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育的下一步是什么?

农村中小学教育的下一步是什么?

一、农村中小学教育下一步怎么走?(论文文献综述)

闫佳伟[1](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指出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王宁[2](2020)在《小学教师信息化教研素养的体系构建及现状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也开始走向了“教育信息化2.0”的新时代。信息化教学作为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作为信息化教学的实践者,信息化教研活动是教师准备和实施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信息化教研素养是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需具备的必要条件,也是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目标的实践贯彻和执行。目前,已有关于教研素养的研究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和一线教学实践较远,而关于小学教师信息化教研素养的研究鲜有提及。因此,本研究通过梳理并借鉴教研员的教研素养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等相关研究成果,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建立教师信息化教研素养的初步理论体系,结合小学教师信息化教研素养发展的具体实际,提出合理策略以提升小学教师信息化教研素养。本研究首先阐述了教师信息化教研素养提出的背景以及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和文献进行了梳理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教研、教研素养、信息化教研素养等概念进行明确,提出了教师信息化教研素养的概念。其次,以学习环境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以及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等理论指导,通过梳理文献,对教师信息化教研素养的素养要素和教师执行信息化教研的关键环节进行假设,初步建立了教师信息化教研素养体系并完成循环矫正。该体系包含了教师开展信息化教研的执行动机,开展信息化教研活动的六个环节:明确理念、方法研究、资源研究、行为调节、效果反思、评价研究,以及实施信息化教研必需的四个素养要素:信息化教学理论研究力、信息化教学实践研究力、信息化教学研究反思创新力、信息化集体教研合作力。然后,根据该体系设计调查问卷,选取临沂地区部分小学教师,利用以调查问卷为主,访谈为辅的方式,对小学教师信息化教研素养的现状展开调查并完成数据分析,形成调查结论,完成原因分析。最后,针对调查结果表明的小学教师信息化教研素养现状仍存在的问题,从教师、学校、资源等层面提出提升策略,以期通过社会、学校、校长以及教师的共同努力提升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研素养,从而保证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游晓颜[3](2020)在《现场带教对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叙事研究》文中提出“现场带教”是我国中小学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师培训方式,尤其对于入职不久的初任教师而言,运用更为普遍。初任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任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在极大程度上决定教育教学质量。入职初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促进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在当今形势之下刻不容缓。本研究通过叙事研究法,以一位初任教师为研究对象,深入到其教育、教学的情境中,通过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成长故事。通过分析故事探讨现场带教对初任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方面的影响。加深人们对现场带教的认识,引发对现场带教与初任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思考,同时也给中学现场带教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思考。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从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初任教师面临的问题等方面阐述了选题的缘由并说明了研究的意义。通过对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理论、现场带教的实施现状和现场带教对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文献进行综述,对初任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现场带教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交待了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方法的确定并对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进行了阐述。第三章为研究对象的专业发展故事呈现。通过访谈的方式,深入研究对象,了解初任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在这一部分中,故事全都以第一人称进行讲述,以时间和其专业发展为主线,呈现其在现场带教下发生的专业发展故事。第四章分析了初任教师在现场带教下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三方面的成长,同时也对影响带教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第五章是启示与讨论。本章中对现场带教对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影响进行了讨论,并从初任教师层面、学校层面、带教层面如何开展现场带教得出了启示。

周婉莹[4](2020)在《幼儿园园长信息化领导力问题与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教育者和研究者越来越多地关注学校管理者的教育信息化领导能力。作为幼儿园信息化工作的带头人、组织者、践行者,园长自身的信息化领导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幼儿园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进而左右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前进步伐。因而,研究我国幼儿园园长信息化领导力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可行的提升策略,对于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论文主要由以下五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幼儿园园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理论诠释。首先厘清了学前教育信息化、园长信息化领导力等概念,然后阐述了本论文对园长信息化领导力维度的确立,最后阐述了提升园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意义。第二部分,首先介绍了本论文的调查设计和实施情况,接着根据收集的数据简单分析了园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现状,结果表明园长这一群体的信息化领导力水平整体较低。第三部分是问题的揭示。在对调查问卷和访谈记录深入挖掘的基础上,归纳出园长信息化领导力所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园长信息化领导力水平差异大,其信息化规划能力、信息化评估能力不足,实施能力有限有待提高。第四部分,园长信息化领导力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主要包括园长的信息化认识和技能不足,园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不到位,幼儿园信息化建设经费不足且分配不当,园长信息化领导力缺乏相关制度保障四个方面。第五部分,基于问题和成因,提出提升园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可行策略。分别是自我超越,提高自身信息化素养;重视沟通,共同描绘信息化愿景;提高幼儿教师信息化素养,推动教师信息化教学;组建信息化管理团队,放大园长信息化领导力;提供政策支持,加大对幼儿园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完善培训体系,注重发挥示范幼儿园的示范作用;激发园长活力,信息化领导力水平纳入考核标准。强调园长、政府、幼儿园教职工、幼儿家长等多方力量共同推进。

