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诗歌“陌生化”的语言实现

现代汉语诗歌“陌生化”的语言实现

论文摘要

诗歌语言是一种超越常规的特殊的艺术语言,是以标新立异或创新为特点的言语实践。对常规语言的扭曲和变异是语言的“陌生化”,诗歌语言被称为“陌生化”的语言。从语言学角度来看,“陌生化”是有限的语言形式操作手段在语言的不同层面产生作用的结果。“陌生化”这一文学性可以用语言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和阐释。本研究运用现代语言学相关理论和方法,以现代汉语语法常规体系为基准,对现代汉语诗歌“陌生化”的语言实现进行调查、描写、比较、分析、溯源和解释,旨在揭示这些“陌生化”语言现象背后存在的规律及其语言学意义。从大量的语料事实观察到,现代汉语诗歌“陌生化”在词汇、句法和语义三个层面得以实现的途径有十四种:词汇添加、删略、替换、重组、重叠、复合和混杂;句法添加、删略、替换、重组、重复和跨行;语义替换。通过以上途径,“陌生化”在诗歌中有如下相应的语言表现:词汇层面“陌生化”分两类:一是引进不同来源的词汇,呈现出现代汉语词语、外来词语、古词语和方言词语的语码混杂;古词汇的复活等;二是创造生造词,表现为加缀式、复合式、重叠式生造词;仿词;语素或音节的减少;词语拆分;语素逆序等。现代汉语诗歌中的生造词反映了汉语韵律构词的特点。从功能角度来讲,“陌生化”词汇具有命名、加大信息密度、标示诗歌文体等功能。句法层面“陌生化”包括:长定语;结构助词“的”的添加;添衬成分的使用;主、谓、宾语的省略;数/量词省略;虚词(助词、连词、介词)省略;词类活用,包括名词转类、动词转类、形容词转类和超常量词;语序错位:相邻重复和间隔重复等。“陌生化”句法现象主要来源于欧化语言和古汉语,并反映了汉语“意合性”的特点;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转类以及省略导致的名词短语并置是词语的语义属性和功能发生改变的非范畴化过程;“的”字的隐现和信息焦点有关。语义层面“陌生化”主要表现为定中、主谓、动宾和述补超常搭配。“陌生化”搭配是语义替换的结果,包括具体与抽象之间的替换、有灵和无灵之间的替换、不同感官感觉特征的相互替换;同时,搭配成分的词义的指限性弱化,变得“不透明”和具有“复义性”。从认知角度来看,“陌生化”搭配形式以及效果的实现建立在概念整合的认知机制上的,糅合和截搭是其线性实现的主要方式。现代汉语诗歌“陌生化”的语言学意义体现在语言演变、语言规则、语言机制和语言学价值等方面。从语言演变的角度来看,“陌生化”创新性语言具有触发某种语言演变的可能性:反映了汉语历时不同演变阶段的词汇和句法;一些生造韵律词汇处于“短语到词”的语法化阶段。在语言规则方面,“陌生化”现象以语言系统原有结构特点为依据,表面超越规则,深层却遵循规则。如生造词遵循汉语“语素必单,音步必双”的韵律构词规律,是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对词法的巧妙运用;“陌生化”句法破坏了常规语序、句子成分的完整性、改变了词语的句法功能,违背了题元准则和经济原则等,但这些违反是符合汉语“意合性”特点的。“陌生化”语言是“规则控制的”创新,整体上来说是在语法规则所允许的范围内的“离经叛道”。从语言机制角度来看,在类推机制、对称机制和调节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当突破某一规则时,“陌生化”语言得以和更高层面的规则达到和谐和统一。从语言学价值来看,陌生化”语言现象是对新的语言形式的尝试,是对语法规则边缘的探测;为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和研究视角;同时这种超常规临时性语言形式在语言理论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应该纳入到语言研究的统一体之中。总而言之,诗歌是典型的创新性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认识语言内部规则的窗口。诗歌创作“陌生化”是有限的形式操作在不同的语言层面产生作用的结果;它导致对一定规则的某种偏离或突破,但是这种突破是受限于语言的总特点的,并在更大的范围内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即自由是相对的,限制是绝对的。“陌生化”语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变化的规律。通过对现代汉语诗歌在词汇、句法和语义搭配三个层面的“陌生化”语言实现的考察、描写和解释,不仅从语言学角度阐释了“陌生化”这一文学性,而且对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对汉语词法、句法以及语义搭配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有关诗歌语言的研究
