孳生地治理对控制白纹伊蚊的效果研究

孳生地治理对控制白纹伊蚊的效果研究

论文摘要

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属于昆虫纲(Insecta)有翅亚纲(Pterygota)双翅目(Diptera)蚊科(Culicidae)伊蚊属(Aedes),雌蚊是凶猛的吸血者,吸血骚扰性极大而且是登革热重要的传播媒介。蚊虫综合治理的方法包括环境治理,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法规防治和遗传防治等。针对白纹伊蚊的防治中,在平时主要采取以孳生地治理为主的环境防治,当爆发登革热疫情时,采取化学防治和环境治理并重的措施,环境治理主要是清除蚊虫孳生地的方法不仅能减少蚊虫产卵的环境控制成蚊的密度,且具有环保,不产生抗药性等诸多优点。虽然环境治理为主的幼虫防治目前被认为是一种成功的策略,但是这种方法对白纹伊蚊密度的控制效果还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于2006年和2007年在上海市共青森林公园和内燃机研究所进行了孳生地治理控制白纹伊蚊的研究。试验区共青森林公园游乐区采取各种方法治理白纹伊蚊孳生地,包括清除各种小型积水和对于不能清除的积水投放药物等;对照区内燃机研究所则不采取任何治理措施。实验采用诱卵器、CO2诱蚊灯和人诱法监测孳生地治理后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密度变化,评价治理效果。此外本次实验对各种监测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它们之间联系和差异,并研究了诱卵器的局限性,探索了诱卵器阳性率和成蚊密度间的联系,实验还对天气条件变化与白纹伊蚊密度的变化关系进行了探讨。本工作主要结果如下:1.孳生地治理是有效的控制白纹伊蚊的方法。从孳生地治理到白纹伊蚊密度下降到稳定值需要一定的时间(本实验为2周),持续有效的进行孳生地治理不仅可以将白纹伊蚊密度降到一个较低水平(RPI小于50),且在外界条件变得有利于白纹伊蚊快速增长时密度升高明显小于孳生地未控制。2.诱卵器阳性率和成蚊密度具有相关性,但有时会发生偏移。气温升高或孳生地丰富度增高散点向上偏离即诱卵器阳性率对应更大成蚊密度;降温或孳生地丰富度降低散点向下偏离即成蚊密度对应更大的诱卵器阳性率。3.降雨增多使白纹伊蚊具有密度升高的潜力,而这个潜力是否能形成蚊密度增高受气温等因素影响,降雨量减少使孳生地数目为成蚊一个密度限制因子时则蚊密度降低。孳生地治理就是使孳生地数目成为白纹伊蚊密度变化的限制因子,使白纹伊蚊密度降低。4.2007年7~10月对照区蚊种调查白纹伊蚊比例占第一位,为80.0%;试验区捕获最多的为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占31.9%,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占30.2%。5.应用诱卵器评价白纹伊蚊最好的种群动态指标为诱卵器阳性率。孳生地丰富度发生改变时诱卵器阳性率不适用。6.作为成蚊种群动态研究方法,当自然环境中成蚊密度较低时候,人诱法好于CO2诱蚊灯法,而当成蚊密度较高时(本研究显示为人诱法大于40只/人·小时),CO2诱蚊灯法是更好的选择。

论文目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数据分析
  • 4. 气象资料
  • 结果
  • 1. 气象条件分析
  • 2. 诱卵器在白纹伊蚊种群动态研究中的应用
  • 2诱蚊灯法在白纹伊蚊成蚊种群动态研究中的比较'>3. 人诱法和CO2诱蚊灯法在白纹伊蚊成蚊种群动态研究中的比较
  • 2 诱蚊灯法白纹伊蚊成蚊密度比较'>4. 诱卵器阳性率和CO2诱蚊灯法白纹伊蚊成蚊密度比较
  • 5. 孳生地治理控制白纹伊蚊的效果
  • 6. 气象条件与白纹伊蚊密度关系
  • 7. 孳生地治理对蚊虫群落结构的影响
  • 讨论
  • 1. 诱卵器在种群动态研究中的应用
  • 2 诱蚊灯法比较'>2. 人诱法和 CO2诱蚊灯法比较
  • 3. 诱卵器阳性率和成蚊密度比较
  • 4. 孳生地治理控制白纹伊蚊的效果
  • 5. 气象条件与白纹伊蚊密度的关系
  • 6. 孳生地治理对蚊虫群落结构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孳生地治理对控制白纹伊蚊的效果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