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运动方式和情境对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影响的实验研究

不同运动方式和情境对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影响的实验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自我表现理论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再度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在运动和锻炼心理学领域中,从自我表现角度考察身体锻炼行为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社会性体格焦虑作为测量在运动和锻炼情境下与体格有关的自我表现关注的指标,近20年来体育和心理学工作者对此领域的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我国本土化的《社会性体格焦虑问卷》自2003年编制以来,后续的相关研究一直没有跟上。本研究通过有关运动形式和情境对社会性体格焦虑影响的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梳理,利用本土化的《社会性体格焦虑问卷》以及相关量表和问卷进行调查,并通过实验研究试图发现不同的运动形式和运动情境对我国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以及相关心理和生理因素的作用,并探讨其中的作用机制。整个研究包括以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整个研究的目的和问题进行阐述,并从总体上对研究进行了构想和设计。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首先对社会性体格焦虑的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归纳和梳理;其次,对社会性体格焦虑与锻炼动机和行为的关系进行简单介绍,最后对国外不同运动形式、运动频率和运动情境对社会性体格焦虑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同时进一步归纳与总结社会性体格焦虑与相关心理变量以及人口统计学指标的关系。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提出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第三部分为本研究核心,在经过《社会性体格焦虑问卷》筛选后,将Z≥1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12周实验干预研究不同运动方式和情境对社会性体格焦虑及相关变量的影响。此部分包括四项研究:研究一对352名高社会性体格焦虑被试进行了相关特征分析。研究表明:(1)体重是影响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形态学指标(尤其是围度指标)也不能忽视。尤其是女生,无论体型正常与否,主观的感知与意向影响着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形成。(2)男生比女生更多地参加课余体育锻炼,但是他们都从事小锻炼量的体育活动。女生的锻炼原因多与体型相关,而男生则多与体型无关。(3)男女生均喜欢与朋友一起锻炼,其次是集体锻炼,最不喜欢独自锻炼。性别是影响被试在锻炼环境中社会性体格焦虑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4)女生在体重控制行为中与男生不同,体育锻炼并不是主要的行为手段,而饮食控制是更为重要的手段之一。研究二主要考察了不同体能锻炼形式对118名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影响,并了解其中的中介变量。研究表明:(1)力量、有氧耐力以及力量与有氧耐力混合三种体能锻炼方式均能有效的降低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2)男生进行力量锻炼对社会性体格焦虑的降低优于女生,力量锻炼是男生改善或者降低社会性体格焦虑的最佳锻炼方式;女生进行力量与有氧耐力混合锻炼对社会性体格焦虑的降低优于男生,混合锻炼是女生改善或者降低社会性体格焦虑的最佳锻炼方式。(3)三种锻炼方式均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和以及身体自尊和身体自我效能的提高,从而促进心理健康。(4)不同体能锻炼方式对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影响过程中,力量素质指标、身体自尊、身体自我效能以及由身体自尊和身体自我效能组成的心理因素在其中起中介作用。研究三主要考察不同运动情境对150名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影响,并了解其中的中介变量。研究表明:(1)不同运动情境下的身体锻炼均能有效降低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集体认知情境下的锻炼对于社会性体格焦虑的降低优于个人非认知情境下的锻炼。但是对于女生,各种运动情境间没有显著差异。(2)认知对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影响有一定的性别差异。(3)不同运动情境下的身体锻炼均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和以及身体自尊和身体自我效能的提高,从而促进心理健康。(4)认知情境对社会性体格焦虑发生影响的过程中,心理因素以及身体自尊分指标起到中介变量的作用。(5)锻炼情境下的性别因素对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有一定影响。研究四主要考察短时多次运动形式对43名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以及部分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1)单独短时多次的锻炼方式能够有效的降低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同时提高身体自尊和身体自我效能,男女无差异。