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实现和谐社会的途径

社区建设:实现和谐社会的途径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旧有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已经不可能适应社会发展。特别是伴随公民社会的兴起,大量非政府组织的出现,社区的发展具备了有利的条件。同时,加强城市社区发展,也是我们实现和谐社会的途径之一。因此,对社区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事实上,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很多方面。从横向看,不仅是社会,而且与政治、经济、文化密不可分;从纵向看,涉及到宏观、中观和微观。在我国,社区作为我国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了桥梁的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是我们党的事业的工作基础和组织基础,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落脚点。由此可见,我们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大量非政府组织发展,大力培养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从法律的角度,确认公民身份,养成公共精神,培育协作型的公民社会,为实现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本文通过对建立和谐社会的理论探讨出发,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关于“市民社会”的论述为立足点,借鉴西方新公共管理思想中治理与善治的思想,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建立和谐社区的理论依据,坚定了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必要性。通过对现实的思考和研究,可以看到,社区建设在现实条件下还存在很多问题,诸如行政化倾向严重,缺少专业的社区工作者,缺少资金保障,缺少大量非政府部门的参与,缺乏社会认同感,居民参与意识淡漠等诸多问题。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社区的发展,使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所以,我们应尽快改变观念,结合我国国情,在政府的推动下建立社区居民自治管理的网络式社会组织模式。从国外发达国家社区发展来看,大量非营利组织的存在和完善,是社区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社区组织的转型即从行政组织转为社区运营组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只有在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下,培育这一组织的发展壮大,建立协作性的公民社会,不断充实社区建设的群众基础,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事实上,正是通过非营利组织这一媒介,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诉求自身利益,还权给人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谐是经济的和谐、政治的和谐、文化的和谐和社会的和谐,我们只有通过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谐。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 一、推进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依据
  • (一)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观点
  • 1. “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理论的历史渊源
  • (1) 古罗马政治理论关于“市民社会”的基本理论
  • (2) 近代古典市民社会理论家关于“市民社会”的基本理论
  • (3) 现代市民社会以黑格尔为代表关于“市民社会”的基本理论
  • 2. 马克思主义关于“市民社会”的基本理论研究
  • (二) 西方新公共管理思想中治理与善治理论的借鉴性
  • 1. 治理与善治理论兴起的原因
  • (1) 全球化及跨国组织和超国家组织的兴起
  • (2) 现代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 (3) 公民社会的兴起
  • 2. 完善政府自我创新与竞争机制,重视个人自由价值
  • (1) 治理与善治是由多元的公共管理主体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
  • (2) 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
  • (3) 公共管理朝着自主自治的网络化方向发展
  • (4) 政府在社会公共网络管理中扮演着“元治理”角色
  • (三) 推进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 1. 对和谐社会的多角度理解
  • 2. 和谐社区建设构想的必然性
  • (1) 社区是国家与社会的接口
  • (2) 社区已形成城市基层的社会共同体
  • (3) 社区是各种社会矛盾的交汇点
  • (4) 社区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演兵场
  • 3. 和谐社区建设是我们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切入点
  • 二、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及其现实困境
  • (一) 社区成为政府管理人民的工具
  • (二) 社区建设缺少专业的社区工作者和大量的非政府组织
  • 1. 社区建设缺少专业的社区工作者
  • 2. 社区建设缺少大量的非政府组织的介入
  • (三) 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缺少奉献和公共精神
  • 1. 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不高
  • 2. 外来务工人员尤其是农民工在社区中的尴尬地位
  • 三、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发展途径的探索
  • (一) 政府推动下建立纵横相接的网络式社区组织模式
  • 1. 建立纵向社区管理组织体系
  • 2. 组建真正意义上的横向社区居民自治管理网络
  • (1) 建立和完善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制度
  • (2) 按照议事层与执行层相分离的原则,对居民委员会组织进行改造
  • (3) 建立社区工作办公室
  • (二) 鼓励发展非营利组织,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
  • 1. 制定社区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政策
  • 2. 帮助社区非营利组织发育的财政政策
  • 3. 推行政府给市场、委托社区非营利组织托管社区服务设施的政策
  • 4. 探索造就社区非营利机构的社会保障政策
  • 5. 将居民的力量与专业社区工作者的力量结合的人才战略
  • (三) 确认公民身份,养成公共精神,培育协作型的公民社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科研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社区建设:实现和谐社会的途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