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精品意识,提高宣传品质量(一)

强化精品意识,提高宣传品质量(一)

一、强化精品意识 提高外宣品质量(一)(论文文献综述)

李盛楠[1](2021)在《聚焦新“六高六强”目标,深化实施“六大工程”——专访江苏省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缪志红》文中研究说明"十三五"特别是机构改革以来,江苏省广播电视战线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坚持创新领航、创优铸彩,绘就了一幅幅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画卷。近年来,江苏省广电行业在全方位立体化加强宣传引导,聚焦"精品生产质量高、创作力显着增强"发展目标的精品创作生产,推进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智慧广电建设,推进长三角广播电视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邵楠[2](2020)在《博世科企业新闻传播力的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地方性上市企业在受到国家和社会高度关注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因此,在努力做业绩的同时,也需要转变以往宣传战略,谋求新的影响力提升渠道。如何扩大自身的新闻传播影响力,成为各类上市企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全国环保优秀品牌企业——博世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本文首先从传播力入手,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对品牌影响力、传播影响力和新闻传播力的概念进行厘清,尝试阐述新闻传播力在企业上的应用目的与意义,在研究对地方性企业新闻传播力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使用文献研究、定量和定性研究构建地方性企业新闻传播影响力的评估指标,接着以博世科企业为例,对其上市前后在传统媒体、新媒体、行业媒体以及国外相关媒体的新闻报道和文献期刊上学术报道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并将负面报道单独列出探讨,通过对博世科企业新闻传播力现状的详细分析和评估,提出了其提升新闻传播力的具体策略。研究发现,企业新闻传播影响力与企业自身的外宣体系建立、企业和第三方媒体的关系、以及企业新闻的叙述策略等都有较大联系。本文最后为当下地方性上市企业提升新闻传播影响力提供了策略路径。本文对于完善企业新闻传播力理论,构建地方性企业新闻传播力评估体系,认识影响企业新闻传播力的因素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帮助地方性上市企业了解自身目前的新闻传播力现状,从而有效提高企业形象或品牌的新闻传播力,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蔡欢乐[3](2020)在《《商丘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政府工作报告》作为重要的政治文献,涵盖我国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最新发展信息,其英译本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现状的重要窗口。因此,研究该类文本的语言特点、翻译方法和技巧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选题背景,简述政治文献的英译研究现状,提出翻译原则,即忠实、通顺、易懂,并指出研究目标与意义。其次,分析《商丘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词汇、句子和语篇特点,如多用数字缩略词、中国特色词汇和高频动词,善用无主语句和长难句等;接着阐述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理解与表达和译后审校。然后,论证翻译原则的可行性,并展开案例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的词汇和句子,分析实例,论证主要翻译方法和技巧的实用性,如直译、直译加注、意译、词类转译、语态转译、顺译、调整语序和分译等。同时,从衔接与连贯两个角度展开对语篇翻译的分析,讨论促使译文通顺流畅的因素。最后,总结本次翻译实践的收获与不足。本文旨在为翻译《政府工作报告》这类政治文献的新手提供启示,使其能够了解翻译该类文本的方法和技巧,以期进一步提升我国形象。

孙吉娟[4](2020)在《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方梦之是我国当代着名的翻译理论家,其在科技翻译研究、译学辞典编撰、翻译期刊创办等领域均作出了卓越的奠基性工作,其构建的应用翻译学范畴框架开中国乃至世界应用翻译学科体系研究之先河。方梦之用宏观、中观、微观的三分法来研究翻译:宏观上,翻译的原则有达旨、循规、共喻三端,“一体三环”的时空图展示了当代翻译理论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内涵,翻译活动参与者以作者、译者、读者为三要;中观上翻译策略追溯其理论渊源、目的指向和技术手段,以直译、意译、零翻译的三元图包罗其详;微观研究则侧重在语法、修辞和逻辑三科。本文重点对方梦之一分为三的方法论与应用翻译学研究成果之间的关联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阐述该方法论对当下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借鉴意义。与文学翻译研究的历史悠久,理论庞杂相比,国内的应用(文体)翻译起步较晚,理论视域窄化。具体来说,在方梦之等国内学科领航人的带动下,应用翻译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精的发展历程,走出了理论建构的困难期,在本体论、认识论、教学论、方法论、技术论等方面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走上了独立学科的发展方向,走出了一片不断拓展的学科体系疆域。其中很多研究成果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国内学界对此尚未展开系统研究。本文的价值之一就是完善学术思想史上这一重要的环节。在方梦之的学术研究中处处体现着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意识。打破二分的对抗和隔阂,继承古代文论、借鉴西方译论学说,提倡“一”中不仅有“二”,更要有“三”的整体、动态、分层、发展的译论观。笔者在文中有意识地揭示该方法的独特性、合理性和现代性,努力尝试提升此法在翻译研究中的普遍性。所以,一分为三正是方梦之译学思想和翻译活动的主旨要害,是其译学观的关键,也是方梦之整体译学思想方法论的高度浓缩。因此,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三:一是国内首次对方梦之的翻译学思想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具有丰富翻译家史料,完善中国应用翻译思想史的历史价值;二是方梦之作为我国应用翻译学科体系建构的领军性代表人物,对其个体的研究也是对我国应用翻译学发展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反思,具有学科建构、发展、反思和批判之学科促进建设意义;三是一分为三哲学方法论视角的提出,对方梦之译学思想和译学活动具有提纲挈领之用,同时也为翻译学的元理论发展提供方法论的哲学关照和启示。论文正文共分为八章内容,以一分为三的译学方法论为主线,以方梦之对应用翻译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理论的本体研究为主体,以同时期东西方相关译论为参照,以方梦之的翻译学思想与翻译学术活动(创办期刊、主持会议、编撰辞典等)之间的内在关联为呼应。宏、中、微三论结构平衡,翻译理论探究与翻译活动实践同条共贯,共显其一分为三的要义。“绪论”中,在综述方梦之的学术成果、代表作评论、学术思想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本课题的研究缘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二章是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总论,也是本文的灵魂。笔者通过梳理“一分为三译学观”的历史渊源和前沿要点,将一分为三定位于翻译学的哲学方法论层面,其在方梦之的学术研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意义。后面三至五章侧重阐发方梦之在应用翻译学理论体系建构中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研究主张及其一分为三方法论的研究意义。分别指向:方梦之构建一分为三的应用翻译理论研究体系,应用翻译的中观策略研究,翻译技巧微观研究的三基础:语法、修辞和逻辑。宏观体系建构系统、辩证;中观凸显“三”的要素,具有拓展学科理论发展的潜力;微观研究三位一体,激活了翻译实践提升为翻译理论的生命力。基于以上翻译理念,紧接的两章分别探讨了方梦之翻译学术活动之创办《上海翻译》期刊和编纂译学辞典。这一部分既是作为对方梦之翻译学术活动的总结,也是对应用翻译(学)学科建设的反思和批判,同时,论述过程本身特别加强了对方梦之提出或者应用的一分为三方法论的逐层剖析。结语部分,一方面对方梦之的译学贡献进行总结和研判,尤其是充分肯定其对一分为三的译学方法论的成功运用;另一方面指出本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的可拓展领域。总之,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挖掘具有中国哲学色彩的一分为三方法论与应用翻译理论研究的契合,具有重要的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复兴民族精华的现实意义。

