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会计教学现状及改革调查报告

宁波大学会计教学现状及改革调查报告

一、宁波大学会计学教学现状及改革的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赵艺,罗雅欣,罗小钰[1](2021)在《以双创竞赛为基础的财会研学团队构建研究》文中提出创新人才培养不足是我国高等教育完善过程中的重难点,对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构建创新研学团队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研究,结合会计学教学现状对构建创新研学团队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建设"夯实基础、细分专业、力争精尖、勇于创新"的创新研学团队为目标的团队构建模式,最终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在核心类课程安排、教学模式和硬件配套设施方面进行改革,然后提出相应保障机制,最终促进该模式持续、有效运行。

谷祥坤[2](2020)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招生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考考试招生录取是高校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对高校招生更多具有潜质的生源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高考对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文理分科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片面发展、选择权有限、一考定终身加重学习负担、高考录取陷入分数至上窠臼、违规招生等许多“教育最后一公里”问题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好。为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增加考生选择权、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考改革。在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进行了专门论述,并于2014年出台了实施意见,正式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其内容涉及取消文理分科、合并本科录取批次、实行选考科目、以“专业+学校”或“专业院校组”录取、综合素质成为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等,结果是专业发展质量高在吸引考生报考方面就有优势,大类招生、科学合理设置选考科目成为趋势,对考生坚持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导致高校生源竞争更加激烈。而占据我国高校90%以上的地方高校是我国高校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可或缺的力量,只有这类高校办出了特色,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才会得到很大提升。长期以来,由于地理位置、发展水平、政策等各方面原因导致地方高校整体优势不突出,同质化现象严重,社会知名度不高,专业发展特色不鲜明等对优质生源吸引力不足,人才培养工作受到很大影响。随着新高考改革的进行,虽然高校之间身份固化的格局被打破,但地方高校的招生工作依然受到多方面影响,为进一步探究新高考改革对地方高校招生工作造成的挑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理论思辨法对新高考改革的所有文献资料和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在研究的可行性和价值性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从理论高度阐明新高考改革对招生工作提出的应有之义。其次,从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改革的“新”和近三年的实施现状,对执行现状进行了分析。再次,通过对新高考改革执行现状的分析,概括出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招生工作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高校生源竞争更加激烈、专业影响招生更加凸显、选考科目设置要求更高、综合评价选才难度加大、多元录取模式建立困难等五个方面。最后根据对挑战的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即强化招生宣传工作,服务考生升学;实行专业大类招生,吸引优质生源;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推动教学改革;合理设置选考科目,有效选拔生源;建立科学评价标准,实施阳光招生。

张艳超[3](2019)在《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可持续发展观正在引领全球教育的前进方向,“全纳、公平、优质、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的核心发展理念。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如何创新办学模式,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办学空间,已成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办学院校以及劳动力市场普遍关切的问题。本论文以生态系统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框架,探索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数学建模法、情景预测法和访谈法,研究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演变过程及综合发展水平;探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现实困境、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关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路径。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演变是外部环境与办学群落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先后经历“一枝独秀”“双雄并举”“三足鼎立”等三个发展阶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同时,我国不同地区人力资源存量、继续教育机会、继续教育资源的差距较大,导致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滞缓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推进步伐。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即将来临,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将逐步进入“融合统一”的发展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我国31个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化形成三个发展方阵,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而发生演变。结合生态学规律可知,解决供需矛盾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教育政策主导下的异发演替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变的主要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追求的办学目标,新时期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改革任务是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改善环境、优化结构。综合分析,本文提出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一是提升各省(区、市)办学自主权,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二是明确系统整体办学生态位,生源输入环节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资源输出环节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不断提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李梦萍[4](2019)在《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研究》文中认为有关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的研究并不多,现有研究着眼于秘书学学科归属,研究视角不够全面、系统,且缺乏针对性。