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AY02-C型标记与扬州新鸡早期增重的关系研究

OPAY02-C型标记与扬州新鸡早期增重的关系研究

一、OPAY02-C型标记与新扬州鸡早期增重关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秦钦[1](2017)在《高生长黄颡鱼家系选育及其分子机制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发掘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快长亲本群体及家系为主要研究目的,结合抗病及饲料利用等方面指标,分析不同繁育组合的育种潜力。并进一步探讨营养、生长相关基因以及两者的互作对黄颡鱼家系生长的调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Ⅰ,IGF-Ⅰ)是内分泌系统调控生长发育的关键因子,在动物营养、生长及营养调控生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营养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调节IGF-Ⅰ的表达,调控鱼类的生长发育。筛选能有效利用日粮营养的黄颡鱼家系,并探究其分子机制,通过日粮营养,调节IGF-I在黄颡鱼体内的表达,进而调节生长性能,对于黄颡鱼快长家系的选育意义重大。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1黄颡鱼高生长亲本群体选择及其子代家系的生长性能比较为了对巢湖(C)、滆湖(G)、洪泽湖(H)、石臼湖(S)和太湖(T)等5个湖泊群体的黄颡鱼种质进行生长性能评估并选择快长繁育组合,2012年利用来自5个湖泊的黄颡鱼亲本建立了 49个全同胞家系,包括17个群体间繁育组合和5个群体内繁育组合。各家系经仔稚鱼、幼鱼中间培育后,植入电子标记混养。测定了 120日龄和460日龄鱼体质量性状及家系存活率数据。用混合线性模型估计不同群体和家系体质量最小二乘均值,计算不同繁育组合优势率。结果表明,黄颡鱼各群体体质量变异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25-0.66;G、T、S作为亲本时,子代体质量最小二乘均值较高,分别比群体均值高2.98%、2.99%和0.98%,是体质量性状育种的优良亲本群体。各群体间繁育组合体质量均值(105.48 g)比群体内繁育组合均值(101.83 g)高3.58%。各组合以G(♂)×S(♀)、G(♂)× C(♀)、S(♂)× T(♀)组合收获体质量最小二乘均值为高,分别为125.55 g、121.76 g和 120.08 g。G(♂)× S(♀)、G(♂)× C(♀)、S(♂)× T(♀)繁育组合体质量存在较明显的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中亲优势率分别为29.89%、22.36%和20.99%,超亲优势率分别为15.77%、11.50%和4.62%。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黄颡鱼生长性能遗传选择的准确性,并为实现良种选育奠定基础。2 5个黄颡鱼家系组幼鱼生长、体组成和消化酶活力的比较选取滆湖(G)、石臼湖(S)和太湖(T)野生黄颡鱼亲本,设计建立5个繁育家系组,分别为群体内繁育组Ⅰ(G♂×G♀)、Ⅱ(S♂×S♀)、Ⅲ(T♂ × T♀)和群体间繁育组Ⅳ(G ♂ × S ♀)、V(S ♂ × T♀)。家系组苗种培育至70 d时,每个家系组取鱼600尾,设3个平行,开展养殖试验,试验时间60 d,试验结束时测量各家系组黄颡鱼体重,计算体重绝对增长率(AGRW)、增重率(WGR)、饲料系数(FCR)、存活率(SR)等,并测定胃肠道消化酶生化指标。分析结果显示,各家系组间AGRW、WGR、FCR及SR指标均差异显着(P<0.05)。家系组Ⅳ的AGRW和WGR最高,分别为0.126±0.005和316.11±15.67,与其母本群体自交繁育家系组Ⅱ比较,在两个指标上均差异显着(P<0.05)。家系组Ⅳ胃、肠蛋白酶活力均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家系组淀粉酶活力、脂肪酶活力差异不显着(P>0.05)。结果表明,家系组Ⅳ(G♂×S♀),在饲料蛋白利用方面优于其他各组,促进了饲料利用和鱼体生长速度的提高,具有较好的生长表型,是具有开发潜力的优势繁育组合。3 5个黄颡鱼家系组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免疫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比较为了探究不同黄颡鱼家系组的免疫性能,选取(G♂×G♀)、Ⅱ(S♂ × S♀)、Ⅲ(T♂× T♀),Ⅳ(G ♂ × S♀)和V(S ♂ × T♀)5个家系组130 d日龄的鱼种300尾/家系,试验鱼体重为(8.5±1.5)g。开展嗜水气单胞菌攻毒试验,在攻毒0h及攻毒后6 h、24 h、48 h采样。测定累积死亡率(CM)及血浆、肝脏免疫相关指标,包括血浆总蛋白(TP)、乳酸(L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分析结果显示,各家系组间黄颡鱼种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除血浆AKP之外的指标都表现出组间显着差异(P<0.05)。攻毒48 h后,CM由高到低顺序为Ⅱ>Ⅴ>Ⅲ>Ⅳ>Ⅰ。攻毒24 h后血浆TP达到高峰然后逐步下降。在攻毒48 h后,家系组Ⅰ、Ⅳ保持了较高TP含量,与其他试验组差异显着(P<0.05)。各家系组血浆LA指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48 h家系组Ⅰ、Ⅳ的血浆LA显着低于其他家系组。攻毒后各家系组血浆转氨酶含量急剧上升,家系组Ⅰ、Ⅱ血浆ALT在24 h首先恢复到攻毒前水平。攻毒24 h后,肝脏中SOD水平达到顶峰,48 h家系组Ⅴ肝脏中SOD水平最高,显着高于其他家系组(P<0.05)。肝脏MDA水平呈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攻毒后6 h,家系组Ⅰ肝脏的MDA水平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48 h家系组Ⅲ肝脏的MDA显着高于家系组Ⅰ、Ⅱ、Ⅳ(P<0.05)。由结果可知,各家系组表现出明显的免疫差别。家系组Ⅰ(G♂ × G♀)在CM、TP、LA、ALT、MDA等指标上表现出较强的抗应激、非特异性免疫、肝脏抗氧化能力,在抗嗜水气单胞菌方面表现出抗病优势。4黄颡鱼IGF-Ⅰ基因cDNA克隆、组织分布特征及饥饿对其表达调控的研究本研究从黄颡鱼幼鱼肝脏克隆了IGF-Ⅰ cDNA全长序列,并对IGF-Ⅰ基因在黄颡鱼体中的组织分布进行分析。开展饥饿及再投喂IGF-Ⅰ基因表达调控研究,测定禁食3周和再投喂3周黄颡鱼幼鱼的生长性能以及肝脏IGF-Ⅰ mRNA的表达。分析结果显示:黄颡鱼IGF-Ⅰ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884 bp,该全长序列包括480 bp的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编码159个氨基酸,包括41个氨基酸的信号肽,71个氨基酸的成熟肽(包括B,C,A,D结构区)和47个氨基酸E区。氨基酸序列对比和进化分析结果揭示,黄颡鱼IGF-Ⅰ在鲶形目及其近亲物种高度保守(71%-87%)。IGF-Ⅰ mRNA在黄颡鱼肝脏中分布最高,其次为脑组织。持续投喂对照组鱼体质量和体长都显着提高(P<0.05),肥满度变化较小(P>0.05);饥饿试验组在禁食期间,体重、体长、肥满度和肝脏IGF-Ⅰ表达显着降低(P<0.05),再投喂后的体质量、体长和肥满度显着提高,并逐渐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结果表明,黄颡鱼的IGF-Ⅰ基因与其他脊椎动物的相似度较高,IGF-ⅠmRNA表达与营养摄入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5黄颡鱼IGF-Ⅰ基因DNA克隆及SNPs的检测本研究在IGF-Ⅰ cDNA基础上设计引物,以黄颡鱼DNA为模板,运用PCR产物测序方法,分离测序部分DNA序列,拼接得到IGF-Ⅰ基因的DNA序列。克隆得到的IGF-Ⅰ基因组DNA序列长度为5536 bp,包括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外显子序列长度分别为33 bp、351 bp、36 bp和 144 bp;内含子序列长度分别为 1174 bp、1464 bp和2064 bp。利用设计的引物对黄颡鱼混合DNA及个体DNA进行PCR扩增、测序、比对。获得7个SNPs位点:g.2143G>C、g.2539A>G、g.2711A>G、g.3187A>G、g.4095A>G、g.4305C>A以及g.4343C>T。7个SNPs位点全部位于内含子区域,其中g.2143G>C、g.2539A>G和g.2711A>G位于第二内含子;g.3187A>G、g.4095A>G、g.4305C>A和g.4343C>T位于第三内含子。7个位点均是双等位多态性,其中转换5个,颠换2个。6日粮蛋白含量对不同黄颡鱼家系幼鱼生长性能和肝脏IGF-Ⅰ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家系种质和日粮蛋白含量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及肝脏IGF-Ⅰ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选取滆湖(G)石臼湖(S)黄颡鱼群体2个子代家系组(G ♂×S♀)、(S♂ ×S♀)的幼鱼,每家系300尾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分别饲喂日粮蛋白含量37%(P37)和蛋白含量40%(P40)的饲料,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日粮蛋白含量、家系2因素对末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IGF-Ⅰ mRNA的相对表达量等指标均影响显着(P<0.05),2因素在对上述指标的影响上均不存在交互作用。(P40)/(G♂ ×S♀)组获得最大末重、增重率和IGF-Ⅰ基因表达量。由此可见,黄颡鱼幼鱼可通过种质筛选和日粮蛋白营养调节达到更好的养殖效果,(G♂× S♀)家系在高蛋白日粮投喂下,获得最佳生长性能。