杨安文[5](2020)在《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大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走出去”已成为新时代的迫切要求。诗歌历来是文学的重镇。根植于中国博大精深之传统文化的中国当代诗歌,既折射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也反映了当代诗人富有时代特色的精神面貌、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当代诗人不断进行着汉语语言自身的试验,不断尝试语言的自我解放和边界突破,展现出中国当代诗歌在语言、文学和文化等领域独特的风貌和价值。在中国文学“走出去”、中外文学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当代诗歌应该大力展现其独特魅力和价值。然而,长期以来,国内外学界多关注中国古典诗歌,而对中国当代诗歌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对中国当代诗歌尤其是“后朦胧”诗歌的海外译介更是关注不够。柏桦被普遍认为是“后朦胧”诗人杰出代表,是国内最优秀的抒情诗人之一,也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早被译介到国外并得到关注的当代诗人之一。本研究以诗人柏桦为研究对象,以比较文学译介学研究方法,通过对柏桦及其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传播与接受的现状及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分析,管窥中国当代诗歌在海外译介与接受的总体现状,探究其在海外的传播途径及接受规律,从而提出了更为切实可行的中国当代诗歌对外译介模式、方法与策略。同时,从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视角,采用文本细读和对比研究方法,以柏桦诗歌英译文本为研究对象,开展诗歌翻译对比研究和诗歌翻译变异研究,从语言学层面分析诗歌翻译的策略运用,探究国内外诗歌译者在文本解读和翻译策略选择上的差异,寻求既能保留中国当代诗歌本真和特色、又能为英语世界所接受的翻译策略,并从翻译阐释学的理论视角探析诗歌翻译对于诗歌文本解读与意义建构的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以各种语言出版、发表的柏桦作品译介和相关研究资料进行穷尽式搜集、整理和爬梳。通过对柏桦生平、创作历程、各时期诗学观和诗歌特点以及国内相关研究的系统梳理,建构国内柏桦形象,并以此作为译介研究背景参照,重点以第一手外文材料为文献基础,全面、系统地梳理柏桦及其诗歌在海外及港台地区的译介、传播和接受状况。研究发现柏桦诗歌海外译介呈现出诸多特点。第一,柏桦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早被译介到国外并得到较多关注的当代诗人之一。究其原因,除了柏桦自身80年代末到90年代在国内诗坛的声名与影响因素之外,还与外语专业出身的柏桦所具有的强烈的对外译介和交流意识有关。第二,柏桦早期诗歌在荷兰、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译介和发表较早,在英语国家则稍晚。这与当时旅居欧洲国家的知名诗人北岛和张枣的大力引荐密切相关,尤其是北岛及其主导的海外文学杂志《今天》及“今天”基金会,对推动包括柏桦在内的中国当代优秀诗人走向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柏桦诗歌译介涉及的译者人数较多,但专注于柏桦诗歌翻译且与其配合默契的译者很少。柏桦目前在海外发表或出版的译诗反响平平,没有带来犹如原诗给国内读者带来的冲击和感受,这至少应当部分归结为翻译问题。笔者认为,许多译诗没能体现柏桦诗歌中独特的声音和气质,没有彰显出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第四,从翻译主体来看,柏桦诗歌翻译大部分是由外国汉学家译者或诗人译者独立完成,中外译者合作翻译很少。然而,外国译者独立翻译完成的译本或多或少反映出译者对原诗的理解存在障碍。就汉语诗歌翻译而言,以译入语为母语的外国译者原本就不多,要想寻得一位中文语言能力强、翻译技艺高超同时还能配合默契的理想译者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即使外国译者值得依靠,中国当代诗歌的对外译介也不能完全指望他们,国内译者必须承担其应有的责任。笔者并不赞同由国内译者单独翻译,但认为基于彼此信任、理解和良性沟通的中外译者合作翻译是理想的翻译模式。第五,柏桦诗歌对外译介在网络媒介的利用方面还远远不够。这也是绝大部分中国当代诗人对外译介存在的问题。在网络信息时代,中国当代诗歌要想更好地为海外读者所了解和接受,就必须努力克服外语障碍,利用好网络媒介与外国读者和诗人加强直接的互动交流。其次,本研究对柏桦及其诗歌在海外的接受状况进行了考察分析。研究发现,就翻译文本的选择来看,外国译者选择翻译的诗歌文本与柏桦推荐翻译的诗歌文本之间存在不小差异,这既反映了外国读者(译者)独立的审美判断,也反映出他们异国的、独特的审美趣味。因此,就对外译介的角度来说,译者(或编者)在做翻译选本的时候,不能完全站在自身的审美角度,还要适度考虑外国读者的审美需求和期待视野。此外,从海外学者对柏桦诗歌的研究现状来看,他们的研究普遍紧密结合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语境,关注诗歌所反映的历史和社会现实,总体呈现出意识形态解读的倾向,体现出外国读者典型的意识形态偏见和“他者”想象。中国当代诗歌在国际社会接受的过程中,遭遇意识形态偏见不可避免,我们需要以更加优秀的诗歌文本来予以消解。然而,外国读者对“古典”和“异国”的偏好却值得我们重视,这正是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所说的世界诗歌不能丢失的所谓“民族性”或“本土性”的体现,反映了外国读者的阅读期待。