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筛查标准的糖尿病患病率和糖耐量异常

不同筛查标准的糖尿病患病率和糖耐量异常

一、不同筛查标准的糖尿病、糖耐量减低患病率(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提出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Chinese Diabetes Society;[2](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上)》文中指出糖尿病是内科常见病,与各学科疾病关联密切。对糖尿病的正确认识和防治是所有内科医生的必备知识。今特刊载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最新指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旨在及时传递糖尿病临床的重要进展,指导临床一线实践。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受杂志刊载篇幅限制,将分两部分在2021年第8期和第9期刊登。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3](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王晓霞[4](2021)在《兰州市七里河区糖尿病前期人群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观察兰州市七里河区糖尿病前期人群中医症状及舌脉的分布特点,为兰州市糖尿病前期人群中医辨证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2.研究兰州市七里河区糖尿病前期人群中医各证型与性别、年龄、民族、烟酒史、文化程度、糖尿病家族史、血脂、体重指数(BMI)、腰围、臀围、腰臀比(WHR)等的相关性,指导兰州市七里河区糖尿病前期人群的饮食、养生,为中医药的干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预防和延缓2型糖尿病的发生。方法:本课题通过横断面研究法,采用现场问卷调查形式,系统收集2019年10月—2020年12月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多个社区服务中心、甘肃省中医院体检中心、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部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基本信息及中医症状、舌脉信息等,根据证候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对各个证型的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烟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家族史、体重指数(BMI)、腰围、臀围、腰臀比(WHR)、血脂(TG、TC、HDL-C、LDL-C)等数据运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观察糖尿病前期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1.505例糖尿病前期患者中,男性有278例(55.0%),女性227例(45.0%);汉族359例(71.1%),回族146例(28.9%);年龄主要分布在18-70岁之间,以40-49岁,50-59岁年龄段分布人数较多;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数最多,共261例(51.7%);既往吸烟的患者95例(18.8%),饮酒的患者135例(26.7%);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共270例(53.5%);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195例(38.6%);超重及肥胖人数共304例(60.2%),中心型肥胖人数有313例(62.0%)。2.505例糖尿病前期患者中,气阴两虚证139例(27.6%),脾胃壅滞证97例(19.2%),肝胃郁热证91例(18.0%),肝郁脾虚证90例(17.8%),阳虚寒湿证88例(17.4%)五个证型,其中以气阴两虚证、脾胃壅滞证最为多见。3.糖尿病前期不同证型的性别、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证型合并高血压的患病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糖尿病前期脾胃壅滞证的BMI、腰围、臀围、WHR的平均水平高于其他四个证型,且BMI、臀围与其他四个证型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本研究中TG异常者有77例(15.25%),各证型TG的平均水平:脾胃壅滞证>阳虚寒湿证>气阴两虚证>肝胃郁热证>肝胃郁热证。其中气阴两虚证组与肝郁脾虚证组,脾胃壅滞证组与肝郁脾虚证组、肝胃郁热证组,肝郁脾虚证组与阳虚寒湿证组,肝胃郁热证组与脾胃壅滞证组、阳虚寒湿证组,阳虚寒湿证组与肝郁脾虚证组、肝胃郁热证组TG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糖尿病前期不同证型TC、LDL-C、HDL-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中出现频次较多的症状及舌脉:神疲乏力、心烦易怒、胃脘不适、面色晦暗、口苦、五心烦热、肥胖、舌红、苔薄白、脉数有力等提示糖尿病前期的中医病性可能为虚、实、热、气等,病位在脾、肝、胃,基本证候可能为气虚、阴虚、气滞、湿热等。临床中对糖尿病前期的患者进行辨证施治时应根据病性、病位之不同,正确选方用药,以提高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疗效。2.本研究505例糖尿病前期人群,主要分为气阴两虚证、脾胃壅滞证、肝胃郁热证、肝郁脾虚证、阳虚寒湿证五个证型。专家组将在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结合依托课题甘肃省中医药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规范化培训及糖止方研发》)在兰州市其他地区、天水市、临夏州对糖尿病前期人群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进一步制订《甘肃省糖尿病前期中医药临床诊疗方案》,以提高我省糖尿病的中医药防治水平。3.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之后,可将年龄≥40岁、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或肥胖和中心型肥胖、血脂异常的人群视为好发糖尿病前期的高危人群。临床上应倡导此部分人群及早开始进行糖尿病的筛查,早期予以合理饮食、控制体重等健康生活方式及中医药的干预治疗,以降低我省糖尿病的发病率,促进我省中医药经济的发展。4.糖尿病前期脾胃壅滞证的BMI、腰围、臀围、TG的平均水平高于其他证型,且不同证型BMI、TG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故可将BMI、TG作为糖尿病前期脾胃壅滞证的微观辨证的参考指标。临床上通过病证结合治疗糖尿病前期时,既需要关注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也可将微观辨证的指标的变化情况视为中医药疗效的评判标准,以提高中医药疗效的辨识度。

任欣[5](2018)在《小米膳食干预改善血糖代谢的功能评价及机理分析》文中认为小米起源于我国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哺育作物,有关小米降血糖的说法最早见于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本研究联合应用传统营养学知识、临床营养学方法以及肠道菌群、转录组学等手段,全面评价了小米膳食干预改善血糖代谢的功能并分析了其内在机理。首先全面比较了小米生粉与小米挤压粉理化性质和营养品质的差异,并开发了 3种纯小米主食类制品,然后以此为基础,测定了小米粉及其制品的体外淀粉消化特性和体内血糖生成指数,结果表明小米粉的消化速率显着低于小麦粉,但脱蛋白和加热处理均可显着提高小米粉的快消化淀粉含量。不同加工方式可以显着影响小米淀粉的消化特性,食物血糖生成指数与快消化淀粉含量、糊化度以及预估血糖指数均显着正相关。不同纯小米制品的血糖生成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小米粥(93.6±11.3)>小米馒头(89.6±8.8)>3:1小米饼(添加25%小米挤压粉,83.0±9.6)>1:0小米饼(不添加挤压粉,76.2±10.7)>小米饭(64.4±8.5)。考虑到后期临床营养干预的可操作性和人群可接受度,对3种纯小米主食类制品分别在-18℃和-40℃条件下,冻藏28天期间的体外淀粉消化特性进行探究,结果发现纯小米制品的淀粉体外消化速率仅在第1周内波动较大。为了明确长期进食小米是否具有持续良好的降血糖功效,探究了小米生粉和小米挤压粉对高脂膳食联合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大鼠血糖代谢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小米生粉和小米挤压粉干预均能够显着降低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和糖耐量,并且其效果与临床首选降糖药物——二甲双胍类似。但胰腺组织病理学特征及胰岛免疫荧光结果提示,小米生粉和小米挤压粉干预可能不能直接促进受损胰岛β-细胞的修复或再生。