侯启瑞[2](2010)在《IGFs、LYZ基因和EAV-HP DNA序列SNPs与京海黄鸡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文中提出以优质肉鸡新品种京海黄鸡为试验材料,利用3个生长曲线模型和4个产蛋曲线模型拟合京海黄鸡生长曲线和产蛋率曲线,分析该品种的生长和产蛋规律;利用PCR-SSCP技术检测IGF1和IGF2基因不同区段的SNPs,首次检测LYZ基因外显子和EAV-HP DNA序列的SNPs,并分析所得SNPs与京海黄鸡部分经济性状之间的关系,为京海黄鸡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有效的遗传标记;在对单基因标记研究的基础上,对IGF1&IGF2基因和LYZ&gag-env基因进行互作效应分析,合并基因型,对京海黄鸡重要经济性状进行多基因分子标记联合分析,以期为该品种筛选出更准确的遗传标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⑴京海黄鸡累积生长曲线呈S型,Logistic、Bertalanfy和Gompertz三种模型均能很好的拟合京海黄鸡生长曲线,其中Gompertz模型拟合的效果最好;杨宁模型和分室模型均能很好的拟合京海黄鸡产蛋率曲线,其中杨宁模型拟合度较高,比较适合拟合京海黄鸡的产蛋率曲线。⑵鸡IGF1基因外显子1、2和4未检测到突变,外显子3和5’非编码区存在突变位点,且外显子3属于沉默突变,该突变没有引起氨基酸序列的改变;IGF1基因基因型分布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说明京海黄鸡群体遗传性比较稳定,该品种仍具有较大的选育潜力。⑶IGF1基因对京海黄鸡生长性状有重要影响,可以作为遗传标记对鸡的相关性状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IGF1基因可能与繁殖数量性状位点有一定的距离,因而与繁殖性状之间的关系可能随着种群、品系和家系的不同而不同。⑷鸡IGF2基因外显子1、2和3均存在突变位点,IGF2基因外显子1和2碱基突变改变了氨基酸序列,外显子3突变属于沉默突变;IGF2基因2对引物基因型分布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1对引物基因型分布极不平衡,说明该群体在对某些性状的选育过程中影响到了该基因的随机遗传。⑸IGF2基因对鸡生长性状的影响在不同品种中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表现不同。初步推断IGF2基因可能不是鸡繁殖性状的主效基因,但可能与繁殖性状数量位点有一定的连锁关系,在鸡的性成熟、产蛋量和蛋重方面有影响。⑹首次对鸡LYZ基因外显子区域SNPs进行扫描,发现外显子1和2存在同义突变,外显子3和4未检测到突变位点;LYZ基因外显子1基因型分布从不平衡到平衡可能与京海黄鸡的人工选择有关,这也正说明该基因与京海黄鸡重要经济性状有很大关联,外显子2检测到5种基因型,揭示出该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⑺鸡LYZ基因与京海黄鸡蛋清中溶菌酶的含量和活力没有显着相关,表示该基因对溶菌酶在蛋清中的表达没有显着影响;通过对京海黄鸡J+和J- 2个品系的研究,首次发现该基因与部分经济性状显着相关,初步推断LYZ基因可能是一个调控鸡生长发育的主基因或与主基因紧密连锁。⑻建立了测定蛋清中溶菌酶含量和活力的标准方法,为家禽蛋清中溶菌酶的测定提供了一套操作性强、易于掌握、结果可靠稳定的途径。⑼首次对鸡EAV-HP DNA序列部分区域进行SNPs扫描,共发现7个多态位点,其中2个位点为沉默突变,5个位点突变造成了氨基酸序列的改变,改变可能会使蛋白结构和生物学功能产生差异,直接或间接影响动物机体的生长发育;京海黄鸡在品系繁育过程中经过了多重人工选择,该基因所处的位置在品系选育目标对应的数量遗传区域内或邻近区域,对两个不同品系所施加的人工选择压无意间改变了基因的随机遗传规律,使基因型在群体中的分布极不平衡。⑽通过基因型&单倍型与京海黄鸡两个品系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初步认为EAV-HP DNA序列中的gag-env融合基因与鸡生长性状显着相关,且对京海黄鸡两个品系的作用方向不同。⑾京海黄鸡IGF1基因和IGF2基因对0周龄体重、12周龄体重和开产日龄均有互作效应,不同基因型组合间差异显着;LYZ基因和gag-env基因对京海黄鸡8、12和16周龄体重存在互作效应,不同基因型组合间差异显着。⑿单基因基因型分析结果与两基因基因型组合分析结果不完全一样,利用影响经济性状的两个基因的SNPs,甚至更多基因的SNPs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比单个基因进行选择的风险小。在京海黄鸡生产上,选留I3* IG1 AA/CC型个体可提高出生重,选留I6*IG1 CC/BB型个体可提高12周龄体重,剔除I6*IG1 DD/BB型个体可减小开产日龄,选留L1*EA6 GA/AC和GA/CC个体可提高12和16周龄体重,选留L2*EA3 TN/AC和L2*EA6 CC/AA、CC/BB、CC/CC、CT/AC个体可提高8周龄体重。

