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力研究 ——基于成长的研究视角

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力研究 ——基于成长的研究视角

论文摘要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死亡率相当高,而且目前许多中小企业的创新力不强。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日本、欧盟,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合作的方式开发新技术参与国际竞争,协同创新呈现了迅猛的发展势头。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创新与成长的现状如何?中小企业创新力与其成长的相关关系如何?中小企业创新力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培育与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力?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第一部分(第一、二、三章)通过界定中小企业、成长、创新力等概念,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在中小企业理论、成长理论、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中小企业“创新成长模型”和“创新力影响因素模型”,建立中小企业“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第二部分(第四、五章)以我国中小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评价了我国中小企业创新与成长的现状,并进行国际比较,同时实证了“创新成长模型”和“创新力影响因素模型”。第三部分(第六、七章)在前一部分实证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力场分析”工具分析中小企业创新力与成长的关系,同时剖析中小企业创新力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三方面的影响因素。第四部分(第八、九章)在前文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协同创新的模式来提升我国中小企业的创新力,在分析国外协同创新成功典型后,构建我国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及政策支持体系。从理论上讲,这将有助于弥补国内外在该研究领域的不足,完善和发展中小企业理论、成长理论及创新理论;就实践讲,这将有助于制定出培育和提升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力的有效政策措施,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更高、更快、更好的成长。在中小企业整体成长情况方面,我国中小企业正处于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中,对国民经济增长正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以中小上市公司为例的中小企业成长性状况方面,2003—2005年的年度报告显示中小上市公司的成长业绩逐年恶化。而创新力方面,虽然各家中小上市公司的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投入的资金、人力资源不少,但目前中小上市公司的创新面向本企业而不面向顾客,重结果轻过程控制,重机遇轻战略规划,重进度轻创新规律,是一种高投入低产出、缺乏制度性和积累的创新模式。以中小上市公司为样本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中小企业成长性与创新力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创新力对成长性的影响系数为0.733;而且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对中小企业创新力的影响权重分别为0.244、0.392和0.363。综合来看,这三类创新对整体创新力的影响度相差不大,这说明这三类创新呈现相互“支撑”的关系,对企业整体生存和发展而言,都是不容忽视的。但是相对来说,管理创新对整体创新力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的影响相对而言最小。中小企业成长的动力来源有六个方面,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或新工艺)的导入、战略导向的创新变化、员工素质或企业价值取向的创新变化、经营规模扩大和内部管理的需要、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推动以及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市场需求的变动。而中小企业成长的阻力一方面来自内部的不协调,包括职能部门间的不协调、激励机制的弱化、管理系统的“控制损失”和内部运作的“成功惯性”;另一方面来自外部的不适应,包括外部环境对成长的制约、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不对称和战略经营的“成功惯性”。当中小企业的创新被市场选择后,创新就演变成中小企业成长。创新力的功效主要用于三个方面,一是主要用于克服企业内部阻力,二是主要用于克服企业外部阻力,三是形成企业成长的持续牵引动力。虽然创新力不等于成长合力,但创新力必定可以影响并改变中小企业的成长合力。创新力越大,其成长性也越高。中小企业的创新力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三个方面的内容。技术创新为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形成了相应的技术能力保障机制。技术创新包括技术人员投入、研发技改投入和创新转化效率等方面的内容。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组织管理方面的保证,形成了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保障机制。管理创新包括市场营销效率、财务管理效率、内部运营效率等方面的内容。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了制度基础,形成了相应的支撑和激励机制。制度创新包括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高管激励、可能引发重大风险的事件及组织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最后,本文提出以协同创新的模式来提升我国中小企业的创新力,构建我国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及包括政府管理、信用担保、人力资源、财政税收、投资融资、技术转移、信息化、法律法规和市场环境九大方面在内的政策支持体系。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中小企业