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关注社会文化语境的同时,也注重文本细读,强调诗歌研究必须深入诗歌文本,不能重“语境”轻文本,不能忽视诗歌本体(诗歌的语言、内容、形式、音韵等)的研究。再次,本研究以柏桦诗歌英译为例开展了多译本对比研究、翻译变异研究以及中外译者合作翻译研究,并从阐释学理论视角探析了诗歌翻译对于诗歌意义建构的意义。研究发现,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差异明显,对原文的理解各有不同,对原诗的形式、内容、情感、节奏和意境的传递各有高下。中国译者对原诗文本的理解、音乐性的感知与转换表现出明显优势,外国译者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结构的有效转换上具有优势。但在笔者看来,真正实现了诗意的有效转换,传递了原诗丰富的艺术内涵和诗人独特而丰满的思想情感的译文则仅来自少数具有“创造性”特质的翻译,如霍布恩的译文。笔者从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视角分析了霍布恩译本在中西文学传统和思维方式上体现出的文化过滤以及文化误读、误译,强调要正确认识诗歌翻译中的“变异”现象。笔者认为,恰恰是译本的“变异”——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造就了译入语读者能够接受的译文,让原作在异国文学中获得新生。此外,笔者还从阐释学理论的视角探析了诗歌翻译对于诗歌意义构建的重要意义,并指出诗人、译者、评论者和读者都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看待诗歌翻译,留给译者创造性阐释和语言转换的充足空间。最后,本研究运用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学场域理论分析了柏桦诗歌近期在海外译介和接受状况不如早期的原因。笔者认为,柏桦停止写诗15年以及其复出后大量创作和发表诗歌对其海外象征资本的积累带来了不利影响。从中得到的启示是,诗人们要想在海外诗歌场域获得有利占位、得到较多认可,就必须有效积累象征资本。一方面,诗人的文学生产活动不能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或迎合大众口味,应以“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追求为目标,诗歌产品当以高质量为第一要素,少而精的作品发表或出版会更有利于象征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诗人们应积极、主动且持续地开展对外诗歌交流,包括参与中外诗人互译项目,参加各类国际诗歌节和诗歌探讨会,与海外汉学家、诗人以及诗歌译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中国政府文化机构、出版机构以及高校院所则应该为当代诗人、诗歌译者和学者的海外交流和翻译实践创造更多有利条件,提供经费资助,推动中国当代诗歌对外译介的良性发展。本研究首次对柏桦诗歌在国内的传播与研究以及在海外的译介、传播与接受进行了系统、全面、完整的梳理和分析。通过本研究,笔者希望将柏桦这位极具代表性也颇具独特个性的中国当代优秀诗人的艺术贡献,诗学探索与创新,及其作品丰富的诗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较为立体、完整地呈现在中外读者面前。同时,透过柏桦海外译介研究这一个案,笔者力求管中窥豹,力图为中国当代诗歌对外译介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方法。本研究寄望于促进中国当代诗歌与世界的交流与对话,增进海外文学界、诗歌界、汉学界对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了解,提升当代诗歌在海外的地位和影响力,从而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推动新时代中国当代诗歌更好地走向世界,并借以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建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程雪[6](2019)在《“成都发布”与成都城市形象构建研究》文中指出作为由政府机关开设的,行政机关或公共部门用来发布新闻资讯、政务信息和传达公众意愿的重要网络平台,政务微博在公共管理中不仅扮演着信息发布者、舆论阐释者等多重角色,而且也是城市形象传播的有效渠道。荣登2017年新浪“十大政务机构微博”外宣影响力榜首的政务微博“成都发布”,就是该媒介行业中的典型代表。经由智能技术支撑和融合化媒介环境的双重态势,信息生产主体出现了从PGC独尊到PGC、UGC融合的重大转变,颠覆了传统媒体信息的单一化生产消费格局,而且基于迅速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等主观需求,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于2010年6月创办了“宣传+服务+资讯”型综合立体平台——“成都发布”,力图实现“服务市民”和“政治外宣”的媒介追求。遵循以上创办理念,八年来,政务微博“成都发布”以丰富的文本内涵,构建了一个立体多元的城市形象:“内政外交开放型”之都;“西部金融与交通枢纽”之都;“生态人文”之都。为了呈现城市的诸多面相,“成都发布”注重传播技巧的使用,如采用多种视角融合的叙事角度;设置高频且固定的叙事结构;形成“软硬兼施”的叙事风格等。当然,“成都发布”在城市形象的构建上也存在城市形象媒介构建渠道的传统化、城市形象塑造的偏差、忽视县乡镇区域受众等诸多不足。以“成都发布”为代表的政务微博,要实现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的价值提升,必须树立全媒体理念,加强媒介融合;开辟多种渠道增强用户连接度;实施对县乡镇区域受众的信息覆盖;实现“信息发布”“舆论引导”和“政府形象传播”的功能定位。