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动物模型能够完全复制人类疾病的全部特征,所有结论最终都必须在人体上得到验证方为有效。因此本研究以糖耐量减低(IGT)患者为干预对象,进行为期12周的小米膳食干预。结果发现,在膳食营养素摄入、体力活动水平及其他生活习惯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每天-50 g小米膳食可以显着降低IGT患者的空腹血糖(5.74±0.12 vs 5.30±0.09)、糖耐量后2 h血糖(10.21±0.33 vs 9.36±0.28)、胰岛素抵抗指数(4.16±0.33 vs 3.34±0.25)和肥胖程度,显着提高瘦素水平,并可减轻机体炎症状态。此外,每天50 g小米膳食可以显着提高IGT患者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富度,显着提高肠道内柔内梭菌属的相对丰度(14.42±1.37%vs 19.99±1.25%)。在明确小米饲料干预改善糖尿病大鼠血糖代谢的基础之上,以临床营养干预研究中所用同比例小米馒头粉为原料,分别从肠道菌群和转录组学两个层面,进一步深入分析小米发挥降血糖功效的内在机理。结果发现:小米饲料干预可能通过增加糖尿病大鼠肠道内乳酸杆菌和瘤胃球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Blautia、Allobaculum和毛螺菌科细菌的相对丰度来逆转二型糖尿病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进而发挥降血糖的效果。类似地,4周小米饲料干预可以显着逆转糖尿病大鼠的肝脏基因转录表达趋势。具体而言,一方面小米饲料干预可以通过胰岛素刺激下的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促进糖酵解、抑制糖异生、修复糖尿病大鼠受损的脂肪酸合成功能来改善血糖代谢。另一方面,小米饲料干预还能够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来降低糖尿病大鼠炎症因子的表达,进一步刺激胰岛素信号通路的活化并最终实现改善血糖代谢的目的。

管晓玲[6](2017)在《中国非糖尿病人群血糖代谢状态转化及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呈快速上升的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第3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糖尿病不仅给患病个体带来了肉体和精神上的损害并导致寿命的缩短,还给个人、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研究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从根本上减少糖尿病的发生,才是最具性价比的策略。一般认为:糖尿病是从正常糖代谢状态,首先发展至糖尿病前期,然后再进展为糖尿病。糖尿病前期是正常糖代谢状态和糖尿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包括糖耐量受损(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IFG并发IGT(IFG-IGT)3种类型。我国多项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高达15.5%-50.1%。且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糖尿病前期阶段,大血管病变的发病危险已经显着增加。糖尿病前期既是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也是大血管病变发病的危险因素。中国糖尿病严峻的流行现状、未诊断人群比例高和大量的糖尿病高危人群都提示在糖尿病的预防中,我们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在非糖尿病(包括正常糖代谢状态和糖尿病前期)人群中通过血糖筛查糖尿病前期患者或其他高危人群不具有可行性,如果能发现非糖尿病人群进展为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前期进展为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可阻断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的发生,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节约医疗资源有重大的意义。目前,已有研究证实,生活方式的改变或与药物的结合可以预防或延缓糖尿病的发展,且部分糖尿病前期患者可自发回归正常糖代谢状态。但是之前研究多为针对某一血糖代谢异常的人群的转归进行研究,比如识别与正常糖代谢状态或糖尿病前期进展为糖尿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或从糖尿病前期逆转为正常糖代谢状态的相关因素,缺乏对非糖尿病人群所有不同糖代谢状态转归的危险因素的研究。我们的研究通过对非糖尿病人群3年的随访,观察了非糖尿病人群的所有血糖代谢状态的变化(包括从正常糖代谢状态进展为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糖尿病前期进展为糖尿病以及从糖尿病前期逆转为正常糖代谢状况)情况,分类计算了正常糖代谢状态进展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糖尿病前期进展为糖尿病的发病率,或从糖尿病前期逆转为正常糖代谢状态的比例,分析与不同糖代谢状态转化有关的基线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分析这些危险因素在血糖代谢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该研究通过详实的数据,进一步明确了不同糖代谢状态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更精确指导糖尿病的预防提供更多循证医学证据。目的:1.观察正常糖代谢状态人群进展为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糖尿病前期人群进展为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前期人群逆转为正常糖代谢状况转归情况。2.探讨正常糖代谢状态或糖尿病前期进展为糖尿病的相关危险因素。3.探讨糖尿病前期逆转为正常糖代谢状态的相关因素方法: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来自2011—2012年针对代谢性疾病开展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恶性肿瘤发生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The Risk Evaluation of cAncers in Chinese diabeTic Individuals:a lONgitudinal study(REACTION))"。我们的研究纳入的是该研究的25个社区之一,山东省宁阳市的数据。最终这个社区共筛查研究个体7068例。每位研究对象均采集空腹血、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oral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完成调查问卷及体格检查。研究的排除标准包括:(1)糖尿病患者:既往诊断为糖尿病患者,或通过基线葡萄糖耐量实验诊断为糖尿病患者。(2)重要资料缺失,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葡萄糖耐量实验结果等;(3)既往患有恶性肿瘤、严重的肝功能不全(严重肝功能不全定义为血清谷丙转氨酶或谷草转氨酶水平高于100U/L)、严重肾功能不全(定义为血清肌酐水平高于105μmol/L且根据简化肾小球滤过率公式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低于60 ml/min)等;(4)调查前3个月服用可能影响血压或脂代谢的药物,包括他汀类或贝特类调脂药、血管紧张素酶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酶受体阻断剂、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利尿剂或β-受体阻滞剂等。根据上述排除标准,共排除研究对象1732例,可初步纳入分析5213 例。调查流程及内容已通过上海交通大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每位调查对象在采集资料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数据收集:本研究为非干预性、观察随访研究,在研究的第三年即2014-2015年期间对这5213例研究对象进行随访。所有研究对象在基线和随访的第三年进行问卷调查、临床和物理资料的收集。通过调查问卷记录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及药物使用情况等。通过体格检查获取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等资料。所有研究对象均空腹抽血和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葡萄糖测定、血脂谱(TC、TG、LDL-C以及HDL-C)及肝功能、肾功能检测采用雅培ARCHITECT ci16200系统进行;检测的批间差异和批内差异均控制在5%以下。3.研究指标:所有入组人群在基线和3年随访期间都行标准葡萄糖耐量实验。血糖代谢状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诊断标准。糖尿病:空腹血糖≥7.0 mmol/L和/或糖耐量试验两小时血糖≥11.1 mmol/L正常糖代谢:空腹血糖<6.1 mmol/L并且糖耐量试验两小时血糖<7.8 mmolf。