  • 表1-1 若干国家和地区采用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
  • 表1-2 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
  • 1.2.2 成长
  • 1.2.3 创新力
  • 1.3 现有研究综述
  • 表1-3 国内外研究现状查询
  • 1.3.1 国外学者的研究
  • 1.3.2 国内学者的研究
  • 1.4 研究目的、方法、思路与框架
  • 1.4.1 研究目的与方法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图1-1 本文逻辑思路
  • 第二章 基础理论回顾及模型构建
  • 2.1 中小企业理论
  • 2.1.1 产业结构理论对中小企业生存空间的解释
  • 2.1.2 交易费用理论对中小企业存在的解释
  • 2.1.3 规模经济理论对中小企业存在与发展的解释
  • 图2-1 大企业与小企业规模经济曲线
  • 2.2 成长理论
  • 2.2.1 企业成长的动力
  • 2.2.2 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
  • 2.2.3 企业成长的模式与战略
  • 2.2.4 企业成长的生命周期理论
  • 图2-2 企业寿命周期曲线
  • 图2-3 企业成长与寿命周期示意图
  • 2.2.5 关于中小企业成长的研究
  • 2.3 创新理论
  • 2.3.1 创新理论的兴起
  • 2.3.2 创新理论的发展之一:技术创新经济学
  • 2.3.3 创新理论的发展之二:制度创新经济学
  • 2.3.4 创新的构成要素
  • 2.3.5 关于中小企业创新的研究
  • 2.4 模型构建
  • 2.4.1 创新成长模型
  • 2.4.2 创新力影响因素模型
  • 图2-4 中小企业创新力三维模型
  • 第三章 中小企业创新力与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图3-1 实证技术路线图
  • 3.1 实证假设与样本选择
  • 3.1.1 实证假设
  • 图3-2 实证假设树
  • 3.1.2 样本选择
  • 表3-1 本文实证样本
  • 3.2 实证指标体系
  • 3.2.1 设置原则
  • 3.2.2 建立方法及功能
  • 3.2.3 指标项目
  • 表3-2 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
  • 表3-3 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
  • 3.3 实证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 3.3.1 备选方法简介
  • 3.3.2 实证方法选择
  • 表3-4 突变级数法和因子分析法评价结果对比表
  • 3.4 指标体系修正及数据描述
  • 3.4.1 指标体系的修正
  • 表3-5 指标体系初步因子分析结果
  • 表3-6 指标体系修正后的因子分析效果
  • 表3-7 修正后的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
  • 3.4.2 数据描述及处理
  • 表3-8 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数据描述
  • 表3-9 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数据描述
  • 第四章 我国中小企业创新与成长现状及其国际比较
  • 4.1 我国中小企业的整体状况
  • 表4-1 全国中小企业相关资料(2000年)
  • 4.2 以中小上市公司为例的中小企业成长现状
  • 4.2.1 中小上市公司年度成长业绩扫描
  • 图4-1 中小上市公司2003年业绩情况
  • 图4-2 中小上市公司与沪深所有上市公司2004年业绩比较
  • 表4-2 中小上市公司与上证180公司2004年主要财务指标比较
  • 图4-3 中小上市公司与沪深所有上市公司2005年业绩比较
  • 表4-3 中小上市公司与上证50公司2005年主要财务指标比较
  • 4.2.2 中小上市公司成长稳定性分析
  • 表4-4 主板82家中小上市公司成长稳定性分组情况
  • 图4-4 主板82家中小上市公司成长稳定性分组散点图
  • 图4-5 主板82家中小上市公司成长稳定性各组年度排名趋势图
  • 4.3 以中小上市公司为例的中小企业创新力现状
  • 4.3.1 技术创新现状
  • 图4-6 中小上市公司技术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例
  • 4.3.2 管理创新现状
  • 4.3.3 制度创新现状
  • 4.4 国际比较
  • 4.4.1 创新与美国中小企业成长
  • 表4-5 美国不同创新成果中小企业所占比重情况
  • 表4-6 1982年美国不同规模企业的创新统计
  • 表4-7 1996-2000年申请专利的发明不少于15项企业的产业分布
  • 表4-8 不同规模企业参与合资研究活动情况
  • 表4-9 创新对企业竞争力影响
  • 4.4.2 创新与日本中小企业成长
  • 表4-10 中小企业开业、休业率的变化情况
  • 表4-11 中小企业的数量分布
  • 表4-12 中小企业的员工人数分布
  • 表4-13 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研究开发的比较
  • 4.4.3 经验总结及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启示
  • 表4-14 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性因素
  • 表4-15 企业技术创新的阻碍因素
  • 第五章 我国中小上市公司创新力与成长性实证分析