张荣宗[3](2010)在《德化黑鸡专门化品系的选育研究及基因多态性与部分蛋用性状的关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德化黑鸡是福建省珍稀的地方品种之一,具有野性强、耐粗饲、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价值丰富、药用保健功能等优良特性,但是同时具有产蛋率低、个体较小等缺点。为了更好的利用德化黑鸡优良特性,在保种群基础上,通过提纯选育培育专门化品系,利用配套系杂交提高生产性能;并从分子水平探讨与经济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为德化黑鸡经济性状辅助标记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实验开展了德化黑鸡专门化品系的研究,并对专门化品系的生产性能及选育进展进行了分析,同时采用PCR-RFLP的方法,以德化黑鸡保种场二代鸡500只德化黑鸡为试验材料,检测并分析了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IGF-Ⅰ)基因的5’端调控区、血管活性肠肽受体-Ⅰ(VIPR-Ⅰ)基因的外显子2和6的多态性和蛋用性状之间的关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德化黑鸡专门化品系的研究发现,德化黑鸡具有明显的外貌特征,并且基本达到了整齐一致;生长规律明显,快速增重高峰在8周龄前后,6~12周期处于日增重高峰期,从12周龄以后生长速度逐渐变慢;选育后的产蛋性能较选育前高,蛋品质优良;公母鸡在屠宰性状方面存在差异,公鸡的活重、屠体、半净膛、全净膛、腿肌、腿肌率明显高于母鸡,表现为差异显着(P<0.05),并且胸肌重比母鸡的大,但差异不显着(P>0.05),母鸡的腹脂重、腹脂率显着高于公鸡(P<0.05);父系选育进展显着,其中10周龄体重从2世代的740.26 g(±127.95 g)增重到808.35 g(±102.11 g),其变异系数从17.28%降低到12.63%,实现遗传力为0.3825,300日龄产蛋数从1世代61.94(±18.24)枚增加到82.83(±25.12)枚,提高了33.73%,实现遗传力为1.1938;母系选育进展显着,其中300日龄产蛋数从1世代62.65(±17.16)枚增加到90.18(±24.99)枚,提高了43.94%,实现遗传力为0.6858,10周龄体重从2世代的729.35 g(±122.71 g)增重到735.46 g(±85.28 g),其变异系数从16.82%降低到11.6%,实现遗传力为0.8268。2、德化黑鸡IGF-Ⅰ基因5’调控区、VIPR-Ⅰ基因外显子2区和VIPR-Ⅰ基因外显子6区PCR产物分别经PstⅠ酶、HpaⅡ酶、TaqⅠ酶酶切后,各出现3种基因型,PstⅠ位点存在A-T突变,HpaⅡ位点存在A-G突变,TaqⅠ位点存在A-C突变。PstⅠ位点的AA、AB、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937、0.4867和0.3196,等位基因A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4370和0.5630,经χ2检验,该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HpaⅡ位点的CC、CD、DD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285、0.4686和0.2029,等位基因C和D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5628和0.4372,经χ2检验,该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TaqⅠ位点的EE、EF、FF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0872、0.3390和0.5738,等位基因E和F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2567、0.7433,经χ2检验,该位点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经过基因位点遗传多态性分析,德化黑鸡具有的多态信息含量为中度多态(0.5>PIC>0.25),具有较高的选择潜力。3、在开产日龄和体重方面,PstⅠ酶切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对开产日龄、160日龄体重、240日龄体重、300日龄体重均没有显着影响(P>0.05),但总体上,A等位基因对应的德化黑鸡群体开产日龄和体重有低于B等位基因的趋势;HpaⅡ酶切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除了对开产日龄没有显着影响外(P>0.05),对160日龄体重、240日龄体重、300日龄体重均有显着影响(P<0.05),表现为DD基因型的160日龄体重、240日龄体重显着的高于CC基因型(P<0.05),DD基因型的300日龄体重显着的高于CD基因型(P<0.05),总体上,C等位基因对应的德化黑鸡群体的产蛋期体重低于D等位基因;TaqⅠ酶切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对开产日龄、体重均没有显着影响(P>0.05)。4、在产蛋性状和蛋重方面,PstⅠ酶切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对发现该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除了对300日龄蛋重没有显着影响外(P>0.05),对240日龄产蛋数、300日龄产蛋数、300日龄产蛋量均有显着影响(P<0.05),表现为AA基因型的240日龄产蛋数和300日龄产蛋数极显着地高于BB基因型(P<0.01),AA基因型的300日龄产蛋量显着高于BB基因型(P<0.05),总体上,A等位基因对应的德化黑鸡群体的产蛋性状要优于B等位基因对应的德化黑鸡群体的产蛋性状;HpaⅡ酶切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对240日龄产蛋数、300日龄产蛋数无显着影响(P>0.05),对300日龄蛋重、300日龄产蛋量均有显着影响(P<0.05),表现为DD基因型的300日龄蛋重显着高于CC基因型(P<0.05),DD基因型对240日龄产蛋数、300日龄产蛋数有优势,总体上D等位基因对应的德化黑鸡群体的产蛋性状和蛋重高于C等位基因;TaqⅠ酶切多态位点所产生的不同基因型对于240日龄产蛋数有FF基因型>EF基因型>EE基因型的趋势,FF基因型的300日龄产蛋数显着的高于EF基因型(P<0.05),总体上F等位基因对应的德化黑鸡群体的产蛋性状呈现出优于E等位基因的趋势。