本文以秘书学本科专业为研究对象,以定位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剖析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的内涵、现状及原因,并据此提出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解决措施。首先,以定位理论为基础,阐明秘书学本科专业找准自身定位的重要意义,并说明定位过程需遵循五项原则,定位内涵包括自我定位、学校及政府定位、社会定位三个维度。其次,从现有秘书学本科专业入手,以大量基础数据探析学科发展环境特征及发展现状,得出当前秘书学本科专业在自我定位上存在专业核心竞争力不足、忽略外部宏观发展环境、人才培养方向缺乏细化的问题,在学校及政府定位中存在专业发展潜力被忽视、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在社会定位上缺乏行业内共同认可的权威评价机制。再次,结合实际调查与案例思考专业定位影响因素,分析出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内部主要受专业负责人领导力及师资队伍情况影响,外部主要受政策因素与市场因素影响。最后,分别从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预设、定位策略及定位路径层面,提出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措施。

郑崇峰[5](2019)在《江西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将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这两个学科合并为教育经济与管理这个学科,迄今为止该学科研究生教育历史正好两秩之久。在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做到“质量并重、以质为先”。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作为我国教育金字塔尖端部分研究生教育的一份子,承担着为党和国家的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高智力支撑的历史使命。因此,我们亟需进一步重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规范该学科的学科建设标准,增强该学科的师资队伍力量,完善该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保障该学科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工作中都能有质的提升,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基于此,本文以江西省A、B、C、D四所高校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及比较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对国内外关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学科归属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学生专业认同等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接着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说明支撑论文研究的四个理论。第三章分别对我国及江西省A、B、C、D四所高校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发展进行概述。第四章分别从招考及生源分析与比较、师资力量分析与比较、培养过程分析与比较,这三个维度对江西省A、B、C、D四所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系列问题进行比较研究。第五章总结出了四所高校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共性与特性及其主要培养问题与原因分析。共性主要表现在招生方式相同,生源质量相当;学科地位不高,导师人数偏少;培养目标趋同,培养方式相似。特性主要为师资结构不同,师资力量不等;学校特色不同,研究方向不一;办学条件有别,培养质量有异。主要培养问题有学科属性有待明晰,专业发展方向亦管亦教;学科地位普遍不高,各类学术资源保障不足;生源来源结构多样,学生读研动机趋于功利;师资队伍规模不定,师资力量待优化或大补;培养方式传统单一,学生学习重理论轻实践。第六章提出完善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具体有(1)学术规范与学科建设方面:明确学科属性,凝练学科方向,统一学术规范;学校加强关注,提高学科地位,保障学术资源;(2)生源质量与学生认知方面:加大宣传力度,拓宽生源来源,优化生源结构;端正读研动机,强化专业认同,保障学习时间;(3)师资结构与师资力量方面:调适师资规模,调优师资结构,调强师资力量;(4)校际合作与社会认可方面:加强校际合作,强化实践培养,突出专业特色;社会加深认识,单位加强认可,充分利用人才。最后部分说明研究总结与展望。

李妍[6](2019)在《新高考改革下高校招生大类设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类招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伴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实行,考试科目设置与招生录取机制的改变使得生源结构差异加大、高校专业竞争增强,这给高校大类招生的实行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作为高校大类招生的实施载体,招生大类设置方式的合理性是高校有效实施大类招生的基本保障。根据招生大类设置的指导思想,通过分析2020年拟在浙江省招生的本科高校所设置的招生大类,可以窥见当前我国高校招生大类设置存在的问题。由于不同“层次”高校、不同类别高校之间综合实力的相差悬殊,招生大类的设置数量与专业覆盖面也呈现出明显差异。在招生大类的设置方式方面,种类繁多、专业覆盖面小、设置方式固化、大类命名不够合理的四个特点是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对问题的解决就需要把握问题的成因。分析发现,高校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招生大类设置方式未立足于本校实际、高校之间综合实力差异较大、招生大类的设置缺乏引导是形成问题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不同专业类设置的选考科目要求可以侧面反映该专业类的专业特点。通过探索专业类和基础科目之间的相关度,对于当前招生大类设置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诚然,招生大类设置方式的优化调整需要各高校立足实际情况,无论是遵循“学科逻辑”、“人的发展逻辑”还是按照“行业逻辑”均要有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高校要利用专业之间的相互支撑作用形成更大的交叉优势,通过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扩大招生大类的内涵。高校在构建招生大类的同时,也要关注选考科目的合理设置,以促进专业之间的有机交融,并力保在招生时就能够引入合适的生源群体。

万淼[7](2018)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问题及其对策》文中认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持续推进,有力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动力转型,深刻影响关涉其中的不同社会群体。从增量式发展到内涵式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理性的思考来规避发展中的问题,了解本真面貌,论证发展逻辑,深化改革创新。本研究基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二十七年历程的时代语境和现实状态,在全面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趋向中,尝试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模型,借助工具效用,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和社会用人单位三类利益相关群体视域中,调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现状,探索存在的问题并找出问题根源,揭示影响社会认同的因素,提出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运作机制和优化策略。追溯专业学位的产生,在以美国为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厘清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高度社会认同背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原因;审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历经的探索、起步、发展历程;通过对比分析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经验,深刻反思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社会认同问题:随着“卷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增长,是否从“人”的角度出发,并给与足够的关注,了解他们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切身体验和真实评价。