赵晓翠[5](2020)在《“学习故事”促进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 ——以C市D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基础教育转型期,社会对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关注度更高。学习故事作为一种教师观察、记录学生成长的学习评价体系,对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具有一定的价值。本研究通过教育行动研究的方式与教师共同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对于一线教师来讲,普遍认为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鸿沟,怎样将学习到的理论,吸收到的新理念实际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仍是一个十分为难的问题。因而近年来,关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谈论越来越关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研究,也就是说,克服理论与实践难以连结的困难需要加强中介建设。学习故事模式就是本文提出的“中介建设”,教师运用学习故事开展行动研究的过程,可以帮助教师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换,在实践中结合自己的直接经验和现实情况,对所学习到的理论与理念进行思考、选择和转化,发挥理论的现实力量。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阐述学习故事的起源,结合时代发展的背景和我国小学教育的现实探讨其内涵,并联系我国教育实际分析了学习故事工具的特点和要素,结合以往对于学习故事的实践和研究分析了其对于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价值,为此次行动研究提供了工具基础。此外,根据我国小学教育的背景,探讨了学习故事在我国小学教育中运用的现实依据、理论依据以及学习故事对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适切性,为此次行动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介绍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包括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工具的设计以及研究过程的计划和行动流程。第三,进入研究现场与教师一同利用学习故事开展行动研究。整个实施过程是围绕理论学习、借鉴与探索、总结与提升三个相互联系、螺旋递进的模块展开的,在反思与改进的过程中开展了三轮完整的研究。最后,总结本研究的结论,提出建议,并对整个研究进行反思。总结概括学习故事对于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价值所在,并对运用学习故事开展行动研究的经验进行了梳理与探讨。本研究希望通过与教师共同利用学习故事这一工具开展行动研究,在共同行动中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反思的意识,最终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付建勇[6](2020)在《中西部农村校长专业发展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各学段校长专业标准落地实践以来,校长专业发展受到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西部农村校长坚守着农村教育的主阵地,他们的专业发展水平对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这一群体的专业发展状况,真实地了解他们的成长需求无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我国中西部农村校长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其中,调查研究部分对来自我国中西部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校长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83份;结合问卷调研情况选取9位校长作为访谈对象。结合问卷调研部分和访谈调研部分对中西部农村校长专业发展整体情况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调研发现中西部农村校长专业成长情况:在对校长专业理解和专业认识方面:职业动机明确、教育目标突出儿童成长、办学目标符合社会主义办学要求;在专业知识与专业方法方面:校长职责知识多样化、教育决策权力有限;在专业能力与专业行为上工作时间繁重且分配不合理,与学生和家长接触时间占比低,能够用于自我提高的时间较短和自我发展的机会较少。本文根据调查研究的数据和访谈结果,并结合中西部农村校长的特点、成长需求和困惑之处,提出提升中西部农村校长专业能力的建议:中央政府做好顶层设计,保障教育投入;地方政府引进优秀人才,完善配套设施;相关高校做好理论指导,完善培训体系;社会团体营造良好氛围,搭建交流平台;个体层面树立教育理想,促进自我发展。

郭文婧[7](2020)在《农村小学教师同伴互助运行机制研究 ——以C县X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教师的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界研究表明校本教研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同伴互助作为校本教研的灵魂,进一步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遇到了现实障碍,教师同伴互助恰恰可以使现实障碍得以解决,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目前,国内外关于教师同伴互助的研究多聚焦于内涵辨析、同伴互助模式、价值研究与问题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多的空白,本研究旨在拓展研究空间,探究农村教师同伴互助的运行机制。通过研究建构农村教师同伴互助的运行机制,使其具有借鉴意义与价值,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本研究以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与个案研究方法,对农村小学教师同伴互助运行机制进行深层次发掘与本土化的阐释。以X小学为个案,通过访谈法和观察法洞察X小学农村教师同伴互助的现状,分别从同伴互助的生成基础、动力需求、组织运行与成果转化这四个维度,了解同伴互助为什么得以开展、教师的动力需求如何、教师如何选择同伴并且开展同伴互助活动、教师从同伴互助中实现了什么样的成长,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推动教师同伴互助的开展。梳理同伴互助各要素以及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探析农村小学教师同伴互助的运行机制。研究发现,动力需求、组织运行与成果转化三重力量循环反复、螺旋上升地构建并维持农村小学教师同伴互助的运行机制;从教师同伴互助运行机制中,又归纳出运行机制的纽带、活力与助力器。在此基础上对同伴互助运行机制进行反思,提出意见与建议,完善同伴互助的运行机制。