梁斌[4](2008)在《微卫星标记预测湘西黄牛杂种优势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改良湘西黄牛,利用8个与日增重QTL紧密连锁的微卫星标记对安格斯、夏洛来、利木赞和西门塔尔牛与湘西黄牛的杂交F1代进行了杂种优势及遗传多样性分析。1.各杂交F1代牛的体重、体尺较湘西黄牛均显着提高(P<0.05),其中以西门塔尔杂交改良效果最好,杂种优势率大小依次为西本杂>利本杂>夏本杂>安本杂。2.8对微卫星分别在西本杂、利本杂、安本杂和夏本杂四个杂交F1代黄牛中共检测到等位基因个数为69个、72个、67个和57个,等位基因在湘西黄牛各杂交群体中分布均匀。3.8个微卫星座位在四个杂交F1代黄牛中检测到等位基因数的范围在5~11个之间,有效等位基因数的范围在6.2952~7.3802之间。可见湘西黄牛杂交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等位基因在群体中分布均匀。4.各杂交F1代平均杂合度在0.8867~0.9248之间,平均观测杂合度在0.8796~0.9125之间,说明它们的遗传变异度高,遗传多样性丰富;8个微卫星标记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在0.8547~0.9024之间,均高于0.5,呈高度多态性,适合遗传多样性分析。5.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南阳牛和郏县红牛、秦川牛和延边牛聚、西门塔尔跟夏洛来牛以及利木赞牛各聚为一类,而湘西黄牛和安格斯牛与其他品种的遗传距离都比较大,单独聚为一类。

常志伟[5](2007)在《渝西乌鸡产蛋性能的微卫星和RAPD标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渝西乌鸡是优质肉鸡新品系,但种鸡产蛋率低,在选育具有良好的产肉性能的种鸡时,适当提高产蛋率,可以提高种鸡繁殖性能和经济效益。传统的利用表型值的选育方法花费大,受环境影响大,而分子标记不仅不受环境的影响,通常为共显性,还能对数量性状位点进行连锁分析。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和微卫星分析是目前常用的寻找分子遗传标记的两种方法。本研究用微卫星和RAPD两种方法,对渝西乌鸡慢羽系180个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分析,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将微卫星和RAPD分析结果与试验鸡的产蛋性能进行相关分析,期望找到适合该品种选育用的分子标记。首先对影响RAPD扩增条件的主要因素进行优化。通过正交试验,探索扩增反应的最适条件,考查的因素为Mg2+终浓度、退火温度、延伸时间和循环次数,每个因素3个水平。分别以15份渝西乌鸡基因组DNA为模版,对所有26个随机引物的扩增条件进行筛选,以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出现清晰可辨认条带为最适扩增条件。结果发现,10个随机引物能够扩增出合适片段大小(100-2000bp)的条带,其中,5个随机引物的扩增产物具有多态性。用出现多态性条带的5个随机引物对全部180只渝西乌鸡进行RAPD分析,分别计算遗传相似系数与遗传多样性指数,判断渝西乌鸡群体的整齐度。根据各引物多态性条带的有无将180只鸡分为两组,用最小二乘法对两组鸡的生产性能进行比较。结果没有发现与产蛋率有关的条带,但发现条带S87-Ⅲ与条带S98-Ⅰ与蛋重显着相关(P<0.05)。根据5个多态性随机引物的扩增结果,分别对180只鸡RAPD标记进行基因型的分型。S108标记因有3个基因型仅出现一个个体,不能做最小二乘分析。其余4个随机引物各基因型鸡的产蛋性能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各基因型鸡的产蛋率、蛋重和体重等的最小二乘均值间均存在显着差异。其中,S87标记B型与F型鸡的产蛋率差异显着(P<0.05),C、E与F型鸡的蛋重差异极显着(P<0.01);S98标记D、F、L型与E型鸡的产蛋率差异显着(P<0.05),E与H型鸡的蛋重差异显着(P<0.05);S102标记的G与D型鸡的蛋重差异显着(P<0.05);S113标记G、F型鸡的产蛋率显着低于A型(P<0.05),D型鸡的产蛋率极显着的低于A型鸡(P<0.01)。用2个选自家禽基因组的微卫星对180个试验个体进行分析,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发现,2个微卫星的扩增产物均表现出丰富的多态性。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个和5个,杂合度为0.7422和0.7914,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6467和0.7648。通过最小二乘分析法对微卫星与产蛋性能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微卫星的不同基因型鸡的产蛋性能最小二乘均值间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所述,RAPD条带S87-Ⅱ和S98-Ⅰ很有可能可以作为渝西乌鸡蛋重选育的分子标记;S87标记B型鸡与C型鸡、S102标记G型鸡与可能可以作为产蛋性能优良渝西乌鸡个体选留做种用,这些标记是否可以作为分子标记对渝西乌鸡进行选育,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为在分子水平分析渝西乌鸡生产性能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资料,为进一步的QTL定位及早日实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有利参考,从而通过分子育种技术结合常规选育方法,加速渝西乌鸡新品系的育种进程。

戴国俊,王金玉,王志跃,吴圣龙,谢恺舟,顾玉萍[6](2006)在《EAV/DNA指纹图谱条带J与OPAY02型标记对新扬州鸡体质量和生长影响的联合研究》文中认为随机选择新扬州鸡大型系和小型系交后代48只,联合研究EAV/DNA指纹图谱带J与OPAY02型2种分子遗传标记与新扬州鸡体质量和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8、10、26周龄新扬州鸡体质量在2种分子标记的不同组合间比较均存在极显着的差异,尤其是J-S-1S+2条带组合遗传标记,8、10、26周龄新扬州鸡体质量均显着或极显着地高于其他JS1S2组合,根据数量性状多基因假说,可以推测J、S1和S2可能是影响鸡增重的多基因,2种分子遗传标记组合J-S-1S+2遗传标记有望成为鸡体质量选择的遗传标记。

戴国俊,谢恺舟,王志跃,吴圣龙,施会强,Olowofeso O,盛浩伟,王金玉[7](2006)在《新扬州鸡早期增重的OPAY02-SCAR分子标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OPAY02型2条多态性条带经克隆、测序和引物设计后,转换成SCAR标记,并对86个新扬州鸡随机交配后代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2条带DNA序列与红色原鸡基因组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大分子量条带与位于红色原鸡第3号染色体上序列有98%的同源性,共检测到8个SNPS,其中195位的碱基T→G,316位的A→T,538位的G→A,731位的T→A,1 147位的G→A,1 329位的T→C,1 927位的C→T,2 081位的C→T,小分子量条带与红色原鸡没有同源序列,推测新扬州鸡野祖除红色原鸡外,还有其它来源。SCAR标记分析表明,经条件优化随机扩增的OPAY02型标记稳定、可靠,可用于遗传分析。2条带所在座位群体基因型平衡性测验结果表明,所测新扬州鸡群体处于平衡状态,选择可以打破平衡,有利于动物育种。

