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生诗笺注》注释研究

《玉溪生诗笺注》注释研究

论文摘要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诗歌特色鲜明,数量多达六百余首。诗歌注释在清代达到了一个高峰,出现了大量优秀的诗歌注本,在时代的学术背景下,李商隐的诗也掀起了一个长达两百多年的注释热潮。在李商隐诗众多优秀的笺注评说本中,冯浩的《玉溪生诗笺注》晚出,注释精审、完备,是一部集大成兼有创新的著作。研究《玉溪生诗笺注》的注释。总结其注释的成就与不足,对于探索清代诗歌注释的特点,指导诗歌注释的实践,以及提炼诗歌注释的一般理论,建立诗歌注释学,都有重要的意义。注释是一种复杂的传意行为,是沟通作者、文本、读者的桥梁和纽带。本文选取了注释这一新的研究视角,以《玉溪生诗笺注》中冯浩的注释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主要从四个层面展开研究:一是注释了哪些内容,即选择哪些内容作为注释点,其中哪些又是注释的重难点;二是如何具体注释的,即采用了什么样的方式、从哪些方面对选定的注释点进行注释;三是为什么这样注释,即冯浩的注释目的和注释思想是什么;四是注释得怎么样,即评价冯浩注释的优劣得失。诗歌注释既具有多个层面的内容,又涉及作者、文本、读者以及注释者自身多方面因素,因此诗歌注释的研究是一个极有价值的研究角度。与上述研究视角相应,本文的内容结构安排是:第一章绪论,总体上交代了本文的研究宗旨、研究材料、研究方法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其中研究宗旨部分具体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视角、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第二章是整理和校勘,第三章是注音和词语、典故注释,第四章是句意解释和诗旨阐发,第五章是艺术审美鉴赏,第六章是年谱编纂和诗歌系年:这五章是《玉溪生诗笺注》注释的主要内容,是注释了哪些内容的问题。第七章是注释的体例,探讨了《玉溪生诗笺注》的注释体例是如何把众多的注释内容有序地组织起来的,这主要是形式上如何注释的问题(内容上如何注释的问题则具体落实到二至六章的注释内容中)。第八章把《玉溪生诗笺注》置于清代诗歌注释和李商隐诗歌注释的背景下,探讨了其深层次的注释目的和注释思想,这是为什么这样注释的问题。第九章结论部分,从整体到局部梳理总结了冯浩注释的成就及不足,并指出了其成就的成因,这是注释得怎么样、好不好的问题。这是总的视角和内容结构安排,具体到注释内容的内部,也尽可能从注释视角的四个层面进行分析和讨论。《玉溪生诗笺注》的成就主要有四个方面:一、宏观方面,注释全面、系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李商隐诗注本;二、微观方面,注释细致、准确,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李商隐诗注本;三、李商隐诗朦胧多义,冯浩的注释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方式和解读结果;四、构建了一个完备而有效的诗歌注释模式。不足之处主要有二个方面:一、以史、事证诗的解诗方法没有充分尊重诗歌文本的文学特性以及文本具有开放性和读者参与性的特征,致使解读的结果窄化、固化甚至僵化了李商隐诗歌的内容和境界;二、过分以比兴寄托解诗,把自己先入之见的“作者本意”强行植入诗中为解,有时甚至超越文本语言的限制,穿凿比附,致使有些诗解读的结果削弱甚至降低了李商隐诗歌的思想艺术性。《玉溪生诗笺注》成就的取得除了冯浩的勤勉、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审慎的态度外,其深刻的内在原因有:一、时代、作者、作品统观的整体观念;二、明确的为诗歌解读服务的注释目的;三、根据语境,随文而释义的训诂原则;四、统领注释行为的成体系的注释思想。诗歌注释的内容具有层次性,可以区分为确立文本和解读文本两个大的层次,确立文本包括复原文本和确立本义两个小的层次,解读文本包括诗旨阐发和艺术审美鉴赏两个小的层次。确立文本的功能主要是扫除阅读的障碍,疏通诗意,客观性强;解读文本的功能主要是在疏通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从而获得思想教益和审美体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往往会得出不同的解读结果,主观性强。确立文本和解读文本是诗歌注释的基本组成部分,确立文本的注释始终是基础而必要的工作,解读文本则随读者文化素养和诗歌类型的不同会有所变化,内容或多或少。诗歌注释与其他典籍注释的不同主要也在于解读文本这一层次:诗歌要解释的作品意义主要是作者抒发、寄托的个人情志,个体性、主观性、情感性突出;诗歌是文学作品,艺术审美是注释的重要内容。诗歌注释涉及文献学、语言学、文学、历史等多门学科,还要接受现代解释学、接受美学等具有普遍意义的文艺理论的指导。注释是一种历时的传意行为,训诂学、解释学统一于注释行为之下,诗歌注释从根本上说还是以语言解释语言的工作,训诂明而后义理明,训诂学仍是诗歌注释中基础而重要的学科。但同时诗歌注释也要积极融入解释学的恩辨精神。诗歌注释有自己的内容和特点,不同文本类型的诗歌,其阐释的原则方法往往也不一样,应充分尊重诗歌文体的特性,积极探索诗歌注释的理论基础和规律,以建立诗歌注释学。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宗旨
