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氯雷他定和枸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对比

地氯雷他定和枸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对比

(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文章从荨麻疹的实际临床治疗出发,就目前常见的两种抗组胺药物,即地氯雷他定和枸地氯雷他定的实际作用状况进行统计,并且进一步展开分析对比。被试者分别给药5mg以及8.8mg,并且于2周之后展开统计,发现枸地氯雷他定表现略优。两组都有着良好安全表现。

【关键词】地氯雷他定;枸地氯雷他定;疗效

【中图分类号】R758.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8-0100-01

荨麻疹是一种相对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病程较长并且容易反复发作,难以彻底治愈。其致病原因以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患者中的大部分都无法确定病因。在现代医学体系中,从发病机制的角度看,荨麻疹包括免疫和非免疫两种,其中前者由I型变态反应引起,再次接触抗原即会发生抗原抗体反应,肥大细胞会释放出组胺及其他药理活性物质,并且进一步形成风团。而后者则由某些药物本身所造成,能够降低肥大细胞cAmP并且进一步触发组胺释放,与此同时,其他生物活性物质,诸如激肽、前列腺素、白三烯、花生四烯酸代谢物等,也会促成荨麻疹的发病。从根本上看,荨麻疹是一种血管反应,表现为白色或红色风团,伴随有瘙痒或者刺痛感。如果在超过六周的时间内,每天或者几乎每天都会出现瘙痒皮肤风团,即定为慢性荨麻疹(chronicurticaria,CU)。

在荨麻疹领域中,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引起组胺和其他炎性因子的释放,进一步造成皮损的出现,并且吸引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聚集。在发病的过程中,组胺被认为是皮肤瘙痒和皮损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治疗荨麻疹,主要是采用H1受体拮抗剂,即抗组胺剂来对慢性荨麻疹进行治疗。

实际工作中,地氯雷他定和枸地氯雷他定是常见的两种抗组胺剂。其中前者是氯雷他定的代谢产物,对末梢H1受体具有亲和力,其拮抗活性与氯雷他定以及西替利嗪等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且在安全领域表现良好,病人耐受性好。地氯雷他定的半衰期保持在21~24h范围,能够在服用期间实现稳定作用。而枸地氯雷他定作为第三代抗组胺药物,是氯雷他定的主要活性代谢产物,作为一种非中枢神经系统镇静性的长效组胺拮抗剂,枸地氯雷他定起效快,并且相对高效。枸地氯雷他定在作用期间,能够释放炎症细胞因子以及炎症趋化因子、组胺以及前列腺素PGD2等,来实现抗炎和抗过敏的目标。

想要对地氯雷他定和枸地氯雷他定两种药物进行评价,首先应当将治疗效果进行等级确定。通常将瘙痒和风团完全消失定位治愈;将瘙痒明显减轻,风团消退到80%以上水平定位显效;如果瘙痒有所减轻,风团消退到50%以上,则可以认定为有效;其他情况认为无效,主要表现为风团消退不足50%并且瘙痒无明显减轻。

在上述疗效认定级别基础之上,进一步对样本进行确定。通常选择年龄18~60岁,病程超过六周的患者进行观察,不对性别进行区分,但需要健康状况良好,不存在严重的呼吸、循环、内分泌、血液以及免疫等,可能会干扰试验结果准确程度的疾病。排除孕妇以及哺乳期妇女,排除对地氯雷他定或者枸地氯雷他定存在药物过敏反应的患者。开始试验前24h存在荨麻疹症状,并且两周内没有服用过其他抗组胺、抗胆碱以及阿司匹林以及糠皮质激素药物。考虑到荨麻疹的治疗状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目测获取,因此为了能够获取到更为准确的数据,应当由患者同意签署书面知情书,并且保证坚持服从治疗。

本次试验选取两组2016年临床诊断为慢性荨麻疹的患者共计130例,分两组,其中口服地氯雷他定60例,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的70例,治疗时间14天,而后进行统计对比。服用地氯雷他定组,每晚口服5mg,而另一组则每晚口服8.8mg药物。

服用地氯雷他定组,在治疗2周之后,治愈45例占比75%,显效10例占比16.7%,有效3例占比5%,总有效率达到96.7%。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重度不良反应,但存在轻度或中度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晕、口感以及困倦等。统计表明,总不良反应率为8.3%,并且患者表示均在能够接受的范围内,未做特殊处理,继续用药未见不良反应症状加重,并且均自行消失。

服用枸地氯雷他定的一组,在治疗2周之后,治愈56例占比80%,显效10例占比14.3%,有效2例占比3%,总有效率为97.1%。治疗过程中,共计有3例发生中度以及轻度不良反应,以头晕头痛、口干、困倦为主,并且存在心跳过速的状况发生。总不良反应率为4.28%,同样均在患者能够接受的范围内,未做特殊处理,继续用药未见不良反应症状加重。

在两组治疗过程中,所有病人用药前后均展开了常规体检,包括心率、血压、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等项,前后对比未发现存在临床意义的改变。

两种药物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地氯雷他定能够有效抑制由组胺释放介导的速发相反应,同时还能够做到对于由炎细胞聚集等因素,而造成的迟发相反应的有效抑制。具体表现为良好的选择性,以及较快的显效速度,同时在安全性方面也表现良好。进一步对枸地氯雷他定进行考察,由于其自身特殊的赋形剂,因此其能够在患者体内快速转化为地氯雷他定,并且选择性的拮抗外周H1受体,对肥大细胞膜实现稳定作用,抑制组胺的释放,从而实现抗炎以及抗过敏的作用。相比之下,枸地氯雷他定的有效性略胜一筹,并且在安全性方面,枸地氯雷他定表现为不存在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且不存在药物相互作用。比较之下,选用枸地氯雷他定在起效速度方面更胜一筹,但两种药物的整体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率,仍然难以形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距。参考相关文献,可以发现枸地氯雷他定会随着疗程的延长,进一步提升疗效,从这个角度看,其与地氯雷他定的应用对比,仍然存在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袁华刚,冯兴华,张庆,等.枸地氯雷他定长疗程递减服药法治疗慢性荨麻疹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2013(17).

[2]张任贤.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J].北方药学,2011,8(12).

标签:;  ;  ;  

地氯雷他定和枸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对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