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结构的理论框架是本研究的主干。为了理论框架更具合理性,采用社会认同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对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中有关社会认同的文献研究,以及三个利益相关群体质性访谈的内容维度抽取,综合分析得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结构的内在逻辑为:认知认同为内生动力、情感认同为推动力量、价值认同为行为指向,三者构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结构维度。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现状进行实证研究是本论文的重点。分别对三个利益相关群体采用了不同的实证方式。首先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群体社会认同量表的编制,在前期理论框架构建的基础上,咨询相关领域专家,选取样本预试,对预测结果进行项目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信效度检验,确定该模型是合理的,即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社会认同是由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三因子组成的多维结构。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正式测量,统计分析该群体社会认同特征,并对特征进行分析;采用量化研究为辅,质性分析为主的混合研究法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开展实证研究,以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相结合,得出该群体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评价;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社会用人单位群体开展实证研究;综合三个群体的社会认同实证调查结果得出结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认知认同较为薄弱,情感认同相对淡漠,价值认同存在偏差,社会认同整体状态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提出提升对策是本论文研究的目标。以系统科学的视角,通过现实分析和质性呈现,指出社会外部环境如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学校培环境如培养模式、导师队伍、质量保障因素;个体内部如报考动力、攻读动机,学习投入因素共同构成了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内外影响因素。在实证研究和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系统科学的运行机制:以观念引领为“方向盘”、制度机制为“推进器”、市场机制为“调节仪”、利益机制为“驱动力”,四位一体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提升提供机制保障。进一步回应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实施策略:一是增强认知认同为思想基础,以地位认知、属性认知、文化认知为提升策略;二是培育情感认同为精神纽带,以情感体验和共同体构建为提升策略;三是提升价值认同为根本保障,以提高与经济产业适切度,知识生产模式契合度,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度为提升策略。在价值认同中强调指出,社会认同的话语,最终将抵达个体生命的价值实现,因此在关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外在功能和价值实现的同时,不应忽略教育的本真是唤起每个个体生命对生命价值的应然追寻。

戴震林[8](2013)在《作业成本法在高校生均教育成本核算中的应用及管理对策研究 ——以东部沿海某高校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学校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同时我国高校教育始终存在资源短缺但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的矛盾现象,如何完成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并提出相应的成本管理对策迫在眉睫。本文从作业成本法的产生背景入手,结合当前国内外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针对本文的论题提出总体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架构。在理论综述方面,首先阐释作业成本法的相关概念及其基本原理,对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管理过程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做了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紧接着结合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管理理念,梳理东部沿海某高校人才培养流程并结合高校自身实际,建立适合该校的“高校生均教育成本核算模型”;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从该校信息中心核心数据库挖掘模型所需数据,完成该校2012-2013学年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生均教育成本的核算,并对核算结果展开科学的分析和比较。最终依据基于数据挖掘的作业成本法对该校生均教育成本的核算和分析的有效结果,提出相应的教育成本管理对策。本文的研究结论:1.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校生均教育成本非常必要性且具有可行性。2.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的高校生均教育成本,可以反映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教育成本差异,避免了现行“生均教育成本”所表达的“均值假象”问题。3.作业成本法的核算过程贯穿整个高校教育作业流程,可以对不同的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进行分析,结合核算结果,找出教育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一系列对策。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结合东部沿海某高校人才培养流程及高校自身实际,建立了适合该校的“高校生均教育成本核算模型”。2.该模型所需的数据,是通过数据挖掘软件从该校信息中心核心数据库抽取、分析获得。3.针对该校教育作业流程与教育成本核算结果,提出了一系列成本管理对策。本文只是对高校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与管理的理论和应用做了些粗浅的研究,文中的缺陷与不足将是今后继续研究的方向。

邓帆帆[9](2013)在《财经类本科院校开展法务会计教育的SWOT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对法务会计人才需求的增加,高校对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缺口也日益明显。针对财经类本科院校开展法务会计教育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整合,形成SO、WO、ST、WT四种战略组合模型,并对上述战略进行甄别和选择,结合学科建设情况,对财经类本科院校开展法务会计教育提出了前期调查、夯实基础、储备师资、培养模式的探索等建议,为未来法务会计学科的建设提供参考。

