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宁愿……或……”的语用条件与教学

论“我宁愿……或……”的语用条件与教学

一、谈“宁可……也……”的语用条件和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陶然[1](2021)在《构式理论视野下的“宁可……也……”习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宁可……也……”构式在现代汉语占有重要位置,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出现和使用的频率高,在某种程度上可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衡量外国留学生汉语水平的一个标准。中国学生一般凭借语感可以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句式,但外国留学生在习得此句式往往会出现诸多偏误,难以正确掌握此句式。许多先贤对“宁可……也……”句式都从语义、语用、语篇等角度进行了研究,某些方面仍旧存在观点不一致的现象。因此,在先贤研究基础上,考察“宁可”的语法化,并从构式的角度出发,基于认知语法和构式理论,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切入,描写并分析了“宁可……也……”的构件“宁可”、“也”以及可变构件A和B语义的特点,同时考察了可变构件之间的关系。再者,收集语料并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留学生对“宁可……也……”构式的习得情况根据年级的不同呈现出各自的特点。此外,依照偏误现象进行了分析、完成了对偏误原因的总结以及分阶段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为第二语言习得与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郑浩[2](2021)在《现代汉语上确界副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确界”是数学中集合论的概念,比如给定“1到10中的正偶数”这一集合,那么“8”就是该集合的上确界,“2”就是该集合的下确界。也就是说,上、下确界是集合X的上、下限,集合X的取值域为小于或等于上确界,大于或等于下确界。在语义上,具有上确界表达功能的副词即为上确界副词。现代汉语中,上确界副词共有四个,分别是“顶多、至多、最多、充其量”等副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三个平面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对上确界副词这一副词小类展开研究。除绪论和结语部分外,全文共分五章:在绪论部分,我们首先介绍了选题缘起、上确界副词的定义以及范围。随后,我们对以往有关上确界副词的研究进行了文献回顾,梳理了已有研究所遗留的一些问题,以确定本文的主要写作目标。此外,我们还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并对相关符号进行了说明。第一章为上确界副词的性质界定。关于上确界副词的性质问题,学界至今仍没有定论,多种性质界说并存,其中以范围副词说和语气副词说占主流。本章中,我们首先依据范围副词、语气副词的判定标准,对上确界副词的性质进行了界定。考察结果显示,无论是依据语义标准还是句法标准,将上确界副词的性质界定为范围副词并没有太大的争议。但同时我们也认为,词类在本质上是个原型范畴,当言者主观性介入的时候,上确界副词的性质可从范围副词范畴向语气副词范畴偏移,且这种性质上的游移性特征与其所修饰量化的语用量级属性类型有着内在的关联。具体表现为,当上确界副词修饰量化数量、范围量级时,其在句法分布、语义指向方面均靠近限定性范围副词行列。而当其修饰量化程度量级时,在一定的句法、语义、语用条件下,其则可以表现出语气副词的性质特征,但由于仍保留命题上的限定功能,因此其不属于语气副词的典型成员,而是非典型成员。第二章为上确界副词的语义特征。词类是个原型范畴,上确界副词以[+最大限度]义形成聚合小类,其在语义上既有共性特征,也有个性差异。除[+最大限度]这一范畴性语义成分外,上确界副词的共性语义特征还表现在[+量级]、[+负向]、[+小于或等于]、[+弱可控]等四个方面。上确界副词的个性语义差异主要表现在[±企望]、[±主观]、[±界极]这三项语义特征上的对立,其语义差异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各成员内部的构词特征所致。上确界副词的共性及个性语义特征不仅反映在句法上,其对该类副词的语用特征以及语用功能等方面也均会产生一定的制约性。第三章为上确界副词的句法特征。本章中,我们首先考察了上确界副词的位置分布特征,并从主观性以及表述功能的角度对上确界副词内部成员的位置分布差异进行了解释。随后,我们考察了上确界副词的句法组合特征。主要考察了上确界副词与动词性成分、形容词性成分、体词性成分、数量成分、其他副词、同类副词、体标记“着、了、过”、语气词、连词等成分的组合情况,并从语义特征以及语用功能两方面对上确界副词与以上成分组合时所表现出的句法限制做出了解释。第四章为上确界副词的语用分析。本章中,我们首先考察了上确界副词的句类分布、在现实/非现实句中的分布以及语体分布特征,并从语义特征出发,对上确界副词在以上分布中所表现出的语用限制做出了解释。在考察上确界副词在现实/非现实句中的分布情况时,我们将“最大限度”这一义位在现实/非现实句中所衍生的义位变体分化为三项,即“对最大限度的推测”“对最大限度的指令或承诺”以及“对最大限度的陈述”。随后,我们从预设触发、焦点凸显、主观表达、篇章连接等方面论述了上确界副词所具有的语用功能,并从语义特征、语用认知的角度对上确界副词内部的语用功能差异进行了解释。第五章以“至多”“至少”为例探讨了上、下确界副词的不对称。本章中,我们首先考察了“至多”“至少”在语义、句法、语用层面所表现出的不对称性,并从语义、语用、认知的视角对二者之间的不对称性进行了解释。随后,我们依据标记理论,将“至多”判定为认知上的有标记项,将“至少”判定为无标记项,并对二者之间有标记项、无标记项的不对称进行了跨语言验证。在结语部分,我们对本文所做的一些基本工作以及所得出的结论进行了总结概括,指出了本文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

韩文羽[3](2020)在《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为理论基础,结合“两个三角”、情态系统,借鉴语体语法、语法化、主观性与主观化、认知语法等相关理论的研究,运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微观角度对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作出描写与分析。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确定了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的性质与范围(共12个成员),并将其分为“必”类(必、必定、必然、必将、势必)、典型“定”类(定、定然)、“准”类(准、一准、准保、准定)、边缘“定”类(一定)四类。本文的着重研究对象是“必”类。全文共有八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内容是回顾选题缘起,说明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综述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在副词和情态系统中的研究现状;介绍本文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为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的性质与类别。一方面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总结,以五条参考标准来界定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的性质和范围:1.状位性:位置固定,不能位于主语前,基本出现在句中,大多为VP副词。2.一般出现在“是”的前面。3.表否定情况时,通常出现在“不”的前面。4.主观性:主观评注不是表现在句法位置的最外层,而是命题意义的最外层。5.前置性:和他类副词(指情态副词以外的他类副词)共现、连用时基本位于最前面。另一方面结合句法分布特征、语体和原型理论为根据上述标准确定的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成员划分类别:1.“必”类:必、必定、必然、势必、必将2.典型“定”类:定、定然3.“准”类:准、一准、准保、准定4.边缘“定”类:一定第三章为必然类情态副词“必”的语法功能。我们从三个平面入手,考察了“必”最常见的句法位置、“必”与他类词的同现关系(如“必”可以后接光杆动词和光杆形容词,并可以用【+持续性】对其后接动词进行归纳)、“必”的古今词义对比、“必”的语义活跃因子、“必”的语义指向(提出间隔后指和紧邻后指的区别),“必”与语体、句类、句态、“体”以及背景信息和焦点信息的语用关系,并通过这些语用关系透视“必”在句法形式上的表现,分析“必”能够出现在广告语体中的原因。第四章为必然类情态副词“必定”的语法功能。