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过程中脊髓背角相关基因的研究

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过程中脊髓背角相关基因的研究

论文题目: 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过程中脊髓背角相关基因的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麻醉学

作者: 刘国凯

导师: 罗爱伦,黄宇光

关键词: 脊髓背角,基因芯片,神经损伤,离子通道,受体,信号转导,细胞因子,慢性压迫损伤

文献来源: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背景:神经病理性疼痛是医学领域的挑战性研究课题,目前发病机制不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寻求新的药物显得非常迫切;而对其发病机理的研究是寻找药物作用靶点的基础。脊髓背角神经元在疼痛的感知和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脊髓背角神经元接受外周感觉神经的传入,然后将这些信息再传递到大脑,并接受和整和从大脑传来的下行控制信号。许多对疼痛传递有重要作用的分子位于脊髓背角;外周神经损伤引起中枢敏化的原因可能是脊髓背角生物化学特性发生了改变。目前研究显示外周神经损伤引起初级感觉神经原(DRG)的基因表达发生改变,但是对脊髓背角基因调控方面的研究却很少。因此研究外周神经损伤后脊髓背角基因表达的变化对探索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非常重要。 目的:研究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过程中脊髓背角基因表达的改变,从基因的角度探索其发病机理,为进一步的药物治疗提供基础。 方法:二级健康SD大鼠60只,六周龄、雄性、体重160-200克;随机分为四组:组D假手术组(n=30),仅暴露坐骨神经不结扎:其他三组为CCI模型组:组A组(术后3天组)(n=10);组B(术后7天组)(n=10);组C(术后14天组)(n=10)。通过检测热痛敏和机械异常痛敏等指标确认模型建立成功。手术后3天、7天和14天分别取模型和假手术组大鼠脊髓背角(L4-6),立即存入液氮;随后提取mRNA、经纯化、荧光标记、杂交与清洗、芯片扫描、芯片图像的采集与数据分析,检测模型组与假手术组脊髓背角的基因差异表达>2.0或小于0.5倍,认为有显著性差异;最后经qRT-PCR验证,得到相应上调或下调的

论文目录:

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 CCI模型的建立和疼痛指标的检测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过程中脊髓背角相关基因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一、从单个基因角度探讨脊髓背角基因的改变

二、从信号转导通路的角度理解脊髓背角的基因变化

三、关于本研究的意义以及创新之处

四、关于本研究的缺陷与未来的设想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神经病理性疼痛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布时间: 2006-10-13

参考文献

  • [1].microRNA-449a在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中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D]. 卢山.吉林大学2018
  • [2].2型囊泡谷氨酸转运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及其表达调控机制研究[D]. 张志玲.军事科学院2018
  • [3].初级痛觉神经元异常电活动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机制研究[D]. 王韬.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
  • [4].乳铁蛋白和附子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D]. 徐红萌.河北医科大学2005
  • [5].神经病理性疼痛中钠通道β亚基的可塑性和功能研究[D]. 王英伟.第二军医大学2006
  • [6].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过程中嘌呤受体作用的研究[D]. 林培容.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
  • [7].p38MAPK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作用的研究[D]. 许力.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
  • [8].免疫抑制剂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防治作用的有效性探讨[D]. 思永玉.四川大学2006
  • [9].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多样性的鉴定与分析[D]. 金小高.华中科技大学2006
  • [10].已酮可可碱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D]. 钟敏.中国医科大学2007

相关论文

  • [1].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调制的实验研究[D]. 孙涛.华中科技大学2007
  • [2].神经病理性疼痛中钠通道β亚基的可塑性和功能研究[D]. 王英伟.第二军医大学2006
  • [3].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过程中嘌呤受体作用的研究[D]. 林培容.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
  • [4].p38MAPK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作用的研究[D]. 许力.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
  • [5].免疫抑制剂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防治作用的有效性探讨[D]. 思永玉.四川大学2006
  • [6].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多样性的鉴定与分析[D]. 金小高.华中科技大学2006
  • [7].ERK-CREB信号传导通路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与维持[D]. 宋雪松.吉林大学2007
  • [8].不同干预方法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D]. 刘甬民.华中科技大学2006
  • [9].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过程中脊髓和海马PSD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的研究[D]. 岳建英.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
  • [10].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大麻素Ⅱ型受体介导的抗伤害作用及受体表达的研究[D]. 王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

标签:;  ;  ;  ;  ;  ;  ;  ;  

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过程中脊髓背角相关基因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