单纯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空腹血糖在6.1到7.0mmol/L之间,且糖耐量试验两小时血糖<7.8 mmol/L。单纯糖耐量减低(IGT):空腹血糖<6.1mol/L且糖耐量试验两小时血糖在7.8到11.1 mmol/L 之间。空腹血糖调节受损和糖耐量减低(IFG/IGT):空腹血糖在6.1到7.0 mmmol/L之间,且糖耐量试验两小时血糖在7.8到11.1 mmol/L之间。4.统计分析:发病率是通过发生疾病事件数量量除以风险人员的数量来计算。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每1000人年发病率的95%的置信区间(95%CI)计算是以在3年随访时发生上述情况的人数作为分子,总人年数作为分母。人年数计算是从基线调查之日起至发生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或至3年随访调查为止。年龄和性别标准化的发病率估计采用直接法计算,以2010年人口普查40岁至79岁的中国农村人口为标准进行计算。连续变量根据其是否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进行描述,分类数据以率(百分比)表示。连续变量的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分析。分类数据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基线临床特征与血糖状态转换之间的关系。协变量的选择是根据单变量分析中P值小于0.2的变量或临床认为相关的变量。最终,年龄、性别、糖尿病家族史,吸烟、饮酒状况、空腹血糖水平(针对基线为正常糖代谢状态人群)或糖尿病前期的类别(针对为糖尿病前期人群),体重指数(BMI)、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收缩压(SBP)作为协变量进入模型。根据BMI、TC、TG和SBP数值将其分类,计算每一分类与对照组比较发生疾病的比值比(ORs)。BMI分为<24 kg/m2(正常),24-28 kg/m2(超重)或≥28 kg/m2(肥胖);TC分为<5.18mmol/L(正常),5.18-6.19mmol/L(轻微升高 6.10mmmol/L)或≥(明显升高)[20];TG 分为<1.70 mmol/L(正常),1.70-2.25 mmol/L(轻微升高)或≥2.25 mmmmol/L(明显升高);SBP分为<140 mmHg(正常)或≥140 mmmHg(升高)。计算基线BMI、TC、TG和SBP的每增加一个标准差ORs变化,从而确定不同血糖代谢途径中的最大的影响变量。双侧P值小于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 22版进行。结果:1.研究人群的随访时的血糖代谢状态基线为正常糖代谢状态的2833例研究对象,随访时28.7%进展为糖尿病前期,6.6%进展为糖尿病,64.7%仍为正常糖代谢状态。基线时为糖尿病前期的1744例研究对象,随访时21.1%进展为糖尿病,33.1%恢复为NGT,45.8%仍为糖尿病前期。其中基线时IFG-IGT 314人,随访时30.3%进展到糖尿病,19.4%恢复至正常代谢状态,在糖尿病前期的研究对象中进展为糖尿病的比例最高,恢复为正常糖代谢的比例最低。与基线为IGT研究对象相比,在基线为I-IFG的研究对象进展到IFG-IGT或糖尿病的比例更高(34.2%vs 23.2%;P<0.001),恢复到正常糖耐量的比例更低(32%vs 39.4%;P = 0.004)。2.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发病率整个研究人群糖尿病的年龄和性别标准化发病率为42.2/1000人年。基线为NGT的研究对象,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年发病率分别为93.6‰和24.2‰,总的血糖异常发生率为117.8‰。基线为糖尿病前期的研究对象,进展为糖尿病的发病率为70.3‰。从IFG、IGT和IFG-IGT进展为糖尿病的发病率分别为NGT进展为糖尿病发病率的2.9、2.4 和 4.3 倍。3.不同糖代谢结局的危险因素分析从基线NGT进展到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的研究对象,与那些保持NGT的研究对象比较,基线年龄更大,BMI、腰围、血清TC、TG、LDL-C、血压、FPG、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更高(P<0.05)。从基线为糖尿病前期进展为糖尿病的研究对象,与那些保持糖尿病前期的研究对象相比,基线年龄更大,SBP、FPG、2hPG和HbAlc更高。而回归到正常糖代谢状态的研究人群与那些仍保持糖尿病前期的研究对象相比较低的BMI、血清 TC、TG、LDL-C、FPG、2hPG 和 HbAlc(P<0.05)。4.血清TG是预测糖尿病的最强危险因素基线为NGT的研究对象,进展为糖尿病前期的相关的危险因素是BMI、血清TC、TG、SBP、FPG;进展为糖尿病相关的危险因素为性别、血清TG、SBP、FPG与(表5)。基线为糖尿病前期的研究对象,进展为糖尿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血清TG、SBP和糖尿病前期的分类。血清TG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基线为NGT或糖尿病前期的研究对象,患糖尿病的风险分别增加 1.27 倍(95%CI 1.08-1.49;P = 0.004)或 1.18 倍(95%CI 1.01-1.28;P = 0.042)基线血清TG升高组(>2.25 mmol/L)与基线正常血清TG水平组相比,从NGT或糖尿病前期的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分别升高1.95倍(95%CI 1.36-2.97 P = 0.007)和 1.36 倍(95%CI 1.12-1.87;P = 0.026)。基线为NGT的研究对象:正常-高TG组患上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正常 TG 组的 1.96 倍(95%CI 1.50-2.55;P<0.001)和 1.73(95%CI 1.06-2.84;P = 0.029)倍(图2A-D)。高-高TG组进展为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风险比是正常-正常组的 2.29 倍(95%CI 1.72-3.03;P<0.001)和 3.52 倍(95%CI 2.29-5.41;P<0.001);而与高-正常TG组相比,其发生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风险可降至1.32(95%CI 0.98-1.77;P = 0.064)和 1.34(95%CI 0.78-2.30;P = 0.286)。5.BMI是糖尿病前期转化为正常糖代谢状态的最强预测因素。较低的体重指数,较低的血清TC,和糖耐量减低或IFG相比IFG-IGT是从糖尿病前期回归正常的预测因子。糖尿病前期研究对象其基线BMI<24kg/m2,从糖尿病前期回归正常的可能性是基线BMI>28kg/m2%的2.23倍(P<0.001)。基线时血清TC正常的研究对象恢复到NGT的可能性是血清TC水平升高者的2.01倍(P<0.001)。基线BMI每增加1个标准差,从糖尿病前期回归正常的可能性下降了 20%(或0.80;95%CI 0.74-0.91;P<0.001)。结论:1.IFG-IGT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最高,其次是IFG,最后是IGT。2.血清TG是预测糖尿病的最强危险因素。3.BMI是糖尿病前期转化为正常糖代谢状态的最强预测因素。研究背景:2型糖尿病是一种有着较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进展性疾病。据报道2型糖尿病是在白种人的患病率为9%,在亚洲印度人、阿拉伯人、中国人、非洲人,和西班牙裔的患病率可高达10%到20%。像其它国家一样,中国的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也是上升的趋势。最近我国的一次全面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有1亿1400万的中国成年人患有2型糖尿病,约占总人口的11.6%,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三分之一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中国。因此,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进展,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目标。为减少糖尿病的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和肾病的风险,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制定的糖尿病治疗指南推荐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lc)水平维持在<7%(<53mmol/mol)以下。在美国,美国糖尿病协会也推荐将HbAlc<7%作为控制目标(<53mmol/mol)。随着糖尿病病史的延长,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靠饮食或口服降糖药物,血糖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最终需要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有效措施,然而,陆菊明等人在中国进行的一项研究报告说,即使采取有效的胰岛素治疗,也只有27.04%的患者达到HbAlc<7%的目标(<53mmol/mol),具体原因还未阐明。