刘畅[8](2006)在《农安籽鹅产蛋性能的分子遗传标记研究》文中提出本实验以未经选育的吉林省地方品种农安籽鹅为实验材料,应用RAPD技术对其有关产蛋性状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得到结论如下: 1.用筛选出来的9种RAPD引物,对120只农安籽鹅个体基因组DNA进行了RAPD扩增分析,得到1221条扩增带,标记带为782条,特异带比率为64.05%。扩增的DNA片段分布在90个个体的基因组中,研究发现RMA01、RMA05、RMB10、RMC01、RMC06、RMD02、RMD06等七条引物均可用于鹅产蛋性状的标记究。 2.在开产体重性状的分析中,确定了引物RMA01的EG、BEGH、EGH组合和B型,引物RMA05的D型、EGIK、IK组合型,引物RMA07的B型C型,引物RMB10的BG、BGH组合型为优势组合型。 3.在50周产蛋量性状的分析中,确定了引物RMC01的BG、CEGH组合型,引物RMC06的B型、ABDF组合型,引物RMD02的CFG组合型,引物RMD06的ABF组合型,引物RMD09的C型为优势组合型。 4.在对开产体重性状的分析中,确定了引物RMA01的E、G、H带,引物RMA05的I、K带,引物RMA07的C带,引物RMB10的B、G带在为优势条带;而其中引物RMA01的E、G带,引物RMA05的K带,引物RMB10的B带为最优势条带。 5.在对50周龄产蛋量性状的分析中,引物RMC01的G、C带,引物RMC06的B、D带,引物RMD02的C、G带,引物RMD06的A、B带,引物RMD09的C带为优势条带;而其中引物RMC01的G带,引物RMC06的D带,引物RMD02的G带,引物RMD06的A带为最优势条带。 6.确定效应值大于群体均值一个表型标准差以上的特异性条带组合型为优势条带组合型,单个条带的效应值大于0.5个表型标准差的为优势条带,单个条带效应值大于1个表型标准差的为最优势条带。 7.利用SAS System软件对农安籽鹅基因组DNA RAPD扩增产物进行多态标记的T检验,结果得到了RMA01-E、RMA01-G、RMA05-K、RMB10-B带等4条多态标记带与开产体重性状有着显着的相关关系,以上4条带可作为农安籽鹅开产体重标记位点。

李新宇,张鹏,戴国俊,王金玉[9](2006)在《两个SCAR标记与京海Ⅰ号黄鸡体重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对两个RAPD条带(1660条带和2326条带)的克隆、测序,根据条带序列设计两对SCAR引物,对京海Ⅰ号黄鸡基因组进行扩增。结果表明:S1(1660条带)与S2(2326条带)标记在京海Ⅰ号黄鸡中出现的频率分别为40%和48%。无S1标记个体12周龄、18周龄和43周龄体重显着高于有S1标记个体,有S2标记个体在4周龄、12周龄、18周龄和43周龄体重显着高于无S2标记个体。

张鹏[10](2005)在《DNA指纹J带及两个SCAR标记与京海Ⅰ号黄鸡体重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京海Ⅰ号黄鸡为实验素材,利用DNA指纹和SCAR技术对样本进行研究。DNA指纹技术中,以EAV(禽内源性反转录病毒片段)为探针,以EcoRI为限制性内切酶,进行DNA指纹检测,探讨DNA指纹图谱中长度为3.48 kb的条带J对鸡群4周龄、6周龄、8周龄、12周龄、18周龄和43周龄体重的影响。SCAR标记技术中,根据OPAY02随机引物扩增的1660(S1)和2326(S2)条带的序列,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分别对京海Ⅰ号黄鸡基因组DNA进行扩增,然后结合J带与两个SCAR标记,利用广义线性模型,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表明:DNA指纹J带同样在京海Ⅰ号黄鸡中存在,且对京海Ⅰ号黄鸡8周龄、12周龄、18周龄和43周龄体重有显着的减效效应。和前人不同群体研究的结果比较发现J带的出现频率具有群体特异性,生长速度快的群体其频率低,生长速度慢的群体频率高,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对J带选择是有效的。在SCAR标记分析中,S1标记和S2标记分别对京海Ⅰ号黄鸡12周龄、18周龄和43周龄体重有显着影响,其中,S1标记表现为减效效应,而S2标记表现为增效效应。在两个SCAR标记组合中,得到S1-S2+组合的效应最大,显着的高于其它3个组合。在JS1组合中,J-S1-组合的效应最大。在JS2组合中,J-S2+组合的效应最大。在三个标记的组合中,J-S1-S2+组合的效应最大。

