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仁用杏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仁用杏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论文摘要

仁用杏是以杏仁为主要产品的杏品种的统称。杏仁营养丰富、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良好的医药保健功能,为食品加工和医药的重要原料,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发展仁用杏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是干旱,二是寒冷低温。干旱常导致砧木种子播种出苗差、苗木生长细弱、嫁接成活率低、苗木栽植不易成活、杏园树势易衰老等问题发生;低温常导致冻害发生,给丰产稳产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本研究针对当前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仁用杏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以龙王帽、一窝蜂、优一、白玉扁、山杏等为试验材料,在当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开展试验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 1、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气候干旱、寒冷,土壤瘠薄。在这样一个较为特殊的地区,仁用杏砧木苗的播种以秋播为最好。秋播的种子出苗早、生长量大,显著优于春播。 2、在6 月—8 月份砧木苗生长期进行两次摘心,6、7 月中旬各喷施“0.5%尿素+ 0.5%磷酸二氢钾”一次,对加快砧木苗的粗生长具有显著作用。砧木苗的嫁接以枝接的效果比芽接好;枝接中以切腹接效果最好,不但成活率高,而且生长快;芽接以嵌芽接效果为好。 3、10 月下中旬是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仁用杏栽植的最佳时期。在栽植过程当中,采用“浸根蘸浆+树盘覆膜+埋干”的抗旱措施,对于提高栽植成活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能使成活率达到90%以上。 4、仁用杏有效花的数量遗传力较高,品种间差异极显著。从有效花所占比例大小来分析,优一、龙王帽、白玉扁的丰产潜力显著不同,丰产潜力的大小顺序为:优一 >龙王帽 >白玉扁。     5、拉枝不仅能够促发中枝、短枝,促进成花,而且也能促进树冠内膛结果,减缓结果部位外移,提高产量。花期喷施50mg/L 的GA3 对提高仁用杏座果率具有显著作用。 6、不同仁用杏品种在休眠期的抗冻性大小为:优一 > 白玉扁 > 一窝蜂 > 龙王帽 > 山杏。不同仁用杏品种在幼果期的抗冻性大小为:山杏> 一窝蜂>龙王帽>优一;同一仁用杏品种,在显蕾期、盛花期、幼果期的抗冻性大小为:显蕾期>盛花期>幼果期。 7、仁用杏花芽膨大期喷施“杏花防冻剂”500 倍液、“冻害必施”200 倍液、ABA

论文目录

  • 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杏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 1.1.1 杏的种及品种
  • 1.1.2 杏属植物生态群和亚群的划分
  • 1.1.3 杏的地理分布
  • 1.2 仁用杏生物和生态学特性研究
  • 1.2.1 仁用杏生物学特性
  • 1.2.2 仁用杏生态学特性
  • 1.3 仁用杏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 1.3.1 仁用杏主要育苗技术
  • 1.3.2 仁用杏授粉品种筛选
  • 1.3.3 植物激素对仁用杏生长结果的影响
  • 1.3.4 硝酸稀土对大扁杏产量的影响
  • 1.4 杏树冻害发生机理及防冻技术研究
  • 1.4.1 冻害机理研究
  • 1.4.2 防冻技术研究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1.1 试验地1
  • 2.1.2 试验地2
  • 2.1.3 试验地3
  • 2.1.4 试验地4
  • 2.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2.2.1 仁用杏苗木繁育技术的研究
  • 2.2.2 仁用杏抗旱栽植技术研究
  • 2.2.3 仁用杏增产技术研究
  • 2.2.4 仁用杏防冻技术研究
  • 第三章 结果分析
  • 3.1 仁用杏苗木繁育技术的研究
  • 3.1.1 不同播期对砧木出苗和粗生长的影响
  • 3.1.2 摘心对砧木粗生长的影响
  • 3.1.3 喷肥对砧木粗生长的影响
  • 3.1.4 不同嫁接方法对嫁接成活率及生长的影响
  • 3.2 仁用杏抗旱栽植技术研究
  • 3.2.1 不同栽植时期对成活率的影响
  • 3.2.2 不同抗旱措施对仁用杏栽植成活的影响
  • 3.3 仁用杏丰产技术研究
  • 3.3.1 仁用杏品种的丰产潜力分析
  • 3.3.2 拉枝对仁用杏生长、结果的影响
  • 3.3.3 激素与微肥对座果的影响
  • 3.4 仁用杏防冻技术研究
  • 3.4.1 品种间抗冻性分析
  • 3.4.2 不同药剂对仁用杏花期抗冻性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图版
  • 相关论文文献

    • [1].袋控缓释肥提高桃产量[J]. 中国果业信息 2017(06)
    • [2].黄土丘陵沟壑区柠条平茬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6(12)
    • [3].基于修正简易模型的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降雨侵蚀力分布特征[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6(05)
    • [4].浅析延安黄土丘陵沟壑区水文地质特征[J]. 岩土工程技术 2019(05)
    • [5].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户气候变化的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7(01)
    • [6].黄土丘陵沟壑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可行性及推广应用[J]. 河北农机 2017(04)
    • [7].试论黄土丘陵沟壑区(庄浪)发展现代农业[J]. 甘肃农业科技 2015(12)
    • [8].山西省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造林技术[J]. 山西林业科技 2020(03)
    • [9].延安北部丘陵沟壑区植被指数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J]. 生态学报 2010(02)
    • [10].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草地土壤水蚀预测模型[J]. 干旱区地理 2020(02)
    • [11].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类型及综合治理研究[J]. 中国高新区 2017(21)
    • [12].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立地分类研究[J]. 山西林业科技 2016(02)
    • [13].黄土丘陵沟壑区地膜马铃薯高产经验及发展建议[J]. 现代农业科技 2016(13)
    • [14].陇中丘陵沟壑区欧李品种选优研究[J]. 甘肃林业科技 2020(01)
    • [15].黄土丘陵沟壑区公路弃渣场设置工程实践[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07)
    • [16].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造林模式研究[J]. 山西林业科技 2016(02)
    • [17].基于遥感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口密度分布模拟——以甘肃省榆中县为例[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9(06)
    • [18].黄土丘陵沟壑区切削坡面植被恢复关键技术研究[J]. 花卉 2015(17)
    • [19].基于社会网络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镇村体系认识——以延安市延长县安沟乡为例[J]. 人文地理 2014(01)
    • [20].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平梯田减沙作用研究[J]. 水利学报 2014(07)
    • [21].甘肃中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反坡梯田整地技术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2(31)
    • [22].黄土丘陵沟壑区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探讨[J]. 河南林业科技 2010(01)
    • [23].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新农村植被建设探索[J]. 水土保持研究 2008(06)
    • [24].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修复模式初探[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8(16)
    • [25].黄土丘陵沟壑区坡度对居民区的影响分析[J]. 自然灾害学报 2020(04)
    • [26].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家沟流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思路探讨[J]. 中国水土保持 2018(05)
    • [27].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的主要工程措施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8(25)
    • [28].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植物选择[J]. 陕西林业科技 2016(02)
    • [29].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聚落分布及形成机制研究——以延安市安塞县为例[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5(05)
    • [30].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2(01)

    标签:;  ;  ;  ;  ;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仁用杏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