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形态的构成化设计研究

建筑形态的构成化设计研究

论文摘要

建筑形态设计是衡量建筑师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它是建筑创作中的关键环节,难在无“章”可循,无“法”可依,难在脑海中的设计思想无法付诸实施。随着现代主义建筑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构成理论在这一领域又一次找到了用武之地,从构成的角度去研究建筑形态生成是解决建筑创作中形式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建筑形态构成化设计的重点在于造型,它以人的视知觉为出发点,从构成的基本元素入手,结合载体要素,运用各种构成手法的组合加工,最终实现具有秩序性和逻辑感的建筑形态的生成。本文运用建筑形态学、现代构成理论、视觉心理等相关概念和理论,选取建筑典型实例,对传统构成手法进行归纳总结,依照其造型特点和性格特征进行模式分类,以简洁直观的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尝试探讨建筑形态设计的规律和方法,或许对建筑师的实践创造有所裨益。本文分为6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概述,主要介绍课题的背景和当前的研究现状、研究的意义和目标。第二部分是理论概念的界定,从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历史引出建筑形态学、现代构成理论等概念,以及建筑形态设计与构成理论的应用关系等。第三、四、五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分别从建筑平面、建筑形态、建筑界面这三个建筑设计要素出发,结合具体的建筑实例,依据传统构成手法的造型特点和性格特征总结分析其在建筑设计中的实际运用方法。第六部分是建筑构成化设计的生成机制和实例分析,通过建筑设计的四个因素:环境、功能、技术、形式来阐述建筑形态生成的整合原则—一个完整优秀的设计方案是主客观条件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结果,并且选用了笔者用构成法则设计的博物馆设计方案做为实例分析的材料。结语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概括,浅谈了笔者在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总结。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图和附表清单
  • 1 概述
  • 1.1 课题的背景
  • 1.1.1 建筑形态设计的因素
  • 1.1.2 建筑设计的形式问题
  • 1.1.3 建筑形态设计的构成化
  • 1.2 相关课题的研究概况
  • 1.2.1 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历程
  • 1.2.2 建筑形态学的提出和发展
  • 1.2.3 构成理论的发展应用
  • 1.2.4 视觉心理的构成感知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 1.3.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2 课题研究的目标
  • 1.4 课题的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框架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 建筑形态学
  • 2.1.1 基本概念的提出
  • 2.1.2 建筑形态的基本元素和载体要素
  • 2.1.3 建筑形态的构成手法
  • 2.2 现代构成理论
  • 2.2.1 风格派、构成主义和包豪斯现代主义
  • 2.2.2 构成的普遍存在
  • 2.2.3 建筑设计与构成理论
  • 3 建筑平面的构成模式
  • 3.1 图底关系
  • 3.1.1 协调方式
  • 3.1.1.1 "图"和"底"的呼应
  • 3.1.1.2 融入的场所精神
  • 3.1.2 对比方式
  • 3.1.2.1 建筑和基地的重构再生
  • 3.1.2.2 建筑拒绝环境的模式
  • 3.1.3 小结
  • 3.2 几何群化模式
  • 3.2.1 组团的群化构成
  • 3.2.2 几何重复
  • 3.2.3 几何近似
  • 3.2.4 几何连接
  • 3.2.5 几何分割
  • 3.2.6 小结
  • 3.3 围绕建筑中心空间场模式
  • 3.3.1 等级渐变
  • 3.3.2 发射的聚焦模式
  • 3.3.3 特异效果的运用
  • 3.3.4 小结
  • 4 建筑形态的构成模式
  • 4.1 建筑形态的整体原则和构成方法
  • 4.1.1 建筑形态的整体原则
  • 4.1.2 建筑形态的构成方法
  • 4.2 建筑形态构成模式
  • 4.2.1 群组模式
  • 4.2.2 负形模式
  • 4.2.3 正形模式
  • 4.2.4 异体模式
  • 4.2.5 小结
  • 4.3 建筑表皮的构成思维
  • 4.3.1 化解构成
  • 4.3.2 流动构成
  • 4.3.3 折弯构成
  • 4.3.4 小结
  • 4.4 建筑形态的物质观—仿形模式
  • 4.4.1 仿生构成
  • 4.4.2 象征构成
  • 4.4.3 小结
  • 5 建筑界面的构成模式
  • 5.1 窗的构成表达
  • 5.1.1 窗的形态元素
  • 5.1.1.1 点构成形式
  • 5.1.1.2 线构成形式
  • 5.1.1.3 面构成形式和体构成
  • 5.1.2 窗的构成形式
  • 5.1.3 小结
  • 5.2 第五立面的形态构成
  • 5.2.1 几何原型
  • 5.2.2 屋顶形态的构成手法
  • 5.2.3 小结
  • 5.3 入口形态与建筑界面构成表达
  • 5.3.1 入口形态的构成元素
  • 5.3.2 入口形态的构成手法
  • 5.3.3 小结
  • 6 建筑构成化设计的生成机制与实例分析
  • 6.1 建筑形态的生成机制
  • 6.1.1 环境因素
  • 6.1.2 功能因素
  • 6.1.3 技术因素
  • 6.1.4 形式因素
  • 6.1.5 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整合原则
  • 6.2 实例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有关建筑方面的知识[J]. 商品与质量 2009(S7)
    • [2].浅谈建筑形态学对建筑设计的启示[J]. 山西建筑 2010(28)
    • [3].刍议建筑形态学对建筑设计的启示[J]. 中华民居(下旬刊) 2014(10)
    • [4].记忆中的民族形式——基于建筑形态学的呼和浩特市老乌兰恰特剧场的形态生成研究[J]. 建筑与文化 2019(04)
    • [5].建筑形态学与结构主义对建筑设计的启示[J]. 建材世界 2012(01)
    • [6].出版物[J]. 城市环境设计 2017(02)
    • [7].四川洛带客家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J]. 新建筑 2011(05)
    • [8].北京四合院建筑空间研究[J]. 艺术科技 2016(01)
    • [9].建筑结构与形态美[J]. 戏剧之家(上半月) 2013(11)
    • [10].东北汉族传统合院式民居的空间特点解析[J]. 南方建筑 2008(05)
    • [11].城市历史建筑的改造与利用——以武汉沿江大道民国历史建筑为例[J]. 现代装饰(理论) 2016(03)
    • [12].系统化模型下建筑形态的生成机制与演进动因探析[J]. 华中建筑 2015(08)
    • [13].镇江近代建筑形态及其演变研究[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13(05)

    标签:;  ;  ;  ;  

    建筑形态的构成化设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