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促进制度变迁的作用机制研究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促进制度变迁的作用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人、制度与经济活动(行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为人们所普遍关注。制度变迁理论的核心就是研究制度与人的行为之间的互动作用。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使得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学者更多地关注了制度的经济增长效应,而对于人与制度(变迁)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国家又在进行新一轮政治体制改革(如大部制改革等),再一次将制度变迁纳入政府的工作重点。在制度变迁过程中,人——弗里格斯特、姚洋所称的政治家中的关键行动者——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拉坦等人的研究表明,人所具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制度变迁有着深远而基础性的影响。在现代条件下,教育无疑是传递文化、修习知识最主要的途径之一,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主要供给源。从客观上讲,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发展并不令人满意。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对制度变迁的影响的研究,相对于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需要来讲显得有些滞后。基于现实和理论的双重需要,本文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作为制度行为人的制度能力供给源,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分工作为制度变迁的重要影响因素,揭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推动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以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对社会分工的影响,进一步拓展拉坦等人的理论假说,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从制度供给和社会分工的角度出发,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作为制度供给源和社会分工的深化工具进行分析,以期构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对制度变迁作用的理论模型。文章首先从制度变迁理论和分工理论两个方面回顾了国内外对于制度变迁、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分工的研究,认为制度行为人及其制度供给能力在制度变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工使得制度变迁不断深化。同时,以制度供给为主线,阐述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对制度供给,进而对制度变迁的作用机制,分析了分工对制度行为人知识结构和社会知识结构的影响,构建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对制度变迁作用的理论框架。其次,以制度经济学为理论依据,认为影响制度供给过程成本的行为基础在于制度供给行为主体的创新偏好、思维方式及心智模式的理性程度,而理性程度又是决定制度变迁成本能否实现最小化的重要因素。制度行为人的供给动机、供给方式与供给能力是影响制度供给最主要的因素。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借助于四种制度变迁效应——能力效应、信息效应、动力效应与资源配置效应,通过提高制度行为人的理性程度,促进制度变迁。第三,将分工理论应用于教育分工的研究,分析了社会化分工与教育分工的相互关系,提出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及教育的发展促进社会变迁的路径与方式。教育分工促使社会组织结构进一步分化,提供了更多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携带者,使得社会分工中非技术性进步的人才增多,从而改善了制度供给的知识存量与结构,提高了制度变迁的有效性。第四,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1987—2004年我国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和我国制度变迁的相关性进行定量分析。统计结果显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专任教师数和毕业生数对宏观经济体制转型指数影响显著,支持了理论分析结果。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针对我国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发展实际情况,提出政策建议: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素质教育,提倡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保证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比重,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继续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搞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加强引导,营造全社会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氛围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1.1.1 选题的依据
  • 1.1.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1.3 研究的理论价值
  • 1.2 有关概念的界定
  • 1.2.1 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 1.2.2 制度变迁
  • 1.2.3 制度行为人
  • 1.2.4 分工
  • 1.2.5 教育分工
  • 1.3 研究的目的、思路、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2.1 制度变迁类型
  • 2.1.1 诱致性制度变迁
  • 2.1.2 强制性制度变迁
  • 2.1.3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制度变迁主体对制度供给及制度变迁的影响
  • 2.2 分工理论
  • 2.2.1 分工内生制度变迁的理论
  • 2.2.2 知识分工
  • 2.2.3 分工及教育分工是制度变迁理论研究拓展的一个新方向
  • 2.3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或教育对制度变迁作用的研究
  • 2.3.1 拉坦把社会科学知识看作制度创新的供给源泉
  • 2.3.2 林毅夫视社会科学知识为制度选择集的重要影响因素
  • 2.3.3 汪丁丁将文化传统和广义的意识形态当成制度基础
  • 2.3.4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教育是制度变迁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对制度变迁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
  • 3.1 两种理论视角下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 3.1.1 视角一: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对制度行为人的影响
  • 3.1.2 视角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对制度结构的影响
  • 3.2 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影响制度变迁的理论模型
  • 3.2.1 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决定了制度行为人的制度变迁能力
  • 3.2.2 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决定了社会知识的结构水平
  • 3.2.3 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影响制度变迁的理论模型构建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与制度供给机制
  • 4.1 制度供给与制度变迁
  • 4.1.1 制度变迁的有效性
  • 4.1.2 制度供给能力
  • 4.2 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与制度供给能力及两种制度行为人
  • 4.2.1 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与制度供给能力
  • 4.2.2 两种制度行为人