二、OPAY02-C型标记与新扬州鸡早期增重关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OPAY02-C型标记与新扬州鸡早期增重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生长黄颡鱼家系选育及其分子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我国黄颡鱼养殖现状概述
        1.1 黄颡鱼生物学特性和营养价值
        1.2 黄颡鱼养殖现状
    2 黄颡鱼研究进展
        2.1 黄颡鱼营养需求研究
        2.2 黄颡鱼生殖生物学
        2.3 黄颡鱼性别决定
        2.4 黄颡鱼病害研究
        2.5 黄颡鱼遗传育种研究
        2.6 黄颡鱼基因辅助育种研究
    3 鱼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3.1 IGFs家族
        3.2 IGFs分泌
        3.3 IGFs表达调控
        3.4 IGFs生物学功能
        3.5 水生动物IGF-Ⅰ的研究概况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一章 黄颡鱼高生长亲本群体选择及其子代家系的生长性能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本种群来源及家系构建
        1.2 家系培育及性状测量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正态性检验
        2.2 各生长阶段体质量和混养存活率的描述性数据分析
        2.3 黄颡鱼收获体质量最小二乘均值
        2.4 黄颡鱼亲本体质量最小二乘均值
        3 讨论
        3.1 亲本评估与杂种优势分析
        3.2 家系育种及目标性状选择
        参考文献
    第二章 5个黄颡鱼家系组幼鱼生长、体组成和消化酶活力的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家系构建及苗种培育
        1.2 试验设计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定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家系组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
        2.2 不同家系组黄颡鱼幼鱼体组成
        2.3 不同家系组黄颡鱼幼鱼消化酶活性
        3 讨论
        3.1 不同家系组生长性能差异分析
        3.2 不同家系组消化酶活力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5个黄颡鱼家系组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免疫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鱼准备
        1.2 攻毒试验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4 结果计算
        1.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颡鱼攻毒后发病情况和CM
        2.2 黄颡鱼攻毒后血浆中TP、LA和AKP变化
        2.3 黄颡鱼攻毒后肝脏抗氧化能力SOD和MDA变化
        2.4 黄颡鱼攻毒后血浆中ALT和AST活性变化
        3 讨论
        3.1 不同家系黄颡鱼攻毒后CM分析
        3.2 黄颡鱼攻毒后血浆中TP、LA和AKP变化分析
        3.3 黄颡鱼攻毒后肝脏中SOD和MDA变化分析
        3.4 黄颡鱼攻毒后血浆中ALT和AST活性变化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黄颡鱼IGF-Ⅰ基因cDNA克隆、组织分布特征及饥饿对其表达调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鱼及取样
        1.2 引物设计
        1.3 IGF-Ⅰ cDNA序列扩增
        1.4 核苷酸和推导氨基酸序列分析
        1.5 各组织IGF-Ⅰ mRNA分布检测
        1.6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IGF-Ⅰ序列和进化分析
        2.2 IGF-Ⅰ系统树
        2.3 黄颡鱼组织中IGF-Ⅰ mRNA的表达
        2.4 黄颡鱼饥饿及再投喂生长变化
        2.5 饥饿和再投喂状态下肝脏中IGF-Ⅰ mRNA表达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黄颡鱼IGF-Ⅰ基因DNA克隆及SNPs的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用鱼
        1.2 黄颡鱼DNA的提取和质量检测
        1.3 黄颡鱼IGF-Ⅰ DNA序列克隆
        1.4 黄颡鱼IGF-Ⅰ基因SNPs位点筛选
        1.5 PCR产物的克隆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颡鱼IGF-Ⅰ的基因结构
        2.2 IGF-Ⅰ基因SNPs位点筛选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日粮蛋白含量对不同黄颡鱼家系幼鱼生长性能和肝脏IGF-Ⅰ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家系和日粮蛋白含量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及形体指标的影响
        2.2 家系和日粮蛋白含量对肝脏IGF-Ⅰ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3.1 家系和日粮蛋白含量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不同蛋白质水平日粮对黄颡鱼幼鱼肝脏IGF-Ⅰ基因表达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创新之处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IGFs、LYZ基因和EAV-HP DNA序列SNPs与京海黄鸡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家禽分子遗传标记研究进展
        1.1 分子遗传标记研究方法
        1.2 几种常规分子遗传标记技术
        1.2.1 RFLP技术
        1.2.2 RAPD技术
        1.2.3 微卫星标记技术
        1.2.4 AFLP技术
        1.2.5 SSCP技术
        1.2.6 DNA指纹
        1.3 单核苷酸标记(SNPs)及其应用
    2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s)及其基因研究进展
    3 溶菌酶(lysozyme, LYZ)及其基因研究进展
    4 内源性禽逆转录病毒EAV研究进展
    5 京海黄鸡品种简介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京海黄鸡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数据来源
        1.2 饲养标准
        1.3 统计方法
        1.3.1 生长速度
        1.3.2 生长曲线拟合
        1.3.3 产蛋率
        1.3.4 产蛋曲线拟合
    2 结果与分析
        2.1 京海黄鸡生长速度
        2.2 J~+和 J品系早期体重比较
        2.3 生长曲线拟合
        2.3.1 三种不同生长模型参数估计
        2.3.2 拟合曲线方程理论值与实测值的比较
        2.4 周产蛋率
        2.5 产蛋率曲线拟合
        2.5.1 产蛋率模型参数估计
        2.5.2 拟合曲线方程理论值与实测值的比较
    3 讨论
        3.1 京海黄鸡生长发育规律
        3.2 J 带标记与鸡生长速度的关系
        3.3 京海黄鸡生长曲线拟合
        3.4 京海黄鸡产蛋率曲线拟合
第三章 鸡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仪器
        1.1.3 实验试剂
        1.1.4 主要试剂的配置
        1.2 方法
        1.2.1 基因组DNA 提取
        1.2.2 基因组DNA浓度和纯度的检测以及稀释
        1.2.3 引物设计与合成
        1.2.4 PCR扩增
        1.2.5 琼脂糖检测
        1.2.6 SSCP分析
        1.2.7 硝酸银染色
        1.2.8 序列的测定
        1.3 统计分析
        1.3.1 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分布的差异检验
        1.3.2 基因与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组 DNA 提取
        2.2 鸡 IGF1 基因多态性检测
        2.2.1 PCR 产物大小检测
        2.2.2 SSCP 检测
        2.2.3 测序结果与序列比对分析
        2.3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及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2.4 IGF1 基因多态性与经济性状的关系
        2.4.1 IGF1 基因型与经济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4.2 IGF1 基因单倍型与经济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IGF1 基因单碱基突变的研究
        3.2 IGF1 基因型分布的遗传学分析
        3.3 IGF1 基因型与生长性状的关系
        3.4 IGF1 基因型与繁殖性状的关系
        3.5 IGF1 基因联合位点的遗传效应分析
第四章 鸡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DNA 提取及检测
        1.2.2 引物设计与合成
        1.2.3 PCR-SSCP 及测序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鸡IGF2 基因多态性检测
        2.1.1 PCR 产物
        2.1.2 SSCP检测
        2.1.3 测序分析
        2.2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及Hardy-Weinberg 平衡检验
        2.3 IGF2基因多态性与经济性状的关系
        2.3.1 IGF2 基因型与经济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3.2 IGF2单倍型与经济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IGF2 基因单碱基突变的研究
        3.2 IGF2 基因型分布的遗传学分析
        3.3 IGF2 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关系
        3.4 IGF2 基因多态性与繁殖性状的关系
第五章 鸡溶菌酶基因(LYZ)多态性及其与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仪器、试剂
        1.2 方法
        1.2.1 鸡蛋蛋清中溶菌酶的测定
        1.2.2 DNA 提取及检测
        1.2.3 引物设计与合成
        1.2.4 PCR 扩增体系和产物检测
        1.2.5 SSCP 检测及测序
        1.3 统计分析
        1.3.1 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分布的差异检验
        1.3.2 基因与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组提取
        2.2 鸡IGF2 基因多态性检测
        2.2.1 PCR 产物
        2.2.2 SSCP 检测
        2.2.3 测序分析
        2.3 群体遗传学分析
        2.4 LYZ 基因多态性与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
        2.4.1 LYZ 基因型与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
        2.4.2 LYZ 基因型组合与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
        2.4.3 单倍型与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
    3 讨论
        3.1 LYZ 基因突变位点的发现
        3.2 LYZ 基因型的遗传分布
        3.3 LYZ 基因与经济性状的关系
第六章 禽内源性逆转录病毒(EAV-HP)DNA 序列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仪器、试剂
        1.2 方法
        1.2.1 DNA 提取及检测
        1.2.2 引物设计与合成
        1.2.3 PCR 扩增体系和产物检测
        1.2.4 SSCP 检测及测序
        1.3 统计分析
        1.3.1 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分布的差异检验
        1.3.2 基因与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PCR 产物检测
        2.2 SSCP分析
        2.3 测序结果
