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与传统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的疗效对比研究寇亚

复合式与传统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的疗效对比研究寇亚

寇亚

(湖北省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北荆州434000)

【摘要】目的:研究复合式与传统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利用随机分组法,将我院接收的52例青光眼患者等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实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实施传统的小梁切除术。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6及12月的眼压稳定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其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用于青光眼中,效果可观,不仅利于手术的顺利开展,同时还能减少并发症、增强眼压的稳定性。

【关键词】疗效;复合式;青光眼;并发症;小梁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7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5-0068-0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青光眼患者,52例。按照随机分组原理,将52例患者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20至68岁,平均(42.73±8.01)岁;眼压34至72mmHg,平均(47.1±10.3)mmHg。本组26例患者中,开角型,6例;闭角型,20例。对照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21至70岁,平均(42.95±7.96)岁;眼压35至70mmHg,平均(47.5±10.2)mmHg。本组患者中,开角型,共7例;闭角型,共19例。两组在眼压与性别等方面上所呈现出来的差异性,均不具备任何的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观察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取盐酸奥布卡因,对本组26例患者实施表面麻醉;同时选取利多卡因药物,对患者的球周实施浸润性麻醉。把穹窿部12~3点钟的部位当成是基底,并行结膜瓣操作。针对暴露出来的浅层巩膜,需选取烧灼法,行止血操作;然后再以角膜缘为基底,对巩膜瓣进行规范化的制作。使巩膜瓣的厚度等于0.5倍巩膜厚度,并沿“巩膜床-亮角膜以内1毫米位置”的路径,实施剥离操作。于巩膜瓣下,彻底切除小梁及其周围的虹膜组织。修复巩膜瓣;取医用棉片,并将其放入适量的丝裂霉素中进行有效的浸泡。待浸泡后,再将其取出并放于患者的巩膜瓣下方位置处,停留3min后,取下棉片。取适量的生理盐水,对手术创口进行彻底的冲洗。借助“25号”针头,于距离颞侧角膜缘1毫米的部位处,做一穿刺口,并对巩膜瓣进行有效的缝合。此后,再将可拆缝线置于巩膜瓣切口处。重建前房;打结缝线;为保障房水能完整的显露出,需对缝线的松紧度作出合理的调整。手术结束。

1.2.2对照组,传统的小梁切除术本组的麻醉以及手术方法,均与观察组相同。但不同的是:巩膜瓣修复完毕后,需选取尼龙线实施缝合操作。与此同时,切口边缘处,也应行缝合操作。此后,再取适量的地塞米松,对本组患者实施肌肉注射治疗,同时将敷料规范化的盖在患者的眼部位置上。

1.3临床观测指标

于手术结束后的第1、6及12个月,分别对52例患者眼压的稳定情况,进行全面的观察。术后,观察并记录两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调查的所有数据均以SPSS20.0软件,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比较以t作为检验标准;计数资料的比较经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析不同阶段中两组眼压的恢复情况

表1两组眼压恢复情况的对比分析表(mmHg)

结合表1,可知:两组术后1月的眼压,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术后6及12月的眼压,观察组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分析不良反应

观察组手术结束之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仅2例。本组的发生率为7.69%。对照组术后出现不良发应的患者,共6例。本组的发生率为23.08%。对比后,发现:观察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综上所述,青光眼属眼科类疾病,不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其发病人群也分布各个年龄层阶段。若患者于病发初期,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且当其病情逐渐加剧时,将极有可能会引发失明病症。故,早期的发现与治疗,对于青光眼患者来说,是尤为重要的。目前,传统的小梁切除术虽在临床上有较广泛的应用,但其应用效果却不乐观。临床实践,表明:经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的青光眼患者,其眼压后期的恢复情况较差,且患者于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也较高。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其是以传统的小梁切除术为主要依据,并通过不断的改进与创新,逐渐衍生成的一种新型治疗手段。其优势突出,不仅包含了传统治疗手段的所有优点,同时还弥补了其缺点,比如:可让患者的眼压一直处于一个较稳定的状态之中;能提高小梁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改善。

本次研究,充分表明:观察组术后6及12月的眼压稳定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观察组共2例,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将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用于青光眼中,效果显著,且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也较高。故,我们可将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作为青光眼临床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以进一步提高青光眼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防止其病情的恶化。

【参考文献】

[1]汤晓东.复合式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疗效的比较[J].医学综述,2014,20(17):3260-3262.

[2]黄文荣.复合式与传统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的疗效对比研究[J].河北医药,2012,34(17):2592-2593.

[3]曾龙飞,解忠祥.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15,(25):3494-3495.

[4]王峥.复合式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疗效的比较[J].医药前沿,2014,(36):155-156.

[5]任艳竹.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29):88-89.

标签:;  ;  ;  

复合式与传统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的疗效对比研究寇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