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翻译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

《新青年》翻译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

论文摘要

“五四”文学既被称为“人”的文学,这意味着它的发生、发展和“人”的自我发现与“人”的现代自我身份的确立密切相关。既然如此,在这一“人的发现”与确立过程中,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身份的确立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因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是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引路人,而且他们还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创作主体。在某种程度上,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与现代中国文化文学的发生具有同构的性质。具体说来,当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寻求自我的现代身份认同,并建构一种自我以及他们所属的群体的现代身份时,他们作为翻译主体、创作主体的一些具体实践行为实际上已经影响到现代中国文化文学的发生方式、发展形态与发展方向。进一步说,由于藉以支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身份的那些现代的先进知识或文化理念,主要来自于其对西方文化的翻译与汲取,因此,翻译对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建构的作用重大,并且在很多时候它还成为真正的“跨文化”权力运作的所在。 在我看来,就现代中国文化文学来说,研究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这种话语方式所表现出的现代身份认同这一过程无疑具有一定的发生学意义。基于这样的理解,本文试图把论述的落脚点放在《新青年》的具体翻译行为中,力图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与建构历程作为考察的重心,将其纳入对现代中国文化文学进行考察的基本论域和整体框架之中,并以此窥探现代中国文化文学的发生与知识分子的现代身份认同之间的互动关系。按照《新青年》翻译与现代中国分子身份认同与建构之间的逻辑关联与表现形态,本文分五个部分进行叙述: 首先,本文考察了晚清到五四的翻译实践与知识分子对自我与群体身份的想像。近现代中国特殊的历史境遇导致了知识分子的身份危机问题的出现,并进一步促使知识分子对于自我与群体的现代身份的想像的发生。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晚清与五四两代知识分子在自我身份想像这一层面有着诸多历史的勾连和实际操作上的共性,但他们之间还是存在微妙的区别:晚清一代知识分子对于自我身份的想像主要着意于民族国家的政治层面,而五四一代对于自我身份的想像与建构则主要是从文化的层面与现代个人的意义上展开。在我看来,这种差异主要导源于他们在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等一些根本问题上的某种分歧,因而他们的翻译行为在想像和建构其身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殊异。 其次,本文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在五四时期的翻译语境以及具体的翻译操作中对自我译者身份的一种预设和建构作为考察对象。可以看到,在翻译活动中,由于译者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对译本的选择、对翻译方法的操控、对受众的身份设想等多方面的译者主体意识与行为来对某一异域文化予以取舍,或对某一先进知识直接“拿来”,因此译者很容易成为某一异域文化的“代言人”或“解释者”。而这种“代言人”与“解释者”的形象潜在地构建了知识分子的文化精英与知识精英的身份。因之,在五四时期的历史语境中,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自我身份的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0 引论
  • 0.1 缘起: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与现代中国文化文学
  • 0.2 问题:翻译与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
  • 0.3 《新青年》研究与《新青年》翻译研究
  • 0.4 主要概念界定
  • 1 晚清到五四:翻译与身份想像
  • 1.1 1915年前
  • 1.1.1 “大变局”与“醒觉”中的翻译
  • 1.1.2 译者主体意识的初显
  • 1.2 《新青年》时代
  • 1.2.1 文化自觉中的“众声翻译”
  • 1.2.2 译者主体意识的凸现
  • 2 翻译语境与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预设
  • 2.1 身份支援
  • 2.1.1 留学背景与跨文化视角的形成
  • 2.1.2 早期译介与现代价值观的确立
  • 2.2 身份预设
  • 2.2.1 译者的身份预设
  • 2.2.2 译者身份的群体认同
  • 3 翻译实践与现代知识分子身份建构的“个体”陈述
  • 3.1 陈独秀:法兰西文明与“革命者”身份
  • 3.1.1 法兰西革命与“革命者”身份意识出现
  • 3.1.2 法兰西文明与“革命者”身份的认证
  • 3.2 胡适:易卜生主义与“自由者”身份