这一章同样从句法层面、语义层面、语用层面三个角度分析“必定”的语法功能,在描写“必定”与否定词、他类副词、动词、形容词及句末语气词的同现情况时,对比“必定”与“必”的共性与个性,分析“必定”与“一定”具有相似功能的原因,并通过“必定”的词典释义、语义活跃因子、语义指向和所分布的语体、句类、句态、“体”规律,可连接的三种背景信息与焦点信息真值程度的关系,发现并解释“必定”句法现象的产生原因,对比“必定”与“必”语法功能的异同。第五章通过句法功能、语义功能、语用功能研究“必然”的语法功能。“必然”是必然类情态副词的核心成员,因此我们采用与“必然”相关的语义特征对这一类情态副词进行命名。“必然”既能够显现大多数成员具备的典型特征,也会表现自己的独特个性。现代汉语中的“必然”因为具有不同的词性,所以根据它与否定词、他类副词、情态动词的连用情况,可以对其副词词性作出界定。句法形式不仅和普遍语法理论相关,根本上直接受到交际意图的影响,甚至交际意图可以对语言形式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对“必然”的词典释义、语义活跃因子、语义指向进行归纳和总结,发现它与“知道”、“认为”、“想到”等认知类谓宾动词及后面解释说明内容的语义关系,说明其对连谓结构、兼语结构的指向辖域,并探讨“必然”与句类、句态、语体、“体”以及“必然”连接因果关系下背景信息与焦点信息的能力,并总结“必然”、“必定”、“必”的语法功能差异。第六章为必然类情态副词“势必”的语法功能。为方便“势必”同其他“必”类作出对比,本章的考察项目和“必定”、“必然”一致。但因“势必”是由跨层结构凝固而成的副词,具有特殊的词汇化过程,所以我们对此作出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势必”和“必然”、“必将”是共性较强的三个副词,所以在本章会加强“势必”同“必然”的对比,并在下一章继续对“势必”和“必将”作出对比。由于“势必”可能具有消极的情态倾向,所以它在交际中可以发挥交互主观性的作用,即消极意义不一定作用于当前句,可能作用于听话者也可能作用于交际双方(详见第六章第二节)。在考察“势必”和语体的关系时,我们发现少见于文艺语体的“势必”以最大比例出现在日本翻译文学作品中。第七章为必然类情态副词“必将”的语法功能。本章采用与前面相同的研究思路考察“必将”的语法功能,说明“必将”的个性,并在此基础上,从“必将”、“必然”、“势必”与情态动词搭配时的语义指向和被正负向语境的选择倾向出发,对比“必将”、“必然”、“势必”的语法功能。第八章为结语。这一章我们对全文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并阐述了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张利蕊[4](2019)在《欧美留学生汉语有标复句习得研究》文中认为在汉语语法体系中,有标复句运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其句法语义的复杂性、句型句式的多样性以及内部成员的繁复性,使其成为留学生汉语学习中极易产生偏误的难点,也使得学界对有标复句的习得研究相当薄弱。复句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较大的差异,常规句式与关联标记的使用都不尽相同,这些差异给欧美留学生习得汉语有标复句带来了很大的干扰。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在前人对汉语有标复句和英语关联标记研究的基础上,以欧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汉语有标复句的习得做了系统的调查与深入的分析。重点讨论了欧美留学生汉语有标复句的习得顺序、书面语偏误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口语中有标复句使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教学大纲的不足与有标复句的教学方法问题。文章全面勾勒出欧美留学生汉语有标复句的习得特点,并有针对性地提高欧美留学生汉语有标复句的教学与学习效果。习得顺序的研究基于60万字的欧美留学生的自然语料和诱发语料,采用正确使用相对频率法和蕴含量表法分析欧美留学生对12类汉语有标复句的习得顺序,依次是:因果句、转折句、假设句、条件句、递进句、并列句、目的句、推断句、让步句、选择句、假转复和连贯句。但从具体句式的习得顺序来看,欧美留学生对52个汉语有标复句句式的习得顺序为:Y1>Z1>Y2>Z2>T3>M1>X1>JZ2>D1>B4>T5>Z3>Z4>Z6>B2>J2>T2>TD2>T1>Y4>Y3>TD1>B1>M4>B3>R2>R1>JZ1>J1>L5>L1>M2>Z5>M3>X4>X2>T4>T6>L2>J5>X3>J3>J4>R3>D4>L3>X6>L4>D2>M5>D3>X5。从研究结果来看,句类和具体句式的习得顺序没有必然联系;有标复句的习得是一种渐进、动态的过程,具体的句式习得没有清晰的界线,而是多个句式同步进行、相互交叉、互相渗透;随着语言水平和等级的提高,对句式的理解和掌握也随之提升;对比其它国别留学生的习得顺序研究结果,不同国别的留学生对某一语法点的习得情况也不尽相同。本研究重点考察了书面语中关联标记的使用情况与偏误情况。我们首先将欧美留学生与汉语母语者使用关联标记的情况做了一个对比分析。统计的样本为433847字的欧美留学生作文和433467字的中国中小学作文。对两种语料中97个较为常见的关联标记进行统计显示,欧美留学生共计使用关联标记9163次,中国中小学生共计使用关联标记4847次,前者为后者的1.89倍。这一结果和对外汉语一线教师对留学生有标复句的使用情况预估有较大的出入。基于真实、自然语料的研究结果表明,为了确保表达准确性和逻辑性,使自己的话语更容易被理解,欧美留学生比汉语母语者更倾向于使用有标复句。这一结论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可以给面向对外汉语的复句教学一些启示。然后我们调查了书面语料的偏误情况。我们借助欧美留学生的书面语语料所做的定量分析。通过对近43万余字语料进行调查,共收集到有标复句的偏误用例1868例。并将这些偏误细分为关联词错搭、关联词错用、关联词缺失、关联词误加、关联项失当、关联词错位和标点不当等7种类型。最后基于这7种偏误类型,我们对43万多字语料样本的12类复句做了全面系统的调查,并对每一类有标复句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联标记进行了逐一调查,分析高频复句的偏误情况。口语中有标复句的使用情况的调查基于对10名欧美留学生开展的中英文访谈,和对5名汉语母语者的访谈。从访谈语料中识别出13个有标复句中的17个关联标记,统计出欧美留学生在口语中最常使用的5个关联标记依次是:“但是”、“所以”、“因为”、“然后”和“如果”。还有一些关联标记如“再说”、“比如”、“还有”、“尤其”在对外汉语教学大纲未被收录,但在欧美留学生的口语交际中却很常用,其原因是真实语言环境的影响和关联标记自身的语言功能所造成的。与习得顺序的研究结果相比,常用的关联标记Y1、Z1处于习得顺序的第1和第2位,D1处于第9位,J2和B1分别位于第16和23位,而L1、X2和X3分别位于第31、36和41位,这说明欧美留学生口语和书面语中对有标复句的掌握情况是有差异的。与汉语母语者相比,欧美留学生对于“所以”、“或者”、“而且”、“虽然”、“那(么)”这5个关联标记的使用呈现出显着性差异性。差异分析显示,母语迁移、学习年限和学习者个人语言使用习惯是欧美留学生使用关联标记的显着的影响因素。在偏误类型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从汉语自身语法结构的影响和母语干扰因素以及学习者因素三个方面对欧美留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进行了深度分析。并对教学大纲的建议和对汉语教师的建议两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我们将偏误分析中所有高频关联标记的使用频率进行汇总,然后对照五部常用的对外汉语教学大纲,发现有些高频词存在未被录入或出现顺序与我们的考察结果不一致的现象,通过比对分析,我们对大纲编写提出了合适的修改建议。综合对有标复句的习得顺序、书面语中的偏误情况、口语中的使用情况、偏误原因等方面的调查与分析,我们针对教师提出四点建议:丰富自身的复句语法知识、科学安排复句教学的顺序、合理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大力强化课堂内外的实践练习。在综合分析了欧美留学生汉语有标复句的偏误情况和偏误原因之后,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本研究尝试将“产出导向法”引入对外汉语课堂中有标复句的教学。实验教学持续了两周8个课时,共有22名留学生参与,在严格按照“产出导向法”的“驱动”、“促成”、“评价”三个教学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后,笔者对实验组和对比组在前测、即时后测、延时后测中所有的成绩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针对两个组别所使用的关联标记的复杂度和准确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产出导向法”在有标复句的教学效果方面没有明显优势,但在促进留学生有标复句的使用复杂度和准确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表现出远超传统教学的优势。