高洁[8](2020)在《海口市义务教育教师培训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2年,经过二十余载的奋斗,我国完成了义务教育普九的目标。后普九时代,教育均衡成为义务教育新的发展目标。国家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部署分两步走,第一步目标:县域内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基本标准,县域内义务教育校际间达到基本均衡,到2020年实现基本均衡;第二步目标:在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向更高水平发展,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实现优质均衡。基本均衡,侧重于硬件,各项指标满足国家办学要求。优质均衡,主要指在满足量的基础之上,着重对义务教育进行质的发展。2019年5月,海南乐东等五县域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督导检查,这意味着海南省各县域已经达到了国家基本均衡评估标准,在基本均衡已经实现的基础之上,海南省义务教育把重心转向优质均衡发展新目标。而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关键在于教师质量,加快教师专业化的进程,是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的一项重要策略。为此,除了重视职前教育之外,就是要做好在职培训。海口作为海南省会城市,理应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走在全省义务教育前列。了解海口市义务教育教师培训的现状,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对策,就显得十分重要。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教师培训相关理论基础研究。主要包括,成人教育学,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与终身教育理论。第二章,海口市义务教育教师的培训现状,主要从教师培训必要性的认识、教师培训动机、教师培训需求、教师参加培训频率、教师培训机构以及施教主体、教师培训内容、教师培训方式、培训费用负担情况、教师培训满意程度、教师培训机会、教师培训评估、教师培训制度、教师培训激励措施、教师培训自我规划、问题反馈意识、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教师对培训的注意力、原有工作处理情况、培训时长方面进行现状呈现。第三章,海口市义务教育培训问题分析。通过对收集的数据地分析,我们发现,海口市义务教育教师培训存在以下问题:教师参加培训目的不明确;实际培训内容不符合教师培训需求;培训机会不平等;培训方式单一;激励措施严重缺失;时间安排不合理;培训者水平较低;现场环境不利于个人认真学习。与此同时,对每一问题产生的多方面原因做了深入剖析。第四章,海口市义务教育教师培训问题改进策略。针对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改进策略,从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来看,努力提升教师对培训意义的认识;建立公平的选拔机制;加强教师培训的激励措施。从教师培训组织方来看,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建设优秀的培训师资队伍;继续跟踪和指导参训教师。从教师自身来看,明确教师继续教育目的;提高教育教学反思能力;制定个人专业发展目标。

郭琪[9](2020)在《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时代赋予信息素养新的内涵,信息素养的内涵和外延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互联网海量信息资源容易使我们迷失在信息海洋中,信息素养再次被重视,值得我们关注。教师信息素养与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密切联系,教师信息素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发展。因此,本研究以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实证研究方法来探究影响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为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本研究从选题背景出发,阐述选题意义,结合国内外研究和小学教师的访谈,确定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是社会影响、个体动机、便利条件、教师培训、自我效能和个体创新六个影响因素。其次,将教师信息素养划分为基本信息素养、专业信息素养和科研信息素养三部分。根据已有研究和访谈结果对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确定以及各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假设,初步确定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模型。最后,参照已有教师信息素养影响因素的相关问卷设计并结合访谈实际情况设计问卷和问卷发放,利用SPSS和AMO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根据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研究假设验证,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中介效应检验和路径分析等一系列数据处理,最终确定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检验和修正,得出的结论如下:(1)社会影响通过个体动机间接影响教师的基本信息素养和专业信息素养;(2)社会影响通过自我效能间接影响教师的专业信息素养和科研信息素养;(3)便利条件通过个体动机间接影响教师的基本信息素养,直接影响教师的专业信息素养和科研信息素养;(4)教师培训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基本信息素养、专业信息素养和科研信息素养;(5)个体创新直接影响教师的科研信息素养,通过自我效能间接影响专业信息素养。最后,根据研究数据得出结论,从聚焦教研,提高“研究带实践,实践促研究”效能;重视培训,实现“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技术赋能,打造线上线下教学共同体;纵观全局,建立完善“评估+激励”机制;自我监控,关注自身建设五个方面提出建议,为促进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提供新的角度,实现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不断发展。

