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衍宗汤治疗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及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五子衍宗汤治疗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及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论文摘要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由TeodorLeber于1871年首次报告,是一种由mtDNA突变引起的主要累及视网膜、巩膜筛板前部视乳头黄斑束纤维,导致视神经变性的母系遗传性疾病,是最常见的线粒体疾病,也是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常见类型。LHON一般在青少年期发病,视力损害严重,预后差。因此,对于这种严重的致盲性疾病的研究意义重大。目前LHON的病因已基本明确,但mtDNA突变以后引起病理改变的机制至今仍不十分清楚。LHON至今仍是一种极其难治的疾病,还没有一种特效方法。目的:1.观测原发突变位点为G11778A和T14484C的LHON受试者试验前后的视力、视野、视觉诱发电位等临床指标,探讨五子衍宗汤对LHON的临床治疗作用;2.观测LHON受试者试验前后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探讨五子衍宗汤对其线粒体功能的影响。3.为LHON找到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收集符合要求的受试者30例,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0例。治疗组口服五子衍宗汤及辅酶Q10片(能气朗),对照组口服辅酶Q10片,疗程均为3个月。五子衍宗汤每剂含枸杞子20g、菟丝子20g、覆盆子10g、车前子5g、五味子2.5g,每日一剂,分二次服。辅酶Q10片每次10mg,每日三次。2.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测试验前后受试者的视力;采用Octopus101自动视野计检测试验前后受试者的平均视敏感度(MS)、平均缺损(MD)、丢失方差(LV);采用Roland视觉电生理仪检测试验前后受试者的视觉诱发电位;观察试验前后受试者的中医症状。3.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受试者试验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抽取受试者外周静脉血,利用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淋巴细胞,在CO2环境中培养24小时。加入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JC-1荧光探针,在线粒体膜电位较高时,JC-1聚集在线粒体的基质中,形成聚合物,可以产生红色荧光;在线粒体膜电位较低时,JC-1不能聚集在线粒体的基质中,此时JC-1为单体,可以产生绿色荧光。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红绿荧光的相对比例来衡量线粒体去极化的比例,即线粒体膜电位。结果:1.本临床试验采用同期对照的原则,做到了良好的基线一致性,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病程、视力、突变类型等方面一致。所有受试者都得到一定的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赫尔辛基宣言》所倡导的医学论理学准则。2.治疗组试验前后的视力、平均视敏感度、平均缺损、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的振幅、外周血淋巴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试验后视力提高,平均视敏感度增大,平均缺损减小,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的振幅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升高。从而提示治疗组视功能、视神经传导功能、线粒体功能可能改善。3.对照组试验前后的平均视敏感度、平均缺损、丢失方差、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的潜伏期及振幅、外周血淋巴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试验后视力提高,但平均视敏感度、平均缺损、丢失方差、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的潜伏期及振幅、外周血淋巴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均无明显变化。从而提示对照组视野、视神经传导功能、线粒体功能未得到改善。4.两组相比,治疗组视力、视敏感度、视觉诱发电位振幅的改善明显,而对视觉诱发电位潜伏期来说F-VEP缩短,P-VEP两组无差别。治疗组外周血淋巴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提高明显。从而提示治疗组视功能、视神经传导功能、线粒体功能改善可能更明显。5.治疗组受试者的中医全身症状,例如腰酸、遗精减轻。提示该治疗方法可能起到部分补肾益精明目的作用。6.LHON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与视力、平均视敏感度、图形视觉诱发电位中P100波潜伏期及振幅存在直线回归关系,回归贡献程度分别为42%、27%、31%、16%。结论:1.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口服五子衍宗汤和辅酶Q10片可能提高LHON患者的视力、视敏感度从而改善视功能;可能增强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的振幅从而改善视神经传导功能;可能提高LHON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从而改善线粒体功能。2.采用纯西医方法口服辅酶Q10片可能提高LHON患者的视力,但未能提高视敏感度;未能改善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的潜伏期与振幅;未能提高LHON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线粒体膜电位。3.两种治疗方法相比,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口服五子衍宗汤和辅酶Q10片可能对LHON患者的视力、视敏感度、视觉诱发电位振幅的改善明显,而对视觉诱发电位潜伏期来说F-VEP缩短,P-VEP两组无差别。中西医结合方法可能提高LHON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更明显。4.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口服五子衍宗汤和辅酶Q10片可能减轻LHON患者的中医全身症状,起到部分补肾益精明目的作用;5.LHON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可能与视力、平均视敏感度、图形视觉诱发电位中P100波潜伏期及振幅存在直线回归关系。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综述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概况
  • 前言
  • 第一章 五子衍宗汤对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治疗作用
  • 1 临床资料
  • 1.1 LHON诊断标准
  • 1.2 中医辨证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药物和仪器
  • 2.2 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内容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视力
  • 3.2 视野
  • 3.3 视觉诱发电位
  • 4 讨论
  • 4.1 五子衍宗汤的组方与功效
