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诗学论文-王海晗

现代汉语诗学论文-王海晗

导读:本文包含了现代汉语诗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学视野,国际学术研讨会,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诗学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晗[1](2018)在《“构成·诗学·意识——文学视野中的现代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成功召开》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10月13日至14日,"构成·诗学·意识——文学视野中的现代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成功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与《探索与争鸣》杂志社联合主办,《中国比较文学》杂志社与《现代中文学刊》协办。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日本一桥大学、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等十几所高校、科研院所50余位学者出席。(本文来源于《探索与争鸣》期刊2018年10期)

哨兵[2](2017)在《现代汉语诗的传统》一文中研究指出1、杜甫把杜甫作为现代汉语诗的传统,会让不少人难以理解。古典诗歌与现代汉语诗、文言文与白话文、格律体与自由体,杜甫的写作与现代文学在形式上看似处在阴阳两隔的世界,但从诗的艺术形式,以及诗人面对世界的基本态度,现代汉语诗人仍然能够从杜甫找到诗歌的精神和有效的传统。杜甫的伟大在于他使诗歌与现实保持血肉联系的同时,显现了语言的绝对准确性。也就是我们对现代诗歌常识性的认识:绝对的抒情只有通过精准的(本文来源于《西藏文学》期刊2017年05期)

颜炼军[3](2014)在《秋风春雨俱崇高——重释现代汉语诗学中的“崇高”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以探究滑稽着称的英国作家让·波尔(Jean Paul)曾幽默地说出了理论的尴尬:虽然每个作者都希望自己有效的定义,能够像鹰一样让附近的鸟类都消亡,但不管如何努力,他都不能预防所有敌对的定义。(1)这个描绘,可用来形容20世纪中国对崇高(英文通译Sublime,为表述方便,笔者正文皆取"崇高"的译法)的定义的起伏和变迁。现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美学家朱光潜在1932年写就的名着《文艺心理学》中,形象地描绘了刚(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4年07期)

陈仲义[4](2012)在《张力:现代汉语诗学的“轴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力"的内涵经历了从物理学到诗学的变化,它是由对立因素、互否因素、异质因素、互补因素等构成的紧张关系结构;张力在诗中的存在,是诗语质料在历史、社会、现实与心灵的综合结晶,朝向最广大的诗意开放;张力诗语有对立性张力、互否性张力、互补性张力等主要通道,由词张力、句张力和篇张力叁个层级构成,呈现为短长、分合、隐显等样态;张力与诗意基本呈"正相关"的关系:当张力无限扩大时,诗语趋于晦涩;当张力无限解除时,诗语落入明白。张力是诗语活动中局部大于整体的增殖,诗语的自洽能力以最小的"表面积"(容量)获取最大化诗意。(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12年05期)

向天渊[5](2012)在《“理性”与“感性”——现代汉语诗学的文本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文学运动的初步成功以及白话文合法地位的确立,使得以现代汉语为载体的理性诗学文本大量涌现。合理的结构、完整的内容、恰切的论据、清晰的描述,以及定义、比较、推论等方法的具体运用,是"理性文本"的基本特征;现代汉语诗学理性文本的增加,并不意味着体现了现代汉语文学批评家的主观感受与印象的"感性文本"的大规模减少。随着现代汉语诗学的发展,理性文本与感性文本在总文本中的比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理性文本适用的范围越来越宽,就是在被感性文本作为最后据点的诗歌批评和研究领域,也逐步被理性文本所蚕食。这一过程潜在地反映了传统诗学与西方诗学在现代汉语诗学中话语地位的变化与转换。(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向天渊[6](2009)在《构建现代汉语和合诗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诗学的学科建设讨论已经渐入佳境,也引起外界一定的关注。本来按照我们的设想,准备今年结束这场讨论。但是现在看来,好像欲罢不能。稿件源源不断,参与讨论的学者正在兴头上。本期刊发的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发表了作者的见解。这些见解也许不够成熟,不够全面,然而都有新意,可以引发人们的回顾与前瞻,可以在推进学科建设上给大家留下思考的空间。张德明提出现代诗学要实现从"转益多师"到"自成一体"的转变,强调了现代诗学的民族属性;而曹万生则从现代诗学发端于现代汉语的引入,提出现代诗学与古代诗学的若干异质。向天渊和熊辉分别从"和合学"和"译介学"来打望现代诗学,他们的文章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下期的讨论,我们还会发表一些类似文章。要将讨论深入下去,就要保证学术自由(Academic freedom)。诚如苏格拉底所说,自由地追随一种论点,是建设性的学术活动所必不可少的。批判性思想总是威胁着普遍的流行观念的存在。维护学术自由不只是为了维护学者的权利,更是为了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长远利益。本期杨景龙的《新诗名家与中国古典诗学》,其实也是在呼应现代诗学学科建设讨论,虽然作者本身不见得是这样想的。杨景龙是古代文学专家,由他来梳理新诗名家与古典诗学的关系应该是有一定说服力的。(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6期)

