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巩义市农村中小学空间布局分析

基于GIS的巩义市农村中小学空间布局分析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农村人口总量与结构的不断变化,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教育主管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小学布局调整涉及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合理利用,影响义务教育法的落实和实施。本文针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面临的挑战,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引进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可达性和Huff模型,评估中小学的空间布局特征与存在问题,为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提供重要依据。在分析中小学布局调整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以河南省巩义市中小学为例,使用GIS建立学校分布、自然村人口分布、交通网络、地形等地理空间数据库;进行教育资源空间可达性分析;进一步使用Huff模型分析学校位置、规模与学生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分析、解释中小学空间分布特征和存在问题,为布局调整提出合理化建议。相关数据管理、地图制图、模型分析均在ArcGIS 9.0软件支持下实现。本文首先使用比例模型定量分析每个镇区以及每所学校的教育资源分配情况。在此基础上,按就近入学原则,使用距离模型,划分出学校的服务域,分析学校与自然村之间的空间关系。进一步考虑学校的规模,使用引力模型,计算各区位的空间可达性指标,揭示教育资源的空间不平衡性。在距离模型和引力模型中使用学校与居民点之间的最近交通距离。考虑学校周边人口分布,并假设学校与自然村之间并非一一对应关系,使用Huff模型来分析自然村学生和教育服务之间的关系。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学校服务范围、自然村学生就学的空间可达性,并验证学校潜在服务能力和实际学生人数之间关系。案例研究发现:(1)无论是镇区人均教育资源分布、学校生均教育资源分配,还是自然村就学的空间可达性,中小学空间布局具有一定的空间不均衡性。教育资源分配、最近就学距离、空间可达性等指标,能够整体上反映学校的空间布局特征,并鉴别出特定区位存在的问题。(2)使用最近距离模型、引力可达性模型和Huff模型,可以分别划分出了学校的服务域,前者没有考虑学生需求因素,Huff模型能更准确地反映义务教育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空间关系。(3)GIS及空间分析方法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方面,具有其它技术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能够管理各种相关数据、进行空间布局评估,而且在布局规划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思路
  • 3.2 中小学布局方法评估及讨论
  • 3.3 研究区概况
  • 3.4 数据库建立
  • 3.4.1 需求分析与数据准备
  • 3.4.2 地理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建立
  • 3.4.3 属性数据整理及录入
  • 3.5 数据分析方法
  • 3.6 技术路线
  • 第四章 中小学空间布局分析
  • 4.1 比例模型分析
  • 4.1.1 比例模型及特征
  • 4.1.2 基于比例模型的数据分析
  • 4.2 距离模型分析
  • 4.2.1 距离模型及特征
  • 4.2.2 距离矩阵计算
  • 4.2.3 距离模型数据选取与计算
  • 4.2.4 距离模型初中数据分析
  • 4.2.5 距离模型小学数据分析
  • 4.3 引力模型分析
  • 4.3.1 引力模型及特征
  • 4.3.2 基于引力模型的数据选取与计算
  • 4.3.3 引力模型初中数据分析
  • 4.3.4 引力模型小学数据分析
  • 第五章 HUFF 模型分析
  • 5.1 HUFF 模型及特征
  • 5.2 HUFF 模型参数的选择
  • 5.3 HUFF 模型的数据选取与计算
  • 5.4 HUFF 模型可达性计算
  • 5.5 模型结果比较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基于GIS的巩义市农村中小学空间布局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