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片类渴求淬灭—引燃的伏隔核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阿片类渴求淬灭—引燃的伏隔核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寻找与阿片类渴求淬灭-引燃相关的生物标记,探讨复吸的分子机制,为今后防治复吸寻找特异靶点、开发新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清洁级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40±10 g,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分别为生理盐水组、吗啡组、yoked组。生理盐水组与吗啡组进行自身给药训练,yoked组被动获得吗啡,其与吗啡组一一配对;自身给药训练结束后三组大鼠经自然环境淬灭建立淬灭模型;淬灭训练结束后每组随机分为2个亚组,分别进行淬灭测试和引燃测试。模型建成后即在冰上断头取NAc核团,迅速称重,液氮速冻5mins,然后-80℃冰箱冻存。取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NAc区脑组织提取总蛋白,行双向电泳,以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IPG-IEF)为第一向,垂直平板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为第二向进行2-DE,银染法对电泳后的凝胶进行染色,采集凝胶图像并进行图像分析,寻找有意义的差异蛋白点,对部分差异蛋白质点进行酶解和质谱(mass spectrometry,MS)鉴定。结果①自身给药阶段:吗啡组大鼠建立了稳定的吗啡静脉自身给药行为,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吗啡组有效鼻触数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01);吗啡组与yoked组水平活动度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01),而吗啡组与yoked组大鼠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淬灭阶段:生理盐水组、吗啡组、yoked组其水平活动度及有效鼻触数三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引燃阶段:吗啡组大鼠经过13天的淬灭训练,给予线索引燃,引燃阶段较其淬灭阶段有效鼻触数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01),吗啡引燃组与生理盐水引燃组相比有效鼻触数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 <0.001)。②pH3-10非线性的IPG胶条对NAc核团蛋白质进行2-DE分析,其分辨率较pH3-10线性IPG胶条高,差异有显著性;获得的2-DE图谱对蛋白质的2种提取方法进行比较,方法2可得到满意的图谱。③各组2-DE凝胶蛋白点分析,pH3-10非线性范围的2-DE图谱上,生理盐水淬灭组(868±27)个蛋白点,生理盐水引燃组(833±24))个,吗啡淬灭组(859±38)个蛋白点,吗啡引燃组(838±33)个蛋白点,yoked淬灭组(846±31)个蛋白点,yoked引燃组(863±21)个蛋白点。六组2-DE图谱差异点质谱分析结果:吗啡引燃组较吗啡淬灭组8个蛋白点表达升高,分别为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酯酶2A催化亚基β转录本、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酯酶2A催化亚基α转录本、热休克90结合分子伴侣Cdc37、异柠檬酸脱氢酶a转录本线粒体前体、唾液酸酶3、神经鞘干扰蛋白1、谷胱甘肽S转移因子Mu2、谷胱甘肽S转移因子Mu1;1个点表达降低为抗氧化蛋白2,新出现1个点为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酯酶2A调节亚基B,γ亚单位。Yoked引燃组较yoked淬灭组3个点表达升高,分别为唾液酸酶3、谷胱甘肽S转移因子Mu2、谷胱甘肽S转移因子Mu1;6个点表达降低分别为脂肪酸结合蛋白、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酯酶2A催化亚基β转录本、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酯酶2A催化亚基α转录本、热休克90结合分子伴侣Cdc37、异柠檬酸脱氢酶a转录本线粒体前体、抗氧化蛋白2。生理盐水引燃组较生理盐水淬灭组,1个点表达下降为抗氧化蛋白2,1个点表达升高为异柠檬酸脱氢酶a转录本线粒体前体,1个点消失为脂肪酸结合蛋白;吗啡淬灭组较yoked淬灭组1个点表达升高为抗氧化蛋白2,4个点表达降低分别为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酯酶2A催化亚基β转录本、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酯酶2A催化亚基α转录本、热休克90结合分子伴侣Cdc37、异柠檬酸脱氢酶a转录本线粒体前体,2个点消失分别为谷胱甘肽S转移因子Mu2、谷胱甘肽S转移因子Mu1。结论①运用自身给药模式成功建立了SD大鼠吗啡自身给药模型、淬灭模型及引燃模型,其模拟了人类吸毒的主要特征是药物依赖的可靠模型。②利用蛋白质组学系统化研究,发现吗啡渴求淬灭-引燃过程中脑组织多种蛋白质发生了变化,通过分析得到5个相关蛋白点分别是: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酯酶2A催化亚基β转录本、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酯酶2A催化亚基α转录本、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酯酶2A调节亚基B,γ亚单位、热休克90结合分子伴侣Cdc37、异柠檬酸脱氢酶a转录本线粒体前体,与能量代谢、蛋白磷酸化、应激等生理过程有关。吗啡引燃阶段较淬灭阶段糖代谢增强、磷酸化过程增强、应激反应增强。深入研究这些蛋白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复吸的分子机制,寻找新的药物分子靶标。③主动给药(自身给药)受觅药行为及吗啡药理作用二因素的影响,而被动给药(yoked被动给药)仅受吗啡药理作用的影响,二种给药方式淬灭时相图谱及蛋白点表达存在差异,反映出主动给药大鼠由于觅药行为的出现而致蛋白表达发生变化,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论文目录