(2)单独短时多次锻炼形式能够促进生理健康水平,尤其对于力量素质的增长优于一次长时锻炼形式。(3)单独短时多次锻炼方式与单独一次长时锻炼方式对于男女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以及身体自尊和身体自我效能的影响并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单独短时多次锻炼形式可能更适于男生,而单独一次长时锻炼方式可能更适于女生。(4)单独短时多次锻炼方式对于男生社会性体格焦虑的降低以及身体自我效能的提高优于集体一次长时锻炼方式,但对于女生而言差异并不显著。第四部分研究通过10周教学实验,考察了健美操、街舞、篮球和乒乓球四个项目对110名女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以及部分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女大学生在进行项目选择时,具有不同的社会性体格焦虑。选择健美操和乒乓球项目女生的社会性体格焦虑显著高于选择街舞项目女生。(2)健美操、街舞、篮球和乒乓球,均不能有效的降低社会性体格焦虑,其中街舞项目女生还有显著的增加。(3)除乒乓球项目能够提高女生的身体自尊外,健美操、街舞和篮球项目均不能提高女大学生身体自尊和身体自我效能。(4)健美操、街舞、篮球和乒乓球四个项目均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女大学生身体健康,但也有项目之间的差异。健美操项目对于体成分的改变有着自身优势。第五部分对整个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针对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有关社会性体格焦虑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
  • 四、研究假设
  • 第二部分 研究背景
  • 一、社会性体格焦虑的理论基础
  • (一) 社会性焦虑概述
  • (二) 自我表现理论概述
  • 二、对于社会性体格焦虑的理解
  • 三、运动与社会性体格焦虑
  • (一) 社会性体格焦虑与锻炼动机
  • (二) 社会性体格焦虑与锻炼行为
  • (三) 不同运动形式与社会性体格焦虑
  • (四) 社会性体格焦虑与锻炼情境
  • 四、社会性体格焦虑与心理健康变量的关系
  • (一) 社会性体格焦虑与身体自尊
  • (二) 社会性体格焦虑与自我效能
  • (三) 社会性体格焦虑与自我表现效能
  • (四) 社会性体格焦虑与身体自我效能
  • (五) 社会性体格焦虑与身体意象的关系
  • 五、社会性体格焦虑与一些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关系
  • (一) 社会性体格焦虑与体重指数和体脂百分比
  • (二) 社会性体格焦虑与年龄、性别和人群
  • 六、短时多次运动方式对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 (一) 短时多次运动方式的概念
  • (二) 短时多次运动方式对生理健康的影响
  • (三) 短时多次运动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 第三部分 不同运动形式和情境对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影响的实验研究
  • 研究一:研究被试的特征分析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被试的筛选
  • (二) 研究被试
  • (三) 研究工具
  • (四) 研究程序
  • (五) 数据处理
  • 三、研究结果
  • (一) 被试对体型的关注情况
  • (二) 被试参与身体锻炼情况
  • (三) 被试的饮食状况
  • 四、分析与讨论
  • 五、结论
  • 研究二:不同体能锻炼方式对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干预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一) 被试
  • (二) 研究工具
  • (三) 实验程序
  • (四) 数据处理
  • 三、研究结果
  • (一) 不同体能锻炼方式对社会性体格焦虑影响的差异性比较
  • (二) 不同体能锻炼形式对相关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 (三) 不同体能锻炼方式对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影响的中介变量研究
  • 四、分析与讨论
  • 五、结论
  • 研究三:不同运动情境对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干预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一) 被试
  • (二) 研究工具
  • (三) 实验设计
  • (四) 实验的时间和内容
  • (五) 实验程序
  • (六) 数据处理
  • 三、研究结果
  • (一) 不同运动情境对社会性体格焦虑影响的差异比较
  • (二) 认知情境与锻炼规模对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影响
  • (三) 不同运动情境对相关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 (四) 男女合班与男女分班集体锻炼对心理及生理因素影响的差异比较
  • (五) 认知情境对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影响的中介变量研究
  • 四、分析与讨论
  • 五、结论
  • 研究四:单独短时多次运动对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以及部分心理和生理因素影响的实验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一) 被试
  • (二) 研究工具
  • (三) 实验时间和内容
  • (四) 实验程序
  • (五) 数据处理
  • 三、研究结果