周晓风[7](2009)在《现代汉语诗歌与现代汉语诗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期"中国现代诗学学科建设笔谈"发表四篇论文,分别对现代汉语诗歌与现代汉语诗学、现代诗学的叁维结构、现代诗学的内涵和古今诗学对话发表了作者的真知灼见。作者都是专门研究现代诗学或现当代文学的学者,不少思考具有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5期)

向天渊[8](2008)在《“杂语”:现代汉语诗学话语的重要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杂语"话语是20世纪二叁十年代现代汉语诗学话语的重要方式,包括"原文型"、"音译型"、"汉英并列型"叁种样式。当时一些学者分析了这一现象,并表明了赞成或反对的态度;"杂语"方式展示了话语主体的西学背景,显示了其文化身份的优越感,使西方诗学话语和话语方式迅速地普及开来,加速了中西诗学的沟通与融合;"杂语"至"纯语"的转换,意味着西方诗学在现代汉语诗学中的话语霸权,妨碍了古代汉语诗学的现代转换,使之成为当代中国学界的理论难题。(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向天渊[9](2006)在《“谈型”与“信型”——现代汉语诗学的两种文本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谈型”与“信型”是现代汉语诗学的两种文本形态。“谈型”文本具有“随意性”与“快捷性”两个显着特征;它既与传统诗学文本的主要类型——诗话、词话、曲话之间存在巨大亲和力,与西方诗学文本的主流形态——论型文本存在较大的反差,但又受到西方谈型文本的某些影响,显出与古代汉语诗学谈型文本的一些区别。“信型”文本在现代汉语诗学建设、为新文学进行辩护、拓展新文学的社会影响、指导青年作家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与“谈型”文本相比,在灵活性、随意性、快捷性方面颇为相似,但在个人性、亲切性方面则更胜一筹。(本文来源于《涪陵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杨深林[10](2006)在《现代汉语文化语境下对“比较诗学”的误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诗学在中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学术内部还是学术外部普遍存在着对这一学科概念的误读。目前,对比较诗学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误读:首先是文类学或文体学层面的误读,其次是诗学的比较,及中外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这种误读产生的关键点在于对"诗学"、"比较"这两个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定位不准确,尤其是对"诗学"概念的误读。在后现代和全球化语境之下,为了比较诗学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对比较诗学的误读加以澄清。(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现代汉语诗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杜甫把杜甫作为现代汉语诗的传统,会让不少人难以理解。古典诗歌与现代汉语诗、文言文与白话文、格律体与自由体,杜甫的写作与现代文学在形式上看似处在阴阳两隔的世界,但从诗的艺术形式,以及诗人面对世界的基本态度,现代汉语诗人仍然能够从杜甫找到诗歌的精神和有效的传统。杜甫的伟大在于他使诗歌与现实保持血肉联系的同时,显现了语言的绝对准确性。也就是我们对现代诗歌常识性的认识:绝对的抒情只有通过精准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现代汉语诗学论文参考文献

[1].王海晗.“构成·诗学·意识——文学视野中的现代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成功召开[J].探索与争鸣.2018

[2].哨兵.现代汉语诗的传统[J].西藏文学.2017

[3].颜炼军.秋风春雨俱崇高——重释现代汉语诗学中的“崇高”观念[J].文艺争鸣.2014

[4].陈仲义.张力:现代汉语诗学的“轴心”[J].文学评论.2012

[5].向天渊.“理性”与“感性”——现代汉语诗学的文本分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6].向天渊.构建现代汉语和合诗学[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7].周晓风.现代汉语诗歌与现代汉语诗学[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8].向天渊.“杂语”:现代汉语诗学话语的重要方式[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9].向天渊.“谈型”与“信型”——现代汉语诗学的两种文本形态[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

[10].杨深林.现代汉语文化语境下对“比较诗学”的误读[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

标签:;  ;  ;  ;  

现代汉语诗学论文-王海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