谢正菊[10](2012)在《会计师事务所司法会计鉴定业务的风险应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司法会计鉴定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因为其学科的边缘性,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因此,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司法会计鉴定业务一方面是事务所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多元化自身业务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说明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开始在进行新领域的探索。然而,相对于目前较完善的司法系统内部的司法会计鉴定,会计师事务所除了在独立性方面比司法会计系统更具优势外,从事这一新兴业务面临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风险。虽然司法会计正在如火如荼地被众多学者研究着,但是关于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司法会计鉴定业务的文献却不多见。本文拟通过一定范围的问卷调查,寻找出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司法会计鉴定业务的各种风险因素,并对风险进行分类,构建一个三维的风险应对框架,从全面风险控制的角度探讨怎么样应对从事司法会计鉴定业务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的风险。本文首先对现阶段我国的司法会计鉴定格局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目前司法会计鉴定业务大多被司法、监察机关纳入囊中,其独立性已经开始减弱,社会中介机构涉及到此项业务的较少。本文没有过多的论述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司法会计鉴定业务的优势,而是前瞻性地看到了从事这项业务的风险,防患于未然,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这项业务。基于这种判断,本文对风险因素进行权重计量,并进行系统分析,确定每一类风险的控制重点,同时找出全面风险应对体系中的关键因素,并选取某一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证的检验,最后形成一套较为实用的风险应对模式,为以后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司法会计鉴定业务的风险应对提供借鉴和有益参考。

二、宁波大学会计学教学现状及改革的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波大学会计学教学现状及改革的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以双创竞赛为基础的财会研学团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研究综述
三、本文创新之处
四、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构建创新研学团队的基础理论
    (一)学科竞赛的内涵
    (二)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构建创新研学团队的内涵
五、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构建创新研学团队的系统论证———以会计学研究生为例
    (一)会计学专业教学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构建创新研学团队的必要性分析
六、以会计学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创新研学团队的构建
    (一)团队建设目标
    (二)团队人员构成
    (三)团队构建模式
        1. 专业课程改革
        2. 教学模式改革
        3. 竞赛实训平台建设
七、结束语

(2)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招生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
    2.2 新高考改革的相关理论依据
第3章 新高考改革的实施现状
    3.1 新高考改革的背景
    3.2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带来的新变化
    3.3 新高考改革的实施现状
第4章 新高考改革给地方高校招生工作带来的挑战
    4.1 高校生源竞争更加激烈
    4.2 专业影响招生更加凸显
    4.3 选考科目设置要求更高
    4.4 综合评价选才难度加大
    4.5 多元录取模式建立困难
第5章 地方高校招生工作的应对举措
    5.1 强化招生宣传工作,服务考生升学
    5.2 实行专业大类招生,吸引优质生源
    5.3 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推动教学改革
    5.4 合理设置选考科目,有效选拔生源
    5.5 建立科学评价标准,实施阳光招生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3)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第1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2节 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问题
        二、概念界定
    第3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二、国内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述评
    第4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特色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特色
    第5节 研究思路及论文架构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第1节 生态系统理论
        一、生态系统概述及其特征
        二、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特点
        三、生态系统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2节 资源依赖理论
        一、资源依赖理论概述
        二、生态系统的资源依赖关系
        三、资源依赖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3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及溯源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4节 系统构成及生态分析框架
        一、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构成
        二、系统构成要素的“生物学”隐喻
        三、生态分析框架
第3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演变的生态分析
    第1节 办学群落构成及子系统发展历程
        一、成人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二、自考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三、网络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第2节 成人本专科教育:“一枝独秀”演变分析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第3节 成人、自考本专科教育:“双雄并举”演变分析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第4节 成人、自考、网络本专科教育:“三足鼎立”演变分析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第4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的现实发展困境
    第1节 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
        一、院校之间互斥竞争为主,缺少互利共生
        二、质量优先的K对策发展模式难以形成
        三、办学生态位模糊,人才培养质量低下
    第2节 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
        一、各省(区、市)人力资源存量差距较大
        二、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机会差距较大
        三、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资源供给差距较大
第5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
    第1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区域发展水平分析
        一、31个省(区、市)综合发展水平测量
        二、31个省(区、市)的三个发展方阵划分
    第2节 国内外环境生态因子发展变化分析
        一、国际环境生态因子
        二、国内环境生态因子
    第3节 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预测分析
        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作用及贡献率分析
        二、基于毛入学率指标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预测