  •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吗啡渴求淬灭-引燃模型的建立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部分 脑核团蛋白质组学条件的建立和优化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三部分 阿片类渴求淬灭-引燃的NAc 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文献综述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吗啡耐受机制的研究进展[J]. 北京医学 2020(03)
    • [2].吗啡型药物的检测方法及研究进展[J].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6(03)
    • [3].丰富环境对吗啡成瘾干预的研究进展[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0(01)
    • [4].吗啡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 2019(01)
    • [5].首例吗啡医疗案,为吗啡洗脱“污名”[J]. 公民与法(综合版) 2017(09)
    • [6].吗啡和安定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中的应用[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6(01)
    • [7].吗啡型药物的检测方法及研究进展[J]. 科技资讯 2015(04)
    • [8].吗啡:是朋友不是敌人[J]. 中国老年 2017(19)
    • [9].“泰囧”之吗啡适应证[J]. 中国处方药 2013(05)
    • [10].四川省4所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受治者尿吗啡检测结果分析[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0(03)
    • [11].吗啡对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的影响[J]. 广东医学 2009(10)
    • [12].小剂量分次静脉注射吗啡治疗晚期肿瘤患者呼吸困难研究[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33)
    • [13].绝经后妇女长期低剂量激素替代疗法中外周血内吗啡肽1和2的分析研究[J]. 中国药物警戒 2016(04)
    • [14].行吗啡泵鞘内植入术患者离院后的自我管理[J]. 中国医药指南 2016(23)
    • [15].ISAAA信息[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5(08)
    • [16].吗啡临床给药途径研究进展[J]. 齐鲁护理杂志 2013(05)
    • [17].慢性吗啡预处理减弱急性吗啡对伏隔核谷氨酸能突触传递的影响[J]. 生理学报 2012(02)
    • [18].湿度与特药吗啡含量测定关系研究[J]. 中国医药科学 2011(05)
    • [19].下行疼痛易化系统在吗啡耐受机制中的作用[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1(13)
    • [20].睡眠剥夺对吗啡成瘾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J].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1(03)
    • [21].警惕“精神吗啡”[J]. 中国监察 2010(09)
    • [22].急性吗啡耐受大鼠脑内孤啡肽的表达[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9(04)
    • [23].氢吗啡酮替代吗啡改善术后镇痛的效能[J].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6(04)
    • [24].内吗啡肽-2的合成[J]. 应用化工 2015(06)
    • [25].内吗啡肽的构效关系研究[J]. 河北化工 2013(01)
    • [26].急性吗啡成瘾猫脑电图变化的研究[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02)
    • [27].不同灌水模式下罂粟吗啡含量的变化[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09)
    • [28].内吗啡肽-1对正常人骨髓基质细胞造血调控的研究[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0(06)
    • [29].总局关于发布《食品中吗啡、可待因成分的快速检测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等3项食品快速检测方法的公告[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7(04)
    • [30].自噬在雷帕霉素逆转脊髓吗啡耐受形成机制研究[J].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5(07)

    标签:;  ;  ;  ;  ;  ;  

    阿片类渴求淬灭—引燃的伏隔核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