  • 1.2.2 有关汉语诗歌语言的研究
  • 1.2.3 有关“陌生化”的研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本研究概况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意义
  • 1.4.3 理论和方法
  • 1.4.4 语料来源和符号说明
  • 1.4.5 本文框架
  • 第二章 现代汉语诗歌概况
  • 2.1 现代汉语诗歌的发展
  • 2.2 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特点
  • 2.2.1 来源
  • 2.2.2 体式
  • 2.2.3 欧化
  • 2.2.4 口语化
  • 2.2.5 “诗之为诗”的特点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陌生化”理论及诗歌语言“陌生化”
  • 3.1 “陌生化”理论简介
  • 3.1.1 “陌生化”理论核心思想及其发展
  • 3.1.2 “陌生化”理论解析
  • 3.1.3 “陌生化”理论的意义
  • 3.2 诗歌语言“陌生化”
  • 3.2.1 诗歌语言“陌生化”的必然性
  • 3.2.2 诗歌语言“陌生化”的对象和途径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现代汉语诗歌“陌生化”词汇
  • 4.1 语码混杂
  • 4.1.1 外来词
  • 4.1.2 古词语
  • 4.1.3 方言
  • 4.2 生造词
  • 4.2.1 添加
  • 4.2.2 复合
  • 4.2.2.1 联合式
  • 4.2.2.2 偏正式
  • 4.2.2.3 述补式
  • 4.2.2.4 动宾式
  • 4.2.2.5 主谓式
  • 4.2.3 省略
  • 4.2.3.1 单音节词
  • 4.2.3.2 惯用语或短语的简缩
  • 4.2.4 重组
  • 4.2.4.1 语素逆序
  • 4.2.4.2 拆分
  • 4.2.5 替换
  • 4.2.6 重叠
  • 4.3 相关解释
  • 4.3.1 韵律解释
  • 4.3.2 认知解释
  • 4.3.3 功能解释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现代汉语诗歌“陌生化”句法
  • 5.1 跨行
  • 5.2 添加
  • 5.2.1 长定语的使用
  • 5.2.2 结构助词“的”添加
  • 5.2.3 添衬成分
  • 5.3 省略
  • 5.3.1 主语省略
  • 5.3.2 谓语省略
  • 5.3.3 宾语省略
  • 5.3.4 数词“一”或量词省略
  • 5.3.5 虚词省略
  • 5.3.5.1 结构助词“的”省略
  • 5.3.5.2 比况助词省略
  • 5.3.5.3 介词省略
  • 5.3.5.4 连词省略
  • 5.4 重组
  • 5.4.1 基本成分易位
  • 5.4.2 定语易位
  • 5.4.3 状语易位
  • 5.4.4 补语易位
  • 5.5 替换
  • 5.5.1 名词转类
  • 5.5.1.1 名词受副词修饰
  • 5.5.1.2 名词用作动词的其它形式
  • 5.5.2 动词转类
  • 5.5.2.1 动词用作名词
  • 5.5.2.2 动词次类之间的转化
  • 5.5.3 形容词转类
  • 5.5.3.1 形容词用作动词
  • 5.5.3.2 形容词用作名词
  • 5.5.4 超常量词
  • 5.6 重复
  • 5.6.1 分布
  • 5.6.2 语法性质
  • 5.6.3 长度
  • 5.6.4 相似度
  • 5.6.5 频率
  • 5.7 相关解释
  • 5.7.1 来源解释
  • 5.7.2 认知解释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现代汉语诗歌“陌生化”搭配
  • 6.1 常规搭配与“陌生化”搭配
  • 6.2 现代汉语诗歌“陌生化”搭配类型
  • 6.2.1 定中搭配
  • 6.2.2 主谓搭配
  • 6.2.3 动宾搭配
  • 6.2.4 述补搭配
  • 6.3 相关解释
  • 6.3.1 语义解释