目前,越来越多人关注现实世界中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在我国,医院按其规模和他们提供的医疗服务范围为3个等级,三级级为最高等级,一级医院为最低等级。在不同级别的医院,临床医生接受不同的培训教育,通常在高级别医院的医生往往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在不同级别的医院,患者得到的治疗也不完全一样,三级医院收费最贵。目前2型糖尿病患者在不同级别医院中应用胰岛素后血糖达标和低血糖等副作用情况的比较,尚未见报道。重合林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SciLin Efficacy And Safety study,SEAS)拟通过观察在我国二级、三级医院应用人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以及治疗前后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等变化情况,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尤其是低血糖的发生率,分析人胰岛素治疗在不同级别医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从而更好了解临床上人胰岛素治疗的真实情况,为我国2型糖尿病的防治提供更多中国人循证医学数据,从而更好指导临床工作中的2型糖尿病诊治。目的:1.评价人胰岛素在不同等级医院治疗的疗效:包括胰岛素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胰岛素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三餐后血糖、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与治疗前的变化以及治疗前后患者的体重变化和胰岛素用量变化。2.评价人胰岛素在不同等级医院治疗的安全性:包括所有副作用以及低血糖发生率。3.评价不同等级医院的患者应用人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包括注射时间和医嘱时间的一致性以及漏针次数和漏针率。方法:1.研究对象:SEAS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开放、非干预性的观察性研究。全国共有62家医学中心参与研究,所有参与医院都经过所在医院机构审查委员会和/或伦理委员会的审批。符合条件的患者自愿参加研究,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所有的研究程序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GCP)原则。该研究已在 ClinicalTrials.gov 的数据库中注册(No.NCT01588639:”SciLin Efficacy And Safety study”[SEAS])。研究对象入选标准:根据医院的临床医生判断需要应用重合林人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根据1999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igination,WHO)标准。排除标准:1.目前处于妊娠期、哺乳期或有意向在未来3个月内怀孕的女性受试者;2.需同期合并应用其它胰岛素类药物的受试者;3.同时在参与其他临床研究的受试者。患者可随时退出该研究。2012年8月10日到2014年1月15日之间,62家医院共有2683例接受常规重合林人胰岛素(拜耳先灵医药、中国)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的12周临床试验。根据医院级别不同将所有研究人员分为两组:二级医院治疗组812人,三级医院治疗组1871人。2.数据收集:该研究为观察性研究。所有受试者在基线(第一次)和12周胰岛素治疗后(最后一次),共两次,访问他们的医院。所有受试者在基线访问时会接受一个主题日记卡,用于记录注射时间、剂量、用药时间和自我监测血糖记录。研究人员将根据患者的主题日记卡,自我监测血糖记录,以及医生的检查结果收集信息作为研究数据。在基线调查时收集的病人的数据包括人口和人体测量数据(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史(糖尿病类型),和临床数据(入组前4周内血压、HbAlc、血脂,入组前1周内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小时血糖[2-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PBG]的水平)。最后一次随访收集胰岛素治疗12周后数据:包括体重数据,目前的胰岛素治疗种类以及用量,4周内的最新测定HbAlc、血压、血脂,最新的血糖测量数值,整个实验期间所有的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AE)、低血糖事件和注射依从性。低血糖定义为:血糖水平低于70mg/dl(3.9mmol/L)。严重低血糖定义为:受试者发生与低血糖一致的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常有意识障碍,低血糖纠正后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受试者需要他人帮助,自己不能处理的低血糖。3.统计分析:疗效评价分析:包括治疗12周后患者达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7%的比例(<53mmol/mol),与基线相比HbAlc、FBG、PBG、胰岛素剂量、体重、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LDL-C、HDL-C、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变化。安全性评价分析:包括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包括严重的低血糖事件),低血糖的发生率,以及白天和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注射依从性分析:包括患者实际胰岛素注射时间与医嘱时间是否一致和胰岛素注射漏针次数的比较。连续变量根据其是否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进行描述,分类变量采用率进行描述(%)。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研究前后数据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或Fisher的精确概率法进行分析。运用单因素协方差分析模型来调整基线水平PBG、DBP、LDL-C、胰岛素剂量、体重的数值。所有的统计分析采用SAS9.2进行。双侧P值小于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患者基线特征:基线水平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HbAlc、FBG、SBP和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在二级和三级医院之间无显着性差异。然而,两组之间BMI、糖尿病病程、三餐后血糖,DBP和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有效性评价:2.1 HbAlc:在二级医院治疗的患者达到目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7%的比例(<53mmol/mol)显着高于比在第三级医院治疗的患者(分别为46.94%vs 38.8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二级医院治疗的患者平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从基线9.75%(83mmol/mol)在12周下降到7.07%(54mmmol/mol),在三级医院治疗的患者从基线9.66%(82mmol/mol)下降到12周的7.48%(58mmol/mol)。在二级医院的平均血红蛋白的变化更为明显(分别为-2.68%(-29.3mmol/mol)]与-2.18%(-23.8mmol/mol),P<0.001)。2.2 FBG 和 PBGFBG和PBG值在两组均有下降。二级医院患者平均FBG水平从基线时的11.76±4.22mmmol/L下降到第12周时的7.07±1.13mmol/L,而三级医院患者,FBG平均值从11.52±1.33mmol/L下降到12周的7.48± 1.33mmol/L。二级医院患者FBG的变化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样,在调整了三餐后血糖的基线水平后,在二级医院治疗的患者早餐后,午餐后和晚餐后血糖变化水平也明显高于比在三级医院治疗的患者(P均<0.001)。在二级医院治疗的患者在12周早餐后,午餐后和晚餐后血糖分别下降了,7.41±5.24mmol/l,6.80±4.90mmol/L和5.84±4.63mmol/L,在三级医院治疗的患者分别减少了 5.74±4.87mmol/L,5.20±4.62mmol/L,4.91±4.71mmol/L。2.3血脂类所有接受治疗的患者,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在12周明显低于基线测量值,而HDL-C水平在12周明显升高。在二级和三级医院治疗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10±0.46mmol/L vs 0.05±0.47mmmol/L)和总胆固醇(0.44± 1.24mmol/L vs 0.56±1.20mmol/L)的变化,在 2 组之间具有显着差异。