    第4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趋势透视
        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所受影响
        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生态演变规律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判断
第6章 促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
    第1节 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
        一、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
        二、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
        三、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
    第2节 明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办学生态位
        一、生源输入: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
        二、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
        三、资源输出: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
    第3节 实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办学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
        二、办学群落: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
        三、办学行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针对成人学习者的访谈提纲
附录二:针对继续教育主管部门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针对院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访谈提纲
附录四:针对院校继续教育教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五:针对函授站点(学习中心)的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4)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定位理论
    第四节 研究目的、方法及意义
第一章 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概述
    第一节 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的功用
    第二节 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的原则
    第三节 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的内涵
    小结
第二章 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现状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开设秘书学本科专业院校的现状与问题
    第二节 秘书学本科专业学科现状与问题
    第三节 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问题剖析
    小结
第三章 影响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影响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的内部主要因素
    第二节 影响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的外部主要因素
    小结
第四章 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预设、策略及路径探析
    第一节 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预设
    第二节 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策略
    第三节 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路径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索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5)江西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学科与专业
        2.1.2 培养与培养比较
        2.1.3 学科归属
        2.1.4 专业认同
    2.2 理论基础
        2.2.1 三螺旋理论
        2.2.2 专业设置理论
        2.2.3 课程设置理论
        2.2.4 戴明环理论
3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概述
    3.1 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概述
        3.1.1 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设置情况
        3.1.2 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3.2 江西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概述
        3.2.1 江西四所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概述
        3.2.2 江西四所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概述
4 江西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与比较
    4.1 招考及生源分析与比较
        4.1.1 报考条件及入学考试要求的分析
        4.1.2 生源情况分析与比较
    4.2 师资力量分析与比较
        4.2.1 导师人数及其主要研究方向分析与比较
    4.3 培养过程分析与比较
        4.3.1 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及培养方式分析与比较
        4.3.2 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及考核情况分析与比较
        4.3.3 学习氛围、学术资源及学术交流分析与比较
5 江西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总结
    5.1 培养共性与特性
        5.1.1 培养共性
        5.1.2 培养特性
    5.2 培养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5.2.1 学科属性有待明晰,专业发展方向亦管亦教
        5.2.2 学科地位普遍不高,各类学术资源保障不足
        5.2.3 生源来源结构多样,学生读研动机趋于功利
        5.2.4 师资队伍规模不定,师资力量待优化或补充
        5.2.5 培养方式传统单一,学生学习重理论轻实践
6 完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建议
    6.1 学术规范与学科建设方面
        6.1.1 明确学科属性,凝练学科方向,统一学术规范
        6.1.2 学校加强关注,提高学科地位,保障学术资源
    6.2 生源质量与学生认知方面
        6.2.1 加大宣传力度,拓宽生源来源,优化生源结构
        6.2.2 端正读研动机,强化专业认同,保障学习时间
    6.3 师资结构与师资力量方面
        6.3.1 调适师资规模,调优师资结构,调强师资力量
    6.4 校际合作与社会认可方面
        6.4.1 加强校际合作,强化实践培养,突出专业特色
        6.4.2 社会加深认识,单位加强认可,充分利用人才
研究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新高考改革下高校招生大类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大类招生的研究
        1.3.2 关于新高考改革的研究
        1.3.3 关于本科专业设置的研究
        1.3.4 文献研究小结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新高考改革
        1.4.2 大类招生
        1.4.3 招生大类
    1.5 研究理论基础
        1.5.1 系统论
        1.5.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1.7 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高校大类招生的理论探索与现实依据