  • 1.1.1 研究视角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标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材料
  • 1.3.1 李商隐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 1.3.2 冯浩的生平创作及其《笺注》
  • 1.4 研究现状
  • 1.4.1 《笺注》的研究
  • 1.4.2 相关研究
  • 第2章 整理与校勘
  • 2.1 李商隐诗集的版本及《笺注》书名的来源
  • 2.1.1 李商隐诗集的版本
  • 2.1.2 《笺注》书名的来源
  • 2.2 整理与校勘
  • 2.2.1 诗歌的辨伪
  • 2.2.2 诗题的辨正
  • 2.2.3 异文的校订
  • 2.3 整理与校勘的成就及其成因
  • 第3章 注音和词语、典故注释
  • 3.1 注音
  • 3.1.1 注音的类型
  • 3.1.2 注音存在的问题
  • 3.1.3 余论
  • 3.2 词语注释
  • 3.2.1 人名注释
  • 3.2.2 地名注释
  • 3.2.3 物名注释
  • 3.2.4 制度名注释
  • 3.2.5 名物制度注释的成就与不足
  • 3.3 典故注释
  • 3.3.1 典故注释的意义
  • 3.3.2 典故注释的方式
  • 3.3.3 典故注释的成就与不足
  • 第4章 句意解释和诗旨阐发
  • 4.1 句意解释
  • 4.1.1 句意解释的形式和方式
  • 4.1.2 句意解释的内容
  • 4.1.3 句意解释的成就和不足
  • 4.2 诗旨阐发
  • 4.2.1 诗旨阐发的形式和方式
  • 4.2.2 诗旨阐发的内容
  • 4.2.3 诗旨阐发的原则
  • 4.2.4 诗旨阐发的实践
  • 4.2.5 诗旨阐发的成就和不足
  • 第5章 艺术审美鉴赏
  • 5.1 修辞
  • 5.2 章法
  • 5.2.1 结构层次
  • 5.2.2 回环照应
  • 5.3 艺术品评
  • 5.3.1 作品赏读
  • 5.3.2 杜诗精神
  • 5.3.3 接受与传承
  • 5.4 小结
  • 附 格律
  • 第6章 年谱编纂与诗歌系年
  • 6.1 年谱编纂
  • 6.1.1 年谱编纂的意义
  • 6.1.2 年谱编纂的方法
  • 6.1.3 年谱的内容结构
  • 6.1.4 年谱编纂的成就和不足
  • 6.2 诗歌系年
  • 6.2.1 诗歌系年的意义
  • 6.2.2 诗歌系年的依据
  • 6.2.3 诗歌系年的成就和不足
  • 6.2.4 未编年诗的系年
  • 6.3 小结
  • 第7章 注释体例
  • 7.1 注释的形式
  • 7.2 注释的种类
  • 7.2.1 冯注
  • 7.2.2 引注
  • 7.2.3 原注
  • 7.2.4 自注
  • 7.3 注释的方式
  • 7.3.1 冯注的三种方式
  • 7.3.2 引注的两个方面
  • 7.3.3 引注加冯注
  • 7.3.4 原注和自注的补注
  • 7.4 注释术语
  • 7.5 小结
  • 第8章 注释思想
  • 8.1 《笺注》的注释思想
  • 8.1.1 探求作者本意
  • 8.1.2 文本复原和确立本义
  • 8.1.3 “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
  • 8.1.4 以史、事证诗
  • 8.1.5 比兴寄托解诗
  • 8.2 注释思想的检讨
  • 第9章 结论
  • 9.1 《笺注》的成就及其成因
  • 9.1.1 《笺注》的成就
  • 9.1.2 《笺注》成就的成因
  • 9.2 《笺注》的不足
  • 9.3 诗歌注释的理论探讨
  • 9.3.1 诗歌注释的层次性
  • 9.3.2 诗歌注释的理论基础
  • 9.3.3 诗歌注释学的构建
  • 9.4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玉溪生诗笺注》注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