王天慧[5](2018)在《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意愿类情态词语义功能对比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应用情态理论、语义功能语法理论,同时借鉴认知语法理论、语料库语言学等理论方法,对现代汉语意愿类情态词(包括情态副词和副词性短语词)展开研究,通过考察其语义功能的异同及其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现代汉语意愿类情态的理解,以期对词典释义、对外汉语教学以及现代汉语意愿类情态的本体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对意愿类情态的研究是有选择和重点的,主要侧重于比较研究,本文的研究对象具体如下:一是表将就义的意愿情态副词“只得”“只好”以及副词性短语词“不得不”;二是表果决义的意愿情态副词“索性”“干脆”;三是表执意义的意愿情态副词“非得”“死活”。它们都可以表达人在具体的客观条件下的一种选择情态,或无奈、妥协、遗憾,或果决、彻底,或偏执。虽然同为意愿类情态副词,但它们的意愿性有强弱的差别,表达了说话人的态度和观点,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本文共有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选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创新之处以及语料的来源等。此外对国内外关于情态研究、情态副词研究、意愿类情态研究以及意愿类情态副词研究做了回顾和综述,尤其对国内情态与语气研究、意愿类情态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发现目前我们对现代汉语意愿类情态的关注还很缺乏,对表意愿类情态的副词研究类型比较单一。有些情态词也受到了学界一定的关注,但并未将其放在意愿类情态的范畴下进行考察。第二章表将就义的意愿类情态副词“只得”“只好”“不得不”第一节将“只好”与“只得”进行了对比,二者是汉语将就类情态副词的典型成员,均用于表被迫选择的语境中。语义上,二者的差异表现在可控性、委婉度两个方面。可控性表现为选项的可选和必选、主客观限制两个方面。委婉度上,“只好”有委婉语气,委婉度高于“只得”。语用上,二者语义焦点不同,“只好”的语义焦点是其后的VP,而“只得”的语义焦点是前述内容X。另外,二者都可以与言说义动词“说”连用,但“只好”与“说”连用还有话语标记的用法。第二节,将语义更为接近的“只得”与“不得不”进行了比较。日常生活中“不得不”比“只得”的使用频率更高,且前者的用法也更为丰富。基于二者都有表“仅有一个选择”“必须”两种语义,二者有时可以替换,但大多数情况下二者不可以替换。句法上,“只得”可以放在小句句首修饰整个句子,而“不得不”不能;“不得不”修饰VP构成“不得不VP”,可以做定语,但“只得”无此用法;“不得不”句有时省略VP仍可自足,而“只得”也无此用法。语义上,二者在可控性和选择的正当性方面不同。语用上,二者都可以用于选择受限,无奈妥协的语境,但“不得不”还可以用于表推测和表某种情感或动作无法控制的语境;二者都有一定的强调作用,但“不得不”的语气更重,且用法比“只得”更灵活。第三章表果决义的意愿类情态副词“索性”与“干脆”“索性”与“干脆”是现代汉语意愿类情态副词中比较有特点的一对近义情态副词。本章将二者的语义功能进行了对比研究,对相关的留学生偏误问题进行了分析解释,提出改进的方法和策略。语义方面,副词“索性”和“干脆”都具有果决性、祈使建议性和超常性的语义特点,留学生的许多偏误问题都与其相关。但二者在语气的消极性及语义色彩方面仍有差异。语用上,“索性”“干脆”都可以与行为事件组配,但“索性”只与行为事件组配,而“干脆”还可以与非行为事件组配;在行为事件中,“索性”倾向于与非言说事件组配,“干脆”则倾向于与言说事件组配。语段结构方面,二者都处于结果句或表示对问题的处理结果句,相邻的前一句通常表原因,二者密切相关,对促发结果句具有关键作用。第四章表执意义的意愿类情态副词“非得”“死活”副词“非得”的语义较“死活”更丰富,且用法更灵活。语义上,“非得”有三种基本语义,“死活”仅有两种,有时二者没有意愿类语义。尽管如此,但表意愿情态仍是二者的主要用法。语义功能方面,二者都具有主观评注功能,但评注的角度不同;“非得”大多表肯定意愿,但其所在的句子往往倾向于表达否定语义。“死活”大多表否定意愿,但其必须与否定词连用。从所属的情态类型来看,“非得”有道义情态和动力情态两种用法,而“死活”只有第二种用法。句法搭配限制方面,二者在修饰语和“非得/死活+X”的句法功能方面存在差异。第五章结论和不足之处:总结全文,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展望今后对情态研究的目标和方向。

骆优爱[6](2018)在《泰语母语者汉语有标记选择复句习得研究》文中提出选择复句是一种重要的复句类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学习者较先接触的知识点之一,但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偏误。文章结合笔者在泰任教经历,以汉语水平为初、中、高三个层次的泰语母语者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其在汉语有标记选择复句上的习得情况。文章首先简述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对研究范围进行界定,阐明研究思路、语料来源及预期创新,并对前人研究进行评述。基于调查问卷,再对泰语母语者习得汉语有标记选择复句这一语法项目的选用率、非选用率、偏误率和习得顺序进行分析,得出泰语母语者汉语有标记选择复句的习得顺序为A-B-C-D-E-F-G。随后对偏误语料进行分类并释因,偏误类型主要分为使用混淆、位置问题、成分衍缺、句式杂糅及逻辑问题五大类,偏误原因大致分为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泛化、教材编写不足和教学失误四种,发现泰语中的“????”对应汉语中的“或者”和“还是”,这导致了部分偏误的产生,汉语“宁可……也要……”句式的语义及语用条件复杂,各阶段水平汉语学习者均较难习得。最后,基于偏误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并对该语法项目进行语法教学设计。目前对泰汉语有标记选择复句习得研究还很少,本研究能够为对泰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储一鸣[7](2018)在《汉语副词“也”的历时与共时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汉语句中表小停顿的语气词“也”字在高频判断语境中吸收了“认同”“主观”“强调”的语境义特征,又因占居状语的句法位置,从而获得了与古汉语“亦”字类同的功能意义特征。近似的语义和句法特征,在语用推理的作用下,句中小停顿的“也”字在六朝时代开始出现“类同”的表意功能,并从表语气的“也”字中分立,与原表类同作用的副词“亦”展开语用竞争。唐、宋以后汉语内部言语形式的调整,口语化生态空间日益扩大,适合于口语表达的副词“也”字最终淘汰了副词“亦”字,取得汉语中表“类同”义的主要语用地位,其动因源于语境感染,重新分析,汉语书面表达口语化的制约。新出现的副词“也”,经历了魏晋六朝至隋唐五代的语用起步期、宋元明清的语用发展期、近现当代的语用繁盛期等阶段。其间,副词“也”字的句法作用日益多样、功能日益拓展、句法结构日益复杂化,但其基本表意功能“类同”一直贯穿始终。在基本表意功能的作用下,副词“也”句位分布呈现出两个体系:小句体系和复句体系。在小句中主要有三种形式:A式(“也”+VP),B式(NP+“也”+VP),C式(VP/AP+“也”+VP/AP),其中,B式是强势分布,三种分布优先序列为B式>A式>C式。在复句中“也”分为单用、配套复用和复合构式等情形,以单用为主,其优先序列为单用标复>复合标复>配套复用标复;在前后项成分配置上,“也”标前主要为四种性质成分: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代词、副词。其中,代词为最常见类型,优先序列为代词>名词性短语>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副词。“也”标后成分主要为四种形式:A式(“也”+动词性结构)、B式(“也”+形容词性结构)、C式(“也”+代词)、D式(“也”+名词短语)。其中,前三种是高频类型,优先序列A式>B式>C式>D式。前后项成分的配置受到语义、语用以及构式内部诸要素的制约;在句法的韵律上,“也”标本句有四种基本韵律形式A式(……,“也”[C3·B2](?)。)、B式(……,[B2·“也”B2B2](?)。)、C式(……,[C3·“也”B2](?),……)、D式(……,[A1“也”·B2](?),……);其优先序列可分解为,重音序列:居后>居前>句(也)中;句调序列:降调>平调>升调>曲折调;音步(韵律词)数分布序列:“也”标后>“也”标前等。在基本表意功能作用下,因语用的拓展,副词“也”引申出“表示次要位置的意义”。在话语中,表现为选择次要类同项、在主要话题之外选择次要话题、或者辅助主要关联标记建构临时框架参与语用表达等情形。引申的理据主要源于人们对虚设关系意义之间的相邻或相近关系的联想认知,语言的层次结构对语义层次结构的规约,以及语用优选对静态意义多样性的选择与处置等;副词“也”在“表示次要”的意义时,其句型倾向为复句,本句前一般都存在预设性前提,限定规约着本句的语义内涵,其内部关系分为因果、转折两大类,“也”在其中发挥辅助标记作用,主要有因果类的“因为p,也(原标’所以’)q”、“既然p,也(原标 ’那么’或’就’)q”、“如果(要是、要不是、假使、假如、倘若、设使、倘若)p,也(原标’那么’或’就’)q”、“只要p,也(原标’才’、’那么’、’就’)q”等;转折类的如“即使P,也q”、“即便P,也q”、“宁可P,也q”、“虽然p,也(原标’而且’)q”、“无论p,也(原标’都’)q”等。在这些关系框架中,副词“也”处在后标位置,其句中功能或属性均为辅助。