  • 6.3.2 认知解释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现代汉语诗歌“陌生化”,的语言学意义
  • 7.1 “陌生化”与语言演变
  • 7.2 “陌生化”与语言规则
  • 7.2.1 构词规则
  • 7.2.2 句法规则
  • 7.2.3 规则与生成性
  • 7.3 “陌生化”语言机制
  • 7.4 “陌生化”的语言学价值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主要观点
  • 8.2 创新点
  • 8.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现代汉语诗歌解读教学方法探析[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9(12)
    • [2].汉语诗歌:新旧之间的断裂如何修补?[J]. 社会科学论坛 2020(04)
    • [3].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少数民族汉语诗歌的话语样态[J]. 民族文学研究 2020(04)
    • [4].从菜蔬到芳草:汉语诗歌隐喻之滥觞[J]. 中国韵文学刊 2020(03)
    • [5].偏离·繁复·精确——论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特质[J]. 现代中文学刊 2017(06)
    • [6].诗歌音乐形式及历史考究——评《寂静之音——汉语诗歌的音乐形式及其历史变迁》[J]. 语文建设 2020(16)
    • [7].浅谈汉语诗歌英译——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例[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9(02)
    • [8].新世纪汉语诗歌的无限可能性[J]. 星星 2016(32)
    • [9].主持人的话[J]. 青春 2016(12)
    • [10].祁十木的诗[J]. 广西文学 2016(11)
    • [11].C教授[J]. 诗潮 2017(03)
    • [12].踏春去来[J]. 诗潮 2017(03)
    • [13].在经验抵达形式的中途[J]. 清明 2017(02)
    • [14].主持人语[J]. 诗歌月刊 2017(03)
    • [15].“典型”立场论——赶路精神与当前汉语诗歌尊严之我见[J]. 作品 2017(04)
    • [16].欢迎订阅 欢迎投稿[J]. 大观 2017(06)
    • [17].欢迎订阅 欢迎投稿[J]. 大观 2017(04)
    • [18].欢迎订阅 欢迎投稿[J]. 大观 2017(02)
    • [19].主持人语[J]. 诗歌月刊 2017(08)
    • [20].诗,要有不能置换的“我”——一次基于“组装”的批评尝试[J]. 诗歌月刊 2017(09)
    • [21].主持人语[J]. 星星 2017(26)
    • [22].整体主义逻辑与“业余精神”——理解汉语诗歌与诗学的一个视角[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6)
    • [23].汉语诗歌的细读方法[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3(05)
    • [24].汉语诗歌正处在精神收缩期[J]. 红岩 2010(01)
    • [25].港澳台及海外华人诗选[J]. 诗选刊 2010(04)
    • [26].汉语诗歌英译中的四个难题[J]. 商情(科学教育家) 2008(05)
    • [27].全球化语境下云南汉语诗歌呈现的独特品质[J]. 名作欣赏 2020(32)
    • [28].现代汉语诗歌的隐喻策略——以“词”为着眼点[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 [29].读懂与说出:现代汉语诗歌黑暗书写的心理疗救机制[J]. 临沂大学学报 2017(04)
    • [30].多元文化交织下的探索与迷茫——浅析新时期少数民族汉语诗歌创作[J]. 中华文化论坛 2015(04)

    标签:;  ;  ;  ;  ;  ;  ;  

    现代汉语诗歌“陌生化”的语言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