而 LDL-C(0.26±0.95mmol/L vs 0.35±0.92mmol/L)和甘油三酯(0.58±1.71mmol/L vs 0.54±1.89mmol/L)的变化,在两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2.4血压、体重和胰岛素剂量收缩压及舒张压的变化水平在不同级别医院之间没有显着不同。虽然研究期间患者体重的变化很小,但不同级别医院之间有显着差异,在二级医院治疗的患者较三级医院患者表现出更大的体重增加(0.29Kg vs 0.04Kg,P<0.0001)。经过12周的治疗后,在二级医院治疗的患者平均每日剂量的胰岛素比在第三级医院治疗的患者(0.49 IU/kg/dayvs0.43IU/kg/day,P<0.0001)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二组之间胰岛素用量的变化,差异也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3.安全评价:二级和三级医院的严重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37%和0.21%,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97%和1.28%,两者均没有显着统计学差异。二级和三级医院总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二级医院治疗的低血糖事件的总发生率高于在第三级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21.82%vs 16.79%,P =0.0002)。二组患者白天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7.02%和12.98%,夜间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8.83%和6.35%,二级医院发生率均高于三级医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注射依从性评价:在二级和三级医院的治疗的患者胰岛素实际注射时间和医嘱时间一致率分别为26.39%和18.02%,二级医院医嘱依从性高于三级医院,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493)。两组患者胰岛素漏针次数分别为2.94± 10.28和5.59± 19.15,,二级医院漏针次数少于三级医院,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018)。两组之间80-120%遵守医嘱的患者分别为98.28%和95.5%,虽然二级医院高于三级医院,但没有显着不同(P=0.0632)。结论:1.在二级医院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的HbAlc的达标率比在三级医院治疗的患者要高,且FBG、三餐后血糖下降水平均较三级医院要显着,但在二级医院的患者也有更多的胰岛素用量和体重增加。2.在二级医院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包括总的低血糖、白天和夜间低血糖)要高于在三级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3.在二级医院治疗的患者胰岛素实际注射时间和医嘱时间一致性要低于比在三级医院治疗的患者,但其漏针次数低于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医嘱依从性较三级医院要高。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7](2015)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文中研究表明序千百年来医学不断探索,寻找治疗人类疾病的良方,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一直是医者的神圣使命。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使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呈快速上升的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另一个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

翁建平[8](2014)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文中提出序千百年来医学不断探索,寻找治疗人类疾病的良方,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一直是医者的神圣使命。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使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呈快速上升的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另一个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5到2015年间中国由于糖尿病及相关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达5 577亿美元。而近年的多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9](2014)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文中认为序千百年来医学不断探索,寻找治疗人类疾病的良方,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一直是医者的神圣使命。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使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呈快速上升的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另一个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据WHO估计,20052015年,中国由于糖尿病及相关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经济损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0](2014)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文中研究说明序千百年来医学不断探索,寻找治疗人类疾病的良方,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一直是医者的神圣使命。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使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呈快速上升的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另一个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5到2015年问中国由于糖尿病及相关心血管疾病导致

二、不同筛查标准的糖尿病、糖耐量减低患病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筛查标准的糖尿病、糖耐量减低患病率(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上)(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
    1.1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1.2 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
        1.2.1 以2型糖尿病(T2DM)为主,1型糖尿病(T1DM)和其他类型糖尿病少见,男性高于女性(2015至2017年全国调查结果为12.1%和10.3%)[7]
        1.2.2 各民族的糖尿病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
        1.2.3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中等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4-6]
        1.2.4 未诊断的糖尿病比例较高
        1.2.5 肥胖和超重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显着增加
    1.3 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影响因素
        1.3.1 城市化
        1.3.2 老龄化
        1.3.3 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增加
        1.3.4 中国人T2DM的遗传易感性
2 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2.1 糖尿病的诊断
    2.2 糖尿病的分型
        2.2.1 胰岛β细胞功能单基因缺陷
        2.2.2 胰岛素作用单基因缺陷
        2.2.3 胰源性糖尿病
        2.2.4 内分泌疾病
        2.2.5 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糖尿病