在语用上,副词“也”与各标记结合的固化度不完全相同,像“即使P,也q”、“即便P,也q”、“宁可P,也q”等让步句中,固化度高,在心里认知上,普遍被语用者接受,在其他各类复句中,固化度偏低,往往是表达者语用需要临时替代的结果。语用中,副词“也”在“表示次要”时,常隐含“无可奈何”“勉强”“只好这样”之类的语义信息,具备三个方面的功能:(一)组成“也罢”“也好”“也行”类“也族”词,此时,副词“也”语素化,成为构词的辅助性语素;(二)构句和连句。构句多为单用,连句多为复合。构句时,一般要满足本句前拥有前提句的条件,前提句主要为整个句子的主要话题,是言语者表述时的第一选择,“也”字本句是次要话题、第二选择,“也”字本句在“前提句”的规约下,具有语义的顺延性或反转性。在具体语用中,前提句可以省略,但根据语境可以补出;连句时,副词“也”需要配合其他关系标志词,组构成临时框架,“也”在句中倾向于表连接关系,均处于后标位置,发挥辅助作用,具有完形、定位等功能。此外,在表示“位置次要意义”时,副词“也”还可以在语篇中发挥衔接、预设的作用。在衔接上,既可以呈上,也可以启下,或呈上启下并用。预设既可以语义预设,也可以语用预设,在言语表达上往往以显性触发语面貌出现。语气功能是副词“也”基本表意功能的再次引申,主要有委婉和强调两种类型,其作用在于调整语句的情感度。委婉是在“选择次要位置意义”基础上的进一步虚化,也是基本表意功能在语用功能上的进一步拓展,在具体话语中,可以完成传事、传问、传疑等语用任务,主要存在批评性委婉、提醒性委婉、祈使性委婉、征询性委婉、无奈性委婉等类型。其句法多以小句为主,常具有隐含性前提、省略话题信息等特征;当两个事物之间通常没有类同关系,而现在发现其存在类同关系时,常用“也”来强调这种类同关系的出现或存在,由此,副词“也”又引申出加强语气的功能,具有强调“出现了新的类同项”的意义。在句法上,多数情况是由副词“也”配合其他成分和结构共同完成,其强调语气体现出整个构式共同作用的特征,主要特殊句式有“连……也……”构式、任指句式、重动句式、数量+也构式等,副词“也”其间发挥拷贝、标记话题、焦点、导引评注等作用。此外,副词“也”在语用中,还可以“配套复用”,以“也P,也q”为典型结构,其中,“P”,“q”成分在语义特征上存在像似性和似矛盾性,其前成分具有类同化、对称化倾向,该格式可以表示同时存在,远时陈述,或表示让步语气,客观陈述,具备叙述、解释、描写、评价、列举等多种表达功能。在认知上,因“类同”的基本作用,副词“也”激活了的言语者比较的思维框架,存在单比、通比两种类型,语用句法的核心配置常为“也”+动词结构或形容词结构;其语义特征分别是“+单比、+类同”、“+通比、+类同”;单比的句模为“甲(不)VP/AP,乙也(不)VP/AP,甲也(不)VP/AP,乙也(不)VP/AP,甲也(不)VP1/AP1,也VP2/AP2”,句法规约是后项对前项的复制和语义顺延;通比的句模为“……,NP也VP/AP;SP,NP也VP/AP”,接受因果、转折、并列等框架的规约;语用上单比“也”侧重句内语境,通比“也”侧重句外语境,言语交际力上后者强于前者;此时,副词“也”蕴含的主观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也”字句蕴含主观化视角,即言说者与文本重合型视角、言说者与文本分裂型视角。(二)凸显情感,反映说话者主观态度和主观情绪。(三)存在主观化量级,使其在共时平面还存在—条虚化链,即表类同→表关联→表语气→话题或焦点标记。因主观性的存在,使得副词“也”的语用张力加强,自由灵活的空间被扩大,在推理的作用下,语法形式得以重新配置,语义内容得以重新调整,语用功能得以多层次发挥。

李雪菲[8](2017)在《“宁可”类语气副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副词是现代汉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类,虽然数量不多,但内部复杂。语气副词是副词内部一个特殊的存在,它表达了不同的语气,同时具有对高层谓语进行主观评注的功能。本文选取“宁、宁可、宁肯、宁愿”四个词语,并把它们归为“宁可”类语气副词。本文立足于北京大学语料库,并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层面对这类语气副词进行了研究。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确定了研究对象的范围和内容,总结了相关研究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指明了研究意义,明确了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部分是“宁可”类语气副词语义分析,通过五本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虚词释例》、《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虚词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语义考察,概括出“宁可”类语气副词的共同语义特征:[+主观性][+反驳性][+取舍性]。同时,概括了五种语义结构模式。第三部分是“宁可”类语气副词句法特征,指出“宁可”类语气副词的位置只能放在主语之后,不能放在主语之前。同时,研究了“宁可”类和其他副词、其他语气副词、能愿动词和语气词同现的情况。最后,指出了“宁可”类语气副词的三种句型。第四部分是“宁可”类语气副词的语用研究,本章从语用角度出发,研究了“宁可”类语气副词对句类的选择,语体的分布,突出焦点、指明预设、限定指称以及篇章连接功能。

王红恬[9](2016)在《“宁可A,也不B”句式探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对“宁可”复句中的“宁可A,也不B”句式进行多角度的考察。“宁可A,也不B”属于容忍性让步复句,表示“在比较利害得失之后选取的一种做法”。根据邢福义先生的小三角理论,本文从语表、语里、语值三个方面对“宁可A,也不B”复句进行描写和阐释。全文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考察分析了“宁可A,也不B”句式的语表形式。“宁可A,也不B”的语表形式主要考察分析了前一分句的语表形式,后一分句的语表形式,整体语表形式和“宁可A,也不B”的主语及其位置。第二部分主要描写和分析了“宁可A,也不B”句式的语里内容。“宁可A,也不B”的语里内容主要考察分析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宁可A,也不B”的关项C;二是“宁可A,也不B”的意愿选择层面;三是“宁可A,也不B”的选择项A和舍弃项B;四是“宁可A,也不B”的着意焦点。第三部分主要描写和分析了“宁可A,也不B”句式的语用价值。“宁可A,也不B”句式主体意愿选择层面所反映的意愿选择是:P[A]﹥P[B],而在客体意愿选择层面的意愿选择选择是P[A]≦P[B],主体意愿选择层面和客体意愿选择层面的不一致正是该句式的语用价值所在。该句式的语用价值主要是为了表明说话人的某种决心。

汪美芳[10](2016)在《外国留学生“非”类取舍句偏误分析》文中指出“非”类句式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教学难点,而取舍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同样是一个突出的教学难点。学者对于“非”类句式的研究也仅局限于本体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以“非”类取舍句为研究对象,将汉语的本体研究和偏误理论充分结合起来,根据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对外国留学生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根据考察的结果显示,它们的使用情况为:“非X不可”>“非要X(不可)”>“非得X(不可)”>“非/得/要X才Y”>“非X不行”。错误率排序为:“非X不行”>“非X不可”>“非得X(不可)”>“非要X(不可)”>“非/得/要X才Y”。再依据留学生的错误用例进行系统的偏误分析,得出偏误类型主要从标点符号、取舍标记词、“非”类取舍句式进行分析。其中标点符号和取舍标记词的偏误类型分别是误用、冗余、缺失,而“非”类取舍句式除了这三种之外还包括语序、杂糅、语义冲突等偏误类型。而产生偏误的原因主要从留学生个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主观因素包括目的语知识泛化、过度概括、母语知识在词汇选择的负迁移以及使用过程中采用的回避策略,客观因素是由于教材的编写和教师的课堂教学。针对外国留学生的偏误原因给出引入旧知识、创设情境、进行对比教学、标点符号教学穿插在句型教学、完善教材这五个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帮助对外汉语教师对“非”类取舍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二、谈“宁可……也……”的语用条件和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宁可……也……”的语用条件和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构式理论视野下的“宁可……也……”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理论依据
        一 构式语法
        二 认知语法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 构式理论的研究现状