自正权[7](2018)在《基于官网外宣的企业形象与企业出口绩效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企业外文官方网站是企业作为信息传播者向国外信息受众传递企业基本信息、与公众互动沟通、对外宣传企业形象、提升企业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平台,值得学界关注和研究。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母语版本的企业官方网站建设、网站质量评价和企业信息披露,对企业外文官方网站的外宣翻译与企业形象及企业出口关系的研究鲜有涉足。鉴于此,本研究结合翻译学、传播学和管理学相关理论,通过跨学科视角考察企业外文官方网站的企业形象与企业出口绩效的关系。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问题:第一、企业是否拥有外文官方网站与企业出口绩效是否有关系?第二,从企业形象外宣的角度看,中国企业外文官方网站的建设呈现出怎样的生态现状?第三、企业外文官方网站的企业形象与企业出口绩效有何关系?企业外文官方网站的语言翻译与企业出口绩效有何关系?本研究通过构建Logistic模型,考察企业是否拥有外文官方网站与企业出口的关系。创建基于官网外宣的企业形象与企业出口绩效研究的理论框架,构建企业外文官方网站的企业形象评价指标体系,尝试从内容全面性和文本易读性两个方面对企业外文官方网站的语言翻译生态进行评价,从企业概况、产品/服务、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对企业外文官方网站的企业介绍进行评价,从互动性和便捷性两方面对网站的用户服务进行评价,从网站语种、新闻报道和网站Logo三方面评价企业网站的国际传播,然后将企业介绍、用户服务、语言翻译和国际传播四类指标纳入企业网站的企业形象评价系统,考察企业形象与企业出口绩效的关系。本研究首先从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中选择200家来自不同地区的制造业企业作为样本,逐一调研样本企业的官方网站是否拥有外文版,然后从Wind数据库中收集样本企业的相关财务数据,利用构建的Logistic模型,检验企业是否拥有外文官方网站与企业出口绩效的关系。其次,限定企业的行业所属,从中国沪深两市的A股上市公司中选取2016年出口额1000万人民币以上的112家制造业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内容分析编码表,对样本企业外文官方网站的企业形象评价指标进行数据采集;通过构建样本企业的企业简介英译文本语料库,利用语料库方法对翻译文本易读性评价。最后,采用典型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检验企业外文官方网站的企业形象及语言翻译等指标与企业出口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一,企业出口绩效与企业是否拥有外文官方网站显着正相关。Logistic回归结果中,企业出口强度的系数是0.195,显着性为0.001,说明企业的出口强度对企业否拥有外文官方存在显着的影响,即出口强度越大的企业,越倾向于拥有外文官方网站。企业出口强度是企业出口绩效的一个测量指标。因此,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企业出口绩效与企业是否拥有外文官方网站显着正相关。第二,样本企业外文官方网站建设现状:1)外文语种使用方面,网站语种比较单一,多数企业只拥有英文版的外文官方网站。2)主要内容板块方面,企业外文官网对产品和服务的介绍比较充分,与公众的互动渠道、互动方式等建设比较完整,企业文化和新闻报道相关栏目建设有些不足,相关信息不全面。企业外文官方网站不太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对外宣传,80%的企业外文官方网站没有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栏目。3)文本易读性方面,多数企业简介英译本的文本易读性评价综合得分在50-70分之间。但是,不同制造业行业的企业简介英译文本语言易读性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三,企业形象与出口绩效显着正相关。典型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均显示,企业形象与企业出口销售和出口利润存在显着的正向关系。具体而言,企业形象与企业出口销售的相关系数是0.291,且在1%显着性水平上显着相关;与企业出口利润的相关系数更高,为0.385,同样在1%显着性水平上显着相关。企业形象对企业出口销售的影响回归系数是1.269,在5%显着性水平上具有显着性;对企业出口利润的影响回归系数是1.598,同样在5%显着性水平上影响显着。第四,语言翻译与企业出口绩效正相关。语言翻译与企业出口销售的相关系数为0.267,在1%显着性水平上显着相关;与企业出口利润的相关系数是0.312,在1%显着性水平上具有显着的相关性。语言翻译对企业出口销售的影响之回归系数是1.33,对企业出口利润的影响之回归系数为1.398,均在5%显着性水平上影响显着。在语言翻译的两个评价指标中,内容全面性与企业出口销售的相关系数为0.265,在1%显着性水平上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内容全面性与企业出口利润的相关系数为0.337,在1%显着性水上上呈现出显着的相关性。内容全面性对企业出口销售的影响之回归系数为0.427,对企业出口利润的影响之回归系数为0.545,都是在5%显着性水平上呈现出显着的影响。文本易读性对企业出口销售的影响之回归系数为1.568,对企业出口利润的影响回归系数是0.887,均在5%显着性水平上具有显着的影响。本研究在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上做出了以下贡献。研究理论方面,本研究首次提出基于企业外文官方网站的企业形象与企业出口绩效研究的理论框架,探讨企业官网语言翻译、企业介绍、用户服务、国际传播与企业形象的关系,创建了企业外文官方网站的企业形象评价体系,构建了企业形象、语言翻译对企业出口绩效影响的多元回归模型,检验了企业形象、语言翻译等与企业出口销售和出口利润的关系,从而为企业外文官方网站的企业形象建构和语言翻译研究提供了语言学、管理学和传播学的研究分析。本研究的另外一个理论贡献是,本研究初步构建了企业官方网站的语言翻译评价体系,对商务翻译研究在理论方面有所贡献。第三,本研究提出了企业官方网站语言翻译影响企业形象进而对企业出口产生影响的假设,并利用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传播学的内容分析法、翻译学的语料库方法、管理学的经济计量模型法相结合,对企业外文官方网站的企业形象、语言翻译进行评价,对企业形象、语言翻译等与企业出口绩效的关系进行检验。这种跨学科、多方法融合的研究为商务翻译研究、企业网站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本研究未来可以在研究样本、研究方法、语言翻译评价指标方面加以改进和拓展。

