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模式初探

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模式初探

论文摘要

随着人口扩张、资源开发和荒漠化的进一步加剧,越来越多的人面临如何在荒漠及荒漠化环境中居住和生存的问题。而目前很多荒漠及荒漠化地区的人居环境模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极不协调,往往无视所在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过分依赖资源投入和能源消耗,以人工之力与恶劣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相对抗,由此导致生态恶化和大量资源消耗,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健康。本文在广泛调查、充分研究国内外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人居环境传统模式和当代探索、创新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提高,把传统民居中至今仍具价值的适宜技术提取出来,结合当代生态建筑设计的最新成果,并与现代材料、技术和建造手段相融合,探索出一套荒漠及荒漠化地区适宜的人居环境模式,为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设计提供系统的和可借鉴的指导思路。同时,还通过对新疆准噶尔盆地周边石油生活基地的调查分析,总结出其持续半个世纪的演化轨迹,并与所建议的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模式相比较,指出存在的不足,为今后该地区和其它荒漠及荒漠化地区石油基地规划设计指明方向;同时也为中国西北部广阔的荒漠及荒漠化地区面临沙漠化威胁的传统村落的改造和重建提供可借鉴的指导模式,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适应沙漠化生存环境,避免持续陷入沙进入退的窘境。本文首先介绍了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人类存在的环境意义,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明确了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其次从六个方面总结了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人居环境的传统模式;然后从理论探索和当代实践两种角度阐述了中外学者和当代建筑师对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模式的研究结论和创新成果;在此基础上,从城市选址与规划、邻里设计与城市细胞布局、建筑单体设计、材料构造及结构体系、配套设施及服务系统设计等五个方面归纳出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人居环境的适宜模式,并以新疆准噶尔盆地周边石油基地建设为例,对当前中国西部荒漠及荒漠化地区石油基地设计模式的演变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改进的方向。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荒漠化的威胁
  • 1.1.2 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人类存在的环境意义
  • 1.1.3 荒漠及荒漠化地区特殊的生存环境与聚居方式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目的:探索荒漠及荒漠化地区适宜的人居环境模式
  • 1.2.2 意义:实用性与前瞻性的课题
  • 1.3 课题研究的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2.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人居环境的传统模式
  • 2.1 荒漠及荒漠化地区分布及其气候特征、类型
  • 2.1.1 荒漠及荒漠化的概念及类型
  • 2.1.2 世界荒漠及荒漠化地区分布
  • 2.1.3 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主要气候特征
  • 2.2 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人居环境模式与其地理气候特征的关系
  • 2.2.1 气候、习俗与建筑的空间
  • 2.2.2 自然资源、地理环境与建筑的构造形态
  • 2.2.3 环境意象、审美心理与建筑的视觉形态
  • 2.3 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人居环境的传统模式
  • 2.3.1 选址
  • 2.3.2 规划布局及建筑形式
  • 2.3.3 结构体系
  • 2.3.4 材料选择
  • 2.3.5 构造措施
  • 2.4 小结
  • 3.与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人居环境模式有关的理论探索
  • 3.1 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人居环境规划研究
  • 3.1.1 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
  • 3.1.2 大卫·L·琼斯:《建筑与环境—生态气候学建筑设计》
  • 3.1.3 刘沛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
  • 3.1.4 吉·戈兰尼:《掩土建筑:历史、建筑与城镇设计》
  • 3.2 荒漠及荒漠化地区建筑形式研究
  • 3.2.1 赖特的建筑观及其有机建筑
  • 3.2.2 鲁道夫斯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 3.2.3 查尔斯·M·柯里亚:《建筑形式遵循气候》
  • 3.2.4 菲利普·考克斯:《澳大利亚建筑艺术的澳大利亚性》
  • 3.2.5 王小东:《创新与继承一关于新疆建筑民族风格,地方特色问题的探讨》
  • 3.3 荒漠及荒漠化地区建筑技术研究
  • 3.3.1 陈晓扬 仲德昆:《地方性建筑与适宜技术》
  • 3.3.2 布兰达·威尔和罗伯特·威尔:《绿色建筑学: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而 设计》
  • 3.3.3 亚历山大·楚尼斯利亚纳·勒费夫尔:((}比判性地域主义一全球化世界 中的建筑及其特性》
  • 3.3.4 美国建筑师协会等:《可持续设计指导原则》
  • 3.4 小结
  • 4.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人居环境模式的当代实践及总结
  • 4.1 北美洲西南部
  • 4.1.1 美国
  • 4.2 南美洲中南部
  • 4.2.1 智利
  • 4.3 澳州中西部
  • 4.3.1 菲利普·考克斯:尤拉拉旅游休闲地(1981一1984)
  • 4.3.2 菲利普·考克斯:亚历山大农学院(1965)
  • 4.3.3 Gregory Burgess:乌洛鲁—卡塔·丘塔国家公园文化中心(1995)
  • 4.4 亚洲中、西部
  • 4.4.1 中国
  • 4.4.2 印度
  • 4.4.3 以色列
  • 4.4.4 阿联酋
  • 4.4.5 沙特阿拉伯
  • 4.4.6 也门
  • 4.5 非洲北部及西南部
  • 4.5.1 埃及
