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霉菌素产生菌的诱变选育与发酵工艺的调控分析

黄霉菌素产生菌的诱变选育与发酵工艺的调控分析

论文摘要

本论文对黄霉素产生菌—斑驳链霉菌的菌种选育及其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氮离子注入诱变技术和筛选,最终提高了菌株的生产能力,并确定了摇瓶和生产最适发酵培养基。通过氮离子束诱变来考察出发菌株的受诱变效应。研究不同剂量的氮离子注入黄霉素产生菌的致死率和正突变率,进而确定了最佳注入参数:能量: 2030 keV,注入剂量100 2.6 1013 ions/cm2,在此注入剂量下,菌株致死率达到80%,且正突变率高达32%。黄霉素产生菌诱变后单菌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发酵比较得出Ⅱ型,即表面光滑,边缘无皱褶或少量皱褶的菌株发酵产素能力高。经过初筛和两轮复筛,得到一株高产菌株FLM-Ⅱ-185MCB,平均效价为出发菌株的136.88%,且遗传稳定性良好。对高产菌株FLM-Ⅱ-185MCB的发酵配方中三种主要原材料进行优化,得到最佳配方为:玉米浆0.5% ,黄豆饼粉5.0% ,玉米淀粉3.0% ,豆油4.5%,糊精2.3%, FeSO4·7H2O 0.00004%, CoSO4·7H2O 0.0001%,轻质CaCO30.5%,MgSO4·7H2O 0.05%,ZnSO4·7H2O 0.0002%, K2HPO40.01%,CuSO4·6H2O 0.0005%,有机硅0.02%,表面活性剂DF-103 0.6%。最适生长条件为:35℃、接种量10%、转速为260转/分钟。高产菌株FLM-Ⅱ-185MCB放大到中试50L罐,通过优化得到过程控制操作。减少发酵基础料中的油点,分批补加豆油,有利于前期菌体生长繁殖,并且耗油量增大,放罐效价可以提高11.54%。通过补水来增大发酵过程中溶氧的浓度,使黄霉素发酵效价提高19.42%。在黄霉素产生菌不同生长阶段控制不同通气量使发酵中溶氧维持在30%以上,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黄霉素结构与作用机理
  • 1.1.1 概述
  • 1.1.2 结构性质
  • 1.1.3 抗菌类型及作用机理
  • 1.1.4 促生长作用
  • 1.1.5 耐药性及毒副作用
  • 1.2 黄霉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 1.2.1 黄霉素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
  • 1.2.2 黄霉素在水产动物中的应用
  • 1.2.3 黄霉素在养猪业中的应用
  • 1.2.4 黄霉素在家禽养殖业中的应用
  • 1.2.5 黄霉素的应用前景
  • 1.3 黄霉素的提取分离与检测
  • 1.3.1 黄霉素的提取分离
  • 1.3.2 黄霉素的检测
  • 1.4 离子束诱变技术
  • 1.4.1 离子束技术简介
  • 1.4.2 离子束技术在生物育种方面的用途
  • 1.4.3 离子束应用前景展望
  • 1.5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本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二章 低能氮离子对黄霉素产生菌的诱变试验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菌种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2.2.1 培养基
  • 2.2.2 培养条件
  • 2.3 菌种诱变过程
  • 2.3.1 单孢子菌悬液的制备
  • 2.3.2 靶样制备
  • 2.3.3 N 离子注入条件
  • 2.3.4 诱变后菌种的处理
  • 2.3.5 菌种诱变后的存活率测定
  • 2.3.6 突变率的统计
  • 2.3.7 诱变菌种的初筛
  • 2.3.8 诱变菌种的复筛
  • 2.4 发酵液代谢参数的测定方法
  • 2.4.1 菌浓的测定
  • 2.4.2 氨基氮的测定
  • 2.4.3 总糖和还原糖的测定
  • 2.4.4 油点的测定
  • 2.4.5 微生物抗生素效价检测法
  • 2.4.6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离子束最适剂量的确定
  • 2.5.2 诱变菌种正突变率的确定
  • 2.5.3 N 离子注入诱变后菌种形态
  • 2.5.4 N 离子注入菌株初筛
  • 2.5.5 诱变菌种的复筛
  • 2.5.6 高产菌株遗传稳定性
  • 2.5.7 种子曲线
  • 2.5.8 高产菌株代谢曲线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产菌株发酵配方优化实验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主要试剂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不同碳氮源对效价的影响
  • 3.2.2 单因素法初步确定发酵培养基中玉米淀粉含量
  • 3.2.3 单因素法初步确定发酵培养基中玉米浆和黄豆饼粉含量
  • 3.2.4 正交实验确定培养基的组成
  • 3.2.5 培养条件优化
  • 3.2.6 不同表面活性剂的添加对黄霉素发酵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诱变高产菌株中试放大生产
  • 4.1 材料
  • 4.1.1 试剂与器材
  • 4.2 方法