王玲[10](2020)在《三边联动:中国的教育理念及其运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关教育过程与社会流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人在社会结构与社会流动之间改变或不改变的途径,其核心关注点主要在于家庭所处的阶层位置以及家庭文化资本的存续。为此,目前学界对此议题的解释框架倾向于在“文化资本”与“学业成就”之间单向度的推演。其研究逻辑大致可以概括为“阶层地位→文化资本→学校环境→学业成就”的关系链条,而一旦这一链条中的某些环节(特别是“阶层地位→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学校环境”这两个环节)被打破,将会制约文化资本的教育分层效应。研究发现,在对“文化资本→学校环境”发生影响的过程中,文化资本是通过两条中介路径(认知性的能力与非认知性的惯习)影响学业成就,但这一解释模式的背后其实是由一种稳态的社会结构做支撑的。本文认为,中国现代化以来的教育模式是动态的。以动态的视角看待中国人的教育过程与社会流动,我们看到从国家到地方,从学校到学生等一直处于变动的教育过程中。单以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为一个考察范围,我们便可以发现,中国高考方式改革所带来的相应制度不停地随之改变已成为常态。所以,要想研究动态中的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首先还是要对日常现实中关于教育过程与社会流动关系问题的经验事实,包括国家政策、相关文件、典型案例进行关注、梳理和深度剖析。当然我们也有理由认为,社会分层、家庭背景等因素依然非常重要,但此时其重要必须以改变中的其他因素为前提。那么,这个前提是什么呢?这就是中国自传统到现代社会以来,在通过教育选拔人才上的大一统模式。虽然作为这一模式本身,也是可以稳定的,但由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教育平等的教育理念逐渐推进,必然导致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不断调整,而牵动了学校的相应配合和调整,但已处于市场化中的各个学校也会有自己的社会运营考量,以致于最终带动了备考的学生及家庭的教育策略上的调整。为此,我在研究框架中提出一个“政策—学校—家庭”的三边联动理论假设,以考察在此联动框架中什么样的教育过程会带来什么样的升学效果。若以这一理论假设为起点,本文倾向认为,中国教育获得的过程,不仅仅取决于家庭背景的阶层再生产,还与国家教育制度的规定、教育政策的调整以及随之而来学校的应对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对于这一框架的合理性认识又必须建立于中国的历史演变、国家特征、文化传统与考试所形成的特点之上。只有从此视角出发,才可能比较真实地揭示出中国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的基本方式。通过对三边联动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国家教育政策将设计与制定出学生的培养模式与人才选拔制度;(2)处于具体执行机构的各个层级的公立学校在接受国家政策指令下又需要在社会上赢得优质学校的声誉;(3)学生个人与家长应变则是一切以升学为主旨的调整,并由此造成的各种社会矛盾再回到政府相关部门,为下一步的教育理念做出新的制度安排。而这样的循环关系一方面表现出国家与社会都希望寻求一种接近教育公平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社会、市场尤其是家庭及其备考学生又会以博弈的方法寻找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由此,我们从理论上可以认为:(1)政府的地区调控能力会降低文化资本在中国各地区原本可能发挥的作用;(2)应试教育会再一次降低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的优势,包括高等院校密集的城市不一定比普通中小城市在学习上更占优势。更有甚者,文化资本拥有量雄厚的直辖市与省会城市在现有的高考制度下,尚需要主管部门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才能使学生享受到进入优质大学的名额;(3)中国家长和学生几乎都明白的道理是,任由教育理念而调整的和学校规定的政策来实现个人的教育提升是不现实的,这是教育改革举步维艰的地方,因为在此三边关系中,学校教育、学校老师指令和学校布置作业始终是解决升学的法宝,但面对联动中的政府要求,其学校及家庭的做法也就是寻求到其形式上的合理性。对照这一框架而言,家庭文化资本的解释力度只限于在一个确定的区域或一个特定的范围内,比如同一所城市、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内部,而在以国家和省地市的比较中,这一解释框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此,我们得到的答案是,中国的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中所发生的不平等与各种乱象,是在大一统的国家与社会框架中因教育政策的改变与学校、家庭应对的博弈中产生的。其结构上的掣肘远比家庭与学校两者间复杂得多,但其宏观调控能力却不靠社会自身的调节,而在国家的决策之中。

二、农村中小学教育下一步怎么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中小学教育下一步怎么走?(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立德树人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三、研究问题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立德树人
        (二)落实机制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一)强化制度建设
        (二)强化师资培育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小学教师信息化教研素养的体系构建及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信息化2.0 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1.1.2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师素养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1.1.3 教育现代化要求提升教师信息化教研素养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教研
        2.1.2 教研素养
        2.1.3 信息化教研素养
    2.2 理论基础
        2.2.1 学习环境理论
        2.2.2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
        2.2.3 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2.3 信息化教研素养与传统教研素养的区别与联系
第3章 小学教师信息化教研素养的体系构建
    3.1 小学教师信息化教研素养体系的构建方法
    3.2 小学教师信息化教研素养体系的构建过程
        3.2.1 小学教师信息化教研素养构成要素的提出
        3.2.2 教师信息化教研素养体系的初步建立
        3.2.3 教师信息化教研素养体系的校正
        3.2.4 教师信息化教研素养体系的建立
    3.3 小学教师信息化教研素养体系的验证
        3.3.1 体系验证方法
        3.3.2 体系的初步验证结果
第4章 小学教师信息化教研素养的现状调查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实施与分析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4.1.2 调查问卷的实施
        4.1.3 调查问卷的分析
    4.2 访谈的设计、实施与分析
        4.2.1 访谈的设计
        4.2.2 访谈的实施
        4.2.3 访谈的分析
    4.3 调查结论与问题分析
        4.3.1 调查结论
        4.3.2 问题分析
第5章 小学教师信息化教研素养的提升策略
    5.1 教师层面
        5.1.1 加深信息化教研认识,转变教研观念
        5.1.2 结合教学实践,提升教研素养
        5.1.3 增强职业认同感,提升信息化教研水平
        5.1.4 明确教研理念,躬身教研实践
        5.1.5 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提升自身教研能力
    5.2 学校层面
        5.2.1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营造校园教研文化
        5.2.2 建立校内教研小组,打造新型教研队伍
        5.2.3 提供多样化的教研形式,推进信息化教研进程
        5.2.4 制定信息化教研管理规定,构建良性教研评价机制
    5.3 资源层面
        5.3.1 搭建教研平台,整合优质教研资源
        5.3.2 组织技能培训,促进教师参与教研的机会
        5.3.3 借力教研员引领推进,提升区域教研水平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1.1 研究创新
        6.1.2 研究不足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成果
致谢