    2.1 高校大类招生的理论探索
        2.1.1 高校大类招生的缘起
        2.1.2 大类招生的基本内涵
    2.2 高校大类招生的现实依据
        2.2.1 新高考改革相关政策介绍
        2.2.2 新高考改革给高校带来的影响
        2.2.3 新高考改革下高校大类招生的必要性
    2.3 高校大类招生的价值
        2.3.1 促进高校内部资源整合
        2.3.2 提高教育与市场契合度
        2.3.3 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第3章 新高考改革下招生大类的设置现状
    3.1 招生大类设置的指导思想
    3.2 不同高校的招生大类设置状况
        3.2.1 不同“层次”高校的大类设置
        3.2.2 不同类别高校的大类设置
    3.3 不同学科的招生大类设置状况
        3.3.1 招生大类设置概况
        3.3.2 人文学科招生大类设置
        3.3.3 社会科学招生大类设置
        3.3.4 自然科学招生大类设置
        3.3.5 跨学科的招生大类设置
第4章 当前招生大类设置引发的问题
    4.1 招生大类设置存在的问题
        4.1.1 招生大类种类繁多
        4.1.2 大类设置方式固化
        4.1.3 大类专业覆盖面小
        4.1.4 大类名称待合理化
    4.2 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高校对教育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4.2.2 大类设置方式未立足本校实际
        4.2.3 高校之间综合实力差异较大
        4.2.4 招生大类的设置缺乏引导
第5章 招生大类设置的改进策略
    5.1 招生大类设置可借鉴的依据
        5.1.1 学群
        5.1.2 选考科目
    5.2 高校招生大类设置的建议
        5.2.1 明确办学定位,遵循逻辑设类
        5.2.2 整合教育资源,扩大类的内涵
        5.2.3 联系基础科目,促进专业交融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与不足
        6.2.1 研究的创新之处
        6.2.2 研究的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问题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社会认同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社会认同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实践中的个人困惑
        (三)社会认同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理论研究的必要
    二、文献综述及概念界定
        (一)专业学位及其相关研究
        (二)社会认同及其相关研究
        (三)研究述评
        (四)概念界定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与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五、研究意义与创新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创新
第二章 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历史分析
    一、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历史分析
        (一)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产生背景
        (二)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演进
        (三)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案例分析
        (四)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主要特征
    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历史分析
        (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产生背景
        (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三)H省XX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案例分析
        (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主要特征
    三、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对比分析
        (一)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经验启示
        (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现实反思
第三章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结构的理论建构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结构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
        (三)已有研究成果借鉴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结构的理论维度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结构的理论构想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结构的维度内涵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结构的内在逻辑
第四章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实证分析
    一、实证研究的总体设计思路
    二、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群体的实证分析
        (一)初始量表的编制
        (二)实证探索与验证
        (三)讨论与结论
        (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群体社会认同特征的统计分析
        (五)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群体社会认同的特征分析
        (六)小结
    三、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群体的实证分析
        (一)定量描述
        (二)质性分析
        (三)小结
    四、对社会用人单位的实证研究
        (一)量化研究
        (二)小结
    五、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问题表征
        (一)认知认同较为薄弱
        (二)情感认同相对淡漠
        (三)价值认同存在偏差
第五章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外部环境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影响
        (一)政治因素
        (二)经济因素
        (三)文化因素
    二、学校培养环境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影响
        (一)培养模式
        (二)导师队伍
        (三)质量保障
    三、学生个体因素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影响
        (一)报考动力
        (二)攻读动机
        (三)学习投入
第六章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提升对策
    一、运行机制: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动力源泉
        (一)观念引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方向盘”
        (二)制度机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推进器”
        (三)市场机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调节仪”
        (四)利益机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驱动力”
    二、实践路径: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具体策略