张万平[8](2017)在《品牌成就一流——泸州电视台媒体品牌建设调研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探讨了在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环境下,作为地级媒体的泸州电视台如何利用各种现代传媒手段,在媒体实践过程中着力提升影响力,创建品牌,创建一流队伍,创造一流业绩,打造区域性一流品牌的问题。

王向明[9](2012)在《抓住发展机遇 展示大美青海》文中研究说明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战略性思维和前瞻性眼光描绘了我省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并对提升青海形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进一步展示大美青海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平台。近几年来,我省积极推进大美青海品牌战略,强力宣传、推介和展示大美青海,青

钟馨[10](2010)在《1976-2001年中国对外传播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外传播研究对当今中国和平崛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世纪下半叶,特别是最后20年,中国国家战略以富民强国、顺利崛起为目标,以提高国家实力为核心,以经济外交、区域主义、积极融入国际社会等为主要途径,终于迎来了中国历史性的崛起。对外传播作为社会子系统,本身就是中国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按照中国国家战略的总体设计,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从国际舆论方面积极配合中国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研究1976-2001年的中国对外传播史。作者站在中国国家战略的高度,既关注对外传播与社会系统的外在关联,又探究对外传播本体各要素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从四个方面,即对外传播政策、对外传播事业、对外传播业务和对外传播观念,来立体地展现这段历史面貌。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一是将中国国家战略作为研究的宏观历史背景。现有的相关研究对对外传播与社会系统的“外在关联”重视不够,而本文力图从中国国家战略的高度,宏观地思考中国对外传播发展变迁的社会动力;二是立体地探讨对外传播本体各要素之问的内在关联。目前,对外传播史的相关研究多为纵向的事业史,比较重视对外传播活动本身,忽视对外传播事业与对外传播政策、对外传播业务、以及对外传播观念之间的多重内在关联。本文则全面关照对外传播系统,探究各要素之间的关联互动,立体地呈现其发展变化轨迹。三是对外传播政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阶段相关研究的不足。对外传播政策先后以“调整”、“改革与发展”、“提升内涵”为核心。对外传播事业从恢复几乎停滞的工作,到大力加强基本建设,再到基本建成完整的对外传播体系,初步实现对全世界大广播的局面,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对外传播内容不断丰富充实,先是主要报道中国政治生活大事件,接着是重点介绍中国经济情况,然后是全面介绍中国国情。对外报道方式逐渐与国际接轨,现场直播、滚动播出、口头报道、深度报道等国际先进的报道方式在中国对外报道中发展迅速。对外传播观念呈现出由“对外宣传”向“对外报道”转变的基本趋势,受众观念、服务观念、新闻事实观念、和时效观念等不断演进。对外传播本体各要素之间,政策决定事业与业务发展,在事业与业务发展中形成科学的观念,科学的观念又引起政策、事业和业务的变化。而对外传播系统的所有活动又服从宏观中国国家战略的总体安排。

二、强化精品意识 提高外宣品质量(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化精品意识 提高外宣品质量(一)(论文提纲范文)