  • 4.2.1 补油工艺优化
  • 4.2.2 溶氧的控制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补油工艺优化
  • 4.3.2 溶氧的控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一株ε-多聚赖氨酸产生菌的筛选与鉴定[J]. 微生物学报 2020(05)
    • [2].琥珀酸产生菌固体发酵动力学研究[J]. 中国酿造 2015(01)
    • [3].亮氨酸氨肽酶产生菌筛选与特性的研究[J]. 中国酿造 2017(02)
    • [4].一种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方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6(07)
    • [5].酸胁迫对乳酸链球菌素产生菌Lactococcus lactis LN26的影响[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4(04)
    • [6].中生菌素产生菌发酵合成培养基的设计优化[J].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0(03)
    • [7].子囊霉素产生菌营养生物合成和化学合成限定培养基的建立[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36)
    • [8].L-亮氨酸产生菌的获得[J]. 黑龙江医药 2008(04)
    • [9].GABA产生菌的筛选以及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J]. 发酵科技通讯 2016(04)
    • [10].一株细菌纤维素产生菌的鉴定[J]. 陕西农业科学 2017(03)
    • [11].纤溶酶产生菌发酵豆乳饮料的研制[J]. 粮油食品科技 2014(05)
    • [12].鲭鱼鱼肉中组胺产生菌的筛选与鉴定[J]. 食品科学 2012(13)
    • [13].变构菌素产生菌S.griseochromogenes接合转移体系建立与优化[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12(03)
    • [14].展青霉素产生菌拮抗放线菌的分离、筛选与初步鉴定[J]. 农业机械学报 2008(03)
    • [15].1株阿魏酸酯酶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J]. 微生物学杂志 2019(05)
    • [16].一株海洋源细菌素产生菌筛选及细菌素性质研究[J].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6(02)
    • [17].不同环境中胞外多糖产生菌的初步研究(英文)[J].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 [18].硫酸软骨素裂解酶产生菌的筛选及特性研究[J]. 现代食品 2020(06)
    • [19].一株对香豆酸产生菌发酵条件的初步优化[J]. 科技经济导刊 2017(03)
    • [20].油污土壤中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J]. 中国酿造 2012(05)
    • [21].柚苷酶产生菌的选育及其酶特性研究进展[J]. 食品与机械 2009(01)
    • [22].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筛选及产剂性能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8(11)
    • [23].1株耐高温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特性研究[J]. 微生物学杂志 2017(03)
    • [24].赭曲霉毒素产生菌筛选方法的对比与优选[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3)
    • [25].一种纤维素酶产生菌筛选方法的改良[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07)
    • [26].α-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筛选及酶学性质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34)
    • [27].一种新型丁醇产生菌的鉴定及发酵条件初探[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10)
    • [28].高产抗生素产生菌Streptomyces albogriseus的选育[J]. 热带作物学报 2011(09)
    • [29].一株碱性高温α-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酶学性质初步研究[J]. 新疆农业科学 2010(09)
    • [30].苯扎溴铵溶液在洁霉素产生菌发酵过程中抗杂菌能力的实验[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0(06)

    标签:;  ;  ;  ;  

    黄霉菌素产生菌的诱变选育与发酵工艺的调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