  • (一) 单独短时多次锻炼对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影响
  • (二) 单独短时多次锻炼对身体自我效能和身体自尊的影响
  • (三) 单独短时多次锻炼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 (四) 单独短时多次与单独一次长时锻炼对社会性体格焦虑及相关心理和生理因素影响的差异比较
  • (五) 单独短时多次与集体一次长时锻炼对社会性体格焦虑及相关心理和生理因素影响的差异比较
  • 四、分析与讨论
  • 五、结论
  • 第四部分 不同运动项目对女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及部分心理和生理因素影响的实验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一) 被试
  • (二) 研究工具
  • (三) 实验程序
  • (四) 数据处理
  • 三、研究结果
  • (一) 选择不同运动项目女大学生的社会性体格焦虑差异比较
  • (二) 不同运动项目对社会性体格焦虑影响的差异比较
  • (三) 不同运动项目对身体自尊和身体自我效能影响的差异比较
  • (四) 不同运动项目对生理指标影响的差异比较
  • 四、分析与讨论
  • 五、结论
  • 第五部分 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一、总结
  • 二、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一)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 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附录8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日本儿童青少年1900—2015年体格变化的聚类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9(11)
    • [2].儿童邻苯基苯酚暴露与体格指标的关系[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7(07)
    • [3].以健康体格筑精神长城[J]. 参花(中) 2019(02)
    • [4].不富也胖[J]. 时事(高中) 2015(02)
    • [5].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胖子朋友[J]. 人生与伴侣(下半月版) 2011(12)
    • [6].影响儿童体格生长发育因素的研究进展[J]. 全科护理 2020(16)
    • [7].武警江西总队医院圆满完成水电二总队2017年度新兵体格复检工作[J]. 武警医学 2017(09)
    • [8].儿童身高管理课[J]. 父母必读 2018(05)
    • [9].孝子为何变逆子?[J]. 心理与健康 2014(01)
    • [10].新疆多民族女性社会性体格焦虑与身心指标的关系研究[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 [11].新兵体格复查工作中应重点把握的问题[J]. 实用医药杂志 2014(02)
    • [12].杭州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的现状调查及分析[J]. 浙江体育科学 2012(05)
    • [13].“塑身减脂”体育课对超重女大学生体格焦虑的干预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0(12)
    • [14].新兵体格复检的几点做法[J]. 沈阳部队医药 2010(05)
    • [15].某部2014年新兵体格复查结果分析[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5(06)
    • [16].幼儿体格锻炼的方法研究[J]. 当代家庭教育 2020(07)
    • [17].身体自尊和社会性体格焦虑对体育教学的影响[J]. 考试周刊 2008(45)
    • [18].女大学生社会体格焦虑特点及其与身体自尊、自尊的关系[J]. 运动 2014(03)
    • [19].高社会性体格焦虑大学生参与身体锻炼的特征分析[J]. 咸宁学院学报 2010(12)
    • [20].对民国国民体格状况的探讨[J]. 文史博览(理论) 2009(06)
    • [21].上饶市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体格状况及社会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20(09)
    • [22].国民党输在“体格”上[J]. 中外文摘 2011(08)
    • [23].社会性体格焦虑与锻炼动机和行为研究综述[J]. 搏击(武术科学) 2013(05)
    • [24].某市0~3岁男性婴幼儿体格生长状况的评价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19)
    • [25].某部新兵体格复检影像检查结果分析[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7(06)
    • [26].深圳地区6~13岁健康儿童体格匀称性指标调查[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7(08)
    • [27].本期观点[J]. 父母必读 2011(04)
    • [28].佛山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生长状况调查[J]. 中国妇幼保健 2013(20)
    • [29].某部480名新兵体格复检结果分析与思考[J]. 海军医学杂志 2011(02)
    • [30].国民党输在“体格”上[J]. 领导文萃 2011(10)

    标签:;  ;  ;  ;  ;  

    不同运动方式和情境对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影响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