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核黄素工程菌B. subtilis PY的代谢工程研究

产核黄素工程菌B. subtilis PY的代谢工程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围绕核黄素生物合成反应,研究了异源核黄素操纵子的扩增对工程菌核黄素合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产核黄素枯草芽孢杆菌进行了代谢工程改造:通过在宿主菌株中分别扩增zwf基因,缺失ptsG基因,表达异源vgb基因等手段,构建了一系列产核黄素枯草芽孢杆菌基因工程菌。本文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利用生物信息学原理从已经完成全基因测序的三种微生物(B. cereus ATCC 10987, B. cereus ATCC 14579和Geobacillus stearother mophilu)中寻找核黄素操纵子序列,对其进行核黄素操纵子基因的注释。通过核黄素缺陷型菌株的营养互补实验,证实了三种异源核黄素操纵子能够在枯草芽孢杆菌中表达。通过在B. subtilis RH13中表达三种不同的P43-rib(异源操纵子),发现蜡样芽孢杆菌(B. cereus ATCC 14579)核黄素操纵子对枯草芽孢杆菌核黄素产量的影响最大。将含有P43-ribB.cereus ATCC 14579的片段整合到B.subtilis RH33染色体上得到的工程菌B. subtilis PY,在含8 %葡萄糖的发酵培养基中核黄素产量达到4.3 g/l,与出发菌相比提高了近27 %。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在工程菌B. subtilis PY中过量表达zwf基因(编码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对菌体核黄素合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zwf基因的过量表达增加了PP途径的通量,提高了核黄素合成前体物5-磷酸核酮糖(Ru5P)的胞内浓度,在含8 %葡萄糖的发酵培养基中核黄素产量达到5.4 g/l与出发菌相比提高了约25 %。其次,考察了缺失工程菌B. subtilis PY的ptsG基因对其生理和核黄素产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基因的缺失降低了菌株对葡萄糖的吸收速率,EMP和TCA耦联性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发酵副产物的大量积累,最大限度地将反应底物转化为菌体和目标产物。在含8 %葡萄糖的发酵培养基中最高菌体浓度增加22%,核黄素产量提高达到5.1 g/l,与出发菌相比提高了19 %,但与此同时发酵周期由48 h延长至72 h。对工程菌及其出发菌通量分布的计算结果表明:ptsG基因缺失的工程菌减少了EMP途径的通量,增强了TCA途径的通量,弱化了溢流代谢,底物转化率由出发菌的0.01 mol核黄素/mol葡萄糖提高到0.016 mol核黄素/mol葡萄糖。最后,本文研究了在B. subtilis PY中表达vgb基因对工程菌生理和核黄素产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vgb基因的表达提高宿主菌氧化磷酸化效率,ATP/ADP由出发菌的1.3增加到工程菌的3.2。含vgb基因的工程菌在5 l发酵罐中流加发酵48 h,发酵结果显示菌体浓度增加28 %,核黄素产量达到13.3 g/l,比出发菌核黄素产量提高了约20 %。工程菌及其出发菌通量分布的计算结果表明:vgb基因的表达使工程菌PP途径通量增加,有效调节EMP途径和TCA循环途径的耦合性,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溢流代谢。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核黄素简介
  • 1.2 枯草芽孢杆菌中核黄素的生物合成
  • 1.2.1 枯草芽胞杆菌简介
  • 1.2.2 核黄素生物合成途径
  • 1.2.3 核黄素生物合成基因及其所编码酶的功能
  • 1.3 产核黄素枯草芽孢杆菌工程菌的研究
  • 1.3.1 基于诱变技术的产核黄素枯草芽孢杆菌的构建
  • 1.3.2 基于基因工程技术的产核黄素枯草芽孢杆菌的构建
  • 1.3.3 基于代谢工程技术的产核黄素枯草芽孢杆菌的研究
  • 1.4 生物信息学与共享生物信息资源介绍
  • 1.4.1 生物信息学研究内容
  • 1.4.2 共享生物信息资源的介绍
  • 1.5 枯草芽孢杆菌的糖代谢
  • 1.5.1 枯草芽孢杆菌的糖吸收
  • 1.5.2 葡萄糖对枯草芽孢杆菌碳代谢的影响
  • 1.6 枯草芽孢杆菌的磷酸戊糖途径
  • 1.6.1 磷酸戊糖途径反应过程及其相关酶
  • 1.6.2 影响磷酸戊糖途径通量的因素
  • 1.7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VHb) 及其研究进展
  • 1.7.1 透明颤菌(Virtreoscilla,SP.) 的概述
  • 1.7.2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和调控
  • 1.7.3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生理功能和作用机制