  • 5.1 信度分析
  • 表5-1 Cronbach α系数代表信度等级
  • 表5-2 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信度等级
  • 5.2 创新力因子分析
  • 表5-3 KMO和Bartlett's检验
  • 5.2.1 相关检验及公因子方差比
  • 表5-4 公因子方差比
  • 5.2.2 主成分提取及样本得分
  • 表5-5 主成分列表
  • 图5-1 主成分特征根与累计贡献率
  • 表5-6 主成分样本得分
  • 5.2.3 主成分因子载荷
  • 表5-7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 图5-2 第1个主成分上的因子载荷
  • 图5-3 第2个主成分上的因子载荷
  • 图5-4 第3个主成分上的因子载荷
  • 图5-5 第4个主成分上的因子载荷
  • 图5-6 第5个主成分上的因子载荷
  • 图5-7 第6个主成分上的因子载荷
  • 图5-8 第7个主成分上的因子载荷
  • 图5-9 第8个主成分上的因子载荷
  • 图5-10 第9个主成分上的因子载荷
  • 图5-11 第10个主成分上的因子载荷
  • 图5-12 第11个主成分上的因子载荷
  • 图5-13 第12个主成分上的因子载荷
  • 5.2.4 主成分归类
  • 表5-8 主成分归类
  • 图5-14 实证假设树
  • 5.3 创新力与成长性回归分析
  • 5.3.1 创新力得分
  • 表5-9 创新力得分及排名
  • 5.3.2 成长性得分
  • 表5-10 成长性得分及排名
  • 5.3.3 回归分析
  • 表5-11 回归拟合结果
  • 图5-15 散点及回归拟合图
  • 表5-12 一次方程回归拟合结果
  • 图5-16 散点及一次方程回归拟合图
  • 图5-17 实证假设树
  • 5.4 实证小结
  • 5.4.1 创新与成长的关系
  • 图5-18 创新成长模型图
  • 5.4.2 创新力影响因素
  • 图5-19 中小上市公司创新力三维模型
  • 第六章 中小企业创新力与成长的相关关系
  • 6.1 成长的动力分析
  • 6.1.1 成长的动力源
  • 6.2.2 成长的信息源
  • 图6-1 成长的动力源与信息源
  • 6.2.3 成长动力的合成
  • 图6-2 成长动力形成过程分析框架
  • 6.2 成长的阻力分析
  • 6.2.1 内部的不协调
  • 6.2.2 外部的不适应
  • 图6-3 成长的阻力源与信息不对称源
  • 6.2.3 成长阻力的合成
  • 图6-4 成长阻力形成过程分析框架
  • 6.3 创新力与成长关系的"力场分析"
  • 6.3.1 力场分析工具
  • 图6-5 中小企业成长中的受力结构
  • 6.3.2 创新力与成长
  • 第七章 中小企业创新力影响因素
  • 7.1 技术创新
  • 7.1.1 技术创新影响因素
  • 图7-1 技术学习过程与技术学习战略
  • 7.1.2 案例:大族激光——激光制造第一品牌
  • 图7-2 激光加工系统市场规模
  • 图7-3 激光加工行业市场份额
  • 图7-4 大族激光2001-2005年度经营业绩
  • 7.2 管理创新
  • 7.2.1 管理创新影响因素
  • 7.2.2 案例:定位在海外的营销策略
  • 图7-5 三花股份在国外的营销网络
  • 图7-6 三花股份的全球客户
  • 表7-1 三花股份主营业务情况
  • 7.3 制度创新
  • 7.3.1 制度创新影响因素
  • 7.3.2 案例:岗位股制度造就"纽扣之王"
  • 第八章 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力的培育与提升
  • 8.1 以协同创新模式培育与提升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力
  • 8.1.1 协同创新模式的含义与特征
  • 图8-1 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示意图
  • 8.1.2 引入协同创新模式的必要性
  • 表8-1 外部性内部化机制评价表
  • 8.2 国外协同创新成功案例与经验借鉴
  • 8.2.1 美国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
  • 8.2.2 日本促进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产业集群与知识集群计划
  • 8.3 协同创新模式运行机制
  • 8.3.1 中小企业之间的协同
  • 图8-2 中小企业之间协同创新示意图
  • 8.3.2 中小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协同
  • 图8-3 中小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协同创新示意图
  • 8.3.3 中小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的协同
  • 图8-4 中小企业与服务体系之间协同创新示意图
  • 8.3.4 中小企业与政府的协同
  • 图8-5 中小企业与政府之间协同创新示意图
  • 8.4 协同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建议
  • 图8-6 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政策支持体系框架图
  • 8.4.1 政府管理支持体系
  • 图8-7 政府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及其服务体系框架
  • 8.4.2 信用担保支持体系
  • 图8-8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支持体系框架
  • 8.4.3 人力资源支持体系
  • 8.4.4 财政税收支持体系
  • 8.4.5 投资融资支持体系
  • 8.4.6 技术转移支持系统
  • 8.4.7 信息化支持体系
  • 8.4.8 法律法规支持体系
  • 8.4.9 市场环境支持体系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本文主要结论
  • 9.1.1 关于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力与成长现状的结论
  • 9.1.2 关于我国中小上市公司创新与成长实证的结论
  • 9.1.3 关于中小企业创新力与成长相关关系的结论
  • 9.1.4 关于中小企业创新力影响因素的结论
  • 9.1.5 关于如何培育与提升中小企业创新力的结论
  • 9.2 本文的创新