        2.2.6 感染
        2.2.7 不常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
        2.2.8 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
    2.3 各种类型糖尿病的特点
        2.3.1 T1DM和T2DM的主要鉴别点
        2.3.2 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所致特殊类型糖尿病
        2.3.3 妊娠期糖尿病
3 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3.1 2型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级预防目标
    3.2 一级预防的策略
    3.3 二级预防的策略
        3.3.1 高危人群的糖尿病筛查
        3.3.1. 1 糖尿病筛查的年龄和频率
        3.3.1. 2 糖尿病筛查的方法
        3.3.2 血糖控制
        3.3.3 血压控制、血脂控制及阿司匹林的使用
    3.4 三级预防的策略
        3.4.1 继续控制血糖、血压及血脂
        3.4.2 并发症
4 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
    4.1 筛查
    4.2 评估
        4.2.1 初诊患者的评估
        4.2.1. 1 问诊
        4.2.1. 2 体格检查
        4.2.1. 3 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
        4.2.2 复诊患者的评估
5 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
    5.1 基本原则
    5.2 教育和管理的目标
    5.3 教育和管理的形式
    5.4 教育管理的流程和框架
    5.5 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的实施
        5.5.1 DSMES首要强调多学科团队
        5.5.2 DSMES的关键时间点[78]
        5.5.3 DSMES的有效评估
    5.6糖尿病教育的基本内容
    5.7 糖尿病相关心理压力与应对
    5.8 新技术在糖尿病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6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
    6.1 2型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
    6.2 2型糖尿病高血糖控制的策略和治疗路径
7 2型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
    7.1 医学营养治疗的目标
    7.2 膳食营养因素
        7.2.1 能量
        7.2.2 脂肪
        7.2.3 碳水化合物
        7.2.4 蛋白质
        7.2.5 饮酒
        7.2.6 盐(1)食盐摄入量限制在每天5 g以内,合并高血压
        7.2.7 微量营养素
        7.2.8 膳食模式
    7.3 营养教育与管理
8 2型糖尿病的运动治疗
9 戒烟
    9.1 吸烟的危害和戒烟的获益
    9.2 戒烟的措施及注意事项
1 0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1 0.1 口服降糖药物
        1 0.1.1 二甲双胍
        1 0.1.2 磺脲类药物
        1 0.1.3 格列奈类药物
        1 0.1.4 TZD
        10.1.5α-糖苷酶抑制剂
        1 0.1.6 DPP-4i
        1 0.1.7 SGLT2i
    1 0.2 胰岛素
        1 0.2.1 概述
        1 0.2.2 胰岛素的起始治疗
        1 0.2.2. 1 起始胰岛素治疗的时机
        1 0.2.2. 2 起始胰岛素治疗时胰岛素制剂的选择
        1 0.2.2. 3 胰岛素的多次皮下注射和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227-232]
        1 0.2.2. 3. 1 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
        1 0.2.2. 3. 2 CSII参见“12糖尿病相关技术”。
        1 0.2.2. 4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233-237]
        1 0.2.2. 5 特殊情况下胰岛素的应用
        1 0.2.3 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11 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
    11.1体重管理策略
        11.1.1生活方式干预
        11.1.2药物治疗
        11.1.2.1具有减重作用的降糖药
        11.1.2.2减重药
        11.1.3手术治疗
    11.2 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手术
        11.2.1代谢手术的多学科协作
        11.2.2代谢手术的适应证
        11.2.3代谢手术的禁忌证
        11.2.4代谢手术的术式
        11.2.4.1胃袖状切除术
        11.2.4.2胃旁路术
        11.2.4.3胆胰旁路术
        11.2.5代谢手术的疗效判定
        11.2.6代谢手术的风险
        11.2.7代谢手术的管理
        11.2.7.1术前筛选及评估
        11.2.7.2术后管理
12糖尿病相关技术
    12.1血糖监测
        12.1.1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12.1.2 HbA1c
        12.1.3 GA
        12.1.4 CGM
        12.1.5其他
    12.2胰岛素注射装置和注射技术
    12.3胰岛素泵
        12.3.1胰岛素泵治疗的定义
        12.3.2胰岛素泵简介
        12.3.3胰岛素泵的应用人群
        12.3.3.1 T1DM
        12.3.3.2妊娠患者
        12.3.3.3 T2DM
        12.3.3.4 T2DM患者的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
        12.3.3.5围手术期
        12.3.4胰岛素泵的设定
13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13.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13.1.1临床表现
        13.1.2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3.1.3诊断
        13.1.4治疗
        13.1.4.1补液
        13.1.4.2胰岛素
        13.1.4.3纠正电解质紊乱
        13.1.4.4纠正酸中毒
        13.1.4.5去除诱因和治疗并发症
        13.1.5治疗监测
        13.1.6 DKA的预防
    13.2高渗性高血糖状态
        13.2.1临床表现
        13.2.2诊断
        13.2.3治疗
        13.2.3.1补液
        13.2.3.2胰岛素治疗
        13.2.3.3补钾
        13.2.3.4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
        13.2.3.5其他治疗
14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管理
    14.1概述
    14.2筛查
    14.3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
        14.3.1降压治疗
        14.3.2调脂治疗
        14.3.3抗血小板治疗
        14.3.3.1在低危和中危患者中的应用
        14.3.3.2阿司匹林应用的合适剂量
        14.3.3.3 P2Y12受体拮抗剂应用指征
附录本指南证据等级说明

(4)兰州市七里河区糖尿病前期人群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辨证标准
        1.2.3 其他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采集基本信息及中医四诊资料
        2.2 指标的检测
        2.2.1 一般指标检测
        2.2.2 实验室指标检测
        2.3 数据录入
        2.4 统计学处理
        2.5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统计分析
        3.1.1 性别、民族构成
        3.1.2 年龄构成
        3.1.3 文化程度分布情况