  • 1.7.4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的应用
  • 1.8 选题背景及研究思路
  • 1.8.1 选题背景
  • 1.8.2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异源核黄素操纵子的表达对枯草芽孢杆菌核黄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1.1 质粒与菌种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试剂
  • 2.1.4 培养基
  • 2.1.5 主要溶液
  • 2.2 实验方法
  • 2.2.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2.2.2 大肠杆菌转化
  • 2.2.3 大肠杆菌质粒的提取
  • 2.2.4 PCR 反应体系
  • 2.2.5 DNA 片段的回收纯化
  • 2.2.6 酶切体系
  • 2.2.7 内切酶的失活
  • 2.2.8 连接体系的建立
  • 2.2.9 3’凹端的补平
  • 2.2.10 琼脂糖凝胶电泳
  • 2.2.11 枯草芽孢杆菌Spizizen 转化
  • 2.2.12 枯草芽孢杆菌染色体DNA 的提取
  • 2.2.13 利用α互补筛选目的转化子
  • 2.2.14 菌落PCR
  • 2.2.15 枯草芽孢杆菌总RNA 的提取
  • 2.2.16 枯草芽孢杆菌总RNA 的分析和定量
  • 2.2.17 枯草芽孢杆菌总RNA 中基因组DNA 的去除
  • 2.2.18 Real-time RT-PCR 操作过程
  • 2.2.19 发酵液中核黄素的测定
  • 2.2.20 工程菌遗传稳定性的测定方法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异源核黄素操纵子中各基因的注释
  • 2.3.2 异源核黄素操纵子能否在枯草芽孢杆菌中表达的验证
  • 2.3.3 对核黄素产量影响最大的异源核黄素操纵子的筛选
  • 2.3.4 异源核黄素操纵子的扩增对工程菌核黄素合成的影响
  • 2.3.5 异源核黄素操纵子促进核黄素产量提高机理的探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zwf 基因的扩增对枯草芽孢杆菌核黄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1.1 质粒与菌种
  • 3.1.2 实验仪器
  • 3.1.3 实验试剂
  • 3.1.4 培养基和培养方法
  • 3.1.5 主要溶液
  • 3.2 实验方法
  • 3.2.1 发酵中液残糖含量的测定
  • 3.2.2 发酵液中有机酸的测定
  • 3.2.3 细胞干重的测定
  • 3.2.4 粗酶液细胞悬浮液的制备
  • 3.2.5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考马斯亮蓝法
  • 3.2.6 胞内物质的提取(PCA)方法
  • 3.2.7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DH) 活力的测定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含Pxyl-zwf 融合片段整合质粒的构建
  • 3.3.2 含Pxyl-zwf 融合片段的产核黄素基因工程菌的构建
  • 3.3.3 对zwf 基因扩增工程菌及其出发菌发酵性能的研究
  • 3.3.4 zwf 基因括增工程菌及其出发菌胞内物质的测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tsG 基因敲除对枯草芽孢杆菌核黄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
  • 4.1.1 质粒与菌种
  • 4.1.2 实验仪器
  • 4.1.3 实验试剂
  • 4.1.4 培养基和培养方法
  • 4.2 实验方法
  • 4.2.1 乙酰磷酸转移酶(PTA) 活力的测定
  • 4.2.2 菌体代时的测定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ptsG 基因缺失载体的构建
  • 4.3.2 ptsG 基因缺失工程菌的构建
  • 4.3.3 ptsG 基因缺失工程菌及其出发菌代时的测定
  • 4.3.4 ptsG 基因缺失工程菌及其出发菌乙酰磷酸转移酶活力测定
  • 4.3.5 ptsG 基因缺失工程菌及其出发菌发酵性能的研究
  • 4.3.6 产核黄素枯草芽孢杆菌生化反应网络模型
  • 4.3.7 ptsG 基因缺失工程菌及其出发菌代谢通量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对枯草芽孢杆菌核黄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 5.1 实验材料
  • 5.1.1 质粒与菌种
  • 5.1.2 实验仪器
  • 5.1.3 实验试剂
  • 5.1.4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5.1.5 主要溶液
  • 5.2 实验方法
  • 5.2.1 CO-差光谱法测定VHb
  • 5.2.2 蛋白质的SDS-PAGE (聚丙烯凝胶电泳) 方法