  • 9.2.1 内容创新
  • 9.2.2 方法创新
  • 9.3 研究不足及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中小上市公司成长性报告》研究方法简介
  • 附表1: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原始数据
  • 附表2: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原始数据
  • 附表3: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化数据
  • 附表4: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化数据
  • 附表5:创新力评价指标相关系数
  • 附表6:创新力主成分样本得分
  • 附表7:成长性主成分样本得分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竞技体操技术创新评述[J]. 内蒙古体育科技 2012(02)
    • [2].关于加快发展富阳市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思考[J]. 杭州农业与科技 2008(06)
    • [3].国内市场需求对技术创新的影响[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8(05)
    • [4].我市6家企业列入省技术创新方法试点和示范企业[J]. 泰州科技 2011(06)
    • [5].建材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建材资讯 2008(05)
    • [6].经济转型升级时期技术创新问题研究——以苏州市中小企业为例[J].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4)
    • [7].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技术创新价值观思考[J]. 社会科学动态 2019(12)
    • [8].基于新型研发机构的技术创新体系研究——以高校成果转化为视角[J]. 中国高校科技 2019(12)
    • [9].浅析技术创新方法的推广战略[J]. 科技创新导报 2019(25)
    • [10].党的领导与国企技术创新的关系和路径[J]. 现代企业 2020(02)
    • [11].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企业成本与风险降低问题研究[J]. 中国商论 2020(03)
    • [12].创新生态系统下企业技术创新角色新思考[J]. 河北企业 2020(02)
    • [13].财税激励、现金持有与企业技术创新[J]. 财会通讯 2020(04)
    • [14].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综述[J]. 科技管理研究 2020(06)
    • [15].颠覆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动机理——基于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重视角[J].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20(01)
    • [16].装配式内装体系与技术创新探究[J]. 城市住宅 2020(05)
    • [17].价值链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分析[J]. 西北人口 2020(03)
    • [18].基于文献计量的我国技术创新审计研究综述[J]. 科学与管理 2020(03)
    • [19].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前瞻性治理[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0(05)
    • [20].基于绿色化学的高职化工“专业技术创新教育”课程建设初探[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20(02)
    • [21].政府财税激励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分析[J]. 现代企业 2020(06)
    • [22].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与产业技术创新质量[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23].企业技术创新该选哪条路[J]. 决策探索(上) 2020(07)
    • [24].金融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及实证研究[J]. 大连大学学报 2020(03)
    • [25].国有装备制造公司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研究[J]. 时代金融 2018(32)
    • [26].制度环境影响技术创新的典型机制:理论解读与空间检验[J]. 南开经济研究 2018(05)
    • [27].川企“技术创新”决胜未来[J]. 经营管理者 2019(01)
    • [28].技术创新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J]. 价值工程 2019(06)
    • [29].技术创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基于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分析[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2019(02)
    • [30].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机制技术创新[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03)

    标签:;  ;  ;  ;  

    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力研究 ——基于成长的研究视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