  • 4.3 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制度变迁效应
  • 4.3.1 制度能力效应
  • 4.3.2 制度信息效应
  • 4.3.3 制度动力效应
  • 4.3.4 资源配置效应
  • 4.4 考虑供给行为基础的制度变迁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促进社会分工的机制
  • 5.1 知识分工的含义
  • 5.2 教育分工的含义及其表现
  • 5.2.1 教育分工的概念
  • 5.2.2 教育分工的表现形式
  • 5.3 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分工的表现
  • 5.3.1 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自我促进机制
  • 5.3.2 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发展的主要内容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和制度变迁的相关性研究
  • 6.1 变量选取及数据整理
  • 6.1.1 制度变量
  • 6.1.2 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变量
  • 6.2 统计分析及结果
  • 6.3 小结
  • 第7章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 7.1 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发展现状
  • 7.1.1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人才培养
  • 7.1.2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科学研究
  • 7.1.3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社会服务
  • 7.2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 7.2.1 指导和管理偏“软”
  • 7.2.2 教育产业化
  • 7.2.3 人文教育和文化传统教育有所欠缺
  • 7.3 对策建议
  • 7.3.1 充分认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 7.3.2 营造全社会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氛围
  • 7.3.3 提倡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
  • 7.3.4 搞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
  • 7.4 小结
  • 结论
  • 一、创新性工作及主要结论
  • 二、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探析[J]. 武夷学院学报 2019(11)
    • [2].大力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普及与传播[J]. 社会主义论坛 2020(07)
    • [3].人文社会科学:中国特色与国际接轨[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8(03)
    • [4].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发展的历程、特征与趋势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12)
    • [5].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转化路径探究——以锦州市某高校为例[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 [6].关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如何创建一流的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 2016(09)
    • [7].浅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性[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S1)
    • [8].湖南省护理本科生对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评价[J].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6(11)
    • [9].什么是人文?什么是人文社会科学?——科学与人文漫话之三[J]. 物理通报 2009(12)
    • [10].《行政法论丛》稿约[J]. 行政法论丛 2016(00)
    • [11].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深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服务的思考[J]. 科技资讯 2020(23)
    • [12].15世纪以来人文社会科学强国的空间分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02)
    • [13].某医学院校本科生对学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效果评价[J]. 职业与健康 2016(07)
    • [14].国外一流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启示[J]. 经济研究导刊 2011(03)
    • [15].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特色与问题[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1(02)
    • [16].论创业型大学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同一性关系[J].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10(02)
    • [17].理工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教育功能及其完善[J]. 甘肃科技 2009(01)
    • [18].我校新增2个省“重中之重”学科和1个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J]. 高教与经济 2009(01)
    • [19].贵州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如何[J]. 当代贵州 2009(11)
    • [20].我校召开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会议[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 [21].马克思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反思[J]. 浙江社会科学 2008(01)
    • [22].江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工作会议胜利召开[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6)
    • [23].我校两个自治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获准立项[J].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1)
    • [24].理工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 管理科学文摘 2008(Z1)
    • [25].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看贵州省20年人文社会科学发展(1999-2018)[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9(21)
    • [26].构建高职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初探[J]. 质量探索 2016(05)
    • [27].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J]. 知识经济 2014(02)
    • [28].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紧迫问题 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性难题——要保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在张力[J]. 人民论坛 2013(15)
    • [29].树立科学发展观 促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转化[J]. 科技与企业 2013(10)
    • [30].关于增加建设经费投入,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建议[J]. 中国发展 2011(05)

    标签:;  ;  ;  ;  ;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促进制度变迁的作用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