        二 “宁可......也......”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范围、方法以及语料来源
        一 研究范围
        二 研究方法
        三 语料来源
第二章 “宁可A也B”构式分析
    第一节 “宁可A也B”整体性分析
        一 “宁可A也B”句法分析
        二 “宁可A也B”的语义特征
        三 “宁可A也B”的语用环境
    第二节 固定构件“宁可”的分析
    第三节 固定构件“也”的分析
    第四节 可变构件A与B的分析
        一 可变构件A和B的成分
        二 可变构件A和B的关系分析
第三章 “宁可A也B”的调查与偏误分析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介绍
    第二节 “宁可A也B”构式的习得统计
    第三节 留学生“宁可A也B”的习得偏误及原因
第四章 “宁可A也B”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 “宁可......也......”的教学实录
        一 教学实录说明
        二 中级教学实录
        三 高级教学实录
    第二节 “宁可......也......”教学实录思考
        一 教学实录效果
        二 教学实录反思
    第二节 “宁可......也......”的教学建议
        一 对教学主体的建议
        二 对教学客体的建议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宁可......也......”使用调查问卷
致谢

(2)现代汉语上确界副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
    0.2 上确界副词的定义及范围
    0.3 研究现状
        0.3.1 上确界副词的性质问题
        0.3.2 上确界副词的个案研究
        0.3.3 上确界副词的对比及聚合类研究
        0.3.4 上确界副词的历时研究
    0.4 研究价值
    0.5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0.5.1 理论基础
        0.5.2 研究方法
    0.6 语料来源与符号说明
        0.6.1 语料来源
        0.6.2 符号说明
第一章 上确界副词的性质界定
    1.1 范围副词、语气副词的判定标准与上确界副词的性质界定
    1.2 上确界副词量化对象的属性类型及其性质界定
        1.2.1 数量量级
        1.2.2 范围量级
        1.2.3 程度量级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上确界副词的语义特征
    2.1 上确界副词的辞书释义
    2.2 共性语义特征
        2.2.1 [+最大限度]
        2.2.2 [+量级]
        2.2.3 [+负向]
        2.2.4 [+小于或等于]
        2.2.5 [+弱可控]
    2.3 个性语义特征
        2.3.1 [±企望]
        2.3.2 [±主观]
        2.3.3 [±界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确界副词的句法特征
    3.1 句法位置
        3.1.1 N/NP+ F_(上确界)+V/VP
        3.1.2 N/NP+ F_(上确界)+NumP
        3.1.3 N/NP + V/VP + F_(上确界)+NumP
        3.1.4 F_(上确界)+N/NP+ V/VP
        3.1.5 F_(上确界)+ Num P + N/NP + V/VP
        3.1.6 N/NP + V/VP + F_(上确界)
        3.1.7 单独使用
    3.2 句法组合
        3.2.1 与动词性成分的共现
        3.2.2 对形容词性成分的修饰
        3.2.3 对体词性成分的修饰
        3.2.4 与数量成分的共现
        3.2.5 与其他副词的连用及顺序
        3.2.6 同类连用
        3.2.7 与体标记“着、了、过”的共现
        3.2.8 与语气词的共现
        3.2.9 与连词的共现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确界副词的语用分析
    4.1 句类分布
        4.1.1 陈述句
        4.1.2 疑问句
        4.1.3 祈使句
        4.1.4 感叹句
    4.2 上确界副词在现实/非现实句中的分布及其义位变体
        4.2.1 现代汉语中的现实/非现实语义范畴
        4.2.2 上确界副词在现实/非现实句中的分布情况
        4.2.3 “最大限度”的义位变体
    4.3 语体分布
    4.4 语用功能
        4.4.1 预设触发功能
        4.4.2 焦点凸显功能
        4.4.3 主观表达功能
        4.4.4 篇章连接功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下确界副词的不对称——以“至多”“至少”为例
    5.1 “至多”“至少”语义层面的不对称
    5.2 “至多”“至少”句法层面的不对称
        5.2.1 与动词共现时的不对称
        5.2.2 与副词连用时的不对称
        5.2.3 与语气词共现时的不对称
        5.2.4 与连词共现时的不对称
        5.2.5 语义、语用上的对称性引起的不对称
    5.3 “至多”“至少”语用层面的不对称
        5.3.1 句类分布上的不对称
        5.3.2 使用频率上的不对称
    5.4 “至多”“至少”的不对称是有标记项与无标记项的不对称
    5.5 “至多”“至少”有标记项、无标记项不对称的跨语言验证
    5.6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1.3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1.3.1 理论基础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现状
        1.4.1 情态副词研究回顾
        1.4.2 必然类情态副词研究回顾
    1.5 语料来源
第二章 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的性质与类别
    2.1 必然类情态副词的性质
        2.1.1 已有研究确定必然类情态副词性质的依据
        2.1.2 本文确定必然类情态副词性质的依据
    2.2 必然类情态副词的类别
        2.2.1 已有研究的分类依据
        2.2.2 本文对必然类情态副词的分类依据
    2.3 小结
第三章 必然类情态副词“必”的语法功能
    3.1 “必”的句法功能
        3.1.1 “必”的句法位置
        3.1.2 “必”与否定词的连用
        3.1.3 “必”与他类副词的连用
        3.1.3.1 “必”与程度副词的连用
        3.1.3.2 “必”与范围副词的连用
        3.1.3.3 “必”与关联副词的连用
        3.1.3.4 “必”与时间副词的连用
        3.1.3.5 “必”与频率副词的连用
        3.1.3.6 “必”与其他情态副词的连用
        3.1.4 “必”与动词的连用
        3.1.4.1 “必”与情态动词的连用
        3.1.4.2 “必”与动作性动词的连用
        3.1.4.3 “必”与认知动词的连用
        3.1.5 “必”与形容词的连用
        3.1.6 “必”与句末语气词的共现
    3.2 “必”的语义功能
        3.2.1 “必”的词典释义
        3.2.2 “必”的语义活跃因子
        3.2.3 “必”的古今词义对比
        3.2.4 “必”的语义指向
    3.3 “必”的语用功能
        3.3.1 “必”与句类
        3.3.2 “必”与口气
        3.3.3 “必”与句态
        3.3.4 “必”与语体
        3.3.5 “必”与“体”
        3.3.6 “必”与句子的背景信息和焦点信息
    3.4 小结
第四章 必然类情态副词“必定”的语法功能
    4.1 “必定”的句法功能
        4.1.1 “必定”的句法位置
        4.1.2 “必定”与否定词的连用
        4.1.3 “必定”与他类副词的连用
        4.1.3.1 “必定”与程度副词的连用
        4.1.3.2 “必定”与范围副词的连用
        4.1.3.3 “必定”与关联副词的连用
        4.1.3.4 “必定”与时间副词的连用
        4.1.3.5 “必定”与频率副词的连用
        4.1.3.6 “必定”与其他情态副词的连用
        4.1.4 “必定”与动词的连用
        4.1.4.1 “必定”与情态动词的连用
        4.1.4.2 “必定”与动作性动词的连用
