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过程中灰沉积特性的试验研究

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过程中灰沉积特性的试验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不断消耗以及由此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物质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在大型电站中采用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发电技术,既利用了现有燃煤发电系统的巨额投资和基础设施,又实现了生物质能源的有效利用,应用前景广阔。但由于生物质燃料中碱金属和氯含量较高,在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过程中,导致灰熔融温度降低,在锅炉过热区受热面上易引起严重的积灰和结渣,危及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这将制约生物质燃料的大规模利用。因此研究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过程的灰沉积特性对于保证锅炉的安全运行以及促进生物质燃料的大规模利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过程中灰熔融特性,灰的物相组成和灰的化学组成三个方面研究了灰沉积特性。首先,利用YX-HRD灰熔融性测定仪测量了各种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灰熔融特征温度。探讨了混合比例以及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等因素对灰熔融温度的影响规律。随着生物质掺混比例的增加,灰熔点逐渐降低,积灰结渣倾向逐渐增大。由于碱金属氧化物的熔点较低,而碱土金属氧化物易与Si02结合形成低熔点的共晶体,因此在混燃时,灰中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含量越高,SiO2/Al2O3的比值越高,灰熔融温度越低。其次,在管式炉高温反应器上研究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过程中K和Cl的析出特性。生物质和煤单独燃烧时,K和Cl的析出特性差异较大,生物质中的K更容易析出。K和Cl的析出量均与其在燃料中的总含量成正比。K主要以KCl(g)的形式析出,Cl同时以KCl(g)、Cl2(g)、HCl(g)等多种形式析出,HCl(g)是主要析出形式。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时,K和Cl的析出量均大于煤燃烧时K和Cl的析出量,但是混燃相对来说有利于减少K的析出,增加Cl的析出。混合燃烧时K和C1的析出特性同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探讨了混合比例、燃烧温度和燃料组成等影响因素。随着生物质掺混比例的增加,K和Cl的析出量逐渐增加,但K和Cl的析出量与生物质的掺混比例之间是非线性关系。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过程中,1100℃时K的析出量均小于900℃时K的析出量,Cl的析出量均大于900℃时Cl的析出量。碱金属的析出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燃料组成,增加混合燃料中CaO的含量,促进K的析出。利用XRD方法对生物质与煤混燃灰的物相组成进行研究,然后采用MDI jade5.0软件对得到的XRD图谱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生物质灰与煤灰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KCl(g)与硅铝化合物反应生成硅铝酸钾,使大部分K固定在灰中;同时KCl(g)还可以与烟气中的SO2发生硫化反应。混合燃料中的CaO和MgO也可以与硅铝化合物反应生成CaAl2Si2O8和Mg3Al2Si3O12。这些化学反应是造成K和Cl的析出量呈非线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最后,在小型沉降炉上对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灰沉积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采用SEM/EDS对沉积灰的形貌和物相组成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灰沉积机理。结果表明,生物质的掺混比例越大,沉积灰中团聚和熔融程度越明显,而且沉积灰中K和Cl的含量越高,说明积灰结渣倾向越严重。纯麦秆和玉米秆燃烧时,KCl(s,s2)、K2SO4(s,s2)和K2Si4O9(liq,s)是沉积灰中的主要物质。燃料燃烧过程中,K和Cl的行为分为两步:挥发与冷凝捕捉。K主要以KCl(g)的形式析出,在烟气冷却过程中,析出的KCl(g)一部分凝结在灰颗粒表面;一部分与S02发生硫化反应,生成K2SO4(g)或K2S04(s,s2),还有一部分直接凝结在受热面上。探针上的沉积灰分为内外两层。内层是KCl(g)和气溶胶颗粒在探针表面冷凝而形成,具有较大粘性。外层是内层对飞灰颗粒的不断捕捉而形成。由于K2S04的粘性小于KCl的粘性,硅铝酸钾具有相对较高的熔融温度,因此硅铝酸钾和K2S04的生成均可以改善过热器管道表面的积灰和结渣。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生物质燃烧灰沉积特性的研究现状
  • 1.2.1 积灰结渣机理
  • 1.2.2 灰粒的沉积过程
  • 1.2.3 积灰结渣特性的影响元素
  • 1.3 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灰沉积特性的研究现状
  • 1.3.1 碱金属的析出特性
  • 1.3.2 灰沉积特性的影响因素
  • 1.4 积灰结渣特性判别指标
  • 1.5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2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 2.1 试验装置
  • 2.1.1 YX-HRD灰熔点测定仪
  • 2.1.2 管式炉高温反应器
