015(11)
    • [24].灰土增强体复合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9(02)
    • [25].粉末冶金法制备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 粉末冶金技术 2020(01)
    • [26].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 材料导报 2019(S2)
    • [27].增强体预处理工艺对铝基复合材料中增强体分布的影响[J]. 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 2011(03)
    • [28].有限元模拟SiC增强Al基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12(02)
    • [29].芳纶纬编增强体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J].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2020(03)
    • [30].芳纶与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纤维纬编针织增强体[J].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8(03)

    标签:;  ;  ;  ;  ;  ;  

    竖向及水平增强体对粉土动力特性影响的试验及理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