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中的法院人事管理 ——一种信息和知识的视角

社会变迁中的法院人事管理 ——一种信息和知识的视角

论文摘要

由于法官都是“趋利避害”的有限理性人,由于任何组织管理都会遭遇事前、事后信息不对称的现实,如何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并使得法官在最大化自身收益的同时也有利于司法制度目标(如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的达成,是一个既有学术意义又有实践意义的重要问题。我们需要研究法官面临的诸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约束,以一种行为主义的视角关注法官的现实选择,力求在实证和理论的层面解释中国司法面临的诸多制度困境和疑惑。根据大量实地调研而来的法官数据、法院资料和二手统计数据,运用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组织理论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和逻辑,本论文在比较法的背景下,力图准确地描述中国法官和中国法院人事管理制度的真实形态,在此基础上发现专属于中国的特殊现象——中国法院系统大众化、行政化的人事管理模式——并对其进行解释。除了“导论”和“结语”,本论文包括两编六章。第一编“制度”,包括三篇文章,从中国法院人事管理的正式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法院内部行政性调动制度)入手,总结了包括法官遴选、法官薪酬、法官培训、绩效考评和法官行政性调动等制度在内的中国法院人事管理模式的特点。第二编“后果“,也包括三篇文章,主要论证当代中国法院系统既有的人事管理制度带来了三个我们所不欲的现实后果,分别是最大化官位和收入的法官(直接后果)、民事诉讼率的下降(间接后果)和现代程序制度的失灵。最后的“结语”部分主要从制度建构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在社会变迁背景和既有宪政体制下改进中国法院的人事管理制度,具体包括:首先在国家财力增强的前提下改革法官薪酬的地方化,以满足优秀法律人才选择法官职业的参与约束;其次化解法官遴选大众化的问题,严格法官的初次遴选和法院系统内部的职业晋升制度,建立全国法官遴选和晋升委员会,以解决法院和法官之间的事前信息不对称问题;第三,构建包括晋升制度、判决公示制度等制度在内的法官声誉机制,解决法院和法官之间的事后信息不对称问题;第四应该取消法院内部的行政性调动制度,不应该将专业法官视为一般政工人员而随意调动;最后在新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制度下,执政党应该适当调整和改变长久以来形成的人民司法理念和行政化司法观。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研究社会变迁中的法院人事管理
  • 一、本文的研究对象
  • 二、为什么从法院人事管理切入?
  • 三、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
  • 四、材料
  • 五、研究方法和进路
  • 六、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一编 制度
  • 第一章 中国法院绩效考评制度研究——“同构性”与“双轨制”并存的逻辑及其问题
  • 一、各级法院绩效考评的“同构性”
  • 二、同一法院绩效考评的“双轨制”
  • 三、“同构性”与“双轨制”并存的逻辑
  • 四、“同构性”和“双轨制”背后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司法知识与法官流动——从法院内部行政性调动切入
  • 一、样本概况
  • 二、法官为什么流动?
  • 三、行政性调动的利弊分析
  • 四、更进一步的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语境中的制度变迁——中国法院人事管理模式的谱系学考察
  • 一、中国法院的人事管理模式
  • 二、百年司法变迁史上的司法改革
  • 三、谱系学的考察
  • 四、语境论的审视
  • 五、制度变迁的可能
  • 本章小结
  • 第二编 后果
  • 第四章 中国法官最大化些什么
  • 一、数据以及相关说明
  • 二、对数据的初步分析
  • 三、中国法官的效用函数
  • 四、更深入的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诉讼率变迁中的社会行动者
  • 一、问题的界定
  • 二、数据以及相关说明
  • 三、诉讼率为什么如此变迁?
  • 四、诉讼率变迁背后的法官市场
  • 五、诉讼率变迁背后的司法产品市场
  • 六、诉讼率变迁的供求结构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没有司法的“司法”——从法院人事管理看中国程序制度的失灵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程序制度的价值
  • 三、程序真的失灵了吗?
  • 四、程序为何失灵:一个法院人事管理的角度
  • 五、两种审判模式的较量
  • 本章小结
  • 结语:需要什么样的法院人事管理?
  • 一、引子:已有的变革经验及其不足
  • 二、内部遴选与外部遴选
  • 三、重建法官的声誉机制
  • 四、重构法院的人事管理模式
  • 五、中国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变革的艰难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首届中国法院文化论坛将在山西太原举行[J]. 记者观察(上半月) 2010(07)
    • [2].中国法院文化奏响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首届中国法院文化论坛在山西太原成功召开[J]. 记者观察(上半月) 2010(09)
    • [3].为中国法院文化的春天增色添香[J]. 记者观察(下半月) 2011(01)
    • [4].追梦中国法院博物馆[J]. 人民司法 2020(15)
    • [5].中国“智慧法院”已具雏形[J]. 当代广西 2017(05)
    • [6].首届中国法院文化论坛在太原成功召开——太原法院管理文化走向全国[J]. 记者观察(下半月) 2010(08)
    • [7].权威发布[J]. 公民与法(综合版) 2019(12)
    • [8].探秘中国法院博物馆[J]. 晚霞 2016(06)
    • [9].带你走进中国法院博物馆[J]. 人民司法(天平) 2018(12)
    • [10].商标侵权?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栏目侵权案始末 最高院将此案列入2016年中国法院10大知识产权案[J]. 上海企业 2017(06)
    • [11].“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法院的国际担当[J]. 中国审判 2015(15)
    • [12].浅谈可预见规则的适用——美国、日本及中国法院的观点集合[J].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17(07)
    • [13].开创中国法院国际交流与合作新局面[J]. 中国审判 2014(10)
    • [14].最高法发布2016年中国法院十大知识产权案件和50件知识产权典型案例[J]. 中华商标 2017(05)
    • [15].当代中国法院的地位问题研究——以许霆案为例兼论法院判例制度的作用[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10(12)
    • [16].国家大事[J]. 中国信息安全 2019(12)
    • [17].国家与社会:当代中国法院地位变迁的法哲学思考[J]. 江苏社会科学 2011(01)
    • [18].骗子制造“乌龙”案——中国法院年度经典案例[J]. 大众投资指南 2013(05)
    • [19].跨国维权官司竟打了17年——湖北商人蔡辉用中国法院判决书在美获得巨额赔偿[J]. 上海企业 2012(04)
    • [20].中国法院审判管理认识的逻辑展开[J]. 前沿 2014(Z1)
    • [21].“阳光”下的庭审直播[J]. 当代广西 2013(11)
    • [22].2017年中国法院10大知识产权案件[J]. 人民法治 2018(09)
    • [23].时间都去哪儿了——基层法院刑事法官工作时间实证研究[J]. 现代法学 2017(05)
    • [24].商标侵权多为“傍名牌”[J]. 人民周刊 2017(09)
    • [25].司法改革:在理想与实效之间——解读《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2009—2013)》[J]. 求索 2012(03)
    • [26].论中国法院的分庭管理制度[J].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9(05)
    • [27].“精神补偿”是一种责任[J]. 新民周刊 2012(35)
    • [28].天津高院院长李少平代表:庭审公开提升司法公信[J]. 法制资讯 2012(Z1)
    • [29].也许正在发生?——对司法能动性已在中国发生的质疑[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3(07)
    • [30].法官工作量测量——计量模型与四川经验[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标签:;  ;  ;  ;  

    社会变迁中的法院人事管理 ——一种信息和知识的视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