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正畸牙根吸收的发病率高,严重的牙根吸收可引起牙根尖不可复性变短变钝,从而导致牙齿冠根比失调,牙齿松动,甚至脱落。目前对于牙根吸收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通过早期发现、去除病因,从而防止其进一步发展。而临床上常用的检测牙根吸收的方法是根尖X线片,其存在着不清晰、敏感性差、有辐射等缺点,无法在早期发现牙根吸收。如果能在早期诊断出牙根吸收,那么对于防止其进一步发展、促进其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参与降解包括骨在内的全身各种组织的细胞外基质,有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是参与牙周组织改建的主要酶类,可能与牙根吸收有关。龈沟液(GCF)是牙龈沟中的渗出液,其成分随着周围组织的变化而改变,其中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由于龈沟液提取方便、无创、快捷,通过检测龈沟液中某些物质的改变来诊断疾病、监测病程、了解治疗效果已被牙周科医师广泛应用。目的本研究首先构建大鼠正畸牙根吸收的动物模型,然后通过测定大鼠牙齿受正畸力后龈沟液中MMP-1和MMP-9的含量变化,观察两者与根吸收的相关性。并观察不同年龄组大鼠牙齿受正畸力后龈沟液中MMP-1和MMP-9的含量变化的差异。从而试着寻找一种可能的与牙根吸收有关的指标,为临床上早期检测正畸牙根吸收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方法选择48只SPF级健康雌性Wistar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周龄28只,体重(160-180)g;12周龄20只,体重(200-230)g。2%盐酸氯胺酮腹腔注射麻醉后,在大鼠上颌安装正畸加力装置,以大鼠上颌两中切牙为支抗,采用粘接剂联合磨沟固位法,施加50g较大拉力牵引一侧第一磨牙向近中,从而建立大鼠正畸牙根吸收的动物模型,每周加力一次。另一侧作为对照侧,仅在第一磨牙牙颈部用结扎丝环扎。在第1、2、4、7周分别处死2只6周龄大鼠,制作实验牙的组织学切片,观察牙根吸收的发生情况。实验过程中,每周提取其余40只大鼠实验牙及对照牙的龈沟液,并应用SDS-PAGE,Western blot和Gel-Doc凝胶成像系统定量检测龈沟液中MMP-1和MMP-9含量的改变。根据大鼠年龄,将实验动物分为青少年组和成年组。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对各组大鼠实验侧与对照侧龈沟液中MMP-1和MMP-9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Wistar大鼠的上颌第一磨牙正畸牙根吸收发生于加力后的第2周,病理切片上表现为吸收陷窝的形成,多核巨噬细胞的出现等,且随着加力时间的延长,牙根吸收越来越严重。2.无论青少年组大鼠还是成年组大鼠、实验侧还是对照侧,实验过程中的GCF量均高于实验前(P<0.05),实验中各周之间的GCF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过程中各周,实验侧的GCF量均高于对照侧(P<0.05);成年组大鼠的GCF量高于青少年组大鼠(P<0.05)。3.两组大鼠的MMP-1和MMP-9含量在实验侧和对照侧均是自加力第1周开始升高(与0周相比P<0.05),第2周时含量大幅增多(与第1周相比P<0.001),至第3周时达高峰,从第4周开始回落,至第7周最低,但仍高于加力前的水平。4.在实验过程中各周,青少年组和成年组大鼠的MMP-1含量实验侧与对照侧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侧高于对照侧;两组大鼠的MMP-9含量实验侧与对照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青少年组大鼠和成年组大鼠龈沟液中MMP-1和MMP-9含量的基础水平(即安装正畸加力装置前的水平)以及在加力第1周时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成年组比青少年组稍高。成年组大鼠较青少年组大鼠GCF中MMPs含量的变化更为显著。在实验初期,成年组大鼠MMPs含量增长速度快于青少年组;后期,成年组大鼠较青少年组大鼠的MMPs含量下降速度慢。结论1.以大鼠上颌两中切牙为支抗,采用粘结剂联合磨沟固位法,施加50g拉力牵引一侧第一磨牙向近中,可建立科学、简单、可靠的大鼠正畸牙根吸收的动物模型。2.本研究建立的大鼠正畸牙根吸收模型,从加力第2周起在组织学上就已开始发生牙根吸收。3.龈沟液中的MMP-1和MMP-9的含量与正畸牙根吸收存在一定关系,MMP-1较MMP-9在反映正畸牙根吸收的发生、发展上可能更敏感。4.成年大鼠较青少年大鼠的正畸牙根吸收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