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论文题目: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国际政治

作者: 姜运仓

导师: 宫力

关键词: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外溢,东盟,中日关系,自由贸易区

文献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特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并行的发展趋势下,区域合作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正不断被加强。作为处理区域问题的有力手段,区域合作能够使得国家集中力量并从积极的外部效应中获取最佳利益,并能使国家减轻外部效应的负面影响。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冷战前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发展并不充分,冷战后,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步伐明显加快,各种区域和次区域合作形式不断出现,但包含区域内所有国家的经济合作组织却迟迟没有出现,个中原因值得探讨;人们对东亚国家将走向经济合作,并最终形成区域一体化的前景比较乐观,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走向合作问题上,各国学者的看法却见仁见智,本论文将在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在不断发展的东亚地区化浪潮中,中国如何应对才能有效维护自己的利益,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赢得发展?提出对策性建议也是本论文的写作目的之一。 本论文由导论和九章组成,其具体内容如下:导论部分主要是论文的选题和相关概念的澄清两部分组成,分别从选题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等方面说明了这一题目的研究价值,并对本论文涉及的重要概念进行了严格界定。论文的第一章回顾了东亚经济合作的历史,时间跨度是从东盟的成立到2004年,其主要线索是以时间为顺序,但同时也兼顾了经济合作形式的质变及合作范围的扩大等因素。第二章对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中使用了层次法,即从全球、地区和国家三个层次展开,全球是东亚经济合作得以发生的大环境,区际日益紧密的联系是经济合作的客观推动力,而各国在对其国家利益的认识的基础上做出推动和参与地区经济合作的选择,则是经济合作的主观推动力。第三章主要分析东亚经济合作的区内制约因素,这一分析是分领域进行的,即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展示其对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制约,并就如何克服这些因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第四章主要论述东亚经济合作同区外大国和国际组织以及区域内的重要关系,其分析的重点是世界第一大国——美国以及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国际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同东亚经济合作的关系,

论文目录:

导论

一 论文的选题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从政治合作向经济合作的过渡——东盟的成立及发展

第二节 自发性经济合作——雁行模式

第三节 制度性经济合作的萌动与发展——从“东亚经济集团”(EAEG)到“10+3”

第二章 东亚地区走向经济合作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应对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的挑战

第二节 不断加深的区内经济联系的要求

第三节 各国实现各自战略目标的需要

第三章 东亚经济合作的区内制约因素

第一节 政治因素

第二节 经济因素

第三节 文化、宗教等意识形态因素

第四章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重要关系

第一节 美国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

第二节 APEC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

第三节 东亚经济合作中的中日关系

第四节 其它关系(国家和组织)

第五章 东亚经济合作的成功范例——中国与东盟的合作

第一节 东盟与中国互信关系的建立

第二节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第三节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影响

第六章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其他形式

第一节 经济合作形式的多样性

第二节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关键——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

第七章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

第一节 东亚经济合作的可能之路

第二节 东亚经济合作的推进——东亚共同体

第八章 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外溢效应

第一节 地缘层面的外溢

第二节 合作领域的外溢

第九章 中国与东亚地区经济合作

第一节 中国经济的崛起与自我定位

第二节 参与东亚经济合作是稳定周边的有效途径

第三节 再寻突破:建构中韩自由贸易区

第四节 几点建议

结束语

参考书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7-14

参考文献

  • [1].社会建构主义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D]. 张云燕.复旦大学2004
  • [2].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及一体化可行性研究[D]. 李建民.东北师范大学2006
  • [3].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 陈光武.吉林大学2009

标签:;  ;  ;  ;  ;  ;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