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枝苋生防菌株改良及除草活性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反枝苋生防菌株改良及除草活性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论文摘要

植物病原菌真菌产生的寄主专化性毒素针对地作用于目标植物,因而研究利用植物病原菌产生的寄主专化性毒素作为生物源化学除草剂来控制杂草,是未来化学除草剂研究的开发方向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反枝苋是世界恶性杂草之一。该杂草在我国主要危害大豆、玉米、高粱、棉花、花生等旱田作物。反枝苋专化链格孢Alternaria amaranthi-3是本试验室筛选出的一微生物除草剂候选菌株。为了进一步提高A.amaranthi-3开发潜力,本研究采用物理诱变、化学诱变和复合诱变技术对菌株进行改良,并对菌株产生的杀草活性化合物进行了分离纯化。该研究取得了以下结论:1.经紫外诱变,化学诱变,复合诱变对A.amaranthi-3进行菌种改良,共获得74株突变菌株。通过筛选获得1株正突变菌株X4。突变菌株X4与原始菌株A.amaranthi-3相比,菌落生长速率较快,气生菌丝较多,疏松,颜色为青色,菌落边缘为白色。突变菌株X4培养7 d的产孢量较原始菌株提高了81.2%,其液体发酵液对反枝苋胚根抑制率提高了26.39%;经过7次连续传代培养后,每一代的菌落生长速度明显高于原始菌落,并且菌落每一代的直径长度稳定,培养7 d时,菌落直径均达到8.97~9 cm,其每一代的菌丝产量和毒素产量相对也稳定。2.确定了突变菌株X4产毒的最佳液体培养基为PSK培养基;最佳培养温度为25℃;最适pH为4.15~6.15;最佳培养时间为3~5 d。确定了菌株最佳毒素产量的培养方式,即菌株在25℃条件下,振荡培养(转速为120 r/min)3 d,然后黑暗静置培养2 d。3.本试验确定了乙酸乙酯为毒素最佳萃取有机溶剂。乙酸乙酯的毒素萃取回收率高达91.07%。本试验研究表明,贮存时间、高温以及pH对突变菌株X4粗毒素活性无影响。4.利用生物测定为导向的色谱分离纯化方法对突变菌株X4产生的毒素进行分离纯化。采用胚根伸长生长抑制法对各洗脱液生物活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石油醚︰乙酸乙酯=5︰4洗脱的3-9瓶洗脱液,石油醚︰乙酸乙酯=4︰6洗脱的1-6瓶洗脱液和石油醚︰乙酸乙酯=5︰2洗脱的4-6瓶洗脱液具有生物活性。依据活性组分的分布情况,初步确定突变菌株X4的培养滤液至少含有两种活性成分。石油醚︰乙酸乙酯=5︰4洗脱的3-9瓶和石油醚︰乙酸乙酯=4︰6洗脱的1-6瓶合并为组分Ⅰ和石油醚︰乙酸乙酯=5︰2洗脱的4-6瓶合并为组分Ⅱ。对具活性组分Ⅰ用不同的展开剂进行薄层层析,根据紫外检测展开效果,以氯仿︰甲醇︰氨水=30︰20︰1为展开剂分离效果较好,分离组分的Rf值较合理,在365 nm下可见到4个荧光斑点。经反枝苋叶片生物活性测定,Rf值为0.35的斑点对反枝苋叶片具有毒性。经过多次薄层层析和乙酸乙酯重结晶,获得毒素晶体40 mg。显微观察结果表明,该毒素为柱状晶体。该毒素熔程为186~189℃,紫外谱分析结果表明,该毒素在292 nm处有较强的吸收峰。5.本试验利用种子萌发,胚根伸长生长抑制及离体叶片针刺法对纯化的毒素化合物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毒素对反枝苋的毒害明显存在的剂量反应关系,即随着毒素浓度的增加对反枝苋的致病活性增强;毒素引起反枝苋叶片的黄褐色病斑与其产生菌侵染反枝苋时产生的病斑相似,表明毒素在反枝苋的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当毒素浓度为200μg.mL-1时,反枝苋种子几乎不萌发,其萌发率仅仅为8.67%;反枝苋胚根对毒素较敏感,当毒素浓度为100μg.mL-1时,毒素对反枝苋胚根抑制率为88.93%,当毒素浓度为200μg.mL-1时,反枝苋胚根几乎不伸长;毒素也可引起反枝苋叶片坏死,用浓度为200μg.mL-1毒素处理带伤口的反枝苋叶片48 h后,叶片出现黄褐色坏死斑,其病症与其病原菌侵染反枝苋时产生的病症相似。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反枝苋生物特性,危害及分布
  • 1.2 利用天然活性化合物开发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 1.3 菌种改良
  • 1.4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
  • 1.5 天然产物除草剂面临的问题与展望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反枝苋链格孢突变菌株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三章 反枝苋链格孢突变菌X4 产毒素条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粗毒素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突变菌株X4 毒素分离与纯化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活性组分Ⅰ生物活性测定