(2)博世科企业新闻传播力的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新闻传播力的研究
        1.2.2 关于新闻传播力在企业传播上的应用研究
        1.2.3 企业形象与品牌塑造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地方性企业新闻传播力的评估体系
    2.1 地方性企业新闻传播力的评估指标
        2.1.1 新闻传播力度
        2.1.2 新闻传播效果
    2.2 本文对博世科企业新闻传播力的考察要点
        2.2.1 传统媒体见证企业影响力的基本盘
        2.2.2 新媒体反映企业社交化、数据化、可视化的形象展示能力
        2.2.3 行业媒体看企业在专业化领域的影响力
        2.2.4 专业期刊考察企业核心技术的影响力
第三章 博世科企业新闻传播力现状分析
    3.1 总体报道情况分析
        3.1.1 上市前(2009 年 5 月 31 日——2015 年 2 月 16 日)
        3.1.2 上市后(2015 年 2 月 17 日——2019 年 5 月 17 日)
    3.2 分类报道分析及存在问题
        3.2.1 传统媒体相关报道
        3.2.2 新媒体相关报道
        3.2.3 行业媒体相关报道
        3.2.4 英文媒体相关报道
        3.2.5 专业文献期刊分析
        3.2.6 负面报道
    3.3 总体报道小结与存在问题
第四章 提升博世科企业新闻传播力的策略
    4.1 构建全媒体外宣体系
        4.1.1 优化门户新闻网站
        4.1.2 提升“双微”平台运营能力
    4.2 多方配合综合提升影响力
        4.2.1 借助第三方媒体影响力
        4.2.2 培养专业宣传团队
    4.3 改进报道内容与报道形式
        4.3.1 创新典型报道
        4.3.2 重视标题制作与科普化传播
第五章 企业利用新闻传播提升影响力的策略
    5.1 重视新闻策划在企业宣传中的应用
        5.1.1 善于结合热点制造新闻并借势媒体进行宣传
        5.1.2 进行新闻策划时应注意遵循真实性原则
    5.2 提升企业新闻策划的内容和质量
        5.2.1 突出报道的新闻价值,提升报道新闻性
        5.2.2 以专业性进行科普化传播提升新闻品质
        5.2.3 增添新闻趣味性提高新闻吸引力和感染力
    5.3 拓宽企业新闻传播的渠道和路径
        5.3.1 利用技术手段掌握受众需求
        5.3.2 应用新媒体进行整合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商丘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翻译原则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案例描述
    2.1 原文的语言特点
        2.1.1 词汇特点
        2.1.2 句子特点
        2.1.3 语篇特点
    2.2 翻译过程
        2.2.1 译前准备
        2.2.2 理解与表达
        2.2.3 译后审校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翻译原则的可行性
        3.1.1 忠实性原则
        3.1.2 通顺性原则
        3.1.3 易懂性原则
    3.2 词汇的翻译
        3.2.1 数字缩略词的翻译
        3.2.2 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
        3.2.3 高频动词的翻译
    3.3 句子的翻译
        3.3.1 无主语句的翻译
        3.3.2 长难句的翻译
    3.4 语篇的翻译
        3.4.1 衔接性
        3.4.2 连贯性
第四章 结语
    4.1 收获与启示
    4.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方梦之研究综述
        1.2.1 方梦之成果掠影
        1.2.2 对代表作的评论
        1.2.3 对方梦之学术思想的评价
        1.2.4 方梦之批评中存在的问题
    1.3 方梦之其人其事
        1.3.1 方梦之的学生时代
        1.3.2 厂矿工作及翻译
        1.3.3 研究所翻译
        1.3.4 步入教坛(1978年至今)
    1.4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
        1.4.1 本课题的理论价值
        1.4.2 本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
        1.4.3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二章 方梦之一分为三翻译观的形成
    2.1 “一分为三译学观”之解读
    2.2 一分为三译学观的哲学内涵
        2.2.1 一分为二的利弊
        2.2.2 一分为三的显现
        2.2.3 一分为三的优势
    2.3 一分为三与翻译学方法论
        2.3.1 一分为三与哲学方法论
        2.3.2 翻译学的方法论
        2.3.3 一分为三与翻译哲学方法论
    2.4 一分为三:从翻译标准到翻译哲学方法论
        2.4.1 作为翻译标准的一分为三
        2.4.2 翻译哲学方法论关照的一分为三
    2.5 方梦之的一分为三译学观
第三章 方梦之构建一分为三的应用翻译研究体系
    3.1 应用翻译研究(学)学科体系建设历程
        3.1.1 文体研究切入,扩大翻译语域
        3.1.2 宏观构思,分层建构
        3.1.3 本体三分,自成一体
    3.2 应用翻译研究自成体系
        3.2.1 “应用文体翻译”范畴
        3.2.2 在译学体系中的方位
        3.2.3 宏观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意义
    3.3 翻译活动三要素:作者、译者、读者
        3.3.1 三要素整体观
        3.3.2 译者主体的研究历程
        3.3.3 译家研究的时空与学科三维考量
    3.4 应用翻译标准:达旨、循规、共喻
        3.4.1 应用翻译原则之现实关照
        3.4.2 达旨:达到目的,传达要旨
        3.4.3 循规:规范之常在
        3.4.4 共喻:译文适应性
第四章 方梦之的中观策略思想研究
    4.1 中观策略概说
        4.1.1 国内外关于“翻译策略”的研究概述
        4.1.2 中观策略研究的意义
        4.1.3 方梦之对翻译策略的研究路径
    4.2 翻译策略三要素:理论因子、目的指向和技术手段
        4.2.1 理论因子的考量
        4.2.2 目的指向的诠释
        4.2.3 技术手段的考察
        4.2.4 译学方法论的启示
    4.3 翻译策略三元图:直译、意译、零翻译
        4.3.1 三元图的翻译语言意义观
        4.3.2 直译、意译的重新范畴化
        4.3.3 零翻译的理论研究
    4.4 我国三位一体的翻译策略类聚研究
        4.4.1 本土研究的理据
        4.4.2 自主开发的策略述评
        4.4.3 应用翻译策略之走势
    4.5 中观策略之批评
        4.5.1 中观策略的评价
        4.5.2 方法论意义
第五章 方梦之微观技巧研究:语法、修辞和逻辑三位一体
    5.1 翻译技巧的历史性和当代性
    5.2 技巧理论化的理据
        5.2.1 上下贯通、立足实践
        5.2.2 从实践总结走向理论研究
        5.2.3 理论发展性
    5.3 语法学视角
        5.3.1 语法(言)学在翻译学体系中的位置
        5.3.2 方梦之的翻译语言等值观
        5.3.3 翻译技巧与语言学理论同步发展
    5.4 修辞学视角
        5.4.1 修辞与翻译的契合
        5.4.2 应用翻译修辞观——译文的得体
        5.4.3 对方梦之翻译修辞观的评价
    5.5 逻辑学视角
        5.5.1 逻辑思维与语言翻译
        5.5.2 “逻辑学”是“翻译学”的基础学科
        5.5.3 逻辑对翻译研究的功用
        5.5.4 应用文体翻译需要逻辑思维
    5.6 语法贯通、修辞立诚、逻辑关联
第六章 创办《上海翻译》,构建应用翻译之三维阐释
    6.1 创办过程
        6.1.1 创刊背景
        6.1.2 创刊特色
        6.1.3 创刊艰辛
    6.2 创办思想:作者—编者-读者三结合
        6.2.1 稳定的作者队伍
        6.2.2 做专家型主编
        6.2.3 与读者的互动
    6.3 引领前沿
        6.3.1 国际译学视野
        6.3.2 凸显刊物的战略导向
    6.4 应用翻译研究之三维阐释
        6.4.1 聚焦应用(文体)翻译
        6.4.2 探讨翻译理论的应用性研究
        6.4.3 关照应用型翻译问题
第七章 编撰译学辞典,创立“一体三环”译学观
    7.1 方梦之与辞典编纂
        7.1.1 衷怀辞书
        7.1.2 编纂历程
    7.2 译学辞典批评
        7.2.1 编纂译学观
        7.2.2 编者主体性
        7.2.3 读者意识
    7.3 编纂思想:一体三环
        7.3.1 一体三环论
        7.3.2 一体三环论之评价
        7.3.3 一体三环的方法论价值
    7.4 辞典与构建中国译学话语体系
第八章 结语:方梦之与中国翻译思想史
    8.1 方梦之译学思想的总体特征
    8.2 方梦之译学思想对当下译学研究的启示
    8.3 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方梦之着译年表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的论文
致谢

