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沟区域论文-徐中成

寨沟区域论文-徐中成

导读:本文包含了寨沟区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九寨沟县,景区,文化旅游,日则沟,树正沟,则查洼,世界旅游日,漳扎镇,诺日朗,阿坝

寨沟区域论文文献综述

徐中成[1](2019)在《九寨沟景区部分区域27日起恢复开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徐中成)经省政府批准,九寨沟景区拟于9月27日世界旅游日恢复对外开放。9月23日从阿坝州文化旅游暨全域旅游发展大会上获悉,九寨沟景区历经两年重建,目前大部分区域已具备重新对外开放条件。这是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县境内发生7.0(本文来源于《四川日报》期刊2019-09-24)

雷倢,杨艺茂,徐中成[2](2019)在《盛装迎国庆,九寨等你来》一文中研究指出暌违两年,盛装归来。9月23日召开的阿坝州文化旅游暨全域旅游发展大会传出令人兴奋的消息:经省政府批准,九寨沟景区部分区域拟于9月27日世界旅游日试开园。这是自2018年该景区局部短暂开放后,再一次向游人展露新颜。2017年8月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本文来源于《四川日报》期刊2019-09-24)

董培育,乔学军,熊维,柳畅,石耀霖[3](2018)在《2017-08-08四川九寨沟M_S7.0地震对周边区域应力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破裂模型及区域均匀分层粘弹性地壳模型,计算此次地震引起的周边地区同震及震后库仑应力变化,讨论地震对周边若干活动断层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增加了虎牙断裂北段发震破裂区两端的库仑应力,最大同震库仑应力增量为148kPa,在很大程度上超过地震应力触发阈值10kPa,震后50a内破裂区两端的库仑应力有所增强,但增量较小,仅在3~5kPa左右;虎牙断裂南段同震库仑应力增量较小,在3kPa左右,震后50a内应力基本无变化;塔藏断裂带西北段的同震应力增量在5~33kPa之间,在大部分区域超出应力触发阈值,震后应力有所加强,但是增量较小(约为3kPa)。库仑应力加载有可能增加以上活动断层的地震危险性,需加强监测。地震对雪山断裂带西段(以虎牙断裂与雪山断裂交叉点为界)的影响较小,其同震库仑应力最大增量仅在6.15kPa左右,未超过地震应力触发阈值。同时,地震还减小了雪山断裂带东段、白龙江断裂舟曲段、岷江断裂北部以及龙日坝断裂北部地区的库仑应力,可能短时间内减小了这些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而对距离震中较远(150km以外)的地区(如青川断裂)影响十分微弱,其同震与震后应力变化可忽略不计。(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8年12期)

熊维,王迪晋,余鹏飞,聂兆生,刘刚[4](2019)在《历史强震对2017九寨沟M_W6.5地震的应力影响及区域地震危险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松潘—甘孜块体东北端断裂分布复杂,地震活动活跃,1654年以来,该地区孕育了至少9次M>6.5地震.2017年8月8日发生的九寨沟M_W 6.5地震与历史强震活动的关联性,以及九寨沟震后周边区域未来地震趋势如何,均是亟待研究的问题.基于历史地震资料和岩石圈黏弹性分层介质模型,我们计算了1654年以来研究区历史地震序列同震、震后效应对九寨沟地震的影响,获取了九寨沟地震震源处应力状态的演化过程,并分析了历史地震活动对研究区主要活动断裂的应力影响.结果显示1654—2008年历史地震序列同震及震后效应使2017年九寨沟地震震源位置应力升高.基于不同的有效摩擦系数取值的计算结果显示:九寨沟地震震源位置累积库仑应力变化量为正且超过0.01 MPa.当有效摩擦系数取值为0.4时,累积库仑应力变化量为0.2009 MPa.九寨沟地震的发生受到历史地震同震及震后效应所导致累积库仑应力变化的促进作用.1654年天水M 8.0地震和1879年武都南M 8.0地震的同震及震后效应所导致的累积库仑应力变化量超过九寨沟震源处应力累积量的50%,这两次M 8.0地震在九寨沟地震震中应力演化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1654—2017年历史强震活动使东昆仑断裂玛沁—玛曲段、塔藏断裂马家磨段和岷江断裂松潘—迭溪段应力明显上升.以上叁处断层段均存在第四纪活动性,且近期均未有强震活动,历史强震活动提升了这些区域未来的地震危险性.历史地震使塔藏断裂西段、虎牙断裂北段、岷江断裂北段应力卸载,降低了这些区域未来的地震发生概率.(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19年01期)