  • 5.2.3 胞内物质ATP 和ADP 的测定
  • 5.2.4 微氧条件的控制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含PsacB-vgb 融合片段整合质粒的构建
  • 5.3.2 含PsacB-vgb 融合片断的产核黄素工程菌的构建
  • 5.3.3 vgb 基因的表达对枯草杆菌在微氧条件下生理特性的影响
  • 5.3.4 含vgb 基因的工程菌及其出发菌ATP/ADP 的测定
  • 5.3.5 含vgb 基因的工程菌及其出发菌的流加发酵
  • 5.3.6 含vgb 基因的工程菌及其出发菌代谢通量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和创新点
  • 6.1.1 主要结论
  • 6.1.2 创新点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核黄素缺乏可显著降低肉鸭生长性能[J]. 中国家禽 2013(24)
    • [2].核黄素及其生产工艺[J]. 河南科技 2011(24)
    • [3].核黄素的生理功能与使用要点[J]. 山东畜牧兽医 2010(04)
    • [4].1~21日龄不同性别北京鸭核黄素需要量的估测[J]. 动物营养学报 2012(04)
    • [5].1~14日龄北京鸭核黄素需要量的研究[J]. 中国饲料 2011(24)
    • [6].核黄素强化盐预防高发区食管癌效果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13(05)
    • [7].核黄素[J]. 营养学报 2013(02)
    • [8].日粮核黄素水平对1~21日龄北京鸭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激素分泌的影响[J]. 畜牧兽医学报 2012(11)
    • [9].核黄素结合蛋白的性质及其功能[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0(11)
    • [10].核黄素缺乏导致器官病变[J]. 科学养生 2010(03)
    • [11].核黄素:减肥族的漂亮partner[J]. 祝你幸福(知心) 2011(12)
    • [12].利用核黄素粗品制备核黄素5'-磷酸钠[J].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1(06)
    • [13].昼夜节律调控拟南芥核黄素信号传导[J]. 江苏农业科学 2010(02)
    • [14].核黄素和辅酶10基因缺陷的研究新进展[J].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14(01)
    • [15].贲门癌和其癌旁组织核黄素转运基因全基因外显子测序[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05)
    • [16].核黄素生物合成关键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 中国新药杂志 2010(22)
    • [17].巴斯夫核黄素复产导致价格下跌[J]. 兽药与饲料添加剂 2008(02)
    • [18].复方核黄素眼用即型凝胶的研制及其含量测定[J]. 中国新药杂志 2017(13)
    • [19].核黄素合酶的研究进展[J]. 西北植物学报 2011(09)
    • [20].核黄素的药用价值日益受重视[J]. 东方药膳 2008(04)
    • [21].亲水作用加压毛细管电色谱-激光诱导荧光检测法分析痕量核黄素类物质[J]. 色谱 2010(03)
    • [22].小芝麻告诉你——治疗口腔炎的核黄素[J]. 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 2016(05)
    • [23].标准加入法与手机控制-荧光检测相结合测定饮料中的核黄素(英文)[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7(11)
    • [24].妊娠妇女补充核黄素、VA对缺铁性贫血影响[J]. 中国公共卫生 2008(02)
    • [25].核黄素荧光猝灭法测定2,4,6-三硝基苯酚[J]. 应用化学 2016(05)
    • [26].核黄素合成途径关键酶:新型生防制剂筛选靶标[J]. 农药 2008(11)
    • [27].硫酸铜改性膨润土对核黄素的吸附性能研究[J]. 广州化工 2019(05)
    • [28].核黄素的吸收光谱及紫外光稳定性研究[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7(16)
    • [29].复方核黄素眼用即型凝胶的兔眼内药效学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0(15)
    • [30].核黄素缺乏对1~28日龄北京鸭生长性能、器官指数和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J]. 动物营养学报 2017(11)

    标签:;  ;  ;  ;  ;  ;  ;  

    产核黄素工程菌B. subtilis PY的代谢工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