(5)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2章 柏桦诗歌创作及国内研究
    2.1 柏桦生平
    2.2 柏桦诗歌创作
        2.2.1 诗歌创作概况
        2.2.2 诗歌创作“表达”期
        2.2.3 诗歌创作“往事”期
        2.2.4 诗歌创作“逸乐”期
    2.3 柏桦诗歌国内研究综述
        2.3.1 柏桦早期作品研究
        2.3.2 柏桦近期作品研究
    2.4 柏桦作品在港台
        2.4.1 香港
        2.4.2 台湾
第3章 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
    3.1 译介概况
        3.1.1 在英语世界的译介
        3.1.2 在非英语世界的译介
    3.2 译介主体
        3.2.1 译者背景
        3.2.2 译者类型
        3.2.3 翻译模式
    3.3 文本选择
        3.3.1 文本选择概况
        3.3.2 文本选择的缘由探析
    3.4 传播媒介
        3.4.1 出版机构
        3.4.2 网络媒介
    3.5 社会文化语境
        3.5.1 早期:1988-2007
        3.5.2 近期:2008年至今
第4章 柏桦诗歌在海外的接受
    4.1 在英语世界的接受
        4.1.1 接受概况
        4.1.2 以菲奥娜为中心
        4.1.3 以戴迈河为中心
    4.2 在非英语世界的接受
        4.2.1 在法国的接受
        4.2.2 在德国的接受
        4.2.3 在其他国家的接受
    4.3 中外不同视域下的柏桦研究
        4.3.1 访谈对比分析
        4.3.2 研究内容差异
    4.4 不同语境下的柏桦评价
        4.4.1 中国大陆评价
        4.4.2 中国港台评价
        4.4.3 海外评价
第5章 柏桦诗歌翻译研究
    5.1 多译本对比分析:以英译本为例
        5.1.1 文本概述
        5.1.2 文本形式分析
        5.1.3 译本对比分析
        5.1.4 译者风格评析
    5.2 柏桦诗歌翻译中的变异:以霍布恩英译为例
        5.2.1 变异研究理论基础
        5.2.2 译者背景及其翻译实践
        5.2.3 霍布恩英译中的变异
    5.3 中外译者合作翻译案例述评
        5.3.1 《望气的人》译文对比
        5.3.2 《一切黑》译文对比
第6章 柏桦诗歌海外译介的理论阐释与当代意义
    6.1 从文学场域理论看柏桦诗歌译介与接受
        6.1.1 早期与近期接受状况对比分析
        6.1.2 文学场域理论与思维范式变革
    6.2 从阐释学理论视角看诗歌翻译的当代意义
        6.2.1 译者的角色与任务
        6.2.2 现代阐释学的理论启示
        6.2.3 诗歌翻译与诗歌意义建构
    6.3 中国当代诗歌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
        6.3.1 海外汉学家看中国当代诗歌:理性的启示
        6.3.2 中国当代诗歌海外译介:策略与路径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柏桦着作及获奖简介
附录2 :柏桦受邀参加国际诗会活动情况
附录3 :柏桦早期与海外汉学家译者的通信情况
附录4 :德国汉学家白嘉琳对柏桦的访谈原稿
附录5 :笔者对部分汉学家译者的访谈稿
附录6 :柏桦译诗发表情况统计表
附录7 :尚未出版的柏桦诗歌英译篇目统计
附录8 :柏桦2016年在巴黎七大诗歌研讨会的演讲稿
附录9 :多译本对比研究诗歌中英文本材料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成都发布”与成都城市形象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政务微博“成都发布”的创办及媒介定位
    第一节 智能化技术语境下的“成都发布”
        一、智能技术支撑与融合化的媒介环境
        二、信息生产与消费习惯的转变
        三、提高办事效率与塑造政府形象的双重需求
    第二节 “宣传+服务+资讯”型立体平台构建的媒介追求
        一、以四川用户为中心的受众定位
        二、以政治民生为主的内容定位
        三、“服务市民”与“政府外宣”融合的功能定位
第二章 “成都发布”视域下的成都城市形象
    第一节 “内政外交开放型”之都
        一、惜才为民的亲民政府
        二、内系中央外联国际的开放型政府
    第二节 “西部金融与交通枢纽”之都
        一、内外通达的交通枢纽之城
        二、国际化现代化气息融合的西部金融中心
    第三节 “生态人文”之都
        一、绿色环保的生态宜居之城
        二、“音乐-美食-历史遗迹”荟萃的天府文化之都
第三章 “成都发布”城市形象构建的叙事策略与手段
    第一节 多种视角融合的叙事角度
        一、多元视角的立体呈现
        二、叙事焦点的多方位辐射
    第二节 高频且固定的叙事结构
        一、高频率叙述彰显对象显着性
        二、固定话题与机动话题的融合叙事
    第三节 “软硬兼施”的叙事风格
        一、“只有事实”的官方硬新闻式话语
        二、“乐趣横生”的趣味软新闻式话语
第四章 “成都发布”城市形象构建的偏差与消解
    第一节 “成都发布”城市形象构建的偏差
        一、城市形象媒介构建渠道的传统化
        二、媒介形象塑造的现实偏差
        三、对县乡镇区域受众的忽视
    第二节 社交媒体时代政务微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一、树立全媒体理念加强媒体融合
        二、开辟多种渠道增强用户连接度
        三、实施对县乡镇区域受众的信息覆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于官网外宣的企业形象与企业出口绩效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创新
    1.2.1 理论创新
    1.2.2 方法创新
1.3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本研究的核心概念
    2.1.1 企业形象
    2.1.2 企业官方网站
    2.1.3 企业外宣翻译
    2.1.4 企业出口绩效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企业形象研究
    2.2.2 企业官方网站研究
    2.2.3 企业外宣翻译研究
    2.2.4 企业出口绩效研究
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2.3.1 企业形象研究方面
    2.3.2 企业官方网站研究方面
    2.3.3 企业外宣翻译研究方面
    2.3.4 企业出口绩效研究方面 第3章 理论框架
3.1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3.1.1 跨文化传播理论
    3.1.2 企业传播理论
    3.1.3 资源基础理论
    3.1.4 翻译学相关理论
3.2 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理论框架
    3.2.2 指标界定
    3.2.3 操作模型
    3.2.4 指标权重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
4.2 研究方法
    4.2.1 内容分析法
    4.2.2 语料库方法
    4.2.3 经济计量模型法
    4.2.4 跨学科方法
4.3 研究样本和数据来源
4.4 研究工具和数据处理 第5章 企业外文官方网站统计分析
5.1 企业外文官网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
    5.1.1 研究假设和变量定义说明
    5.1.2 样本选择、数据来源和模型构建
    5.1.3 实证结果分析
    5.1.4 小结
5.2 企业外文官网结构分析
    5.2.1 总体特征
    5.2.2 类目层面分析
    5.2.3 测项层面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企业外文官网语言翻译生态分析
6.1 企业外文官网语言翻译现状
    6.1.1 语种分布
    6.1.2 主要翻译内容板块
    6.1.3 小结
6.2 翻译文本易读性分析
    6.2.1 研究结果和分析
    6.2.2 行业性质对语言翻译的影响
    6.2.3 小结
6.3 语言翻译中的企业形象转换分析
    6.3.1 原文企业形象框架建构
    6.3.2 译文企业形象框架呈现
    6.3.3 企业形象叙事框架建构与翻译策略选择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企业形象、语言翻译与企业出口绩效的关系分析
7.1 变量说明
    7.1.1 被解释变量
    7.1.2 解释变量
    7.1.3 控制变量
7.2 计量模型
7.3 企业形象与企业出口绩效
    7.3.1 描述性分析
    7.3.2 典型相关分析
    7.3.3 多元回归分析
    7.3.4 小结
7.4 语言翻译与企业出口绩效
    7.4.1 描述统计量
    7.4.2 Pearson相关分析
    7.4.3 多元回归结果
7.5 本章小结
    7.5.1 企业形象
    7.5.2 语言翻译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发现
    8.1.1 企业出口绩效与企业是否拥有外文官网显着正相关
    8.1.2 企业外文官方网站分析发现
    8.1.3 外文官网的企业形象与企业出口绩效显着正相关
    8.1.4 企业外文官网的语言翻译与企业出口绩效显着正相关
8.2 本研究的贡献和启示
    8.2.1 本研究的贡献
    8.2.2 本研究的启示
8.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展望
    8.3.1 研究不足之处
    8.3.2 研究展望
8.4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品牌成就一流——泸州电视台媒体品牌建设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序言
2 理性认识
3 实践探索
    3.1 强化策划管理, 树立品牌意识
    3.2 多种外宣形式, 彰显品牌效益
    3.3 提升专业水准, 优化品牌质量
    3.4 组织大型活动, 扩大品牌规模
    3.5 多元发展战略, 强化品牌实力
    3.6 加大融合创新, 延伸品牌影响
    3.7 多种载体形式, 固化品牌内涵
4 启示
    4.1 战略
    4.2 定位
    4.3 创新
    4.4 文化