(3)现场带教对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二)初任教师本身在入职时存在“先天不足”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之一
        (四)现场带教是初任教师进行在职培训的重要形式之一
        (五)S市现场带教面临着问题与挑战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初任教师的研究
        (二)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三)关于现场带教的研究
        (四)关于现场带教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研究
        (五)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和反思
    四、概念界定
        (一)初任教师
        (二)初任教师专业发展
        (三)现场带教
第二章 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
        (一)何为叙事研究法
        (二)叙事研究的旨趣所在
        (三)以叙事法研究现场带教对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具有适切性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过程
        (一)选择研究的学校
        (二)对多位初任教师的访谈
        (三)确定研究对象
        (四)研究资料的收集
第三章 让生命绽放教育的精彩—记M老师在现场带教下的专业发展故事
    一、背景介绍
        (一)Y中学概况
        (二)Y中学的带教形式
        (三)Y中学现场带教的管理评价
        (四)研究对象基本情况介绍
    二、现场带教下M老师的专业发展故事
        (一)“教师梦”的开启
        (二)梦想照进现实
        (三)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第四章 现场带教对M老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一、现场带教对M老师专业精神的影响
        (一)以导师为明镜,对教育的热爱和教育信念更加坚定
        (二)让“爱学生不是一句美丽的口号”变成现实
    二、现场带教对M教师专业知识的影响
        (一)不断学习并实践教育知识的主动性增强
        (二)教授学科教学知识由重灌输向重启发转变
    三、现场带教对M教师专业能力的影响
        (一)以公开课保障课堂教学能力快速提升
        (二)与导师一同探究新方法,组织指导能力逐步提高
        (三)先模仿导师,再自我探究,沟通与合作能力不断增强
        (四)主动求教导师,教学反思能力逐步深入
    四、现场带教对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机制
第五章 现场带教对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讨论与启示
    一、对学校的启示
        (一)学校应多为初任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
        (二)充分挖掘初任教师内在发展动力源,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三)教学帮助与行政扶持相结合
        (四)优化带教双方的匹配模式
    二、对带教导师的启示
        (一)带教导师与初任教师共同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
        (二)带教双方结为成长共同体
    三、对初任教师的启示
        (一)对教师职业认同感和对学科的坚定信念是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源泉
        (二)教师要具有主动的专业发展意识
        (三)教学反思贯穿专业发展始终
        (四)初任教师要快速完成角色的转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访谈提纲
作者简介

(4)幼儿园园长信息化领导力问题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缘由
        1. 教育信息化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 园长信息化领导力是实现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3. 现有关于园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甚少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价值
        2. 现实意义
    (三) 文献综述
        1. 关于幼儿园园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
        2. 关于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
        3. 文献述评
    (四)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问卷调查法
        3. 访谈法
一、 幼儿园园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理论阐述
    (一) 园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含义
        1. 学前教育信息化
        2. 领导力
        3. 幼儿园园长领导力
        4. 幼儿园园长信息化领导力
    (二) 园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内容
        1. 已有文献对中小学校长(园长)信息化领导力维度的建构
        2. 以《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为基准的维度设计
    (三) 提升园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意义
        1. 应对幼儿园外部环境的变化
        2. 推动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
二、 幼儿园园长信息化领导力现状调查
    (一) 调查设计与实施
        1. 问卷和访谈提纲的设计
        2.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3. 调研与样本情况
    (二) 园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现状
        1. 园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整体水平
        2. 不同组别园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差异分析
三、 幼儿园园长信息化领导力存在的问题
    (一) 园长的信息化规划能力不高
        1. 信息化规划内容不完善
        2. 信息化规划主体单一
    (二) 园长的信息化实施能力不佳
        1. 信息化软硬件建设之间存在差距
        2. 缺少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引领
        3. 缺乏对有关保障性资源的统筹
        4. 信息化沟通平台不健全,家园沟通不畅
    (三) 园长的信息化评估能力有限
    (四) 园长信息化领导力水平差异大
        1. 东中西地区园长信息化领导力水平差距明显
        2. 城乡幼儿园之间园长信息化领导力水平差异较大
        3. 不同类型幼儿园之间园长信息化领导力水平差异较大
四、 幼儿园园长信息化领导力现存问题的成因
    (一) 园长的信息化认识和技能不足
        1. 园长对信息化领导力的认识片面
        2. 园长的信息化技能欠缺
    (二) 园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不到位
        1. 园长信息化领导力专项培训欠缺
        2. 园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效果不佳
    (三) 幼儿园信息化建设经费不足且分配不当
    (四) 园长信息化领导力缺乏相关制度保障
五、 提升幼儿园园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策略
    (一) 自我超越,提高园长自身信息化素养
        1. 学习相关政策,主动更新信息化观念
        2. 重视学历提升,不断提高信息化技能
    (二) 重视沟通,共同描绘信息化发展愿景
    (三) 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推动幼儿教师信息化教学
    (四) 组建信息化管理团队,放大园长的信息化领导力
    (五) 提供政策支持,加大对幼儿园信息化的投入力度
        1. 加强政策建设,信息化领导力有据可依
        2. 加大经费投入,缩小信息化领导力差距
        3. 保障人员配备,助力信息化领导力提升
    (六) 完善培训体系,注重发挥示范幼儿园的示范作用
    (七) 激发园长活力,信息化领导力水平纳入考核标准
        1. 完善园长选拔制度
        2. 完善园长考核制度
        3. 开展对园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幼儿园园长信息化领导力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幼儿园园长信息化领导力访谈提纲
后记