  • 3.2.1 “易卜生主义”与“自由主义”思想的显现
  • 3.2.2 “自由主义”思想与“自由者”身份的例证
  • 3.3 周作人:“弱民族”文学与“研究者”身份
  • 3.3.1 “弱民族”文学与“研究者”心态的产生
  • 3.3.2 “哀美”的发现与“研究者”身份的彰显
  • 4 翻译策略与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获取
  • 4.1 翻译话语优势地位的构建
  • 4.1.1 《新青年》翻译话语的主导性作用
  • 4.1.2 《新青年》翻译话语的典范性效能
  • 4.2 镜中之“我”:翻译话语的权力之争与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获取
  • 4.2.1 林纤:作为“他者”的存在
  • 4.2.2 林纤:作为“自我”的发现
  • 5 翻译立场与现代知识分子身份的评价机制
  • 5.1 “现代人”:在质疑“过去”中定位“现在”
  • 5.1.1 “过去”、“现在”思想的形成及其“内在理路”
  • 5.1.2 在翻译“过去”与“未来”中确认“现在”
  • 5.2 “中国人”:在陈述“西方”中重建“中国”
  • 5.2.1 “借镜西洋”与“我族中心”
  • 5.2.2 “回到本土”与“拿来主义”
  • 6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现代中国农学家群体状况研究[J]. 农业考古 2019(06)
    • [2].乡土中国与现代中国夹缝中的乡村浪漫主义——影片《平原上的夏洛克》解析[J]. 中国电影市场 2020(05)
    • [3].思想史研究的方法与视野——读《现代中国的主义与政治——以〈独立评论〉为中心的探讨》札记[J]. 史学月刊 2020(06)
    • [4].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鲍鹏山访谈(上)[J]. 名作欣赏 2020(13)
    • [5].文化冲突中的文化政治与政治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现代中国观念的生成[J]. 学术研究 2020(05)
    • [6].中国经济现象的大视野、大跨度阐释——评《现代中国经济通论》[J].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20(05)
    • [7].鲁迅对传统文化的肯定及对现代中国的影响[J]. 菏泽学院学报 2017(04)
    • [8].“孙中山与现代中国和世界——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笔谈[J]. 史学月刊 2016(11)
    • [9].现代的颓势[J]. 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 2017(01)
    • [10].作为文化行动者的现代国家——现代中国的国家建设与文化治理体系的演进[J]. 政治与法律评论 2016(02)
    • [11].视觉、想象与现代中国的体验——《点石斋画报》与中国的现代想象[J]. 文化研究 2016(02)
    • [12].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中国的发展——以精准扶贫为例[J]. 祖国 2017(11)
    • [13].战后日本学界的现代中国研究:演变与特点[J]. 中国周边外交学刊 2015(01)
    • [14].语堂智慧[J]. 文苑 2009(09)
    • [15].批判语境主义视野下的现代中国[J]. 知识分子论丛 2014(01)
    • [16].在“古今交缠”中理解现代中国[J]. 知识分子论丛 2014(01)
    • [17].何谓现代,谁之中国?[J]. 知识分子论丛 2014(01)
    • [18].浅谈唐文化对现代中国的影响[J]. 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 2020(01)
    • [19].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J]. 中华魂 2011(08)
    • [20].浅论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革命[J]. 考试周刊 2008(32)
    • [21].二战后日本的中国研究——以日本现代中国学会为中心[J]. 国外理论动态 2012(06)
    • [22].心里有“鬼”——漫说现代中国与“鬼”[J]. 中关村 2010(05)
    • [23].基督教文化对现代中国浪漫文学的影响[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05)
    • [24].“早期现代中国”论述的谱系与可能性[J].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9(02)
    • [25].现代中国山水画笔墨形式研究[J]. 美术教育研究 2015(03)
    • [26].现代中国修辞哲学方法论初探[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0(09)
    • [27].季米特洛夫与现代中国革命[J].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探索 2011(00)
    • [28].包豪斯对现代中国设计的影响[J]. 现代装饰(理论) 2013(03)
    • [29].现代中国绘本中中国“思”与“艺”的传承与变革[J]. 教育教学论坛 2017(37)
    • [30].再造中国:领导型国家的担当[J]. 领导科学 2017(24)

    标签:;  ;  ;  ;  ;  

    《新青年》翻译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