  • 2.1.3 灰沉积试验系统
  • 2.1.4 测试仪器
  • 2.2 试验样品及分析
  • 2.3 试验方法
  • 2.3.1 灰熔融性试验方法
  • 2.3.2 测定K和Cl析出量的试验方法
  • 2.3.3 灰沉积试验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灰熔融特性的研究
  • 3.1 生物质/煤灰熔融特性
  • 3.2 生物质混煤灰熔融特性
  • 3.3 积灰结渣特性的判定
  • 3.4 本章小结
  • 4 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过程中K、Cl析出特性的研究
  • 4.1 生物质/煤燃烧过程中K、Cl析出特性
  • 4.1.1 生物质/煤燃烧过程中K析出特性
  • 4.1.2 生物质/煤燃烧过程中Cl析出特性
  • 4.2 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过程中K、Cl析出特性
  • 4.2.1 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过程中K析出特性
  • 4.2.2 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过程中Cl析出特性
  • 4.2.3 生物质混煤燃烧K、Cl析出特性的影响因素
  • 4.3 本章小结
  • 5 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灰的物相分析
  • 5.1 900℃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灰的物相分析
  • 5.2 1100℃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灰的物相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灰沉积特性的研究
  • 6.1 麦秆与烟煤混合燃烧灰沉积特性
  • 6.2 玉米秆与烟煤混合燃烧灰沉积特性
  • 6.3 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灰沉积机理
  • 6.4 本章小结
  • 7 全文总结
  • 7.1 全文总结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生物质气与煤混合燃烧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5)
    • [2].城市垃圾与煤混合燃烧特性分析[J]. 节能技术 2015(06)
    • [3].多气源混合燃烧装置的研发[J]. 煤气与热力 2019(03)
    • [4].煤与牛骨混合燃烧过程及热动力学分析[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0(10)
    • [5].DME分布特征对微火源引燃汽油混合燃烧过程的影响[J]. 燃烧科学与技术 2018(05)
    • [6].生物质与煤矸石混合燃烧特性分析[J]. 可再生能源 2019(12)
    • [7].催化-预混混合燃烧室反应特性分析[J]. 热能动力工程 2015(04)
    • [8].木粉与碎木块悬层混合燃烧有机热载体锅炉的研制[J]. 能源研究与信息 2009(01)
    • [9].煤与浒苔混合燃烧过程分析及动力学研究[J]. 煤炭转化 2020(01)
    • [10].专利文摘[J]. 玻璃 2012(05)
    • [11].RBCC混合燃烧模态一次火箭对燃烧稳定影响[J]. 推进技术 2010(05)
    • [12].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过程中灰沉积特性的研究[J]. 电站系统工程 2010(06)
    • [13].生物油燃烧技术研究进展[J]. 可再生能源 2009(01)
    • [14].不燃载体与助燃剂混合燃烧残留物闪蒸分析[J].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9(03)
    • [15].典型塑料容器与汽油混合燃烧残留物的SPME-GC/MS分析[J]. 刑事技术 2020(01)
    • [16].HCCI汽油机混合燃烧及放热率计算模型[J]. 天津大学学报 2009(11)
    • [17].火花助燃CAI混合燃烧控制[J]. 燃烧科学与技术 2009(04)
    • [18].双燃料燃烧的发动机工作过程研究[J]. 汽车实用技术 2018(22)
    • [19].利用窑炉烟气进行二次混合燃烧的方法[J]. 佛山陶瓷 2015(12)
    • [20].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特性研究[J]. 冶金能源 2016(03)
    • [21].汽油—水雾混合燃烧技术在汽车驾驶培训车辆上的应用[J].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 2010(02)
    • [22].藻类生物质与煤混烧过程氮硫污染物的排放与转化特性[J]. 动力工程学报 2019(06)
    • [23].新型节能焊割机[J]. 科技致富向导 2008(19)
    • [24].生物质——煤混合燃烧的采暖炉性能试验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23)
    • [25].高含CO_2天然气混合燃烧技术[J].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7(06)
    • [26].生物质-垃圾混合燃烧特性及其环境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35)
    • [27].生物质与煤直接共燃技术[J]. 能源研究与信息 2009(03)
    • [28].氨燃烧及反应机理研究进展[J]. 化学通报 2020(06)
    • [29].油页岩掺混煤的燃烧性能与排放性能[J]. 燃烧科学与技术 2014(02)
    • [30].工业分解炉生物质木煤和重油混合燃烧的数值模拟研究[J]. 热能动力工程 2020(03)

    标签:;  ;  ;  ;  

    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过程中灰沉积特性的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