(5)“学习故事”促进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 ——以C市D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问题
        (一)学习故事模式如何与我国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相适应
        (二)“学习故事”在日常实践中如何促进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四、文献综述
        (一)关于教师专业能力的研究
        (二)关于学习故事的研究
        (三)关于教育叙事研究的研究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学习故事
        (二)教师专业能力
第一章 “学习故事”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关系
    一、“学习故事”的意蕴与价值
        (一)“学习故事”的来源和含义
        (二)学习故事的特点及要素
        (三)“学习故事”的价值
    二、小学教师运用“学习故事”的适切性
        (一)故事到学习故事:教师进行叙事性研究的新常态
        (二)“学习故事”利用在教学研究中的理论依据
        (三)教师运用“学习故事”进行行动研究的理论依据
    三、“学习故事”提升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可能性
        (一)结构特性适应教师反思与发展能力
        (二)评价假设符合教师激励与评价能力
        (三)“编织”理念契合教师沟通与合作能力
        (四)设计意旨统一教师设计及组织能力
第二章 以“学习故事”促进小学教师能力发展的行动设计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二、研究工具的准备
        (一)确定访谈提纲
        (二)编制课堂学习故事观察记录表
    三、行动研究的流程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过程
第三章 小学教师运用“学习故事”的行动实施
    一、第一轮:思想先行,激活发展意识
        (一)问题与分析:叙事扎实,研究淡薄
        (二)计划与实施:培训学习,初步书写
        (三)观察与反思:主体转化,结构不清
    二、第二轮:外部支持,抓住发展要点
        (一)问题与分析:缺乏指导,研究分散
        (二)计划与实施:记录观察,研讨分析
        (三)观察与反思:研究拓展,实践不足
    三、第三轮:内部探索,促进发展深化
        (一)问题与分析:实践局限,结合欠佳
        (二)计划与实施:创设情境,独立研究
        (三)观察与反思:结合强化,发展灵活
第四章 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行动结果与讨论
    一、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渐进攀升
        (一)教师教育教学评价能力的转变与优化
        (二)教师沟通合作能力的提高与拓展
        (三)教师反思能力的深化与加强
    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行动方略
        (一)捕捉直觉转化为实践智慧
        (二)多方分享构建诠释共同体
        (三)关注正面造就积极学习者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学习故事观察记录表》
    附录二:访谈提纲
后记

(6)中西部农村校长专业发展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一)提升农村校长专业发展水平是政策导向
        (二)提升农村校长专业发展水平是时代呼唤
        (三)提升农村校长专业发展水平是现实需求
    二 研究意义
        (一)实践意义:探寻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的路径
        (二)理论意义:探寻不同区域校长群体专业发展规律
    三 概念界定
        (一)中西部农村校长
        (二)校长专业发展
        (三)校长专业标准
    四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五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调查研究法
        (三)案例研究法
    六 研究框架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新时代教育发展与校长专业发展
    一 新时代教育发展
        (一)新时代
        (二)新时代基础教育论述
    二 校长专业发展
        (一)校长专业发展基本内涵
        (二)校长专业发展影响因素
        (三)校长专业发展的阶段性
        (四)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联系
    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西部农村校长专业发展现状
    一 调查问卷的选取与实施
        (一)问卷基本情况
        (二)问卷样本情况
    二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一)校长问卷基本情况
        (二)校长专业发展现状
        (三)校长参与培训情况
    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西部农村校长专业发展个案分析
    一 样本基本情况
    二 中西部农村校长访谈结果
        (一)成长通道
        (二)职前经历
        (三)任职体验
        (四)困惑之处
        (五)发展需求
    三 中西部农村校长整体情况概述
        (一)基于校长个体的分析
        (二)基于校长群体的分析
    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西部农村校长专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 中央政府:借鉴他国经验,做好顶层设计
        (一)借鉴他国成功经验,实施校长资格证制度
        (二)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向乡村校长群体倾斜
        (三)稳定农村校长队伍,提升农村校长幸福感
    二 地方政府:引进优秀人才,完善配套制度
        (一)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增加校长队伍活力
        (二)变革校长选拔制度,变任命制为聘任制
        (三)完善校长发展制度,促进校长专业发展
        (四)调整校长考核制度,增加校长的获得感
        (五)减少行政过多干预,发挥校长的自主性
    三 相关高校:做好理论指导,完善培训体系
        (一)高校担负重任,理论引领成长
        (二)号召教师参与,盘活高校资源
        (三)积极创新模式,增加培训实效
    四 社会团体:营造良好氛围,搭建交流平台
        (一)宣传优秀校长榜样,增加校长身份荣誉
        (二)吸引社会团体关注,营造校长成长氛围
        (三)搭建校长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共通
    五 个体层面:树立教育理想,促进自我发展
        (一)强化乡村教育追求,坚持教育信念
        (二)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努力提升自我
        (三)及时反思自我成长,实现学校发展
    六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西部农村校长专业发展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致谢