        3.1.4 个人史、糖尿病家族史、合并高血压病史分布情况
        3.1.5 身高、体重、BMI分布情况
        3.1.6 腰围、臀围、WHR分布情况
        3.1.7 糖尿病前期的类型分布
        3.2 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3.2.1 中医症状分布情况
        3.2.2 舌脉分布情况
        3.2.3 中医症状及舌脉聚类分析
        3.2.4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2.5 不同证型与相关指标的关系
        3.2.5.1 不同证型性别构成情况
        3.2.5.2 不同证型分布与年龄的关系
        3.2.5.3 各证型合并高血压的患病情况
        3.2.5.4 不同证型BMI、腰围、臀围、WHR的分布特点
        3.2.5.5 不同证型TG、TC、LDL-C、HDL-C的比较
讨论
    1 兰州市七里河区的地域特点
    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前期的认识
        2.1 糖尿病前期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2.2 糖尿病前期的危害及治疗
    3 中医学对糖尿病前期的认识
    4 导师的学术思想
    5 基本情况分析
        5.1 性别、民族、年龄分布特点
        5.2 文化程度分布特点
        5.3 个人史及糖尿病家族史、合并高血压病史分布特点
        5.4 身高、体重、BMI、腰围、臀围、WHR分布特点
    6 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6.1 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
        6.2 中医证型与相关指标的关系
        6.2.1 不同证型性别、年龄构成特点
        6.2.2 不同证型的高血压的患病情况
        6.2.3 不同证型的BMI、腰围、臀围、WHR分布特点
        6.2.4 不同证型的TG、TC、LDL-C、HDL-C分布特点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糖尿病前期中西医研究进展
    1 西医对糖尿病前期的认识
    2 中医学对糖尿病前期的认识
    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在校攻读期间获奖情况

(5)小米膳食干预改善血糖代谢的功能评价及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血糖代谢异常的发生与发展
        1.1.1 血糖代谢异常之糖尿病
        1.1.2 二型糖尿病现状
        1.1.3 二型糖尿病预防
    1.2 膳食营养与血糖代谢
        1.2.1 碳水化合物
        1.2.2 蛋白质
        1.2.3 脂质
    1.3 小米与血糖代谢
        1.3.1 小米
        1.3.2 小米改善血糖代谢的研究基础
    1.4 肠道菌群与血糖代谢
        1.4.1 肠道菌群
        1.4.2 肠道菌群与膳食营养
    1.5 转录表达与血糖代谢
        1.5.1 转录组测序
        1.5.2 细胞信号转导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米生粉和小米挤压粉的性质比较及产品开发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小米生粉和小米挤压粉的物理性质比较
        2.3.2 小米生粉和小米挤压粉的糊化特性比较
        2.3.3 小米生粉和小米挤压粉的特征风味比较
        2.3.4 小米生粉和小米挤压粉的营养成分比较
        2.3.5 5种纯小米面制品的开发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米粉及其制品的体外淀粉消化特性和体内血糖生成指数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组分及加热处理对小米淀粉体外消化速率的影响
        3.3.2 不同加工方式对小米淀粉体外消化速率的影响
        3.3.3 不同加工方式对纯小米制品血糖生成指数的影响
        3.3.4 冷冻贮藏对纯小米制品体外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米饲料干预对高脂膳食联合STZ诱导糖尿病大鼠血糖代谢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高脂膳食对SD大鼠各指标的影响
        4.3.2 STZ注射对SD大鼠各指标的影响
        4.3.3 小米饲料干预对糖尿病大鼠血糖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米膳食干预对糖耐量减低患者血糖代谢状况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受试者基本情况
        5.3.2 小米膳食干预对糖耐量减低患者身体测量各指标的影响
        5.3.3 小米膳食对糖耐量减低患者血糖代谢的影响
        5.3.4 小米膳食干预对糖耐量减低患者血压、血脂和肾功能的影响
        5.3.5 小米膳食干预对糖耐量减低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
        5.3.6 小米膳食干预对糖耐量减低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肠道菌群和转录组学的小米改善血糖代谢的机理分析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设备
        6.2.3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小米饲料改善糖尿病大鼠血糖代谢功能确认
        6.3.2 基于肠道菌群的小米改善血糖代谢的机理分析
        6.3.3 基于转录组学的小米改善血糖代谢的机理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知情同意书
附录2——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6)中国非糖尿病人群血糖代谢状态转化及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课题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第二部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附录 参考文献 课题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外文文章1 外文文章2 Appendix
    A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中国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流行病学
2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3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级预防
4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
5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
6 2型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
7 2型糖尿病的运动治疗
8戒烟
9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10低血糖
11.2减重手术的禁忌证
12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13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14 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
15代谢综合征
16糖尿病的特殊情况
附录
    附录1本指南常用名词术语英文缩略语释义
    附录2糖尿病初诊和随诊简要方案
        1初诊
        2随诊
    附录3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表
    附录4常用降糖药(不包括胰岛素)
    附录5常用胰岛素及其作用特点
    附录6高血压常用降压药
    附录7常用调脂药物
    附录8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方法
    附录9常用体质指标
    附录10常用实验室检查数据及换算

(9)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国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流行病学
    一、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二、妊娠期糖尿病 (GDM) 的流行病学
    三、糖尿病并发症的流行病学
    四、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可能原因