  • 4.5.2 苏丹
  • 4.5.3 津巴布韦
  • 4.6 其它地区
  • 4.7 小结
  • 5.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人居环境的适宜模式
  • 5.1 从传统民居到生态建筑:对建筑本质的再认识
  • 5.1.1 建筑的本质
  • 5.1.2 对建筑本质的再认识
  • 5.1.3 从传统民居到生态建筑:走向可持续的人居环境模式
  • 5.2 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人居环境的适宜模式
  • 5.2.1 城市选址与规划
  • 5.2.2 邻里设计与城市细胞布局
  • 5.2.3 建筑单体设计
  • 5.2.4 材料、构造及结构体系
  • 5.2.5 配套设施及服务系统设计
  • 5.3 小结
  • 6.新疆准噶尔盆地周边石油生活基地建设的反思
  • 6.1 新疆准噶尔盆地周边石油生活基地建设的历史
  • 6.1.1 克拉玛依基地(1957)
  • 6.1.2 百口泉基地(1979)
  • 6.1.3 火烧山基地(1988)
  • 6.1.4 准东油田阜西基地(1989)
  • 6.1.5 彩南基地(1994)
  • 6.1.6 石西基地(1996)
  • 6.1.7 小拐基地和沙南基地(1998-2000)
  • 6.1.8 陆梁基地(2002)
  • 6.2 新疆准噶尔盆地周边石油生活基地人居环境模式的演变
  • 6.2.1 指导理念
  • 6.2.2 选址
  • 6.2.3 规划布局
  • 6.2.4 建筑形式
  • 6.2.5 结构体系
  • 6.2.6 材料选择
  • 6.2.7 配套设施及服务系统
  • 6.3 当前荒漠及荒漠化地区石油生活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 6.3.1 基地选址于规划布局
  • 6.3.2 建筑单体设计
  • 6.3.3 材料、构造与结构体系
  • 6.3.4 配套设施及服务系统
  • 6.4 未来荒漠及荒漠化地区石油生活基地建设的改进方向
  • 6.4.1 基地选址于规划布局
  • 6.4.2 建筑单体设计
  • 6.4.3 材料、构造与结构体系
  • 6.4.4 配套设施及服务系统
  • 6.5 小结
  • 7.结论
  • 7.1 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人居环境的适宜模式
  • 7.2 新疆准噶尔盆地周边石油生活基地建设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图录
  • 表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福建水蚀荒漠化地区种草治理效果与地表植被演替规律[J]. 现代农业科技 2014(02)
    • [2].荒漠化地区生态经济林效益研究综述[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34)
    • [3].中国荒漠化地区沙产业发展风险的定量评价[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 [4].西北荒漠化地区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J]. 科技广场 2011(08)
    • [5].辽宁西部荒漠化地区造林模式[J]. 辽宁林业科技 2016(03)
    • [6].荒漠化地区现代水利建设研究[J]. 内蒙古水利 2008(04)
    • [7].中国荒漠化地区生态政策失灵及对策研究——以甘肃省民勤县为例[J]. 经济研究导刊 2015(21)
    • [8].荒漠化半荒漠化地区高等级公路绿化的途径和方法[J]. 甘肃林业 2012(01)
    • [9].典型荒漠化地区传统聚落营建智慧研究——以额济纳旗推日木音陶来嘎查为例[J].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19(05)
    • [10].阿拉善荒漠化地区乡土民居营建智慧研究——以召素陶勒盖嘎查为例[J].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19(05)
    • [11].精准扶贫关键要“项目安排精准”[J]. 甘肃农业 2016(22)
    • [12].近10年我国荒漠化地区植被长势变化分析[J]. 林业资源管理 2017(03)
    • [13].荒漠化地区传统建筑文化探析——以敦煌为例[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 [14].赤峰市荒漠化地区蒙古族传统聚落营建智慧研究——以阿鲁科尔沁旗达兰花嘎查为例[J].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0(09)
    • [15].荒漠化地区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探讨[J]. 治黄科技信息 2015(04)
    • [16].北方荒漠及荒漠化地区草地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特征[J]. 中国沙漠 2011(04)
    • [17].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研究[J]. 环境科学 2010(08)
    • [18].河西走廊荒漠化地区树莓栽培关键技术[J]. 中国园艺文摘 2017(03)
    • [19].风蚀荒漠化地区土壤质量演变研究进展[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5)
    • [20].甘肃河西荒漠化地区水库库区生态工程效益分析[J].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09(02)
    • [21].荒漠化地区植被因子的定量反演方法[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0(08)
    • [22].荒漠化地区南瓜品种适应性栽培性状比较[J]. 长江蔬菜 2008(16)
    • [23].基于脑电特性的荒漠化地区公路最大直线长度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6(13)
    • [24].荒漠化地区土壤含水量的遥感定量反演[J]. 应用生态学报 2008(05)
    • [25].我国西部荒漠化地区生物质原料的选择[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33)
    • [26].辽宁荒漠化地区主要抗旱树种研究[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9(02)
    • [27].中国黑戈壁地区气候变化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02)
    • [28].辽西北荒漠化地区公路绿化植物选择研究[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5(05)
    • [29].黑河流域中游典型荒漠化地区生态治理技术研究[J]. 林业实用技术 2013(12)
    • [30].荒漠化地区县级潜在土地利用冲突识别[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标签:;  ;  ;  ;  

    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模式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