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肥施用对红壤氮素循环微生物相关基因多样性的影响

有机肥施用对红壤氮素循环微生物相关基因多样性的影响

论文摘要

微生物的生态多样性在各种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演变中都起着综合的和独特的作用,它对持续农业系统的作用为许多近期研究所证实。土壤微生物是自然物质循环不可缺少的成员,担负着分解动植物残体,直接关系到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和植物的生长,同时微生物在土壤肥力评价和生物净化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土壤微生物对环境变化很敏感,能够较早地指示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而且对于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治理以及提高不同植被的生产力均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红壤广泛的存在于我国南方,该地区也是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区。但近年来,水土流失、土壤生物活性下降、肥力减退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已严重影响红壤地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生态平衡、物质循环和植物养分转换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长久以来,人们都是利用传统的微生物学培养方法对土壤微生物进行研究,然而环境中仅有小于1%的微生物能被研究人员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所以在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信息及其种群的检测成为长期困扰着微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的一大难题,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引入为认识和了解土壤环境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提供了新的契机。本研究主要通过PCR扩增、基因克隆、DGGE、RFLP和序列分析等对红壤环境中的固氮酶基因nifH、氨单加氧酶酶基因amoA、反硝化亚硝酸还原酶酶基因nirK和16S rDNA的分子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四种不同处理(对照,低有机肥,高有机肥,高有机肥加石灰改良)下红壤中参与氮素循环相关的固氮微生物、氨氧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等功能微生物类群与之对应发生的群落多样性变化信息。(1)用于分子生态学研究的土壤微生物DNA提取方法的研究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是从各种环境样品中高效的获得可以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因组DNA,同时高质量的提取DNA是进行后续实验的基础。提取的环境样品总DNA能否代表环境中的微生物是首要前提。本研究利用SDS高盐法(Zhou’s method)和变性剂加PVPP法(Raddy’s method)两种方法对红壤中微生物总DNA进行了提取,然后通过电洗脱回收和树脂柱试剂盒回收两种方法进行纯化,结果表明改良的SDS高盐法对DNA提取效率明显高于其它两种方法。PCR扩增表明,改良的SDS高盐法从贫瘠的原始红壤中可以扩增到16SrDNA片段和固氮基因nifH、硝化基因αmoA、反硝化基因nirK等功能基因。因此认为改良的SDS高盐法是一种高效、可靠的适合于中国典型红壤下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的DNA提取方法。(2)施加有机肥处理下红壤中微生物数量和分子多样性的变化通过传统的培养技术和现代分子生物方法探讨了红壤在施加有机肥处理下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为指导红壤生态系统下科学合理的发展农业生产保护红壤中微生物资源提供重要参考。通过DGGE方法和传统培养计数方法研究了不同肥力下红壤中微生物多样性变化,统计分析发现,四种处理中DNA的提取量与微生物的计数结果成显著的正相关,但是DGGE多样性指数显示随有机肥肥力的升高微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系统发育分析显示高肥和高肥改良微生物类群聚为一支,CK与底肥处理下微生物类群聚为一支。说明土壤中微生物总数量随有机肥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微生物的种类随有机肥的增加而减少。揭示了我们在提高红壤的肥力的同时要关注红壤中微生物类群整体的变化,科学合理的施用有机肥以保护红壤中微生物多样性资源。(3)红壤中固氮微生物的分子多样性研究研究了向红壤中投加有机氮肥对生态系统下固氮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通过PCR-RFLP和测序分析对四种不同处理下微生物固氮基因(nifH)的多样性和系统发育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RFLP分析和多样性指数计算发现,四个文库都有比较高的覆盖值(88%以上),分布在alpha-, beta-和gamma Proteobacteria, Firmicutes, cyanobacter, Verrucomicrobia和假定未知一族,代表了环境中主要的固氮微生物类群。四种文库中的nifH基因的多样性都不均匀,都存在着绝对的优势类群,种类主要以自生固氮蓝细菌为主。实验室条件下难以分离培养,主要生活在海洋中的蓝细菌是旱地红壤中固氮微生物优势种群,这为研究红壤固氮微生物提供了重要参考信息。高肥力样品中多样性指数数值在四个处理中是最低的,而低肥力样品中的多样性指数数值则在四个处理中最高。传统的计数结果显示随添加有机肥数量的增加固氮细菌数量是增加的。说明在红壤中适当投加有机肥有利于提高固氮微生物的多样性,过高投加有机肥影响了固氮微生物群落种类的多样性。科学合理的投加有机肥有利于红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平衡发展。(4)红壤中硝化细菌的分子多样性研究研究了向贫瘠红壤中投加有机氮肥对红壤生态系统下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通过PCR-RFLP和测序分析对四种不同处理下氨氧化细菌中氨单加氧酶基因(amoA)的多样性和系统发育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RFLP分析和多样性指数计算发现,四个文库的覆盖值都很高(90%以上),可以代表了环境中绝大部分的氨氧化细菌。四种文库中的amoA基因的多样性均匀性不高,但文库之间都存在着共同的主要类群,主要以亚硝化螺菌为主。四个文库群落之间相似性比较高(57%以上)。MPN计数结果显示随投加有机肥量的增加氨氧化细菌数量是逐渐增加的。因此说明向贫瘠的红壤中施加有机肥和改良红壤有利于增加氨氧化细菌数量,对氨氧化细菌群落种类多样性的影响不明显。这也与红壤环境下氨氧化细菌自身种类少有一定的关系。(5)红壤中反硝化细菌的分子多样性研究研究了向贫瘠红壤中投加有机氮肥对红壤生态系统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通过PCR-RFLP和测序分析对四种不同处理下微生物亚硝酸还原酶基因(nirK)的多样性和系统发育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RFLP分析和多样性指数计算发现,四个文库都有比较高的覆盖值(80%以上),代表了环境中主要的反硝化微生物类群。四种文库中的nirK基因的多样性均匀性较高,而且也存在着主要类群的反硝化细菌,主要Alcaligenes faecalis细菌为主。四文库之间的相似性在40%左右。原始对照样品中多样性指数数值是四个处理中最低,而高肥力样品中的多样性指数数值则是四个处理中最高的。MPN计数结果显示随有机肥投加量的增加反硝化微生物数量成递增的趋势。说明在红壤中反硝化微生物的多样性是随投加有机肥量的增加而提高。揭示了要科学控制有机肥的投加量,减少土壤中有机氮肥的流失。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与缩略语说明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红壤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 红壤的形成及特性