  • 4.2 五子衍宗汤治疗LHON的依据
  • 4.3 LHON患者视力的变化
  • 4.4 LHON患者视野的变化
  • 4.5 LHON患者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
  • 4.6 LHON患者中医症状的变化
  • 4.7 LHON患者的mtDNA突变比率及治疗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五子衍宗汤对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标本
  • 1.2 药物和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分离淋巴细胞
  • 2.2 检测淋巴细胞线粒体膜电位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 3.2 组内膜电位比较
  • 3.3 组间膜电位比较
  • 4 讨论
  • 4.1 线粒体膜电位的意义及其检测方法
  • 4.2 LHON与线粒体膜电位
  • 4.3 本试验中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患者部分指标的相关性探讨
  • 1 材料
  • 1.1 临床资料
  • 1.2 实验资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视力与线粒体膜电位的关系
  • 3.2 平均视敏感度与线粒体膜电位的关系
  • 3.3 潜伏期与线粒体膜电位的关系
  • 3.4 振幅与线粒体膜电位的关系
  • 4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Leber遗传性视神经萎缩病外显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国际眼科杂志 2015(11)
    • [2].中药五子衍宗丸治疗Leber遗传性视神经萎缩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08(03)
    • [3].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误诊为视神经炎临床分析[J]. 临床误诊误治 2016(05)
    • [4].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法筛选Leber先天性黑矇一家系候选致病基因的实验研究[J].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7(01)
    • [5].Leber家族遗传视神经病变RNFL厚度的影响因素[J]. 国际眼科杂志 2012(02)
    • [6].童年期发病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6(06)
    • [7].五子衍宗汤对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J].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09(01)
    • [8].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11778位点Leber视神经病变患者视功能预后的关系[J]. 国际眼科杂志 2020(10)
    • [9].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早期视野特点分析[J].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6(04)
    • [10].磷酸肌酸钠治疗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初步临床观察[J]. 眼科 2017(02)
    • [11].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治疗进展[J]. 眼科新进展 2017(07)
    • [12].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及基因研究[J]. 宁夏医学杂志 2020(09)
    • [13].中国人群携带m.14484T>C突变的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线粒体单体型及多态位点分析[J]. 遗传 2014(04)
    • [14].误诊为视神经脊髓炎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1例[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1(02)
    • [15].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 眼科 2019(05)
    • [16].对3个携带■12308A>G突变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家系的检测分析[J].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0(07)
    • [17].Leber氏遗传性视神经病1例[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18)
    • [18].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1例[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61)
    • [19].磷酸肌酸钠治疗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7(10)
    • [20].中国邢台地区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 国际眼科杂志 2016(04)
    • [21].命运多舛——1例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思考[J].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8(05)
    • [22].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J]. 眼科 2017(05)
    • [23].三个原发位点突变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中医证候及临床特点分析[J].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5(05)
    • [24].Leber先天性黑蒙症分子机制研究新进展及未来展望[J]. 科学通报 2013(36)
    • [25].管敏鑫教授团队报道Leber视神经病变最新研究成果[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03)
    • [26].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 2017(20)
    • [27].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神经影像研究进展[J].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20(05)
    • [28].山西省部分地区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11778G>A位点的检测分析[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4(12)
    • [29].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一家系的遗传学研究[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4(17)
    • [30].Leber病14484原发合并新继发位点突变频谱研究[J]. 河南医学研究 2012(03)

    标签:;  ;  ;  

    五子衍宗汤治疗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及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