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英语政治语篇中的模糊语语用研究

顺应论视角下英语政治语篇中的模糊语语用研究

论文摘要

准确与清晰一般被认为语言的基本特点。然而,模糊性也是语言的一种内在属性,模糊语言广泛地存在于自然语言中,模糊语是人类语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是语言交际中的普遍现象。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模糊理论运用于各种文体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这些对模糊语的语用研究,大多是运用Grice的合作原则、Leech的礼貌原则或Wilson的关联原则来分析模糊语,而从Verschueren的顺应论角度来研究模糊语的则很少,基于这一理论研究英语政治语篇中的模糊语的则更少。政治语言作为最古老的语言形式之一,是表达某种政治诉求的特殊方式,无论在外交还是在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模糊语言的运用使得政治语言更具有灵活性,从而达到政治家的特定政治目的。因此模糊语被认为是政治语篇中广泛运用的一种交际策略。本文从语用学的顺应理论出发,对模糊语产生的根源及其在英语政治语篇中的功能进行尝试性分析,论述了语用模糊在政治语篇中的独特效用以及语用模糊是如何通过语境和结构上的顺应得以实现的。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引言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意义和目的以及本文的组织结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首先,对模糊语言进行总体描述。陈述了模糊语言存在的原因,是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接着从语义、认知和语用等角度介绍了国内外一些学者对于模糊语的定义。对于模糊语的分类,本文采取Prince等人提出的二分法。其次,对一些诸如fuzziness, generality和ambiguity的相关概念进行区别,并指出本文对于模糊语的界定,即包含模糊限制语在内的所有不精确、不确定的语言。再次,对本文的研究领域,即政治语篇中的模糊语,进行探讨。最后,回顾了国内外对于模糊语的研究。第三章是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即维索尔伦提出的语言顺应理论。本章主要介绍了顺应论产生的根源及其发展过程。该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在对交际策略和语言形式不断选择的过程,这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语言的变异性是指能为语言选择提供可能性,商讨性是指语言形式选择的灵活性和策略性,顺应性是顺应论的核心,指语言使用者可做灵活变通,从而更好地满足交际需要。顺应论主要从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这四个方面来描述和解释语言的使用。第四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运用顺应理论对英语政治语篇中的语用模糊现象进行了分析探讨。本章首先提出了文章的研究方法,然后以Channell对模糊语的语用功能分类为基础,探讨了政治语篇中模糊语的主要作用,即和谐礼貌的作用、避免承担责任、实现自我保护和采取灵活多变的策略等。其次,阐释了英语政治语篇中的模糊性可以从词汇、句法和语篇等语言结构层面上实现。最后,通过对丰富的案例分析,总结出政治语篇中模糊语言的使用正是对语言不断做出选择的结果,该选择顺应了语言使用者的心智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第五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及实际意义,并指出文章中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提出建议。本文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英语政治语篇中的模糊语用现象,并在交际中正确使用模糊语言,达到和谐的交际效果。同时希望更好的揭示顺应论对各种文体中语言使用的解释力。