(9)抓住发展机遇 展示大美青海(论文提纲范文)

一、切实增强宣传、推介和展示大美青海的信心和意识
二、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大美青海
三、精心打造和展示一批具有青海特色的外宣品牌
四、着力提升媒体的传播力
五、加强互联网的对外宣传
六、积极开展对外文化和旅游交流活动
七、深入推进新闻发布制度建设
八、认真做好涉藏外宣工作
九、积极整合外宣资源

(10)1976-2001年中国对外传播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中国对外传播政策的沿革
    第一节 对外传播的历史背景
        一、中国国家战略的调整
        二、"对内改革"与"部分参与国际社会"
        三、"深化改革"与"全面参与国际社会"
    第二节 对外传播政策的沿革
        一、对外传播政策的调整
        二、重在"改革业务"与"发展事业"的对外传播政策
        三、着眼于"提升内涵"的对外传播政策
第二章 中国对外传播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对外传播事业的恢复
        一、新华社恢复国内外分社
        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恢复国内记者站
        三、中央电视台恢复国际交往
        四、外文局恢复出版发行
        五、中新社等其他对外传播渠道的恢复
    第二节 对外传播事业基本建设的加强
        一、新华社的基本建设
        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基本建设
        三、中央电视台的基本建设
        四、外文局大力加强出版与发行
        五、中国日报的创办
        六、其他对外传播渠道的建设
    第三节 对外传播事业的突破性发展
        一、新华社基本建成世界性通讯社
        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建成世界级大台
        三、中央电视台初步实现大面积对外传播
        四、外文局立足市场、发展自己
        五、中国日报成为了解中国的主要信息源之一
        六、网站等其他对外传播渠道的发展
第三章 中国对外传播内容与报道方式的演绎
    第一节 不断丰富的对外传播内容
        一、主要报道中国政治生活大事件
        二、重点介绍中国经济情况
        三、全面介绍中国国情
    第二节 逐渐与国际接轨的对外报道方式
        一、现场直播逐渐成熟
        二、滚动播出由无发展到大量使用
        三、口头报道由无发展到常态
        四、深度报道大发展
第四章 中国对外传播观念的变化
    第一节 对外传播观念演进的思想环境
        一、中国新闻传播观念的变迁
        二、新闻工作方针从"对内为主"转向"内外并重"
        三、对外传播认知从"政府外交"转向"公共外交"
    第二节 受众观念的转变
        一、作为"宣传对象"的受众观
        二、"宣传对象"向"信息消费者"过渡
        三、"信息消费者"受众观的凸现
    第三节 服务观念的加强
        一、服务观念逐渐加强
        二、服务观念渐成共识
    第四节 新闻事实观念的改进
        一、确立对外报道以新闻事实为主的观念
        二、实践新闻真实性原则
    第五节 时效观念的重视
        一、制定政策:提高时效性的根本依据
        二、建立制度:提高时效性的行为规范
结语:对外传播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
    一、经济发展的形象
    二、改革创新的形象
    三、对外开放的形象
    四、独立自主的形象
    五、文明的形象
    六、和平的形象
参考文献
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强化精品意识 提高外宣品质量(一)(论文参考文献)

  • [1]聚焦新“六高六强”目标,深化实施“六大工程”——专访江苏省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缪志红[J]. 李盛楠. 中国广播影视, 2021(02)
  • [2]博世科企业新闻传播力的提升研究[D]. 邵楠. 广西大学, 2020(08)
  • [3]《商丘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实践报告[D]. 蔡欢乐.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D]. 孙吉娟. 上海大学, 2020(03)
  • [5]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研究[D]. 杨安文.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9)
  • [6]“成都发布”与成都城市形象构建研究[D]. 程雪.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基于官网外宣的企业形象与企业出口绩效的关系研究[D]. 自正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8(05)
  • [8]品牌成就一流——泸州电视台媒体品牌建设调研报告[J]. 张万平. 西部广播电视, 2017(24)
  • [9]抓住发展机遇 展示大美青海[J]. 王向明. 群文天地, 2012(13)
  • [10]1976-2001年中国对外传播史研究[D]. 钟馨. 武汉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强化精品意识,提高宣传品质量(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