(7)农村小学教师同伴互助运行机制研究 ——以C县X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教师专业发展是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二)同伴互助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农村教师的现实处境
        (四)个人研究兴趣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文献综述
        (一)主要概念界定
        (二)相关研究综述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质化研究的相关问题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二)符号互动理论
        (三)建构主义理论
第一章 学校环境及研究对象
    一、学校所在环境简描
        (一)学校所在的县城:C县
        (二)学校所在的村落:X村
        (三)前进中的X小学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者
        (一)研究对象:九名农村小学教师的初印象
        (二)“我”和守门员
第二章 农村小学教师同伴互助的生成基础
    一、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现实障碍
        (一)教师有限的自我反思能力无法保障专业发展
        (二)因平行班少而导致的专业发展支持性条件缺失
        (三)专业引领的离场特征阻碍专业发展的针对性
    二、农村小学教师同伴互助对于专业发展的现实保障
        (一)教师个体间的差异性潜藏着专业发展的教育资源
        (二)教师的自主参与激发专业发展的动力
        (三)问题发现与解决的同场特点保障专业发展的即时性
    三、同伴互助承载的特征
        (一)同伴选择的包容性
        (二)教育价值观的共享性
        (三)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第三章 农村小学教师同伴互助的动力需求
    一、解决个体教学问题是农村小学教师参与同伴互助的直接动力
        (一)教师在农村学校中实现基本教学协作的日常需求
        (二)“转岗教师”在学科教学不适应中的知识需求
        (三)教师提高新课改在农村学校适切性的实践需求
    二、关注学生发展是农村小学教师参与同伴互助的继发性动力
        (一)教师互通有无形成对学困生全面认知的信息补充需求
        (二)教师对农村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经验交流需求
    三、实现共同愿景是农村小学教师参与同伴互助的持续性动力
        (一)校长关注对教师参与同伴互助的鼓舞
        (二)教师本土化的美好愿景对参与同伴互助的指引
第四章 农村小学教师同伴互助的组织运行
    一、亲密关系成为农村小学教师互助同伴选择的先行条件
        (一)血缘维系下的教师关系是互助同伴的首选
        (二)学科捆绑下的教师关系维系同学科教师的互助
        (三)班级纽带下的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关系维系同班教师的互助
    二、教师自由组织诱发的农村小学教师非正式同伴互助
        (一)弹性的活动规则保障非正式同伴互助
        (二)以实效性为导向的具体互助活动开展
    三、以教研组集体为依托的农村小学教师正式同伴互助
        (一)教研组的活动规则保障正式同伴互助
        (二)以长效性为导向的教研组活动开展
        (三)教研组中的“重要他人”
第五章 农村小学教师同伴互助的成果转化
    一、教师个体的教学变化
        (一)在互助中实现实践性知识的获得
        (二)互助提高教师专业性的教学能力
        (三)互助增强个体之间社会情感的联结
        (四)与同伴的互助增强教师的自我反思
        (五)在互助中激发教师的合作意识
    二、不同类型教师群体的教学表现
        (一)新手型教师在生存与适应中挣扎成长
        (二)熟练型教师在能力建构中稳步成长
        (三)胜任型教师的积极榜样与消极隐退
第六章 农村小学教师同伴互助运行机制的反思
    一、研究发现
        (一)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三重力量建构了同伴互助运行机制
        (二)小规模学校无威胁性的人际关系是同伴互助运行机制的纽带
        (三)弱行政化的的教研模式是同伴互助运行机制的活力
        (四)不同类型教师的成长是同伴互助运行机制的助力器
    二、完善教师同伴互助的研究建议
        (一)提高农村教师同伴互助的能力,掌握互助的技术与技巧
        (二)为农村教师提供专业引领的机会,增强同伴互助实效性
        (三)农村学校创立同伴互助激励制度与师徒结对制度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样本选择的局限与展望
        (二)研究方法的局限与展望
        (三)研究内容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海口市义务教育教师培训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一)义务教育重点:从“普九”到质量提升转变
        (二)自由贸易区蓝图:需要优质基础教育地支撑
    二 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教师培训评价相关研究
        (四)教师培训形式相关研究
        (五)教师培训问题与改进相关研究
        (六)总结评价
    三 主要概念界定
        (一)义务教育
        (二)教师培训
    四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过程
第一章 教师培训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一 成人教育学理论
    二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三 终身教育理论
第二章 海口市义务教育教师培训现状调查
    一 调研对象基本信息
        (一)性别构成
        (二)年龄构成
        (三)教龄构成
        (四)学历构成
        (五)学段构成
        (六)职称构成
        (七)职务构成
    二 教师培训基本情况
        (一)教师对培训必要性的认知
        (二)教师培训动机
        (三)教师培训需求
        (四)教师参加培训频率
        (五)教师培训机构以及施教主体
        (六)教师培训内容
        (七)教师培训方式
        (八)培训费用负担情况
        (九)教师培训满意程度
        (十)教师培训机会
        (十一)教师培训评估
        (十二)教师培训制度
        (十三)教师培训激励措施
        (十四)教师培训自我规划
        (十五)问题反馈意识
        (十六)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十七)教师对培训的注意力投入
        (十八)原有工作处理情况
        (十九)培训时长
第三章 海口市义务教育教师培训问题分析
    一 教师参加培训目的不明确
    二 实际培训内容不符合培训需求
    三 培训机会不平等
    四 培训方式单一
    五 激励措施严重缺失
    六 时间安排不合理
    七 培训者水平较低
    八 现场环境不利于个人认真学习
第四章 海口市义务教育教师培训改进策略
    一 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的建议
        (一)努力提升教师对培训意义的认识
        (二)建立公平的选拔机制
        (三)加强教师培训的激励措施
    二 对教师培训组织方的建议
        (一)做好培训需求分析
        (二)建设优秀的培训师资队伍
        (三)继续跟踪和指导参训教师
    三 对参训教师本人的建议
        (一)明确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
        (二)提高教育教学反思能力
        (三)制定个人专业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研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致谢
附件

