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应该写在中国的大地上

论文应该写在中国的大地上

问:如何理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句话?
  1. 答: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经费和科研人员的时间精力被投入到SCI论文的发表中去。但是,目前大多数SCI收录的期刊都是外国期刊,为了提高文章被接收的几率,国内的科研人员也很容易根据国外期刊的喜好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长此以往,这可能会导致国内科研人员的研究课题和我国的实际需要相脱离,一方面可能导致相关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和转化中受阻,培养出的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社会生产需要,不利于学生就业发展,另一方面也可能降低国家科研资金的投入和产出比。
    显然,国家和广大科研人员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些问题,所以提倡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了响应这一号召,我觉得可以从改进科研评价的方式方法以及建设国内优秀期刊等方面入手。
    目前国内评价一个科研项目成果的优劣,评价一个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都是唯SCI论。在科研人员申请基金项目和评定职称时,SCI论文的发表情况都起着重要作用。不改变这一现状,要求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是有难度的。
    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国内期刊的建设,扩大国内优秀期刊的影响力。目前很多优秀的国内期刊,大多都依附于高校和研究院所,机构管理也更像是事业单位,在期刊创立初期,为了期刊的生存发展,这样的扶持是必不可少的。但为了期刊的长久发展,国外优秀期刊的商业模式也值得学习和借鉴。
问:扶贫院士说来地里写论文才叫真本事,如何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1. 答:自己租地种土豆,让农民先看到实实在在的收获;开免费培训班,手把手教大家种植;全国两会时甚至将土豆带到人民大会堂现场推广……为帮助云南澜沧的乡亲们脱贫,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拼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扶贫院士说来地里写论文才叫真本事。 
    朱有勇,云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位在世界植物病理学界赫赫有名的科学家,在60岁那年做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决定——离开熟悉的校园和实验室,加入扶贫大军。在云南一个深度贫困的山村,60岁的他换上迷彩服,扛起锄头,跟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院士扶贫”不是口号、噱头,更不是走马观花,朱有勇一年中有100多天住在村里,而且几乎天天长在土地里,一干就是整整4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为帮助云南澜沧的乡亲们脱贫致富,他自己租地种土豆,让农民朋友先看到实实在在的收获,同时免费开培训班,手把手教大家种植,跟大家一同劳作在地里行间,为大家解决技术问题,提高土豆种植产量,并且在全国两会时将土豆带到人民大会堂现场进行推广。除此之外,这位院士还搞现在流行的直播带货,1小时卖出了25吨土豆。一手抓生产,一手抓销售,不仅帮贫困群众提高产量,同时还帮助群众销售。这位扶贫院士曾说“来地里写论文才是真本事”,他不仅做到了而且做的很出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给贫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为澜沧人民脱贫致富提供了技术支持,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力量。
    院士直播带货,让知识借助网络平台转化成生产力,创造了经济效益,帮助农民脱贫,这也让那些有志于学的学子有了更大的前进动力,号召更多的农学学子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用自己的科学知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问:工程技术的思维方式对你的学习和个人研究方向的设计提出哪些要求?如何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
  1. 答:工程技术思维有以下三个特点
    (1)工程技术思维指向工程实践,更关注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即使是工程科学家的理论研究也是指向工程实践的。
    (2)工程技术思维更具权宜性和保守性,工程师需要在工程活动中权衡、折中,在各种限制因素中找到有限解决方案。
    (3)工程技术思维应该具有创造性。因为创造是工程活动的首要的外在功能
    因此,对我们的学习和个人研究方向而言,我们也要做到以下三点
    (1)学习过程脚踏实地,切勿懒懒散散。研究方向落在实处,研究背景切实有用,与实物相结合。
    (2)研究过程中目标要合适,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权衡各方利弊作出决定。
    (3)学习和研究过程又以创造性的眼光去看待知识,不要固守陈旧观念。
    如何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我的理解是要从中国当下的现状出发,论文研究背景符合当代中国需求,研究内容能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论文应该写在中国的大地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