  • 2 红壤研究现状和展望
  • 第二章 环境微生物和氮循环相关微生物的多样性
  • 1 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重要性
  • 2 固氮微生物的多样性与固氮作用
  • 3 硝化细菌的多样性与硝化作用
  • 4 反硝化细菌的多样性与反硝化作用
  • 第三章 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1 微生物种的概念
  • 2 微生物的传统培养方法
  • 3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法
  • 4 BIOLOG微量分析法
  • 5 土壤总DNA复性分析
  • 6 核酸杂交分析技术
  • 7 基于PCR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 7.1 PCR-RAPD分析方法
  • 7.2 ERIC-PCR分析方法
  • 7.3 PCR-SSCP分析方法
  • 7.4 PCR-RFLP分析方法
  • 7.5 DGGE和TGGE分析方法
  • 8 宏基因组分析方法
  • 9 基因芯片(Microarray)技术
  • 10 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类型
  • 11 总结
  • 实验部分
  • 第一章 红壤中微生物DNA的提取方法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第二章 有机肥施用对红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第三章 红壤中固氮微生物分子多样性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第四章 红壤中硝化细菌分子多样性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第五章 红壤中反硝化细菌分子多样性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全文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中所用的培养基和试剂配方
  • 附录二 测序序列在GenBank中的登录号
  •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为什么土壤中的微生物丰富?[J]. 军事文摘 2020(04)
    • [2].微生物组学的技术和方法及其应用[J]. 植物生态学报 2020(04)
    • [3].“微”故事——微生物的前世今生[J]. 微生物学通报 2019(05)
    • [4].微生物與感染2017年 第12卷(第1~6期) 总目次[J]. 微生物与感染 2017(06)
    • [5].中国微生物组计划:机遇与挑战[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7(03)
    • [6].微生物燃料电池中产电微生物的研究进展[J]. 现代化工 2017(03)
    • [7].微生物组:新机遇,新天地——“微生物组专刊”序言[J]. 微生物学报 2017(06)
    • [8].微生物與感染2015年第10卷(第1~6期)总目次[J]. 微生物与感染 2015(06)
    • [9].看不见的微生物[J]. 儿童故事画报 2019(44)
    • [10].微生物:是敌还是友?[J]. 家庭生活指南 2020(03)
    • [11].《微生物》[J]. 山海经 2019(09)
    • [12].简论生活中的微生物[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6(04)
    • [13].《寻找微生物》教学设计[J].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16(04)
    • [14].微生物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 科技视界 2020(16)
    • [15].我国科学家绘制出地球微生物“社会关系”网络[J]. 新疆农垦科技 2020(07)
    • [16].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关系研究[J]. 民营科技 2018(12)
    • [17].有益微生物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 江西农业 2017(01)
    • [18].低温微生物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 智能城市 2017(04)
    • [19].微生物是友还是敌?[J]. 人人健康 2019(16)
    • [20].有害微生物对档案实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J]. 兰台世界 2010(S1)
    • [21].生态进化视角的植物-微生物组互作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 2020(09)
    • [22].微生物[J]. 小学生导刊(低年级) 2018(Z2)
    • [23].微生物的特别贡献[J]. 小学阅读指南(一二年级版) 2011(03)
    • [24].载人航天工程中的微生物科学与技术应用[J]. 载人航天 2020(02)
    • [25].珊瑚共生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分析[J]. 南方农业 2020(15)
    • [26].向《微生物与感染》杂志的审稿专家(2017—2018年)致谢![J]. 微生物与感染 2019(01)
    • [27].微生物在造林业中的应用[J]. 吉林农业 2019(10)
    • [28].序言[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7(03)
    • [29].微生物组学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杂志 2017(04)
    • [30].人体微生物可用于身份识别[J].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5(07)

    标签:;  ;  ;  ;  ;  

    有机肥施用对红壤氮素循环微生物相关基因多样性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