(9)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基础教育信息化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应然诉求
        1.1.2 国家政策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必然要求
        1.1.3 社会发展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新要求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调查法
        1.4.3 统计分析法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信息素养
        2.1.2 教师信息素养
    2.2 理论基础
        2.2.1 终身学习理论
        2.2.2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2.2.3 自我效能感理论
        2.2.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第3章 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3.1 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确定方法
        3.1.1 基于文献分析法的影响因素确定
        3.1.2 基于访谈法的影响因素确定
    3.2 教师信息素养维度的划分
        3.2.1 小学教师基本信息素养
        3.2.2 小学教师专业信息素养
        3.2.3 小学教师科研信息素养
    3.3 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确立
        3.3.1 社会影响
        3.3.2 个体动机
        3.3.3 便利条件
        3.3.4 教师培训
        3.3.5 自我效能
        3.3.6 个体创新
    3.4 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关系假设
        3.4.1 社会影响的影响关系假设
        3.4.2 个体动机的影响关系假设
        3.4.3 便利条件的影响关系假设
        3.4.4 教师培训的影响关系假设
        3.4.5 自我效能的影响关系假设
        3.4.6 个体创新的影响关系假设
    3.5 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模型初步构建
第4章 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4.1 调查问卷设计
        4.1.1 问卷设计流程
        4.1.2 问卷内容设计
    4.2 问卷的前测与信效度分析
        4.2.1 项目分析
        4.2.2 信度检验
        4.2.3 探索性因子分析
    4.3 问卷的正式实施与数据分析
        4.3.1 问卷的正式发放
        4.3.2 基本信息的描述性统计
        4.3.3 信效度分析
        4.3.4 核心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第5章 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模型验证与分析
    5.1 结构方程模型概述
    5.2 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验证性因子分析
        5.2.1 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验证模型
        5.2.2 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验证模型修正
    5.3 教师信息素养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5.3.1 教师信息素养一阶验证模型
        5.3.2 教师信息素养一阶验证模型的修正
        5.3.3 教师信息素养二阶验证模型
        5.3.4 教师信息素养二阶验证模型的修正
    5.4 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整体结构模型检验与修正
        5.4.1 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整体结构模型检验
        5.4.2 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整体结构模型修正
    5.5 结构方程模型的假设检验
        5.5.1 路径分析
        5.5.2 中介效应分析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社会影响对教师信息素养产生显着性影响
        6.1.2 个体动机对教师信息素养产生显着性影响
        6.1.3 便利条件对教师信息素养产生显着性影响
        6.1.4 教师培训对教师信息素养产生显着性影响
        6.1.5 自我效能对教师信息素养产生显着性影响
        6.1.6 个体创新对教师信息素养产生显着性影响
    6.2 研究建议
        6.2.1 聚焦教研,提高“研究带实践,实践促研究”效能
        6.2.2 重视培训,实现“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
        6.2.3 技术赋能,打造线上线下教学共同体
        6.2.4 纵观全局,建立完善“评估+激励”机制
        6.2.5 自我监控,关注自身建设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三边联动:中国的教育理念及其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二章 理论定位与研究框架
    第一节 社会学的几种研究框架
    第二节 理论定位:三边联动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三章 以政策调整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高考的形成
    第二节 统考、扩招和自主招生
    第三节 地区间的平衡
第四章 以学校应变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重点学校制度
    第二节 就近入学制度
    第三节 学校考核、排名与生源
    第四节 民办学校与补习学校
第五章 以学生备考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夹缝中求生存的考生及家长
    第二节 “高考工厂”:以毛坦厂中学为例
    第三节 “追梦工厂”:以衡水中学为例
第六章 三边联动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教育公平的理念与现实
    第二节 “文化资本”的解释限度
    第三节 “寒门贵子”的教育过程与阶层塑造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农村中小学教育下一步怎么走?(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小学教师信息化教研素养的体系构建及现状调查[D]. 王宁.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现场带教对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叙事研究[D]. 游晓颜. 伊犁师范大学, 2020(02)
  • [4]幼儿园园长信息化领导力问题与提升策略研究[D]. 周婉莹.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学习故事”促进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 ——以C市D小学为例[D]. 赵晓翠.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中西部农村校长专业发展现状研究[D]. 付建勇.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农村小学教师同伴互助运行机制研究 ——以C县X小学为例[D]. 郭文婧.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8]海口市义务教育教师培训现状调查研究[D]. 高洁.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D]. 郭琪.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10]三边联动:中国的教育理念及其运行研究[D]. 王玲. 南京大学, 2020(09)

标签:;  ;  ;  ;  ;  

农村中小学教育的下一步是什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