        2.4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及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2.5 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关系
        2.5.1 各引物基因型与生长性状的关系
        2.5.2 基因型联合与生长性状的关系
        2.5.3 单倍型分析
    3 讨论
        3.1 鸡EAV-HP 突变位点的发现
        3.2 基因型在 J~+品系和 J~-品系中的分布
        3.3 gag-env 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关系
第七章 多基因综合标记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IGF1 基因和IGF2 基因综合标记
        1.2.2 LYZ基因和EAV-HP DNA序列综合标记
    2 结果与分析
        2.1 IGF1 基因和IGF2 基因对经济性状的互作效应
        2.1.1 IGF1 基因和IGF2 基因对生长性状的互作效应
        2.1.2 IGF1 基因和IGF2 基因对繁殖性状的互作效应
        2.2 IGF1 和IGF2 基因型组合对经济性状的互作效应分析
        2.2.1 IGF1 和IGF2 基因型组合对生长性状的互作效应分析
        2.2.2 IGF1 和IGF2 基因型组合对繁殖性状的互作效应分析
        2.3 LYZ 基因和gag-env 基因对生长性状的互作效应
        2.4 LYZ 和gag-env 基因型组合对生长性状的互作效应分析
    3 讨论
        3.1 京海黄鸡IGF1 基因和IGF2 基因的互作效应
        3.2 京海黄鸡IGF1 和IGF2 基因型组合效应
        3.3 京海黄鸡LYZ 基因和gag-env 基因的互作效应
        3.4 京海黄鸡 LYZ和gag-env基因型组合效应
附属实验:鸡蛋蛋清中溶菌酶含量和活力测定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蛋清中溶菌酶含量的测定
        1.1.1 原理
        1.1.2 试剂与材料
        1.1.3 仪器与设备
        1.1.4 分析步骤
        1.1.5 结果的计算与表述
        1.2 蛋清中溶菌酶活力的测定
        1.2.1 原理
        1.2.2 试剂与材料
        1.2.3 仪器和设备
        1.2.4 分析步骤
        1.3 精密度、准确度和灵敏度试验
        1.4 重复性试验
        1.5 伊萨鸡蛋和京海黄鸡蛋蛋清中溶菌酶的测定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溶菌酶标准曲线
        2.2 精密度、准确度和灵敏度试验结果
        2.2.1 精密度
        2.2.2 准确度
        2.2.3 灵敏度
        2.3 重复性检验结果
        2.4 伊萨鸡蛋和京海黄鸡蛋蛋清中溶菌酶的测定结果
    3 讨论
        3.1 溶菌酶含量的测定
        3.2 溶菌酶活力的测定
    4 小结
全文总结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德化黑鸡专门化品系的选育研究及基因多态性与部分蛋用性状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德化黑鸡研究现状
    2 鸡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3 SNP 检测的研究进展
    4 CAPS 标记与鸡生产性状相关的研究进展
    5 IGF-Ⅰ基因的研究进展
        5.1 IGF-Ⅰ的生物学结构及研究进展
        5.1.1 IGF-Ⅰ的生物学结构
        5.1.2 IGF-Ⅰ的研究进展
        5.2 IGF-Ⅰ基因的结构和表达
        5.3 IGF-Ⅰ的分泌及调节
        5.4 IGF-Ⅰ的生物学功能
        5.4.1 IGF-Ⅰ调节繁殖和免疫的功能
        5.4.2 IGF-Ⅰ的促生长作用
        5.4.3 IGF-Ⅰ与糖类、蛋白质、脂肪代谢
        5.4.4 IGF-Ⅰ与骨骼发育
        5.5 鸡IGF-Ⅰ基因与生产性状的研究进展
    6 VIP 受体Ⅰ(VIPR-Ⅰ)基因的研究进展
        6.1 VIP 和VIP 受体结构、分布和调控
        6.2 VIP 和VIP-R 的生物学功能
        6.2.1 VIP 作为胃肠道激素的生物功能
        6.2.2 VIP 作为神经肽的生物功能
        6.2.3 VIP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6.3 VIPR-Ⅰ基因与家禽生产性状的研究进展
    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德化黑鸡专门化品系的选育研究
    1 试验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选育技术路线
        2.2.2 测定的项目
        2.2.3 项目的测定方法
        2.2.4 饲养管理
        2.2.5 数据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外貌特征
        3.2 新培育德化黑鸡生产性能的测定
        3.2.1 生长速度
        3.2.2 料重比
        3.2.3 产蛋性能
        3.2.4 屠宰性能
        3.3 德化黑鸡选育进展
    4 讨论与结论
        4.1 体型外貌
        4.2 生产性能
        4.3 选育进展
第三部分 德化黑鸡候选基因变异检测
    1 试验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试剂及仪器
        2.2.1 主要试剂
        2.2.2 缓冲液及主要溶液的配制
        2.2.3 仪器与设备
        2.3 基因组DNA 的提取和质量检测
        2.3.1 基因组DNA 提取
        2.3.2 基因组DNA 浓度和纯度的检测
        2.4 引物设计
        2.5 PCR 扩增
        2.5.1 引物的稀释分装
        2.5.2 PCR 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
        2.6 酶切
        2.7 数据统计分析
        2.7.1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2.7.2 Hardy-weinberg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因组DNA 电泳结果
        3.2 PCR 产物电泳结果
        3.2.1 IGF-Ⅰ基因5’调控区PCR 扩增结果
        3.2.2 VIPR-Ⅰ基因外显子2 PCR 扩增结果
        3.2.3 VIPR-Ⅰ基因外显子6 PCR 扩增结果
        3.3 RFLP 酶切结果
        3.3.1 IGF-Ⅰ基因PstⅠ酶切结果
        3.3.2 VIPR-Ⅰ基因HpaⅡ酶切结果
        3.3.3 VIPR-Ⅰ基因TaqⅠ酶切结果
        3.4 基因遗传多态性统计分析
        3.4.1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3.4.2 Hardy-Weinberg 平衡检验
        3.4.3 基因位点遗传多态性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DNA 的提取事项
        4.2 三个基因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第四部分 德化黑鸡候选基因多态性与蛋用性状关联分析
    1 试验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 三个基因位点多态性分析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PstⅠ位点基因型与蛋用性状关联分析
        3.1.1 PstⅠ位点基因型与开产日龄和体重关联分析
        3.1.2 PstⅠ位点基因型与产蛋性状和蛋重关联分析
        3.2 HpaⅡ位点基因型与蛋用性状关联分析
        3.2.1 HpaⅡ位点基因型与开产日龄和体重关联分析
        3.2.2 HpaⅡ位点基因型与产蛋性状和蛋重关联分析
        3.3 TaqⅠ位点基因型与蛋用性状关联分析
        3.3.1 TaqⅠ位点基因型与开产日龄和体重关联分析
        3.3.2 TaqⅠ位点基因型与产蛋性状和蛋重关联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IGF-Ⅰ基因 PstⅠ位点的基因型效应
        4.2 VIPR-Ⅰ基因 HpaⅡ位点的基因型效应
        4.3 VIPR-Ⅰ基因 TaqⅠ位点的基因型效应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微卫星标记预测湘西黄牛杂种优势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
    1 中国黄牛的起源与分类
    2 湘西黄牛
    3 国外主要优良肉牛品种及改良效果
    4 杂种优势及其预测
    5 群体遗传多样性
    6 分子标记技术
        6.1 SSR-PCR标记技术
        6.2 RAPD标记技术
        6.3 SCAR标记技术
    7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湘西黄牛杂交牛的杂种优势分析与杂交组合的筛选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展望
    6 小结
第二章 微卫星标记预测湘西黄牛杂交牛的杂种优势及遗传多样性
    1 材料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微卫星座位选择
    2 方法
        2.1 样品处理
        2.2 模板DNA的制备
        2.3 DNA含量及浓度的测定
        2.4 PCR反应体系和条件
        2.5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
        2.6 计算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DNA提取结果
        3.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结果
        3.3 湘西黄牛各杂交牛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3.1 湘西黄牛各杂交牛的等位基因及等位基因频率分析
        3.3.2 湘西黄牛各杂交牛的特有等位基因和缺失等位基因
        3.3.3 等位基因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
        3.3.4 杂合度、期望杂合度、观测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
        3.3.5 遗传距离分析
    4 讨论
        4.1 动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4.2 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4.3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4.4 关于群体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和遗传杂合度
        4.5 多态信息含量(PIC)
        4.6 群体系统发生关系分析
结论
    1 主要结论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本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5)渝西乌鸡产蛋性能的微卫星和RAPD标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一览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家禽的传统选育
    1.2 数量性状位点与标记辅助选择
    1.3 鸡基因组的特点
    1.4 分子遗传标记的常用方法
    1.5 微卫星和RAPD标记在家禽育种方面的应用
    1.6 蛋壳颜色的研究
    1.7 分子遗传标记应用展望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2 主要试剂
    3.3 产蛋性能的观察和测定
    3.5 产蛋性能与体重及体尺指标的相关分析方法
    3.6 血样的采集
    3.7 血液DNA的提取
    3.8 DNA定性与定量分析
    3.9 RAPD分析
    3.10 RPAD试验结果分析
    3.11 微卫星分析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渝西乌鸡慢羽系产蛋性能的测定
    4.2 渝西乌鸡慢羽系产蛋性能与体重体尺的相关性分析
    4.3 基因组DNA检测
    4.4 RAPD条件优化及引物筛选
    4.5 RAPD扩增结果
    4.6 RAPD标记的多态性
    4.7 RAPD标记的基因型分型及基因型频率
    4.8 RAPD标记与产蛋性能相关性分析
    4.9 RAPD标记与体重体尺相关性分析
    4.10 随机引物各基因型产蛋性能比较
    4.11 随机引物各基因型体重与体尺比较
    4.12 微卫星扩增结果
    4.13 微卫星标记的多态性
    4.14 微卫星标记各基因型产蛋性能比较
    4.15 微卫星标记各基因型体重与体尺比较
第5章 讨论
    5.1 PCR扩增中的关键环节
    5.2 RAPD条带的辨析
    5.3 渝西乌鸡慢羽系产蛋性能与体重体尺的关系
    5.4 RAPD标记多态性片段间的关系
    5.5 渝西乌鸡慢羽系微卫星与 RAPD标记的多态性
    5.6 微卫星和RAPD标记对渝西乌鸡慢羽系产蛋性能的效应
    5.7 下一步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1 溶液的配制
附录2 所用仪器型号及生产厂家
附录3 所用微卫星序列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一览表