王宏伟,任叶飞,温瑞智[5](2017)在《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_s7.0地震震源谱及震中区域品质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8月8日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M_s7.0地震,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正式发布了此次地震中收集的66组强震动记录,采用其中震源距不超过150 km且台站场地反应已确定的8组记录,基于S波傅氏谱反演方法确定了此次地震的震源谱及震中区域的地壳介质品质因子.结果为:品质因子Q(f)=84.9f~(0.71),说明该区域的S波非弹性衰减较为强烈;根据ω~(-2)震源谱模型,确定该地震的地震矩为9.42X10~(18)Nm,其对数标准差为0.12,相应的矩震级M_w=6.616±0.079,拐角频率为0.131±0.O11 Hz,应力降为3.854 MPa,该值明显低于全球板内地震的应力降平均水平(4.89 MPa),但高于2013年芦山M_w6.6地震的应力降.(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祝意青,梁伟锋,赵云峰,刘芳,隗寿春[6](2017)在《2017年四川九寨沟M_s7.0地震前区域重力场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南北地震带2014-2017年期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区域重力场异常变化与北西西向塔藏断裂和南北向岷江断裂带在空间上关系密切,反映了沿控震断裂在2013-2017年期间发生了引起地表重力变化效应的地壳变形和构造活动.②九寨沟地震前,测区内出现了大空间范围的区域性重力异常,而震源区附近产生了局部重力异常,沿塔藏断裂带形成了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其中,甘肃玛曲、迭部、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四川若尔盖、九寨沟一带重力差异变化达100×10~(-8)m·s~(-2)以上;这些可能反映九寨沟地震前,区域及震源区附近均产生与该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构造运动或应力增强作用.③九寨沟地震震中位于重力差异运动剧烈的鞍部等值线附近,与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零值线上,这一观测事实进一步佐证了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对强震地点预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刘延国,王青,廖彦淞,邹强[7](2017)在《民族村寨与区域旅游极核的协同共生研究——以岷江上游藏羌村寨与九寨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村寨是少数民族群众利用自然资源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旅游开发及精准脱贫的主要载体,旅游极核是区域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基础.基于协同共生理论,通过质性研究、认知图式以及问卷调查法,探讨岷江上游藏羌村寨与区域旅游极核九寨沟间的协同发展途径与模式.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与资源约束的矛盾是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区位与资源互补是先决条件,游客需求为外部导向;基于区位、资源、内外部支撑条件及游客需求角度,筛选构建的极核—外围间协同发展的主控要素指标体系,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提出开展全域旅游规划,完善旅游产业全链条设计,形成景区—村寨一体突出多中心网络化的协同发展模式.(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陈俊杰,李莉,杨旸,杨青霞,钱莉莉[8](2016)在《区域尺度因素对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影响研究——以九寨沟县及其所处不同尺度区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面板数据的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探讨旅游业在不同尺度区域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文章利用1994~2013年经济和旅游业统计数据,以九寨沟县为起点,逐级放大区域尺度,考察九寨沟县、阿坝州、四川省、西南部地区、西部地区和全国6个尺度区域内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面板数据回归结果表明:九寨沟县、阿坝州、四川省、西南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和全国旅游对经济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41、0.62、0.72、0.71、0.73与0.16。随区域尺度逐步增大,旅游的经济效益呈现先增加后下降形态。在最小与最大尺度区域,经济发展受旅游业的影响较小,其他尺度经济受旅游业的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旅游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乔雪,肖维阳,唐亚,Daniel,JAFFE,江丽君[9](2014)在《旅游和区域大气污染对四川九寨沟气溶胶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2010年4月~2011年4月,在九寨沟连续监测了总悬浮颗粒物(TSP)和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浓度.结果表明:旅游活动显着增加了空气中TSP、SO42-、Ca2+、K+、NH4+和NO3-的含量,而Na+、Mg2+和Cl-则主要来自自然源;旅游强度最高时期(6~10月),降水对空气的清洗作用最强,气溶胶污染程度为全年最低;旅游强度较低时期(1~3、4~5和11~12月),降水量较低且西北沙尘易在春季抵达九寨沟,所以气溶胶污染程度较高;区域燃煤可能是气溶胶[SO42-]:[NO3-]比值较高的原因;生物质燃烧可能是K+在秋末至次年初春较高的原因之一.九寨沟大气环境已明显受当地旅游活动和污染物长距离传输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4年01期)

