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节数学常规的概念课谈教学思路的改变

从一节数学常规的概念课谈教学思路的改变

李志衡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中学外国语学校528300

摘要:教无定法,但要得法,既要提高教学效率,又要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获得赏识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创新和乐趣,那就要对课堂进行个性化的设计,敢于挑战,勇于创新。

关键词:改革改变挑战创新惰性枯燥乏味呆板受缚于教材一元一次方程分类

一、先让学生自己学,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基于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对这堂课进行了改装设计。首先,让学生把一些有代表性的式子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理由(写序号):(1)-2+5=3;(2)x>3;(3)3x=2+2x;(4)x-8;(5)x=0;(6)40+15x=100;(7)x-y=8;(8)x2-5x=0;(9)x(x+25)=5850。

让学生在课堂作业本内先独立进行分类,再学习小组交流。学生对上述式子有如下分类:第一种分类,是否是等式。第1类,是等式:(1)-2+5=3;(3)3x=2+2x;(5)x=0;(6)40+15x=100;(7)x-y=8;(8)x2-5x=0;(9)x(x+25)=5850。第2类,不是等式:(2)x>3;(4)x-8。第二种分类,是否含有字母(学生说成未知数)。第1类,含有字母:(2)x>3;(3)3x=2+2x;(4)x-8;(5)x=0;(6)40+15x=100;(7)x-y=8;(8)x2-5x=0;(9)x(x+25)=5850。第2类,不含有字母:(1)-2+5=3。第三种分类,是否是方程。第1类,是方程:(3)3x=2+2x;(5)x=0;(6)40+15x=100;(7)x-y=8;(8)x2-5x=0;(9)x(x+25)=5850。第2类,不是方程:(1)-2+5=3;(2)x>3;(4)x-8。第四种分类:第1类,不含字母:(1)-2+5=3。第2类,含一个字母:(2)x>3;(3)3x=2+2x;(4)x-8;(5)x=0;(6)40+15x=100;(8)x2-5x=0;(9)x(x+25)=5850。第3类,含两个字母:(7)x-y=8。第五种分类:第1类,不含未知数:(1)-2+5=3。第2类,含未知数一次方:(2)x>3;(3)3x=2+2x;(4)x-8;(5)x=0;(6)40+15x=100;(7)x-y=8;(9)x(x+25)=5850。第2类,含未知数二次方:(8)x2-5x=0。

学生这样自己独立分类,可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利用小组交流,学习其他同学好的思维方法,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合作习惯。通过不同的分类方法的展示,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特别是在同学们展示自己小组的分类时,有几分钟学生忽略了第五种分类有一个错误,老师在小组交流时,与同学们讨论分类方法,只谈分类的特点,而未提及第五种分类存在的错误,留下问题让同学们自己发现。老师请同学们评价其他组的分类时,有三位同学发现了第五种分类的错误,老师及时让学生分析x(x+25)=5850为什么是含未知数二次方。这样做有很多方面的好处:一是等待学生发现问题,促成学生思维火花的出现。二是发现x(x+25)=5850是含未知数二次方,要用到过去的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对后面要学习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三是教学中形成一种“包袱”的效果,使课堂的学习氛围更热烈,发挥了“兵教兵”的作用。

二、学生学习中老师的点评,使学生对新知识有豁然开朗的感受

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分类讨论,最后自然在学生大脑里形成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老师和学生共同归纳得到一元一次方程的特点。

老师进一步对学生已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进行拓展,拓展思路有两个环节和任务。首先,在形成一元一次方程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认识方程的解,并掌握验根的方法;其次,感受一元一次方程产生的情境。具体过程如下:第一环节,由x=0引出方程的解的概念,而学生会求3x=2+2x的解,但x2-5x=0的解目前只能由验证的方法获得。第二环节,由应用题:“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15厘米,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感受一元一次方程产生的情境,并了解应用题“设、列”的基本步骤和找等量关系的基本途径。

整堂课,分类(学生自主性学习)、细化分类(教师指令与学生讨论结合)、验根的方法(老师点讲与学生练习结合)、情景分析(学生练习与师生互动结合),学生的活动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有较深的感受。学生从自己分类得到的一元一次方程,学习求解和验根的方法,对新知识注入一些情感因素,提高了学习的兴趣。特别是通过应用题对一元一次方程情景的设置,使学生知道“一元一次方程”这一数学知识是从生活实际提炼出来的,数学是源于生活而又提高生活质量。

这节课的教学和教育思路的改变,对常规教学来说是冒险的,但笔者认为是值得的。首先教育需要思想,教学需要改变,需要大胆的创新。很多人安于现状,疏于改变,产生了一种教学的惰性,导致课堂枯燥、乏味,教学呆板,受缚于教材。其次,整个课堂学生踊跃的参与程度说明他们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成果在老师、同学的评价中得到了认可,学生的成长才是教师最欣慰的。在分类过程中所形成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学会人际交往与沟通、团队协作等。第三,在尝试改变中教师表现出来的自信也能感染学生,并有助于威信的形成,让学生愿意跟着课堂的节奏走。让学生信服老师,更信服自己,从而喜欢上这一门学科。第四,善于改变,更易暴露缺点,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敢于面对失败,才会让学生和老师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孙露清论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8),74-75。

[2]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

标签:;  ;  ;  

从一节数学常规的概念课谈教学思路的改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