        (一)增强认知认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思想基础
        (二)培育情感认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精神纽带
        (三)提升价值认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根本保证
总结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学位论文类
    三、期刊论文类
    四、文件类
    五、外文类
附录A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调查问卷(初始)
附录B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调查问卷(正式)
附录C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量表
附录D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E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8)作业成本法在高校生均教育成本核算中的应用及管理对策研究 ——以东部沿海某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理论实践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理论实践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基本框架
2 作业成本法相关概念范畴与理论阐释
    2.1 相关基本概念范畴
    2.2 基本理论和实施步骤
        2.2.1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2.2.2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步骤
3 作业成本法在高校生均教育成本核算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1 高校教育成本的定义与相关概念范畴
        3.1.1 高校教育成本的定义
        3.1.2 高校教育成本的主要内容
    3.2 通过作业成本法核算高校生均教育成本的必要性分析
        3.2.1 高校生均教育成本核算工作的主要特征
        3.2.2 高校生均教育成本核算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3.2.3 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校生均教育成本的必要性分析
    3.3 通过作业成本法核算高校生均教育成本的可行性分析
        3.3.1 适合采用作业成本法的特征
        3.3.2 高等学校的现状和作业成本法的适用条件相符
4 通过作业成本法核算高校生均教育成本的模型设计与实例分析
    4.1 高校生均教育成本核算的相关界定
    4.2 作业成本法核算高校生均教育成本的模型设计
        4.2.1 资源项目的确定
        4.2.2 高校主要作业的确定
        4.2.3 归集资源费用以及对资源动因的分析
        4.2.4 成立作业中心、确定作业动因
        4.2.5 计算成本动因率,完成成本分配
    4.3 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高校生均教育成本核算的实例分析
        4.3.1 东部沿海某高校相关重要数据的挖掘
        4.3.2 东部沿海某高校利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生均教育成本的过程
        4.3.3 结果分析
5 加强东部沿海某高校生均教育成本管理的对策
    5.1 强化高校全体教职员工与学生的教育成本意识
        5.1.1 加强高校领导战略成本管理意识
        5.1.2 培养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成本意识
    5.2 建立完善的高校教育成本管理体系
        5.2.1 建立健全适合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的会计准则
        5.2.2 建立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相配套的管理体系
        5.2.3 强化预算管理,增强预算约束力
        5.2.4 明确开支标准,建立严格的经费使用审批制度
    5.3 加强高校教育成本管理
        5.3.1 加强人力资源成本控制
        5.3.2 优化专业结构,协调利益群体
        5.3.3 强化物资资源成本控制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10)会计师事务所司法会计鉴定业务的风险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 论文结构与安排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2 我国的司法会计鉴定情况简述
    2.1 司法会计鉴定在我国的基本发展现状
    2.2 我国目前的司法会计鉴定格局分布
        2.2.1 司法系统内部
        2.2.2 独立的中介机构
    2.3 本章小结
3 会计师事务所的司法会计鉴定业务
    3.1 会计师事务所介入的迫切性、必要性和优势
        3.1.1 维护司法公正的需要
        3.1.2 政策的推动
        3.1.3 会计师事务所业务多元化的需要
        3.1.4 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司法会计鉴定业务的优势
    3.2 本章小结
4 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司法会计鉴定业务风险应对的理论分析
    4.1 会计师事务所司法会计鉴定业务的风险定义及表现形式
    4.2 风险应对的理论方法
    4.3 会计师事务所司法会计鉴定业务风险应对的步骤
    4.4 本章小结
5 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司法会计鉴定业务各层次风险因素的分类分析
    5.1 主体层次风险因素
    5.2 客体层次风险因素
    5.3 操作层次风险因素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风险权重计量与案例分析
    6.1 层次分析方法的引入
    6.2 风险层次关系的建立
    6.3 风险因素的权重分析
    6.4 关键风险因素的确立与解析
    6.5 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司法会计鉴定业务风险的案例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风险应对体系的建立
    7.1 “三位一体”风险应对体系的建立
    7.2 本章小结
8 结论回顾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回顾
    8.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四、宁波大学会计学教学现状及改革的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以双创竞赛为基础的财会研学团队构建研究[J]. 赵艺,罗雅欣,罗小钰. 高教学刊, 2021(20)
  • [2]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招生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D]. 谷祥坤. 长江大学, 2020(02)
  • [3]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艳超.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4]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研究[D]. 李梦萍. 暨南大学, 2019(02)
  • [5]江西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比较研究[D]. 郑崇峰.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6]新高考改革下高校招生大类设置研究[D]. 李妍. 南昌大学, 2019(02)
  • [7]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问题及其对策[D]. 万淼. 河南大学, 2018(12)
  • [8]作业成本法在高校生均教育成本核算中的应用及管理对策研究 ——以东部沿海某高校为例[D]. 戴震林. 宁波大学, 2013(03)
  • [9]财经类本科院校开展法务会计教育的SWOT分析[J]. 邓帆帆.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3(02)
  • [10]会计师事务所司法会计鉴定业务的风险应对研究[D]. 谢正菊. 宁波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宁波大学会计教学现状及改革调查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