        4.1.4.3 “必定”与认知动词的连用
        4.1.5 “必定”与形容词的连用
        4.1.6 “必定”与句末语气词的共现
    4.2 “必定”的语义功能
        4.2.1 “必定”的词典释义
        4.2.2 “必定”的语义活跃因子
        4.2.3 “必定”的语义指向
    4.3 “必定”的语用功能
        4.3.1 “必定”与句类
        4.3.2 “必定”与口气
        4.3.3 “必定”与句态
        4.3.4 “必定”与语体
        4.3.5 “必定”与“体”
        4.3.6 “必定”与句子的背景信息和焦点信息
    4.4 “必定”与“必”的语法功能对比
    4.5 小结
第五章 必然类情态副词“必然”的语法功能
    5.1 “必然”的句法功能
        5.1.1 “必然”的句法位置
        5.1.2 “必然”与否定词的连用
        5.1.3 “必然”与他类副词的连用
        5.1.3.1 “必然”与程度副词的连用
        5.1.3.2 “必然”与范围副词的连用
        5.1.3.3 “必然”与关联副词的连用
        5.1.3.4 “必然”与时间副词的连用
        5.1.3.5 “必然”与频率副词的连用
        5.1.3.6 “必然”与其他情态副词的连用
        5.1.4 “必然”与动词的连用
        5.1.4.1 “必然”与情态动词的连用
        5.1.4.2 “必然”与动作性动词的连用
        5.1.4.3 “必然”与认知动词的连用
        5.1.5 “必然”与形容词的连用
        5.1.6 “必然”与句末语气词的共现
    5.2 “必然”的语义功能
        5.2.1 “必然”的词典释义
        5.2.2 “必然”的语义活跃因子
        5.2.3 “必然”的语义指向
        5.2.3.1 与认知类谓宾动词
        5.2.3.2 与特殊格式共现
    5.3 “必然”的语用功能
        5.3.1 “必然”与句类
        5.3.2 “必然”与口气
        5.3.3 “必然”与句态
        5.3.4 “必然”与语体
        5.3.5 “必然”与“体”
        5.3.6 “必然”与句子的背景信息和焦点信息
    5.4 “必然”、“必定”、“必”的语法功能对比
    5.5 小结
第六章 必然类情态副词“势必”的语法功能
    6.1 “势必“的句法功能
        6.1.1 “势必”的句法位置
        6.1.2 “势必”与否定词的连用
        6.1.3 “势必”与他类副词的连用
        6.1.3.1 “势必”与程度副词的连用
        6.1.3.2 “势必”与范围副词的连用
        6.1.3.3 “势必”与关联副词的连用
        6.1.3.4 “势必”与时间副词的连用
        6.1.3.5 “势必”与频率副词的连用
        6.1.3.6 “势必”与其他情态副词的连用
        6.1.4 “势必”与动词的连用
        6.1.4.1 “势必”与情态动词的连用
        6.1.4.2 “势必”与动作性动词的连用
        6.1.4.3 “势必”与认知动词的连用
        6.1.5 “势必”与形容词的连用
        6.1.6 “势必”与句末语气词的共现
    6.2 “势必”的语义功能
        6.2.1 “势必”的词典释义
        6.2.2 “势必”的语义活跃因子
        6.2.3 “势必”的语义指向
    6.3 “势必”的语用功能
        6.3.1 “势必”与句类
        6.3.2 “势必”与口气
        6.3.3 “势必”与句态
        6.3.4 “势必”与语体
        6.3.5 “势必”与“体”
        6.3.6 “势必”与句子的背景信息和焦点信息
    6.4 “势必”、“必然”、“必定”、“必”的语法功能对比
    6.5 小结
第七章 必然类情态副词“必将”的语法功能
    7.1 “必将”的句法功能
        7.1.1 “必将”的句法位置
        7.1.2 “必将”与否定词的连用
        7.1.3 “必将”与他类副词的连用
        7.1.3.1 “必将”与程度副词的连用
        7.1.3.2 “必将”与范围副词的连用
        7.1.3.3 “必将”与关联副词的连用
        7.1.3.4 “必将”与时间副词的连用
        7.1.3.5 “必将”与频率副词的连用
        7.1.3.6 “必将”与其他情态副词的连用
        7.1.4 “必将”与动词的连用
        7.1.4.1 “必将”与情态动词的连用
        7.1.4.2 “必将”与动作性动词的连用
        7.1.4.3 “必将”与认知动词的连用
        7.1.5 “必将”与形容词的连用
        7.1.6 “必将”与句末语气词的共现
    7.2 “必将”的语义功能
        7.2.1 “必将”的词典释义
        7.2.2 “必将”的语义活跃因子
        7.2.3 “必将”的语义指向
    7.3 “必将”的语用功能
        7.3.1 “必将”与句类
        7.3.2 “必将”与口气
        7.3.3 “必将”与句态
        7.3.4 “必将”与语体
        7.3.5 “必将”与“体”
        7.3.6 “必将”与句子的背景信息和焦点信息
    7.4 “势必”、“必然”、“必将”的语法功能对比
        7.4.1 “势必”、“必然”、“必将”与情态动词搭配时的语义指向对比
        7.4.2 正负向语境对“势必”、“必然”、“必将”的语用选择对比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内容回顾
    8.2 创新之处
    8.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A 各家虚词词典对必然类情态副词的收录情况表
附录B 第一套问卷《语境的正负向程度判断》
附录C 第二套问卷《必然类情态副词选择》
作者简介及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4)欧美留学生汉语有标复句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主体内容与研究目标
        1.2.1 主体内容
        1.2.2 研究目标
    1.3.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3.1 理论基础
        1.3.2 研究方法
    1.4 基本假设与研究思路
        1.4.1 基本假设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句类与句式
        1.5.1 研究句类
        1.5.2 研究句式
    1.6 语料来源与语料加工
        1.6.1 语料来源
        1.6.2 语料加工
第二章 研究现状
    2.1 国内复句的研究现状
        2.1.1 第一阶段: 滥觞期
        2.1.2 第二阶段: 奠基期
        2.1.3 第三阶段: 探索期
        2.1.4 第四阶段: 创新期
        2.1.5 第五阶段: 拓展期
    2.2 海外研究现状
        2.2.1 海外关于汉语复句的研究
        2.2.2 海外对英语关联标记和衔接词的研究
        2.2.3 海外对非母语者习得英语关联标记的研究
        2.2.4 海外对儿童习得连词的研究
    2.3 研究评价
        2.3.1 取得的成绩
        2.3.2 研究的不足
第三章 有标复句句式选定及习得顺序
    3.1 句式选定
        3.1.1 考察对象
        3.1.2 考察结果
        3.1.3 结果分析
        3.1.4 大纲中句式的选定
    3.2 研究方法
        3.2.1 正确使用相对频率法
        3.2.2 蕴含量表法
    3.3 研究结果
        3.3.1 正确使用相对频率法研究结果
        3.3.2 蕴含量表法研究结果
        3.3.3 正确使用相对频率法复句类型习得顺序研究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书面语中有标复句的偏误分析
    4.1 关联标记连接小句的基本模式
        4.1.1 单用
        4.1.2 对用
        4.1.3 连用
        4.1.4 复用
        4.1.5 套用
    4.2 有标复句的偏误类型
    4.3 各类有标复句的偏误情况
        4.3.1 因果复句的偏误分析
        4.3.2 推断复句的偏误分析
        4.3.3 假设复句的偏误分析
        4.3.4 条件复句的偏误分析
        4.3.5 目的复句的偏误分析
        4.3.6 并列复句的偏误分析
        4.3.7 连贯复句的偏误分析
        4.3.8 递进复句的偏误分析
        4.3.9 选择复句的偏误分析
        4.3.10 转折复句的偏误分析
        4.3.11 让步复句的偏误分析