  • 6.1 材料与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 7.1 讨论
  • 7.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高密度二氧化碳诱变的大肠杆菌突变菌株脂肪酸及蛋白质组分析[J]. 中国食品学报 2016(05)
    • [2].高密度二氧化碳诱变的大肠杆菌突变菌株脂肪酸及蛋白质组分析[J]. 中国食品学报 2016(06)
    • [3].金属盐对红曲霉突变菌株代谢生成黄色素的影响[J]. 现代食品科技 2010(04)
    • [4].弱后酸化保加利亚乳杆菌突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研究[J]. 中国乳品工业 2012(09)
    • [5].黑曲霉突变菌株产糖化酶的酶学特性表征[J]. 食品工业科技 2018(21)
    • [6].Photorhabdus luminescens LN2转座突变菌株的研究[J]. 环境昆虫学报 2014(06)
    • [7].青枯雷尔氏菌无致病力突变菌株的构建及其防效评价模型分析[J]. 植物病理学报 2013(05)
    • [8].耐高温β-半乳糖苷酶产生菌诱变和突变菌株产酶特性[J]. 食品工业科技 2012(24)
    • [9].一株污水处理耐盐突变菌株的生物学活性及降解特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15)
    • [10].泡盛曲霉突变菌株的筛选及其分解纤维素能力的研究[J]. 吉林蔬菜 2019(04)
    • [11].一株产油酵母菌摇瓶产油发酵条件的优化[J]. 湖北农业科学 2014(01)
    • [12].高效离子交换色谱法分析青枯雷尔氏菌Tn5转座子突变菌株的异质性[J]. 中国农业科学 2018(02)
    • [13].BALB/c鼠口服免疫猪水肿病大肠杆菌基因突变菌株的免疫效果[J].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9(11)
    • [14].核心多糖结构变异对大肠杆菌自凝集特性的影响[J].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17(06)
    • [15].紫外诱变选育出芽短梗霉高产普鲁兰糖白化突变菌株[J]. 食品科学 2011(11)
    • [16].利用甲硝唑及外加氧方法筛选耐氧产氢Klebsiella oxytoca HP1突变菌株[J]. 微生物学通报 2008(03)
    • [17].木霉耐盐突变菌株的紫外诱变选育[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9(04)
    • [18].保加利亚乳杆菌乳酸高产菌株的紫外诱变选育[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
    • [19].铜绿假单胞菌高突变株检测及耐药分析[J]. 临床检验杂志 2008(05)
    • [20].双缺陷型毕赤酵母X33突变株的诱变育种[J].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16(02)
    • [21].等离子体诱变灵芝选育高产纳米硒菌株[J]. 菌物学报 2020(01)
    • [22].脉冲强光诱变对黑曲霉产果胶酶活力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20(03)
    • [23].利用玉米芯水解液产苹果酸的戴尔根霉突变菌株选育及代谢分析[J]. 食品科学 2015(15)
    • [24].电子束辐照诱变黑曲霉突变菌株对米酒风味的影响[J]. 中国酿造 2019(03)
    • [25].嗜酸乳杆菌乳酸高产菌株的紫外诱变选育[J]. 食品工程 2012(02)
    • [26].常压室温等离子诱变选育高产橙、黄色素红曲菌研究[J]. 核农学报 2016(04)
    • [27].断奶仔猪对毒力基因缺失大肠杆菌的免疫应答[J].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1(06)
    • [28].蛹虫草复合诱变育种与温度驯化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 2020(04)
    • [29].产木聚糖酶海洋微生物的筛选与诱变育种[J].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5)
    • [30].高产γ-氨基丁酸霉菌菌株的筛选及诱变育种[J]. 食品科学 2012(21)

    标签:;  ;  ;  ;  ;  

    反枝苋生防菌株改良及除草活性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