戈鹏,郑伟民,肖雄辉,邱厌庆,任佩瑜[10](2013)在《基于九寨沟区域时空负荷均衡的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在巨大地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社会文化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如何实现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本研究在对九寨沟进行全面考查以及课题组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旺季景区内客流的时空变化特征,指出由于游客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均衡,导致各景点负荷率不均衡,使旅游和生态不能协调发展。因此,有必要设计合理的游客分流方案,实现景点负荷率的均衡。本研究基于最优调度假设基础上,通过仿真技术,模拟"五区分流"下不同分流方案中景点负荷率的波动情况,通过对比各方案下负荷率方差的情况,提出初始调度与稳态调度的概念,并采用静态分流与基于区域时空负荷率均衡动态分流相结合的策略。通过仿真模型验证该策略的分流效果,分析该策略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下一步的研究思路。(本文来源于《管理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寨沟区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暌违两年,盛装归来。9月23日召开的阿坝州文化旅游暨全域旅游发展大会传出令人兴奋的消息:经省政府批准,九寨沟景区部分区域拟于9月27日世界旅游日试开园。这是自2018年该景区局部短暂开放后,再一次向游人展露新颜。2017年8月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寨沟区域论文参考文献

[1].徐中成.九寨沟景区部分区域27日起恢复开放[N].四川日报.2019

[2].雷倢,杨艺茂,徐中成.盛装迎国庆,九寨等你来[N].四川日报.2019

[3].董培育,乔学军,熊维,柳畅,石耀霖.2017-08-08四川九寨沟M_S7.0地震对周边区域应力影响[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8

[4].熊维,王迪晋,余鹏飞,聂兆生,刘刚.历史强震对2017九寨沟M_W6.5地震的应力影响及区域地震危险性[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9

[5].王宏伟,任叶飞,温瑞智.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_s7.0地震震源谱及震中区域品质因子[J].地球物理学报.2017

[6].祝意青,梁伟锋,赵云峰,刘芳,隗寿春.2017年四川九寨沟M_s7.0地震前区域重力场变化[J].地球物理学报.2017

[7].刘延国,王青,廖彦淞,邹强.民族村寨与区域旅游极核的协同共生研究——以岷江上游藏羌村寨与九寨沟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8].陈俊杰,李莉,杨旸,杨青霞,钱莉莉.区域尺度因素对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影响研究——以九寨沟县及其所处不同尺度区域为例[J].旅游科学.2016

[9].乔雪,肖维阳,唐亚,Daniel,JAFFE,江丽君.旅游和区域大气污染对四川九寨沟气溶胶的贡献[J].中国环境科学.2014

[10].戈鹏,郑伟民,肖雄辉,邱厌庆,任佩瑜.基于九寨沟区域时空负荷均衡的仿真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3

标签:;  ;  ;  ;  ;  ;  ;  ;  ;  ;  

寨沟区域论文-徐中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