        4.3.12 假转复句的偏误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口语中有标复句使用情况调查
    5.1 调查对象
    5.2 数据收集
        5.2.1 汉语访谈及结果
        5.2.2 英语访谈及结果
    5.3 结果和讨论
        5.3.1 与习得顺序的关系
        5.3.2 与汉语母语者使用情况对比
    5.4 差异显着关联标记分析
        5.4.1 “所以”的使用情况
        5.4.2 “那么”的使用情况
        5.4.3 “虽然”和“而且”的使用情况
        5.4.4 “然后”的使用情况
        5.4.5 “因为”的使用情况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偏误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6.1 汉语自身的影响
        6.1.1 关联标记多义现象多
        6.1.2 易混淆词多
        6.1.3 有标复句句型多变
    6.2 母语的干扰
        6.2.1 母语对关联词错搭的影响
        6.2.2 母语对关联词错用的影响
        6.2.3 母语对关联词缺失的影响
        6.2.4 母语对关联词误加的影响
        6.2.5 母语对关联项失当的影响
        6.2.6 母语对关联词错位的影响
        6.2.7 母语对标点不当的影响
    6.3 学习者因素的影响
        6.3.1 基本描述统计
        6.3.2 出错原因与个体关联性卡方分析
        6.3.3 小结
    6.4 应对策略
        6.4.1 对五部大纲的审视与建议
        6.4.2 针对教师的策略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汉语有标复句教学实践研究
    7.1 研究设计
        7.1.1 实验目的
        7.1.2 实验对象
        7.1.3 实验过程
        7.1.4 数据收集与分析
    7.2 讨论
        7.2.1 POA对有标复句教学情况的影响
        7.2.2 POA对学生有标复句使用情况的影响
        7.2.3 学生对POA的评价
        7.2.4 实验组和对比组的教学差异
        7.2.5 POA模式下汉语教学思考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习得顺序
        8.1.1 句类和句式的习得顺序
        8.1.2 不同级别的习得顺序差异
        8.1.3 不同国别的习得顺序差异
    8.2 书面语偏误分析
        8.2.1 欧美留学生与汉语母语者使用关联标记情况对比
        8.2.2 对书面语料的偏误分析
    8.3 口语中有标复句使用情况
        8.3.1 总体情况
        8.3.2 口语和书面语中有标复句的习得情况对比
        8.3.3 和汉语母语者口语中有标复句使用情况对比
    8.4 偏误原因的分析及应对策略
        8.4.1 偏误原因的分析
        8.4.2 应对策略
    8.5 针对有标复句的教学实验
        8.5.1 “产出导向法”对有标复句教学情况的影响
        8.5.2 “产出导向法”对学生有标复句使用情况的影响
    8.6 本文的创新
        8.6.1 实证研究
        8.6.2 从母语角度深度分析偏误原因
        8.6.3 把标点符号纳入复句的偏误
        8.6.4 将“产出导向法”引入复句教学
    8.7 本研究的不足
        8.7.1 语料样本的不足
        8.7.2 教学实验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5)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意愿类情态词语义功能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内容
    二、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情态研究
        (二)对情态副词的研究
        (三)意愿类情态研究
        (四)意愿类情态副词研究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五、论文说明
        (一)语料来源
        (二)研究对象选择
        (三)文章逻辑顺序
第二章 表将就义的情态副词“只好”“只得”与“不得不”
    第一节 情态副词“只好”“只得”的语义功能对比
        一、语义差异
        (一)可控性
        (二)委婉度
        二、语用差异
        (一)语义焦点
        (二)与“说”的连用
        三、小结
    第二节 “不得不”与“只得”的语义功能对比
        一、句法搭配的比较
        (一)位于主语前修饰整个句子
        (二)修饰VP作定语
        (三)省略VP
        二、语义功能比较
        (一)基本语义
        (二)语义表达比较
        三、语用
        (一)语境
        (二)强调功能
        (三)二者在不同领域的使用状况
        四、小结
第三章 表果决义的情态副词“索性”与“干脆”的语义功能对比
    一、语义分析
        (一)相同点
        (二)不同之处
    二、语用
        (一)与事件的组配类型
        (二)语义结构
    三、小结
第四章 表执意义的情态副词“非得”与 “死活”的语义功能对比
    一、语义功能分析
        (一)语义分析
        (二)表达功能的比较
    二、句法功能
        (一)修饰语的不同
        (二)“非得/死活+X”的句法功能
    三、小结
第五章 结论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泰语母语者汉语有标记选择复句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和研究价值
    1.2 理论基础
    1.3 研究范围
    1.4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6 汉泰有标记选择复句研究综述
第2章 泰语母语者汉语有标记选择复句使用情况调查
    2.1 调查问卷说明
    2.2 调查结果分析
第3章 泰语母语者汉语有标记选择复句偏误成因
    3.1 偏误类型
    3.2 偏误释因
第4章 泰语母语者汉语有标记选择复句教学改进策略
    4.1 改进相关教材的编写
    4.2 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4.3 汉语选择复句的教学策略
    4.4 汉语选择复句语法教学设计
    4.5 汉语选择复句教学设计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汉语副词“也”的历时与共时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回顾
    四、研究视角与框架
    五、语料说明
第一章 副词“也”的出现及其基本表意功能的来源
    第一节 副词“也”的出现与语用占位
        一、副词“也”的出现
        二、语用占位
    第二节 基本表意功能的形成
        一、频现判断语境:吸收语境义特征
        二、游离句中:获得状位的句法特征
        三、“类同”义的获得
        四、动因说明
    小结
第二章 副词“也”基本表意功能的历史流变
    第一节 早期案例中表意功能考察
        一、早期案例:基本表意功能的确立
        二、基本表意功能的早期形式表现
    第二节 副词“也”基本表意功能的时代流变
        一、表意功能的语用起步期
        二、表意功能的语用分化期
        三、表意功能的语用拓展期
    小结
第三章 副词“也”的基本表意功能的现时状态
    第一节 “类同”义的下位类型
    第二节 “类同”作用中的“也”字句位分布
        一、小句中句位分布
        二、复句中句位分布
        三、小句与复句分布和值比
    第三节 “类同”义中“也”字前后项成分的配置
        一、“也”前项成分性质与倾向
        二、“也”后项成分性质与倾向
        三、“也”前后项形式配置的制约条件和限制
    第四节 “类同义中“也”字前后成分的韵律模式
        一、韵律词、重音与停顿
        二、“也”标句的轻重音、停顿与语调
        三、韵律倾向统计数据与优先序列
    第五节 “类同”义的价值
        一、引申价值
        二、预设价值
    小结
第四章 基本表意功能的引申:表示次要
    第一节 引申的理据
        一、联想思维的存在
        二、语义层级的制约
        三、优选的配置
    第二节 “表示次要”的句法类型
        一、因果型
        二、转折型
    第三节 “表示次要”的语用功用