(7)新扬州鸡早期增重的OPAY02-SCAR分子标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基因组DNA制备
    1.3 OPAY02型标记扩增, 目的片段克隆
    1.4 SCAR标记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OPAY02两条多态性条带的回收提纯
    2.2 OPAY02两条多态性条带的克隆、酶切鉴定
    2.3 OPAY02两条多态性条带测序
    2.4 OPAY02 2条多态性条带生物信息学分析
        2.4.1 大分子量条带网上分子生物学数据库Blast同源序列比对分析
        2.4.2 小分子量条带网上分子生物学数据库Blast同源序列比较
        2.4.3 RAPD与SCAR分析结果
        2.4.4 两座位群体基因型平衡性测验
3 讨 论
    3.1 OPAY02型分子遗传标记生物信息学分析
    3.2 OPAY02型分子遗传标记的稳定性和群体遗传分析

(8)农安籽鹅产蛋性能的分子遗传标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1.1 本项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RAPD分子标记研究
    2.2 RAPD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2.3 RAPD技术展望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资料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基因组DNA浓度和纯度
    4.2 基因组DNA 0.8%琼脂糖电泳检测结果
    4.3 引物筛选
    4.4 基因组RAPD扩增结果
    4.5 RAPD标记的多态性
    4.6 农安籽鹅产蛋性能测定
    4.7 RAPD特异性条带组合型与蛋用性状的关系
    4.8 RAPD特异性条带对鹅蛋用性状的影响
    4.9 多态标记与蛋用性状的关联
5 讨论
    5.1 RAPD标记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5.2 RAPD标记多态性
    5.3 关于样本含量
    5.4 关于特异带、优势带与条带组合型
    5.5 RAPD标记与产蛋性状的关系
    5.6 关于数量性状的分子标记
6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两个SCAR标记与京海Ⅰ号黄鸡体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DNA提取
    1.3 SCAR标记的建立
    1.4 扩增反应
2 结果
3 讨论

(10)DNA指纹J带及两个SCAR标记与京海Ⅰ号黄鸡体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基因组DNA的制备
    2.3 探针制备
    2.4 探针标记
    2.5 DNA指纹图谱的制备
    2.6 SCAR标记的建立
    2.7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单个标记在京海Ⅰ号黄鸡中出现的频率
    3.2 不同标记组合在京海Ⅰ号黄鸡中出现的频率
    3.3 单个标记对体重的影响
    3.4 不同标记组合对体重的影响
    3.5 不同组合之间的多重比较
4 讨论
    4.1 J带与两个SCAR标记
    4.2 J带、S1、S2标记及不同组合在京海Ⅰ号黄鸡中出现的频率
    4.3 J带、S1、S2标记及不同组合与体重的关系
    4.4 各标记间的综合效应
    4.5 J带、S_1、S_2及不同组合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预算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四、OPAY02-C型标记与新扬州鸡早期增重关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生长黄颡鱼家系选育及其分子机制探究[D]. 秦钦.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8)
  • [2]IGFs、LYZ基因和EAV-HP DNA序列SNPs与京海黄鸡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D]. 侯启瑞. 扬州大学, 2010(11)
  • [3]德化黑鸡专门化品系的选育研究及基因多态性与部分蛋用性状的关联分析[D]. 张荣宗.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4)
  • [4]微卫星标记预测湘西黄牛杂种优势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 梁斌.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9)
  • [5]渝西乌鸡产蛋性能的微卫星和RAPD标记研究[D]. 常志伟. 西南大学, 2007(06)
  • [6]EAV/DNA指纹图谱条带J与OPAY02型标记对新扬州鸡体质量和生长影响的联合研究[J]. 戴国俊,王金玉,王志跃,吴圣龙,谢恺舟,顾玉萍. 中国兽医学报, 2006(05)
  • [7]新扬州鸡早期增重的OPAY02-SCAR分子标记研究[J]. 戴国俊,谢恺舟,王志跃,吴圣龙,施会强,Olowofeso O,盛浩伟,王金玉. 畜牧兽医学报, 2006(06)
  • [8]农安籽鹅产蛋性能的分子遗传标记研究[D]. 刘畅. 吉林农业大学, 2006(12)
  • [9]两个SCAR标记与京海Ⅰ号黄鸡体重的相关性研究[J]. 李新宇,张鹏,戴国俊,王金玉.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06(01)
  • [10]DNA指纹J带及两个SCAR标记与京海Ⅰ号黄鸡体重的相关性研究[D]. 张鹏. 扬州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OPAY02-C型标记与扬州新鸡早期增重的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