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环境友好度评价方法研究

区域环境友好度评价方法研究

论文摘要

“环境友好”(Environmentally friendly)理念在1992年里约峰会提出以后,其内容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涉及的范围涵盖了生产、消费、技术等众多领域。2005年,我国政府正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家“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有关环境友好的理论研究成为了学术讨论的前沿和热点。目前,环境友好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概念和内涵层面上的一般性讨论,而关于定量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正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成熟的概念体系和研究框架。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理论和环境经济学等理论,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区域环境友好度评价的理论方法及应用问题。1、区域环境友好度概念内涵的界定。根据学者关于环境友好理念的观点,结合人类经济行为与环境的辨证关系,本文界定了区域环境友好度概念内涵,即区域环境友好度是用来评价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基于区域生态环境承载水平的人类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通过界定环境友好度概念来评价人类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以此作为政策制定者衡量和监测区域经济发展是否朝着环境友好方向进展的评价指标,进而识别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2、区域环境友好度评价模型的构建。根据国内外可持续发展评价和区域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成果,论文依据国际上比较通用的PSR概念模型,应用理论分析法、频度统计法和专家咨询方法,构建区域环境友好度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15个指标构成,涵盖了环境压力、环境承载水平和环境治理三个方面。依据各评价指标的特性以及国内外相关标准,文章确定了区域环境友好度的评价标准和等级。根据评价区域环境友好度问题结构特点,从矢量投影的角度,应用灰色决策方法,建立了评价区域环境友好度的灰色关联投影模犁。3、区域环境友好度评价。基于中部六省的环境经济数据,应用区域环境友好度评价模型,实证评估了中部六省的2000—2005年环境友好度。评价结果为:(1)从环境友好度等级来看,中部六省整体处于等级较低的Ⅲ级水平;(2)从环境友好度走势来看,中部六省环境友好度都是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各省经济发展行为对环境并不友好,经济一环境系统存所考察的年度处于不协调的发展状态。评价结果基本上反映了中部地区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一方面证明了该评价方法可行性和实用价值;另一方面反映了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是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面临脆弱的环境承载能力,转变现行增长方式对中部六省来讲十分迫切。4、区域环境友好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本文基于环境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基础,构建了环境友好度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的概念模型,实证分析了中部地区影响环境友好度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规模与水平、工业化、城市化、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及制度因素(包括政府、市场和社会机制)等。在理论分析基础上,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验汪了各影响因素与环境友好度相关性的方向与大小,研究发现中部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的低水平的产业结构及偏重型的工业结构是关键因素。基于中部地区环境友好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结果,本文进一步讨论了研究结论及其经济、产业、环境和科技方面的政策启示,以促进中部地区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进而实现中部绿色崛起。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序
  • 表序
  • 第1章 绪论
  • 1.1 环境友好理念形成的思想基础
  • 1.1.1 环境友好理念的提出是经济发展观升华的结果
  • 1.1.2 环境友好理念的提出是环境保护思想演变的结果
  • 1.1.3 环境友好理念的提出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结果
  • 1.2 选题意义
  • 1.2.1 选题理论意义
  • 1.2.2 选题实践意义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3.3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章 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综述
  • 2.1 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
  • 2.1.1 国内外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现状
  • 2.1.2 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2.2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理论
  • 2.2.1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 2.2.2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进展
  • 第3章 区域环境友好度评价指标
  • 3.1 区域环境友好度概念
  • 3.1.1 区域经济—环境系统
  • 3.1.2 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研究综述
  • 3.1.3 经济活动与环境关系
  • 3.1.4 “环境友好”概念的内涵
  • 3.1.4 区域环境友好度定义
  • 3.2 区域环境友好度评价指标
  • 3.2.1 区域环境友好度评价指标建立原则
  • 3.2.2 区域环境友好度评价指标筛选方法
  • 3.2.3 区域环境友好度评价指标框架模型
  • 3.2.4 区域环境友好度评价指标
  • 3.2.5 区域环境友好度评价指标解释说明
  • 第4章 区域环境友好度评价指标赋权方法
  • 4.1 评价指标的赋权方法概述
  • 4.1.1 主观赋权法
  • 4.1.2 客观赋权法
  • 4.1.3 组合赋权法
  • 4.2 运用AHP法确定区域环境友好度评价指标权重
  • 4.3 运用DEMATEL法和交叉增援矩阵法修正AHP法权重
  • 4.3.1 基于DEMATEL方法确定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 4.3.2 利用交叉增援矩阵修正权重向量
  • 第5章 区域环境友好度评价模型及应用
  • 5.1 区域环境友好度评价模型
  • 5.1.1 建立评价样本矩阵
  • 5.1.2 矩阵元素规范化
  • 5.1.3 指标权重确定
  • 5.1.4 构造灰色关联系数矩阵
  • 5.1.5 计算样本灰色关联投影值
  • 5.2 区域环境友好度评价指标参考值的确定
  • 5.2.1 评价指标参考值的确定标准
  • 5.2.2 评价指标参考值
  • 5.3 中部六省环境友好度评价
  • 5.3.1 中部地区经济、环境现状
  • 5.3.2 中部地区环境友好度评价意义
  • 5.3.3 中部六省环境友好度评估结果与分析
  • 5.3.4 区域环境友好度评价方法讨论
  • 第6章 中部地区环境友好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6.1 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基础
  • 6.1.1 环境影响因素的经验研究
  • 6.1.2 环境影响因素的分解模型
  • 6.2 中部地区环境友好度影响因素及机理分析
  • 6.2.1 机理分析
  • 6.2.2 经济因素
  • 6.2.3 制度因素
  • 6.3 中部地区环境友好度相关性分析
  • 6.3.1 变量的定义
  • 6.3.2 环境友好度相关性分析结果
  • 6.4 进一步讨论及政策启示
  • 6.4.1 影响环境友好度的经济因素及政策启示
  • 6.4.2 影响环境友好度的制度因素及政策启示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创新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表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区域环境友好度评价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