        一、“表示次要”下的组词功能
        二、“表示次要”下的句、篇功能
    小结
第五章 基本表意功能的再引申:表语气
    第一节 从“次要”到“委婉”
        一、“委婉”功能的来源和类型
        二、“委婉”功能的句法
    第二节 从“无类同”到“强调类同
        一、“强调”功能的来源与类型
        二、“强调”功能的句法
    小结
第六章 基本表意功能的配套复用
    第一节 配套复用的句法
        一、配套复用的句法表现形式
        二、配套复用的结构成分
    第二节 配套复用的条件
        一、语义条件
        二、语用条件
    第三节 配套复用的功能
        一、形式上的整齐规整作用
        二、语义上的并类列举作用
        三、语篇上的衔接作用
    小结
第七章 与副词“也”基本表意功能相关的认知问题
    第一节 副词“也”的比较问题
        一、“比较”是“类同”的前提和基础
        二、汉语表达“类同”的方式
        三、副词“也”诱发的比较类型
        四、单比与通比结构的核心组配与语义特征
        五、单比、通比句模与规约
        六、单比、通比“也”的语用差
    第二节 副词“也”的主观性
        一、主观性与主观化
        二、副词“也”的主观量级
        三、主观性对句法限制的消解
    第三节 副词“也”的推理模型
        一、推理:从语用到经验
        二、副词“也”常见的推理模型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刊发的文章和主持的课题:
致谢

(8)“宁可”类语气副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第2章“宁可”类语气副词语义分析
    2.1 词典释义
    2.2 语义特征
        2.2.1 主观性
        2.2.2 反驳性
        2.2.3 取舍性
    2.3 语义结构模式
第3章“宁可”类语气副词句法特征
    3.1 句法结构层次
    3.2 句法位置
        3.2.1 句首
        3.2.2 句中
    3.3 共现成分
        3.3.1“宁可”类语气副词与其他副词共现
        3.3.2“宁可”类语气副词与其他语气副词共现
        3.3.3“宁可”类语气副词与能愿动词共现
        3.3.4“宁可”类语气副词与语气词共现
    3.4 搭配
        3.4.1 宁可A,也不B
        3.4.2 宁可A,也要B
        3.4.3 宁可A
第4章“宁可”类语气副词的语用研究
    4.1 对句类的选择
        4.1.1 陈述句
        4.1.2 疑问句
        4.1.3 祈使句
        4.1.4 感叹句
    4.2 对语体的选择
    4.3 突出焦点
    4.4 指明预设
    4.5 限定指称
    4.6 篇章连接功能
        4.6.1 多层性
        4.6.2 多样性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宁可A,也不B”句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三、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视角
    六、存在的局限以及需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七、语料来源
第一章“宁可A,也不B”的语表形式
    第一节“宁可A,也不B”前一分句的语表形式
        一、“宁可”的基本功能
        二、“宁可”与“宁愿”、“宁肯”的异同
        三、“宁可”叠用以及和“宁愿”、“宁肯”的同现
        四、关系词语“宁可”、“宁愿”、“宁肯”不能省略
        五、“宁可”的缩略式“宁”
    第二节“宁可A,也不B”后一分句的语表形式
        一、“也”表类同
        二、“也”与“但”类词的替换问题
        三、“也”与“但”类词的同现问题
    第三节“宁可A,也不B”整体语表形式
        一、“宁可A,也不B”句式的移位
        二、“宁可A,也不B”句的缺省
        三、“宁可A,也不B”与“如果”条件句和“为了”目的句的嵌套
        四、“宁可A,也不B”中A项和B项是否是可比结构
    第四节“宁可A,也不B”的主语及其位置
        一、主语是有生命的并具有主观能动性
        二、两个分句主语一致
        三、两个分句主语不一致
第二章“宁可A,也不B”的语里内容
    第一节 关项C
        一、本项A、B和关项C
        二、关项C不能出现在语表
    第二节 意愿选择层面
P[B]'>一、主体意愿选择层面:P[A]>P[B]
        二、客体推测选择层面:P[A]≦P[B]
    第三节“宁可A,也不B”的选择项A和舍弃项B
        一、“宁可A,也不B”选择项是未知的,舍弃项是已知的
        二、进入“宁可A,也不B”的选择项与舍弃项的论域
        三、选定选择项A的标准
        四、“宁可A,也不B”句中A项和B项具有非交替性
    第四节 着意焦点
        一、成分焦点
        二、命题焦点
第三章“宁可A,也不B”的语用价值
    第一节“宁可A,也不B”的常规式的语用价值
    第二节“宁可A,也不B”变换式的语用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外国留学生“非”类取舍句偏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取舍句的本体研究
        1.3.2“非”类句式的汉语本体研究
        1.3.3“非”类取舍句的研究
        1.3.4“非”类取舍句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第2章 “非”类取舍句式的概述
    2.1 取舍句的界定
    2.2 取舍句的构成成分
        2.2.1 取舍主体
        2.2.2 取舍项
        2.2.3 取舍标志词
        2.2.4 小结
    2.3“非”类取舍句分析
        2.3.1“非”类取舍句语义分析
        2.3.2“非”类取舍句句法特征分析
        2.3.3“非”类取舍句的语用条件
    2.4“非”类取舍句式的比较
        2.4.1“非X不可”与“非得X(不可)”取舍句的比较
        2.4.2“非X不可”与“非要X(不可)”取舍句的比较
        2.4.3“非得X(不可)”与“非要X(不可)”取舍句的比较
    2.5 小结
第3章 外国留学生“非”类取舍句的偏误分析
    3.1 语料库中留学生的使用情况
    3.2 偏误类型分析
        3.2.1 标点符号的偏误分析
        3.2.2“非”类取舍标记词偏误分析
        3.2.3“非”类取舍句式的偏误分析
    3.3 偏误原因分析
        3.3.1 学习者的原因
        3.3.2 教材的编排
        3.3.3 教师的教学
    3.4 小结
第4章 教学建议
    4.1 引入并巩固旧知识
    4.2 创设情境
    4.3 进行对比教学
    4.4 标点符号的教学穿插在句型教学中
    4.5 完善教材
第5章 结语
    5.1 本文的创新之处
    5.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谈“宁可……也……”的语用条件和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构式理论视野下的“宁可……也……”习得研究[D]. 陶然. 烟台大学, 2021(12)
  • [2]现代汉语上确界副词研究[D]. 郑浩. 吉林大学, 2021(01)
  • [3]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研究[D]. 韩文羽. 吉林大学, 2020(01)
  • [4]欧美留学生汉语有标复句习得研究[D]. 张利蕊.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 [5]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意愿类情态词语义功能对比研究[D]. 王天慧. 贵州师范大学, 2018(05)
  • [6]泰语母语者汉语有标记选择复句习得研究[D]. 骆优爱. 暨南大学, 2018(05)
  • [7]汉语副词“也”的历时与共时考察[D]. 储一鸣.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8]“宁可”类语气副词研究[D]. 李雪菲. 吉林大学, 2017(08)
  • [9]“宁可A,也不B”句式探析[D]. 王红恬. 陕西理工学院, 2016(08)
  • [10]外国留学生“非”类取舍句偏误分析[D]. 汪美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6(04)

标签:;  ;  ;  

论“我宁愿……或……”的语用条件与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