论文目录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
  • 1.1 Need for the Study
  • 1.2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 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 Chapter Ⅱ Literature Review
  • 2.1 Vague Language
  • 2.1.1 Reasons for the Existence of Vague Language
  • 2.1.2 Working Definition of Vague Language
  • 2.1.3 Working Classification of Vague Language
  • 2.2 Distinction of Vagueness and Fuzziness, Generality, Ambiguity
  • 2.2.1 Vagueness and Fuzziness
  • 2.2.2 Vagueness and Generality
  • 2.2.3 Vagueness and Ambiguity
  • 2.2.4 Treatment of the Term "Vagueness" in This Thesis
  • 2.3 Vague Language in Political Discourse
  • 2.3.1 Political Language
  • 2.3.2 Political Discourse
  • 2.3.3 Vagueness in Political Discourse
  • 2.4 Previous Researches on Vague Language
  • 2.4.1 Researches Abroad
  • 2.4.2 Researches at Home
  • Chapter Ⅲ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Overview of Verschueren's 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
  • 3.1.1 Origin of Adaptation Theory
  • 3.1.2 Development of Adaptation Theory
  • 3.2 Making Choices
  • 3.3 Three Properties of Language:Variability, Negotiability, and Adaptability
  • 3.3.1 Variability
  • 3.3.2 Negotiability
  • 3.3.3 Adaptability
  • 3.4 Four Angles of Adaptability
  • 3.4.1 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
  • 3.4.2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 3.4.3 Dynamics of Adaptability
  • 3.4.4 Salience of the Adaptation Processes
  • 3.4.5 Summary
  • Chapter Ⅳ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Analysis of Vague Language inEnglish Political Discourse
  • 4.1. Research Methodology
  • 4.1.1 Research Methods
  • 4.1.2 Data Collection
  • 4.2 Pragmatic Functions of Vague Language in English Political Language
  • 4.2.1. Creating Harmonious Atmosphere &Achieving Politeness
  • 4.2.2 Shedding off Responsibilities
  • 4.2.3 Self-Protecting
  • 4.2.4 Being Flexible and Tactful
  • 4.2.5 Summary
  • 4.3 Linguistic Realization of Vagueness in English Political Discourse
  • 4.3.1 Vagueness at Lexical Level
  • 4.3.2 Vagueness at Syntactic Level
  • 4.3.3 Vagueness at Discourse Level
  • 4.4 Realization by 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tion in English Political Discourse
  • 4.4.1 Adaptability to Mental World
  • 4.4.2 Adaptability to Social World
  • 4.4.3 Adaptability to Physical World
  • 4.5 Summary
  • Chapter Ⅴ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 REFERENCES
  • ACKNOWLEDGEMENTS
  • 相关论文文献

    • [1].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初探[J].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03)
    • [2].高职建筑行业英语教材的开发建设研究[J]. 现代交际 2016(17)
    • [3].探析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7(06)
    • [4].提高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效率的措施[J]. 鸭绿江(下半月版) 2014(09)
    • [5].高校英语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改革[J]. 鸭绿江(下半月版) 2014(09)
    • [6].探讨课堂与网络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J]. 课程教育研究 2016(13)
    • [7].5G时代英语移动教学探讨[J]. 科技风 2019(36)
    • [8].信息化背景下高职英语生态课堂的构建[J]. 轻工科技 2019(12)
    • [9].高职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05)
    • [10].形成性评价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施[J]. 科技视界 2019(34)
    • [11].关于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J].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4)
    • [12].高职行业英语教学的困境与对策——以轮机英语为例[J].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4)
    • [13].网络流行英语用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J]. 农家参谋 2019(23)
    • [14].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研究——以吉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南方农机 2019(23)
    • [15].大数据时代大学英语课堂渗透思政教育的研究[J]. 福建茶叶 2019(10)
    • [16].大学英语课堂的思政教育渗透[J]. 福建茶叶 2019(09)
    • [17].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探索[J]. 福建茶叶 2019(10)
    • [18].商务英语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中的应用技巧[J]. 广东蚕业 2019(08)
    • [19].浅议档案袋评价在大学英语多元识读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 福建茶叶 2019(10)
    • [20].高等农林院校大学英语“金课”构建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19(21)
    • [21].翻转课堂用于专业英语教学的思路探讨[J]. 卫生职业教育 2019(24)
    • [22].基于中医术语规范化的中医英语教学探讨[J]. 陕西教育(高教) 2019(12)
    • [23].二语习得理论对儿童英语学习的启示[J]. 知识经济 2019(36)
    • [24].分层教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智库时代 2019(52)
    • [25].指尖上的英语阅读[J]. 知识经济 2019(36)
    • [26].“中国英语”与“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 [27].独立院校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 智库时代 2019(51)
    • [28].基于核心素养的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师的角色转变[J]. 智库时代 2019(51)
    • [29].商务英语在跨境电子商务中的应用[J]. 营销界 2019(19)
    • [30].思政教育体系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构建[J]. 知识经济 2019(36)

    标签:;  ;  ;  

    顺应论视角下英语政治语篇中的模糊语语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