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级预防
    一、2型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级预防概念
    二、2型糖尿病防治中一级预防的策略
        (一) 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和干预策略
        (二) 高危人群的糖尿病筛查
        (三) 普通人群的糖尿病筛查
        (四)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预防2型糖尿病
        (五) 药物干预预防2型糖尿病
    三、2型糖尿病防治中二级预防的策略
        (一) 血糖控制
        (二) 血压控制、血脂控制和阿司匹林的使用
    四、2型糖尿病防治中三级预防的策略
        (一) 血糖控制
        (二) 血压控制、血脂控制和阿司匹林的使用
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
    一、基本原则
    二、教育和管理的目标和形式
    三、教育管理的落实
    四、糖尿病教育的内容
    五、糖尿病初诊和随诊方案
    六、血糖监测
        (一) HbA1c
        (二) 自我血糖监测 (SMBG)
    七、其他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监测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
    一、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
    二、2型糖尿病高血糖控制的策略和治疗路径
2型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
    一、营养治疗总则
    二、医学营养治疗的目标
    三、营养素
        (一) 脂肪
        (二) 碳水化合物
        (三) 蛋白质
        (四) 饮酒
        (五) 膳食纤维
        (六) 盐
        (七) 微量营养素
        (八) 膳食模式
2型糖尿病的运动治疗
戒烟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一、口服降糖药物
        (一) 二甲双胍
        (二) 磺脲类药物
        (三) TZDs
        (四) 格列奈类药物
        (五) α-糖苷酶抑制剂
        (六) DPP-4抑制剂
    二、GLP-1受体激动剂
    三、胰岛素
        (一) 概述
        (二) 胰岛素的起始治疗注意事项
        (三) 胰岛素的强化治疗方案
        (四) 特殊情况下胰岛素的应用
        (五) 胰岛素注射装置和注射技术
低血糖
    一、低血糖的诊断标准
    二、可引起低血糖的降糖药物
    三、低血糖的临床表现
    四、低血糖分类
    五、低血糖的可能诱因和预防对策
    六、低血糖的治疗
2型糖尿病的减重手术治疗
    一、减重手术的适应证
    二、减重手术的禁忌证
    三、减重手术的疗效判定
    四、减重手术方式与选择
    五、减重手术的风险
    六、减重手术的管理
        (一) 术前筛选及评估
        (二) 减重手术治疗
        (三) 术后管理
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一、DKA
        (一) 临床表现
        (二) 检查
        (三) 诊断
        (四) 治疗
    二、高血糖高渗综合征 (HHS)
        (一) 临床表现
        (二) 化验检查
        (三) 诊断
        (四) 治疗
        (五) 预后
    三、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
        (一) 临床表现
        (二) 实验室检查
        (三) 治疗
        (四) 预防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一、CKD
        (一) 筛查
        (二) 诊断
        (三) 治疗
    二、DR
        (一) 筛查
        (二) 诊断
        (三) 治疗
    三、DPN
        (一) DPN分型
        (二) DPN诊断
        1.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的诊断
        2.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变
        (三) 管理和治疗
    四、下肢血管病变
        (一) 下肢动脉病变
    五、糖尿病足病
        (一) 糖尿病足病的危险因素
        (二) 糖尿病足病的筛查
        (三) 糖尿病足病的预防
        (四) DFU的治疗
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
    一、筛查
    二、心血管病变风险因素的控制
        (一) 高血压
        (二) 血脂异常
        (三) 抗血小板治疗
MS
    一、MS的诊断标准
    二、MS的防治
糖尿病的特殊情况
    一、妊娠期糖尿病 (GDM) 与糖尿病合并妊娠
        (一) GDM的筛查
        (二) 计划妊娠的糖尿病妇女妊娠前的准备
        (三) GDM的管理
        (四) 分娩后糖尿病的管理
        (五) 糖尿病合并妊娠时的特殊问题
    二、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
        (一) 1型糖尿病
        (二) 2型糖尿病
    三、老年糖尿病
        (一) 老年糖尿病的特点
        (二) 老年糖尿病的并发症
        (三) 老年糖尿病的治疗
        (四) 老年糖尿病的预防
    四、糖尿病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一) 糖尿病与OSAHS
        (二) OSAHS对糖尿病的影响
        (三) OSAHS的诊断
        (四) 糖尿病合并OSAHS的治疗
    五、围手术期糖尿病管理
        (一) 术前准备及评估
        (二) 术中处理
        (三) 术后处理
    六、糖尿病与感染
        (一) 糖尿病患者常见感染类型
        (二) 糖尿病合并感染的防治
    七、糖尿病与口腔疾病
        (一) 糖尿病口腔疾病的种类
        (二) 糖尿病口腔疾病的防治
    八、糖皮质激素与糖尿病
    九、抑郁症
    十、精神疾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 (HIV/AIDS) 和糖尿病
附录
    附录1本指南常用名词术语英文缩略语释义
    附录2糖尿病初诊和随诊简要方案
        一、新诊断
        二、随诊
    附录3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表
    附录4常用降糖药 (不包括胰岛素)
    附录5常用胰岛素及其作用特点
    附录6高血压常用降压药
    附录7常用调脂药物
    附录8 OGTT方法
    附录9常用体质指标
    附录10常用实验室检查数据及换算

四、不同筛查标准的糖尿病、糖耐量减低患病率(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5)
  • [2]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上)[J]. Chinese Diabetes Society;.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1(08)
  • [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04)
  • [4]兰州市七里河区糖尿病前期人群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研究[D]. 王晓霞.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小米膳食干预改善血糖代谢的功能评价及机理分析[D]. 任欣. 中国农业大学, 2018
  • [6]中国非糖尿病人群血糖代谢状态转化及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D]. 管晓玲. 山东大学, 2017(03)
  • [7]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03)
  • [8]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 翁建平.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4(10)
  • [9]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4(08)
  • [10]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4(07)

标签:;  ;  ;  ;  ;  

不同筛查标准的糖尿病患病率和糖耐量异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